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zqzq7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缘起】
  抒情类散文的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教师要教好散文,学生要学好散文,却不是件易事。2016年暑期,江苏省对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课本作了修订,增加了台湾著名作家罗兰的抒情散文《秋颂》。该文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对于缺乏生活阅历、缺少阅读经验的初一学生来说,要理解文章有很大难度。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项目学习理论应用于初中散文教学,以期“深文浅教”,更好地帮助师生触摸作品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理念】
  项目学习强调以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之初可根据《秋颂》一文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通过互助合作研究教材,整合成一个个专题研究项目,并分组逐个击破。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与提示下,通过咬文嚼字,从而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在教学结束前,各小组可以总结探究成果,相互取长补短,完善对散文写作方法与写作特点的基本认识。
  【课文简析】
  作者罗兰描画了很多关于秋的景与情,明确告诉读者她眼中的秋是澄明的、明澈的,并由此感悟到人生的淡泊、洒脱与闲逸。作者为什么看重这份明澈?作者又是怎样来描画出这份明澈?这是本次项目学习的核心指向。
  【实战应用】
  一、课前指导学生思考项目任务
  1.作者依次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2.秋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去歌颂?
  二、新课伊始学生汇报项目任务
  1.教师范读,各项目小组成员听读课文。
  2.各小组代表汇报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景物:枫树、秋林、秋日、秋院、秋云、秋风、秋水。
  特别之处:明澈。
  三、教学之初整合形成研究项目
  1.各小组分别针对上述七个场景展开研究,主题研究项目为:枫树是如何体现出明澈之美的?作者是如何来描画的?(以此类推秋林、秋日等)
  2.确定研究项目后,各小组自由朗读,集体讨论展开探究。
  3.各小组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枫树——飒爽之美;秋林——秀逸之美;秋日——凄楚之美;秋院——寂寥之美;秋云——澄明之美;秋风——纯净之美;秋水——明净之美。
  4.教师归纳学生的研究成果:枫树、秋林、秋日、秋院并没有体现出作者所说的明澈之美,而秋云、秋风、秋水体现了这份明澈之美。
  5.各小组集体讨论:为什么作者更看重的是这份明澈之美?
  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我十九岁那年,抗战兴旺,凑巧有机缘让我去僻远的乡下教小学。国仇家恨与自身前途渺茫的凄惶,给我那段年龄带来了深浓的凉意。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我常抄写唐诗,打发着无望的时光。在那唐人的诗句里,我读出了你的明澈。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慰问我内心的悲凉,为我化解沉重的烦恼与忧郁;是你,教会我如何找寻迷失的自我,告诉我更要以澄明之心去了解你那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从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虽然面临人生坎坷,但她从秋之明澈中汲取释怀的精神力量,平复了情绪上的阴影,心灵得到减压,心情获得宁静。因此,在她笔下的秋天不再沧桑,不再凄凉,不再凄楚,不再寂寥,而是澄明的、明澈的。
  四、教学之中解决新的项目任务
  1.各小组针对“作者如何通过秋云、秋风、秋水来描画出明澈之美”展开讨论、探究。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替换词语、对比词语等方式)来品析。
  3.各小组自由选择场景谈感受,达成如下认识。
  (1)秋水:
  “秋水和风一样明澈。”直接点出。
  引用古诗句来描画这份明澈。
  通过描画白鹭、沙鸥来体现明澈:
  在一江秋水之上,几只白鹭沙鸥点缀在江边,它们的倒影在秋水中清晰可见,就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從这里能衬托出秋水的明澈。
  通过“钓叟”来体现:
