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自杀扑朔迷离

来源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ming7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谜一样的“投海”事件
  
  1868年的一天,天气晴朗,海上能见度很好,一艘满载着乘客的邮船正在迎浪前进,甲板上挤满了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游客。突然,有人大声喊道:“你们看!那是什么?’’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不远处的海面上,一片黑乎乎的东西正在不停地蠕动。是鱼群吗?不像。那么这又是什么呢?人们猜测着,但没有人能够作答。
  渐渐地,船驶近了。人们终于看清,原来是数不胜数的旅鼠正从海岸上向海洋深处奋力游去。游在前面的老鼠,很多已经力竭而沉,但随后而来的毫不退缩,依然前赴后继。
  事后,海面上出现了大片旅鼠的浮尸。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开始注意到,每隔三四年,生活在北欧的旅鼠就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挪威海和北海岸边投海而死。
  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100多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然而,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
  有人认为,旅鼠的集体跳海“自杀”,和它们旺盛的繁殖力有关。因为繁殖能力太强,旅鼠过多,造成居住地食物的供不应求,“鼠满为患”。在这种情况下,旅鼠只好迁移他乡。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都比现在狭窄得多,那时的旅鼠完全可以游过大海到达彼岸,建立新的生活栖息点。于是长此以往,集体迁徙就成了挪威旅鼠的本能,代代相传。
  然而,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如今的挪威海和北海都比过去宽多了,旅鼠们再也无法游到对岸,漫无边际的海水无情地卷走了它们的生命。
  但是这种推测并不圆满,为什么旅鼠们并不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而改变自己的迁移路线?而且有人观察到,有些时候旅鼠也向北迁移,投入巴伦支海和北冰洋,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推测,那么,许多年前巴伦支海的北面和北冰洋之间也曾经存有陆地?
  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一万多年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上的浮冰冻成了厚厚的冰原,而南来的风将西伯利亚和北非的大量沙土带到了冰原上,在冰面上沉积了厚达数米的沙土层。每逢夏季,冰原上芳草萋萋,生机盅然,旅鼠也来到这块冰原上栖息。他们认为,向北跳人巴伦支海和北冰洋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当年曾经存在过的冰原。
  不过,这个解释同样遭到了另外一些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个解释缺乏充足的证据,有些牵强附会。看来,学者们对旅鼠投海自杀之谜的解释还没有达成一致,争论还要继续。
  
  为地震而自杀?
  
  1975年1月下旬的一天,我国辽宁海城地区风雪漫天,气温已是-10度,按照常理,冷血动物蛇早已经冬眠了,可在该地区方圆50公里范围内竟然发生了一个让人惊骇的现象:数以千计的各种冬眠的蛇突然停止冬眠,纷纷爬出原来的躲藏之地,冻僵于冰天雪地之中。
  十几天后,海城地区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由于这起冬蛇自杀事件引起了地震工作者的注意,他们结合大量监测资料,提前准确预报了这场地震,使政府及时疏散群众,减轻了地震的损失。冬蛇的自杀行为,无意中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
  其实,很多动物都有预感地震来临的本领,像马、狗、鼠、蚁等,但它们最多只能在震前几小时或一两天内做出异常反应,而蛇却在震前十几天就出现异常行为,这让人们产生了蛇的自杀是否与地震有关的疑问。
  几十年间,科学家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找寻最后的答案,形成了三种比较主流的解释:
  最为流行的是地热说。蛇是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气温的升降而变化,当气温降到10度以下就进入冬眠期,当气温降至0度时,蛇就会因血液结冰而死。而地震前地壳深处岩石的剧烈位移,产生了大量热能,使地温升高到10度以上,蛇从冬眠中醒来,以为外面已经是春暖花开,纷纷出动觅食,结果冻僵而死。
  地声说则是另外一些科学家所持的观点。在地震发生前,地壳深处的每次构造变动都发出了地声,不过声音微小,人完全听不见,但蛇具有比人灵敏数倍的听觉,它甚至能听到60米外兔子蹦跳的声音。蛇正是凭借这种特异的听觉来捕捉食物和逃避天敌,当隆隆的地声不断传人蛇洞时,蛇大受惊吓,因而从防卫避凶的本能出发,狂爬出洞。
  最近,人们还提出了一种奇怪的学说——地气说。科学家们在地震前用仪器测定,地震前岩层的强烈摩擦会释放出大量的氡气和其他气体,而蛇在氡气含量超过正常值几十倍时会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所以当大量氡气聚集在蛇洞中时,蛇原本的睡眠状态被强行改变,蛇被迫成群出洞。
  无论是地热说、地声说还是地气说,都有一些道理,但也都存在着相同的疑点——这些因素在地震中确实存在,但其变化在地震前较短时间内才会出现,只有这个时候,动物们才能以自己独特的感觉去发觉其中的异样,而蛇怎么能在地震前十几天就能感知地震前兆呢?
  
