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苏里大学 初体验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留学体验大打折扣。许多同学虽然出了国,却只能关在房间里上网课,无法真正融入当地生活。我很幸运,赶在疫情来临前,去美国体验了一段精彩的留学生活。回忆起在密苏里大学当交换生的那半年,无数精彩的画面从我的脑海中涌现出来。
  初识“哥村”与“密大”
  走下飞机的那一刻,我惊讶极了——所谓机场,竟只有三两座平房。在去学校的路上,连绵不绝的玉米地从车窗外飞驰而过,美国给我的初印象不是繁华大都市,而是梦回高中地理之“美国农业带”。
   这就是位于美国中部的密苏里州哥伦比亚市,这里农业发达,地广人稀。哥伦比亚市只有十万人口。你能想象吗?在这里,超过六层的建筑就能被叫作高楼,但这样的高楼屈指可数。难怪当地的中国人把它叫作“哥村”。
   “哥村”有多片幽深的森林,如果你住在南邊,每天上下学的公交车会穿越一个自然保护区,司机开车时格外小心,生怕撞伤了突然冲出来的小鹿。最惊艳的是“哥村”的落日时分,火烧云把天空染成绯红色,好似一幅油画。城郊的空旷田野里,有一棵四百多年的大橡树,它静默地撑开枝杈,守护着这片土地。夜晚,它头顶的苍穹星河璀璨,像是汇聚了整个宇宙。
   我就读的密苏里大学位于哥伦比亚市中心,学校没有围墙,与城市融为一体。密大校园十分美丽,既有摄人心魄的哥特式建筑,也有古朴典雅的红砖建筑,树木的多样性可以媲美植物园,随处可见跳跃跑动的小松鼠。在校园中心的弗朗西斯广场,保留着六根爱奥尼石柱,那是百年前学校遭遇一场大火后未被烧毁的遗址。如今,人们可以随意地爬上石柱,晃荡着腿,边喝汽水边聊天。
   新生开学典礼就在弗朗西斯广场举行,简单的致辞后,学生们聚集着从石柱间奔跑穿过,各领一盒学校特制的冰激凌,吃完就算完成了成为“密大人”的仪式。这种别开生面的仪式,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密苏里大学创立于1839年,是当时密西西比河西岸唯一的大学。不同于那些精英云集、金光闪闪的常春藤私立名校,这是一所充满地道美国风味的公立大学。除了教育学生,公立大学还是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注重科研。我当交换生的那年秋天,密苏里大学教授乔治·史密斯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我有幸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一睹其风采。
  开学那些新鲜事
   社团招新意味着新学年的正式开启,那段时间,校园里每天都热热闹闹的,走几步就有热情的同学塞给我海报和小礼品,或是拉我去吃免费的披萨和牛肉汉堡。傍晚热气散去,图书馆前的广场上经常有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玩颠水球等小游戏。在路灯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喜悦。就我个人经历而言,在美国学习期间,总是被友爱包围。
   和美国女孩凯瑟琳认识的第二天,她就邀请我和另一个中国同学去参加树林派对。怕我们迷路,她还热情地开车到公寓楼下来接我们。树林里的木屋塞满了年轻人,原来这是一场大学城的联谊活动,只有我们两个亚裔面孔。
   密苏里大学有着浓厚的运动氛围,这里拥有全美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大学体育馆,攀岩墙、搏击馆、跳水台……你能想象到的运动场所学校里面都有,甚至还有温泉馆与桑拿房,那是体育爱好者的天堂。
   橄榄球绝对是美国校园竞技体育的核心,密大的橄榄球队是代表密苏里州的一支传统强队。每逢九月橄榄球赛季,整个“哥村”都沸腾了,人们穿着黑金两色相间的主场球衣,脸上贴着老虎(球队吉祥物)贴纸,络绎不绝地走向比赛场馆。禁不住好奇,我去观看了一场密苏里州队与爱荷华州队的比赛,看台上水泄不通,在拉拉队的鼓动下,观众的呐喊声震耳欲聋,还有时不时升起的烟花……让我着实体验了一把美式橄榄球文化。
   密苏里大学也是“Homecoming(回归日)”的起源地。Homecoming是美国大学和高中的一大传统节日,这是除了毕业典礼外每年学校最为喜庆隆重的日子。十月秋高气爽,正是密大校友们回归的好日子。学校的各院系、俱乐部都会为Homecoming提前制定主题、设计花车、排练节目。我们几个中国交换生也被热心于传播中国文化的老师组织起来,学习打腰鼓。那天的花车游行从校内一直到市区,当地居民全家出动,在街道两边看表演,我们打了一路腰鼓,所到之处皆是掌声,红红火火,吸睛无数。
  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