  “叟”即老翁的意思,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他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用语段里的话说就是“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他“傲杀万户侯”,“傲杀”就是“鄙视”的意思。“万户侯”就是达官贵人。钓鱼翁鄙视这些执着于功名利禄的达官贵人。他毫无心计,看开看淡,心中一尘不染。钓鱼翁这种高贵的品质,也反衬出秋的明澈、秋的淡泊。
  (2)秋风:
  “不带一点修饰”和“最纯净”这两个关键语句点出了这个“明澈”。
  “爽利”,即爽快、利落,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强化了“明澈”。
  连用四个“就是”,也强调了秋风的纯粹、明澈。
  “不必有所眷顾”“无需参与,不必流连”都说明没有什么可留恋,可拖泥带水的,反衬出秋风明澈的特点。
  四个“就是”句(引领学生读出节奏明快的感觉)——“秋风”就是“秋风”,也让人从明澈的秋风读出了一种秋的洒脱。
  (3)秋云:
  “闲云”的“闲”:“闲”字带有人一样悠闲的味道,这个字与后文“澹澹然、悠悠然”呼应起来。
  澹澹然、悠悠然:叠词,增强悠然悠闲的语气,营造了“闲”的语境。
  第9小节中的“明净”一词,直接写出了秋的明澈。
  比较“一抹”与“一朵”“一堆”的区别:“一朵”感觉上是白云一团,很厚实;“一堆”的话,好像是很多云聚集在一起,一大片。但这是秋日的天宇,用“一抹”更恰当。“抹”是轻微的痕迹的意思。这个动作应该是比较轻的,留下的痕迹也是比较淡的。用它来形容云,突出了云的淡,只是薄薄一层。蓝蓝的天、淡淡的云,写出了秋日天空的明净、明澈之美。连同那山野中自由自在飞翔的仙鹤,正所谓——“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交流,同学们了解到,作者在“国仇家恨与自身前途渺茫的凄惶”中,并没有感到失望,而是从秋的明澈之美中获得了释怀的精神力量。她欣赏秋的明澈,她赞美秋的那种闲逸、淡泊与洒脱。那么,本文就只是写了秋,赞颂了秋吗?有没有写到其他内容——人?
  五、学生展示项目成果
  1.各小组齐读第10~11小节,找出集中赞美具有秋一样品格的人的语句,并圈画重点词句。
  2.各小组结合原句内容,以“是一种……的人”的句式来回答。
  3.各小组讨论归纳,并依次展示各组的探究成果。
  4.教师依据各小组探究成果归纳如下:这些人身上体现出“这样”的品质——心中明澈纯净、注重自己的内在美,淡泊洒脱,对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认知和体会,不追名逐利,闲适自在。
  5.教师引领,学生归纳写作技巧。
  (1)这种既写景同时又抒发某种感情的写法叫什么?明确:情景交融。
  (2)作者描绘秋天形形色色的景物,她歌颂秋的明澈,赞美秋的闲逸、淡泊与洒脱,同时还赞美了秋一样品格的人。依托“秋天”来赞美秋一样品格的人,这体现了本文的什么写作特点?明确:托物喻人。
  教师总结:作者罗兰通过对秋景的描述,赞颂了秋,我们可以从她的清新质朴、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中,感受到她对有秋一样品格的人的高度认同与强烈赞美之情。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同学们一些启示,让我们记住罗兰和她的秋。
  【教学后记】
  由于文本内涵较为丰富,其所表达的主题比较深刻,其诗情与哲思相结合的写法比较独特,学生在理解上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而在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来展开对本文的研讨后,学生觉得的确更能抓住文章的线索(明澈)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淡泊、洒脱、闲逸)。从整堂课来看,通过项目任务的驱动,学生都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思考,并能从原有任务中发掘新的问题,自觉产生新的项目任务。
其他文献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要实事求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想方设法为学校和学生办实事。务实创新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鲁迅先生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路,就是一条创新之路,只有真正是起初走过这条路的人,才能体会它的艰辛与精彩。  时间过得真快!2016年9月份的开学仪式还在脑海里翻滚,转眼间就到了2017年1月份的散学仪式。半学年就这样在每天匆忙的工作中流逝。回想
“因为他是你的父亲”  1978年春季,在我父母都是23岁那年,我的母亲在俄勒冈州朋友家的一个农场生下了我。几天之后,我的父亲才到。但他并没有飞奔过去看我,而是对在农场遇到的每一个人说道:“这不是我的孩子。”  我的父母将我带到田间,将毯子铺在地上,又将我放在毯子上,然后开始翻阅一本为婴儿起名的书。一开始,他想给我起名叫Claire,这样说了两三个名字,但两人都没有达成共识。  “叫Lisa(丽萨