  不可理喻的伪自杀
  
  海龟是生活在海里的爬行动物。它们没有腮,要用鼻孔来呼吸,靠吃鱼、软体动物和海藻为生。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加纳维扛尔海峡,有人发现了一只把自己埋在淤泥中的海龟。起先,人们以为这只是个海龟壳,但却发现这是一只活海龟。为什么海龟要把自己活埋在淤泥里呢?
  有人说,这是海龟在清除身上的藤壶(一种海生软体动物):有人说,这可能是海龟冬眠的一种形式,还有人说,这是海龟在冰冷的海水中取暖。
  一些科学家观察到,海龟“自埋”的时候,是把脑袋扎到淤泥里的。在它们头上寄生的藤壶虽然因为陷入淤泥缺氧而死,可它们身体中部和尾巴上咕勺藤壶仍然活得好好的。而且在个子较大的雄海龟身上,常常寄生着很多藤壶,但一些身上没有藤壶的大个儿雄海龟,在海底也有这种“自埋”的行为。看来,说海龟“自埋”是为了清除藤壶的说法站不住脚。
  潜水俱乐部成员罗伯斯特在一次训练中潜入海底,发现淤泥中露出一只“海龟壳”,像是被人扔掉的。罗伯斯特游过去拍下了照片,然后伸手把这只“海龟壳”提了起来,这只“海龟壳”竟然活了过来,原来是一只“活埋”了自己的活海龟。似乎很不满意自己被惊扰,海龟抖掉了身上的淤泥,转身游走了。
  没过多久,罗伯斯特又发现了一只“海龟壳”,这是一只大个子雌海龟,它并没有睡觉,爪子特别敏感,罗伯斯特还没有碰到它,它就搅动起淤泥,把海水搅浑,逃之天天了。与此同时,罗伯斯特的同伴们也发现了两只埋在淤泥里的大个儿雌海龟。
  根据这些新发现,佛罗里达州的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否定了之前的猜测:首先,在潜水员发现的4只“自埋”海龟中,有3只是大个儿雌海龟,这就推翻了大个子雄海龟为摆脱藤壶而“自埋”的说法;其次,从潜水员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海龟的“自埋”是一个短暂的事件,所以不能认为它们是在冬眠。还有,根据罗伯斯特的记录,她发现海龟自埋的时候,海底水深27.4米,水温21.7℃,这说明, 海龟“自埋”也不是为了取暖。
  海龟“自埋”是为了什么?这种现象是偶然的,还是经常发生的?到现在还是不解之谜。
  
  狗的自杀桥
  
  英国苏格兰丹巴顿附近的奥弗顿大桥,是英国家喻户晓的“狗类自杀桥”。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至少有50只狗从桥上跳下,摔死在15米深的岩石河谷中。狗的“自杀”之谜一直困扰着英国科学家,直到最近,这一谜团才被解开。、
  奥弗顿大桥用花岗石建成,历史悠久。几年前,当地居民唐娜·库玻带着小狗到桥上散步时,这只狗突然跳过花岗岩栏杆,重重摔在了桥底的岩石上。小狗的爪子摔裂了,下巴和后背都骨折了,医生只好对它施行了安乐死。居民肯尼斯·梅克尔家的金毛猎犬“亨德里克斯”也从这座桥上跳下,不过这条狗却大难不死。
  所有的狗都是在大桥右边最后两截栏杆之间跳桥的;调查还发现,狗类都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自杀”;此外,所有跳桥的狗都是嗅觉灵敏的长鼻狗——拉布拉多猎狗、牧羊犬或猎犬。显然,狗在这里受到了视觉、听觉或味觉的刺激。
  犬类心理学家戴维·桑德斯排除了视觉的影响,因为站在狗的高度,它们只能看到花岗岩;而声学专家戴维·塞克斯顿对该地区进行检测后,也没有发现只有动物才能听到的古怪声音。科学家发现,在桥底生活着能散发气味的老鼠、水貂和松鼠。为了确定是哪种动物的气味吸引了狗,科学家在野地上布置了3种动物的气味,并放出10只狗进行实验,结果发现7只狗都直接奔向了水貂的气味!
  水貂会在自己去过的地方留下臭味记号,而这种强烈的气味显然对狗极具诱惑力。南于狗无法看到被大桥石栏挡住的河坎,所以为了追踪气味纵身跃过栏杆,结果却跳向了死亡。
  狗类跳桥事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而水貂也正是在那时候开始在苏格兰繁衍的。
  