   之所以选择来密苏里大学当交换生,是因为它那赫赫有名的新闻学院。你也许不知道,这样一个“乡下”地方,在190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首任院长沃尔特·威廉写下的《新闻记者的信条》,被一代又一代新闻人铭记于心。一届届毕业生从这里奔赴世界各地,逐渐成为各大媒体的“中坚力量”,他们记录了时代变迁,支撑起一所老牌学院的荣光。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奔赴远东,报道中国正在经历的巨变,我所崇拜的《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正是其中一员。那时候,一大批有志于新闻事业的爱国青年都曾求学于此——可以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中国早期新闻事业的创立提供了帮助。如今依然伫立在新闻学院拱门下的一对石狮子,见证了中美人民的这段友谊。
   在学校的开放日,我跟着本科新生们参加了校园游览活动,新闻学院有多幢教学楼,志愿者为我们逐一讲解。这些红墙白窗的百年建筑,在绿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古典雅致,内部却极其现代化,所有电脑都是苹果牌台式机,录制厅、演播厅的设备一流。“learn by doing(在实践中学习)”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传统,这里的学生同时也是正规媒体的记者或编辑,实操能力值拉满。此外,新闻学院还拥有电视台、电台等媒体机构,不论你学的是新闻传播的哪个分支,都能边学边做,得到充分的实战训练。
   这所老牌新闻学院跟随着数字时代的浪潮,实现了新闻与计算机科学的融合教学,比如数据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可视化、编程等非常硬核的课程。学院每年都举办新闻商业化项目的比赛,鼓励学生跨学科组建团队,获奖项目能得到商业投资,实现落地。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美国新闻界是一块金字招牌,业界公认,这里的毕业生基础扎实、功底深厚。若论本科阶段哪所大学的新闻学院最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当之无愧。
   我的老师有点“牛”
   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是新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我曾以为它离自己很远,只能相隔万里拜读那些获奖作品,没想到有朝一日我竟成了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的学生。
   我的第一堂课是新闻摄影。那天早晨,我满怀期待来到教室,教室很宽敞,却只有三排环形桌子。老师是一位帅气的白人中年男子,笑起来十分和蔼可亲。我们的班级由来自中国、美国(其中有亚美尼亚裔和俄罗斯裔同学)、法国、塞维利亚、印度尼西亚的16名同学组成,是妥妥的小班化教学。
   老师说我们是他的第一批学生,此前他在《圣路易斯邮报》就职。低调的他没有再过多介绍自己。后来我登录了学校网站,才发现这位老师来头不小。他的职业生涯很辉煌,曾经供职于白宫,而在《圣路易斯邮报》任职期间,他和团队获得了2015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
   新闻学院竟如此藏龙卧虎,第一位老师就让我大为惊叹,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还会遇到什么惊喜了。我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们融洽相处吗?我又会在这里学到些什么?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期待。
其他文献
仰望苍穹,眨眼一恍惚,寂静的夜空中悬挂着的明月前,划过一道白的刺眼的圆弧,艾里奥特带着ET,骑着自行车,飞向月球,如同梦境里的天使。我知道这是斯皮尔伯格透过他的镜头向我们走来了。  从20多年前《ET》第一次现身银屏,至今,一直很多人很怀念它,譬如我,更譬如已经看了700多遍仍不会厌倦的一位英国女士。真的,这部电影里有太多值得大家去回味的东西了,奇幻、童真、信赖和感慨,它带给不同的人群一句共同的心
期刊
有一次曼谷的朋友问袜子说,知道为什么曼谷都不太有抢银行的案件吗?袜子还很认真地想是不是和泰国人都信佛有关系……唉,完全没关系!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曼谷塞车那么厉害,没有人笨到要去做强盗抢银行。袜子赶紧回忆电影中的抢银行镜头……没错,强盗抢了银行,总是跳上一辆车呼啸而去,那如果在曼谷,很明显,车肯定死死地堵在那里……完全逃不掉的。  大家都知道曼谷被称为世界最大的停车场。曼谷的塞车问题是很有名的,所
期刊
终极装备——核潜土艇    发大财了  美国士兵接到悬赏令:捉住一个伊拉克士兵,可得10万美元!于是米歇尔和尤里开始在巴格达附近搜寻。几天劳顿下来,两人精疲力尽,躺在地上就进入了梦乡。当米歇尔醒来时,发现他们四周被五百多名持枪的萨达姆共和卫队包围着,他急忙推醒尤里喊道:“快起来,我们发大财了!”