隔靴搔痒式的监督不仅起不到应有效果,容易放任“为官不为”,而且会损害人大监督的权威性,挫伤监督积极性。进一步发挥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等“刚性监督”的作用,亟须更具体的制度保障和程序规范。如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从而形成监督的主题,一针见血进行监督。如在开展质询等监督前,组织人大代表视察、调研,形成客观、理性的监督意见。如在整改階段,给予政府部门合理的整改期限,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如政府部门因为整改
摘 要 参考美国迷你风车农场项目案例,对STEM项目及其开展做简要介绍,并以此为例,探讨将其融入小学科学课程的途径。  关键词 STEM;风车农场;可再生能源;实验;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424.31 文献标识码:3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22-0150-03  Production of Mini Wind Farm and Small Windmill: Introdu
写在前面:  丁慈矿老师是我见过的特别会聊天的老师,而且是真“聊”,真实、真诚。整节课,作家、老师、学生三者的关系特别融洽,一切转换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当学生在丁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汪曾祺笔下的大千世界,才发现,汪爷爷的文字是多么有趣。其实,名家的作品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板着一张严肃的面孔,让人敬而远之。这节课轻松好玩,玩中读文,真正寓学于乐。身在课中,我们都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童年最美!  初识汪曾祺
秦国传统人才政策  对于身处战乱时代的列国来说,客卿绝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早在春秋时期,随着周平王东迁,天子权威丧失殆尽,诸国进入群雄争霸模式之后,对人才的需求就变得愈加急迫。而许多学有所成的士人,为了自己的个人前途和抱负,当在本国上升渠道受到阻碍的时候,也并不拒绝在其他国家出仕。对大多数士人来说,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忠君爱国的道德难题。当时有句话叫作“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虽然是讽刺
宋谦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教育》:全科教师的定义是什么?  宋谦:全科教师是指师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文能武、能画能唱、全智多能的百科全书式好教师。全科教师需要胜任小学语数英课程的教学任务,也要熟练掌握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中的任意两门技术技能。但需要区别的是,全科教师并不是说一位教师要教语数英音美各学科,而是把这些科目融合在一起教,实现小学课程的科学整合。  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
势利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趋炎附势,这是“势”;嫌贫爱富,这是“利”。前倨后恭、攀龙附凤、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都是势利的表现。就说前倨后恭的典故吧。苏秦贫困时,在家头悬梁锥刺股地读书,父兄看不起他,妻子不给做饭,苏秦愤而离家。后身佩六國相印荣归故里,父母郊迎三十里,老婆乖乖地听差。古人是这样,今人呢?我原单位有个领导,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一日某同事探家归来,说给您带了两瓶家乡好酒。此
眼下,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面临不少新问题新矛盾,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尤其是基层,由于常面临一些棘手问题,特别渴望得到上级的帮助和指导。可是,经常听到机关干部抱怨工作太忙,时间不够用,“想深入基层也深入不下去”。时间到底去哪儿了呢?  原来,相当一部分时间被各种各样的会议占据了。某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抱怨,今年上半年才刚结束,自己就参加了上级召开的几十个会议,加上县里召开的各种会议,粗略算了算,平均下来
“阿锁,给我们讲讲你在人间的故事吧。”或许是现在地府事务太少,一群小喽啰围着我坐下。一双双眼睛正发光似的盯着我,这种崇拜的目光让我很受用,不得不说,他们真是没见过世面。  没错,我就是中国锁的灵魂,经历了数次重生,如今又在此等待轮回。  “那就从最早说起吧。人们总有珍贵又或是秘密的东西不想被他人获取,于是我诞生了。奈何早期我的身体十分脆弱,时常遭遇盗贼们的黑手,无功而亡。于是人们不断改变我身体的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