  冲滩之鲸
  
  我们有时能从电视上看到这样的镜头:退潮后的海边沙滩上躺着鲸鱼的尸体,就像搁浅的船一样,没有人驱赶它们,然而,它们为什么要自取灭亡呢?
  1976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突然有250条鲸鱼游人浅水中,当潮水退下时它们被搁浅在海滩上。鲸鱼缺水很快就会死掉,于是有人用消防水管向鲸鱼喷水,想以此延缓它们的生命,有人则开来起重机,试图将鲸鱼拖回大海,不料鲸鱼太重,反而拖翻了起重机。
  为什么这些鲸鱼会搁浅自杀呢?对此,生物学家们众说纷纭,但各种说法多与它的回声定位系统有关。
  鲸鱼辨别方向并不是靠它的眼睛。鲸的眼睛与它的身材极不相称,一头巨鲸的眼睛只有一个小西瓜那样大,而且视力退化,只能看到17米以内的物体。但是它们具有一种高灵敏度的回声测距本领:它们能够发射出频率范围极广的超声波,这种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鲸鱼就是根据这种超声波的往返时间来判断自己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定位的误差很小。
  对鲸鱼“自杀”现象的一种说法是:当鲸鱼游近海岸,向斜坡状的海滩发射超声波时,回声误差很大,甚至收不到回声,鲸鱼因此迷失方向,从而丧生海滩。
  动物学家们曾经在一群搁浅逆戟鲸的耳内发现了许多圆形的昆虫,研究人员认为,很可能是这种耳内寄生虫破坏了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使鲸鱼不能正确收听回声而误入歧途。但是,有些鲸鱼比如一角鲸也经常有不同的寄生虫,但这并未明显干扰它判断航行的方向。
  环境污染也曾被认为是造成鲸鱼搁浅的原因之一,但对鲸鱼进行解剖时发现,绝大多数死鲸的气腔两面红肿病变,很可能是由于其定位系统发生病变,使鲸鱼很快迷失方向,而鲸鱼是恋群动物,如果有一头鲸鱼冲向海滩而搁浅,那么,其余的就会奋不顾身地跟上去,以至接二连三地搁浅,形成集体自杀的惨剧。
  还有科学家认为鲸鱼集体自杀是由于水下爆炸,他们在分析了一系列鲸鱼集体自杀事件后,发现在几次发生鲸鱼集体自杀事件时,附近海域都有军事演习正在进行。研究人员认为,军舰的声纳和回声探测仪所发出的声波及水下爆炸的噪音,会使鲸鱼的回声定位系统发生紊乱,这是导致鲸鱼集体冲上海滩自杀的主要原因。
  对于鲸鱼“自杀”的种种猜测,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方能做出判断,如今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把搁浅的鲸鱼拖回大海,尽量减少干扰它们生活的事件和因素,使它们继续自由自在地生活。
  
  为族群自愿牺牲
  
  很多动物为了族群的安全或延续,明知是死路一条,也丝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比如为保护家园献出生命的蜜峰,比如为了孩子甘愿把自己的身体作为口粮的蝎子妈妈,比如,累死自己的蝴蝶:一只成年蝴蝶过了繁殖期后,会对活下来的后代构成威胁,因为,如果年老的昆虫被鸟发现后,捕食者会根据蝴蝶的图案分辨出它想要捕获的蝴蝶,这样就会使小蝴蝶亦处于危险之中。
  于是,过了繁殖期的蝴蝶会落在地表上,凶狠地扑打自己的翅膀,直到精疲力竭而亡。它们这是为了在“被捕”之前灭掉自己的所有痕迹和一切秘密。
  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同样也被动物世界所演绎。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农村改革,稳定
该文论述了大倾角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分析解决办法,介绍了上运(26°)带式输送机的设计选项、结构特点和应用情况,本机在防止物料滚动、制动停车、软启动等各项性
【特点】国内价格全面上涨,国际价格小幅下跌【走势】东北新季玉米零星上市,部分深加工企业高价挂牌收购,但后期玉米将进入收获高峰,市场供应会集中增加,或将抑制玉米价格进
近年来,枣庄市山亭区探索尝试了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2010年5月,在山城街道东山亭社区开展了改革试点,2011年7月建立了全市首家社区股份合作社——东山亭社区股份合作社,
公元79年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位名叫普利尼奥士(即小普利尼)的18岁学生,与母亲及叔父大普利尼在那不勒斯湾滨海小城米西农的别墅度假。米西农距维苏威火山约32公里。  这天清早一切似乎与往常一样,几个小时之后,却是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时刻:苏威尔火山大喷发,将庞贝和赫寇勒宁两城埋没,一埋就是千余年。在这次灾难中,叔父大普利尼死了。但侄儿小普利尼侥幸生存,后来他写了两封长信,给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详细
我5岁时,她会把上山时刨来的一块红薯悄悄放在我的手里;我10岁时,她会因为我怕下雨而天天背着我上学;我20岁上大学时,她总会把种的西瓜都留着,静待在外学习的我归来,直至西瓜都烂了,才不舍地扔掉。   别人说,你就是你妈妈心中的一块宝,她心中想着的,只是如何对你好。可我知道,我永远都无法等价地去偿还这份爱。   常记得母亲挂在嘴中的一句话:“我现在对你这么好,等我老了,你也会这样对我吗?”我如实回答
为实现托辊产品的更新换代,提升托辊的科技含量,采用CO2气体保护焊,开发托辊同轴双头自动焊接新技术,该技术高效、节能,提高工作效率近10倍,节约电能50%以上.
1问题的提出多年来,风井风硐里风量、风压的测定,是测风员带着风表到风硐里测定,从风机房"U"型压差计上读取风硐中的负压.实践表明,该法存在以下不足:(1)测量困难、误差大.由
蒸养粉煤灰砖是矿区为节约可耕地,充分利用粉煤灰这一废弃资源而研究的产品.该产品已通过山东省建筑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JC239-2001<粉煤灰砖>标准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