期刊
2005年,刚上高中那会儿,只有一辆公交车194路可以载着我从江对岸抵达市中心的学校。这辆在景区里走走停停的公交车,一路途经钱塘江大桥、虎跑、杨公堤、杭州花圃……比起其他穿过城市街道来上学的同学,我是幸运的,因为有幸见证了西湖四季的美好。春日的暖阳下,水波潋滟,游船上的旅客怡然自得;夏日炎炎,堤旁的梧桐树郁郁葱葱,抵挡了烈日的强光;落叶萧萧,风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清冷的天气里,湖面的薄冰凍住
期刊
小扎西没有跟我说想要拍照,只是一直眼巴巴地看着我的相机。   我看出了他的心思,蹲下来,把显示屏给他看。他指着对面的小女孩,用很不标准的普通话说:“姐姐,姐姐。”   在我的辅助下,小扎西按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快门。小扎西没有妈妈,爸爸常年在工地上打工,他和姐姐一起跟着奶奶生活。   作品:《姐姐》   拍摄者:小扎西(幼兒园,青海东都)   “老师,你在拍什么啊?”   “拍你们家的花
期刊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初夏时节,我行走在安吉余村,满目苍翠。绿色是余村的底色,青山绿水间,青瓦白墙的江南民居错落分布。远眺,漫山竹海云雾缭绕;近看,百亩花海生机盎然。然而,这片美景并非自然所赐,而是几代余村人用热血与青春写就的答卷。   当地有个土生土长的年轻人,他叫边月明,大学时学习数控编程。本已走出大山的边月明,却在毕业后回到家乡,打造果园式民宿。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难以理
期刊
在塞浦路斯普格斯-马罗拉基遗址的一座可以俯瞰地中海旖旎风光的山坡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坑,并且在坑里找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香水,它们距今有4000年的历史了。  科学家们提取到了这些香水的香精,并成功还原了4000年前古人用的香水。小瓶子里是金色的古香水,研究人员把它与装在绿瓶里的现代古龙香水进行了比较。人们惊讶地发现,现代人使用的香水与4000年前古人用的香水没有太大区别。  意大利考古
期刊
七月的一天,在即将升入高三的间隙,班主任告诉我,我在写作比赛中获得全国大奖了。兴奋之余,我想起糟糕的成绩,不禁对未来有些迷惘。我捧着重重的书站在走廊上,身边是快速走过的同学,他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迎接来自夏天的奖赏。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一位老师,他郑重地对我说:“你很有才华,不要荒废自己。”   我一直在想,文学究竟是什么。小时候因为父母常年不在家,孤独的我开始接触书本。我看了很多童话寓言和动物故事,
期刊
美甲除了带来美的体验还有什么作用?迪拜的一家美容院告诉你,美甲还能变成名片。这家名为Lanour Beauty Lounge的美容院为客户提供一种智能美甲,名为Smart Nail,它带有一个微型芯片,只需用指尖轻轻敲击手机等智能设备,就可以轻松地传递名片、Instagram账号等各种预设的信息。相关人员称,未来它将陆续开通无接触支付等更多功能。  图中这座形似蜂巢的建筑,是意大利3D打印机制造商
期刊
妮妮原本是个快乐的女孩,就在去年的校园秋季演出活动中,妮妮的父母和姐姐还一起来学校观看她的演出,尽管那只是一个小角色。但那以后不久,父母就分居了,再不久,他们离婚了,父亲争取到了抚养权。  父亲工作很忙,经常出差,即使不出差,也很少在晚上10点以前回家,有时,父女一个星期也见不上一面。妮妮和姐姐又像小时候那样睡在了一起。可这学期开学,姐姐上大学去了。  妮妮很孤独,她感觉自己需要被人关注。  妮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