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对高一的学生而言,积累不足制约了文言文学习向更深层次发展。同时,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与我们的生活相距遥远,字词的用法和句法习惯与现在有许多不同,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产生畏惧和排斥心理。这些问题使得文言文教学让老师力不从心,只能停留在文言文字词的学习上,因此我们要调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
要调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以诵读为切入点,立足于诵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预读、抄读、解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提高阅读兴趣来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怎样诵读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范读
诵读教学中,教师范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要素。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短时间内落实字词的读音,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变化,充分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例如,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把烛之武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怀着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的这种做法,通过范读,引起了学生无尽的感慨。许多学生在半懂不懂之间,领略了烛之武的英雄气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范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等情况,一般来说,课文注释部分都对这些作了说明,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例如,在老教材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的“阙”读“jué”,在新教材中读“quē”。第二,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获得对文章这方面的最初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诵读的欲望,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文言文的魅力。
二、自读
在范读诱发起学生诵读的欲望后,学生可通过预读、抄读、解读的方法自学文言文。
一是预读。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新词注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
二是抄读。勾画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与名言警句、难句,记录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
三是解读。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考分析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三、品读
在学生将课文熟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品读就是让学生边读边品味作品的内涵,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疑问和见解。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的作用。如,在教学《鸿门宴》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项羽的自大、刘邦的狡诈,领悟樊哙的大智大勇,充分感受这些在司马迁笔下熠熠生辉的英雄人物。有的学生还在课后主动阅读《项羽之死》并和我交流意见。语文课堂是学生的一方乐土,把朗读带进课堂,并成为一種美,就能释放学生的情感,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四、背诵
要加深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就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背诵对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来说,不诵读就很难读懂读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培养与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
当然,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能力,加深理解和感悟,感受中国文化精学,获得思想的启迪。
参考文献
巢宗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韦 雄)
要调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以诵读为切入点,立足于诵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预读、抄读、解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提高阅读兴趣来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怎样诵读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一、范读
诵读教学中,教师范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要素。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短时间内落实字词的读音,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变化,充分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例如,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把烛之武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怀着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的这种做法,通过范读,引起了学生无尽的感慨。许多学生在半懂不懂之间,领略了烛之武的英雄气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范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等情况,一般来说,课文注释部分都对这些作了说明,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例如,在老教材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的“阙”读“jué”,在新教材中读“quē”。第二,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获得对文章这方面的最初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诵读的欲望,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文言文的魅力。
二、自读
在范读诱发起学生诵读的欲望后,学生可通过预读、抄读、解读的方法自学文言文。
一是预读。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新词注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
二是抄读。勾画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与名言警句、难句,记录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
三是解读。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考分析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三、品读
在学生将课文熟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品读就是让学生边读边品味作品的内涵,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疑问和见解。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的作用。如,在教学《鸿门宴》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项羽的自大、刘邦的狡诈,领悟樊哙的大智大勇,充分感受这些在司马迁笔下熠熠生辉的英雄人物。有的学生还在课后主动阅读《项羽之死》并和我交流意见。语文课堂是学生的一方乐土,把朗读带进课堂,并成为一種美,就能释放学生的情感,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四、背诵
要加深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就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背诵对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来说,不诵读就很难读懂读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培养与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疑、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诵。
当然,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能力,加深理解和感悟,感受中国文化精学,获得思想的启迪。
参考文献
巢宗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