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基础性的学习,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更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我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的,而是在积极交往互动、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的。因而,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障。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我特别注重自身角色的转换,让自己走进学生的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鼓励学生想说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不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不再消遁。与此同时,我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数学在我们的课堂中,数学在我们的课本中,数学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用你们的智慧去探索,你就会觉得数学无处不在,也会觉得其乐无穷。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深的知识就得靠你们自己。”这样,学生不但对数学课堂充满了兴趣,而且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树立课堂是学生的,书本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设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使他们学习热情高涨,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学有创见。
1.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如:我在教学比与比例时,出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是4∶5”,让学生根据比,联想与它相关的分数。学生马上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讲出各自的见解,这样学生学的就不仅仅是教师出示的那个例题,还有他们自己由例题引申出来的知识。只有这样才不会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2.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一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而从多种解法的比较中,又要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敏捷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开始时,学生找到了以下几种计算长方形的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以及以下两种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在肯定他们的答案的同时,让他们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通过比较,他们很容易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这样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乐趣,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成功。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我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 4”,有的说“18-9”。我将这些题目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学习热情高涨,沉浸于自己创造成果的喜悦之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应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数学的教学也应该树立大数学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去发现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我在教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时,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概念,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与实物接触得少,一个鸡蛋重多少、一桶油重多少,有些学生无法确定这些重量单位。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逛超市时,去观察物品,让他们去观察哪些物品用克作重量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重量单位,并让学生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辨别的。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在课堂上再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这一单元的内容。这样,课堂中难以接受的问题在生活中解决了,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了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要提示或暗示;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决不要替学生解决。这样教学,教师虽然只教了一点,甚至在某些方面失去一点,学生却在其他方面得到很多。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挖掘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的,而是在积极交往互动、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的。因而,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障。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我特别注重自身角色的转换,让自己走进学生的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鼓励学生想说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不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不再消遁。与此同时,我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数学在我们的课堂中,数学在我们的课本中,数学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用你们的智慧去探索,你就会觉得数学无处不在,也会觉得其乐无穷。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深的知识就得靠你们自己。”这样,学生不但对数学课堂充满了兴趣,而且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树立课堂是学生的,书本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设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使他们学习热情高涨,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学有创见。
1.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如:我在教学比与比例时,出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是4∶5”,让学生根据比,联想与它相关的分数。学生马上各抒己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学生讲出各自的见解,这样学生学的就不仅仅是教师出示的那个例题,还有他们自己由例题引申出来的知识。只有这样才不会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2.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一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而从多种解法的比较中,又要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敏捷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开始时,学生找到了以下几种计算长方形的方法:长+宽+长+宽,长×2+宽×2,以及以下两种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边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4。在肯定他们的答案的同时,让他们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通过比较,他们很容易地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这样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乐趣,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成功。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我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进行到综合练习这一阶段时,我让学生回忆近期学过的内容,自己编题。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要讲出自己编的题目。有的说“9 4”,有的说“18-9”。我将这些题目加以整理,就成了一组完整的综合练习题。学生们计算着自己编出的题目,学习热情高涨,沉浸于自己创造成果的喜悦之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教师在重点辅导时,应多给予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和鼓励,慢慢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数学的教学也应该树立大数学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去发现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生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我在教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时,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概念,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与实物接触得少,一个鸡蛋重多少、一桶油重多少,有些学生无法确定这些重量单位。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逛超市时,去观察物品,让他们去观察哪些物品用克作重量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重量单位,并让学生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辨别的。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在课堂上再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这一单元的内容。这样,课堂中难以接受的问题在生活中解决了,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了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要提示或暗示;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决不要替学生解决。这样教学,教师虽然只教了一点,甚至在某些方面失去一点,学生却在其他方面得到很多。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挖掘数学问题,让数学教学走出学校,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