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1.切实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阅读过程和写作中。
3.要有问题意识。
【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读时读准语气,并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两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文章属于篇幅短小的外国寓言,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篇幅短小的寓言早已不陌生,而且阅读的兴趣也较浓厚。
【媒体选择】
准备一组“掩耳盗铃”的图片(幻灯片)就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掩耳盗铃”的图片)学生简述这个小学学过的故事,并说说其中包含的道理。
明确寓言都是由一个简短的故事和蕴含的道理构成的,并导入新课。(板题)
[联系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配合直观形象的画面,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然会欲罢不能。]
二、品味形象,学会质疑
1.初读过程
读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疏通故事大意(复述故事)。
2.品读过程
①欣赏赫耳墨斯的“人物”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
②朗读全文
可分角色朗读、个人朗读,重点读准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语气和雕像者不屑一顾的语气。
③理解赫耳墨斯问价的愿望和结果的不同
(他心中以为自己的雕像肯定要比赫拉的高得多,可一文不值的结果却如当头一盆冰水泼下。)
④归纳寓意
(讽刺爱慕虚荣、过分看重自己的人。)
3.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疏通大意——品味形象——归纳寓意——学会质疑,并以此达到举一反三之效。
4.引导质疑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如:赫耳墨斯一开始就问自己雕像之价,行吗?(难以突出他爱慕虚荣,想通过比较来抬高自己和心理。)
[最后一个过程是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正如古人所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与课标中“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三、自主学习,比较阅读
1.选择喜爱的方式自由读《蚊子和狮子》
先个人主动阅读,运用刚刚获得的方法进行,也可以试着自主设计阅读方式。后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穿行于学生之间,达到随时点拨的目的。
2.检查阅读效果
①两文在写作上很相似,尤其是都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吹着喇叭,唱着凯歌”,“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②分析蚊子败于蜘蛛的真正原因。
(这个答案不拘统一,如“个人意识极其膨胀,变成一个大写的虚假的蚊子”、“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弱点”等)
③概括寓意。
有了上个环节,归纳寓意就很容易了。值得重点引导的是:也可以归纳出与文中不同的寓意(运用发散思维),如:“每个人都要知彼,更要知己,方能胜利”等。
④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⑤敢于质疑。
a.能将题目改为《蚊子、狮子和蜘蛛》吗?
(完全可以)
b.能否将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节删去?
(删去这个情节,寓意也将改变)
c.蚊子有无可取之处?
(了解狮子,并抓住对方的弱点以攻其一处)
d.蚊子被蜘蛛网粘住后,就一定会被蜘蛛吃掉吗?
(可以让学生发挥合理的丰富的想象续个结尾)
前两个问题是在读懂文章、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提出的,后两个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
[这个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学习,以求达到相互合作、自主探究、读出问题之目的。这也是和新课标的理念相吻合的。学生有了第一篇寓言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再进行举一反三就不是难事了。最后引导学生质疑,特别是通过小组合作对一些体现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问题进行探究,这就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四、拓展训练,学习写作
1.课堂写作训练(任选一题,当场完成):
①学习伊索寓言的格式,也写一篇寓言,如《蜜蜂和蝴蝶》、《翠鸟和啄木鸟》等。
②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再续结尾。
③试着将两则寓言改成简短的课本剧或评书。
(不强求每位学生当场书面成文,能形成酝酿稿也可。)
2.抽部分学生展示作品(酝酿稿),学生评价,共同提高。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合理想象是表达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一种手段。学生在前几个阶段中真正地读好了几则寓言,因此,在写作中自然也就兴趣盎然,才思涌动了。]
附板书:
[两块板书都达到了简洁又画龙点睛的效果。第一块板书以坐标的形式,体现出赫耳墨斯的愿望(用虚线表示)和现实(用实线表示)的悬殊。第二块板书用虚线大写的蚊子形象地表现了战胜狮子后产生极端膨胀的“个人意识”(像气球),也因此暗示它自傲而忘了形,势必要毁灭(被吹破)。]
【教学反思】
1.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引领学习,视问题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探究而生成问题。因此,在这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以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1.切实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阅读过程和写作中。
3.要有问题意识。
【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读时读准语气,并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两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文章属于篇幅短小的外国寓言,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组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篇幅短小的寓言早已不陌生,而且阅读的兴趣也较浓厚。
【媒体选择】
准备一组“掩耳盗铃”的图片(幻灯片)就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掩耳盗铃”的图片)学生简述这个小学学过的故事,并说说其中包含的道理。
明确寓言都是由一个简短的故事和蕴含的道理构成的,并导入新课。(板题)
[联系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配合直观形象的画面,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然会欲罢不能。]
二、品味形象,学会质疑
1.初读过程
读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疏通故事大意(复述故事)。
2.品读过程
①欣赏赫耳墨斯的“人物”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
②朗读全文
可分角色朗读、个人朗读,重点读准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语气和雕像者不屑一顾的语气。
③理解赫耳墨斯问价的愿望和结果的不同
(他心中以为自己的雕像肯定要比赫拉的高得多,可一文不值的结果却如当头一盆冰水泼下。)
④归纳寓意
(讽刺爱慕虚荣、过分看重自己的人。)
3.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寓言的方法:疏通大意——品味形象——归纳寓意——学会质疑,并以此达到举一反三之效。
4.引导质疑
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如:赫耳墨斯一开始就问自己雕像之价,行吗?(难以突出他爱慕虚荣,想通过比较来抬高自己和心理。)
[最后一个过程是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正如古人所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与课标中“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三、自主学习,比较阅读
1.选择喜爱的方式自由读《蚊子和狮子》
先个人主动阅读,运用刚刚获得的方法进行,也可以试着自主设计阅读方式。后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穿行于学生之间,达到随时点拨的目的。
2.检查阅读效果
①两文在写作上很相似,尤其是都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吹着喇叭,唱着凯歌”,“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②分析蚊子败于蜘蛛的真正原因。
(这个答案不拘统一,如“个人意识极其膨胀,变成一个大写的虚假的蚊子”、“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弱点”等)
③概括寓意。
有了上个环节,归纳寓意就很容易了。值得重点引导的是:也可以归纳出与文中不同的寓意(运用发散思维),如:“每个人都要知彼,更要知己,方能胜利”等。
④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⑤敢于质疑。
a.能将题目改为《蚊子、狮子和蜘蛛》吗?
(完全可以)
b.能否将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节删去?
(删去这个情节,寓意也将改变)
c.蚊子有无可取之处?
(了解狮子,并抓住对方的弱点以攻其一处)
d.蚊子被蜘蛛网粘住后,就一定会被蜘蛛吃掉吗?
(可以让学生发挥合理的丰富的想象续个结尾)
前两个问题是在读懂文章、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提出的,后两个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
[这个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学习,以求达到相互合作、自主探究、读出问题之目的。这也是和新课标的理念相吻合的。学生有了第一篇寓言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再进行举一反三就不是难事了。最后引导学生质疑,特别是通过小组合作对一些体现想象和联想能力的问题进行探究,这就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四、拓展训练,学习写作
1.课堂写作训练(任选一题,当场完成):
①学习伊索寓言的格式,也写一篇寓言,如《蜜蜂和蝴蝶》、《翠鸟和啄木鸟》等。
②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再续结尾。
③试着将两则寓言改成简短的课本剧或评书。
(不强求每位学生当场书面成文,能形成酝酿稿也可。)
2.抽部分学生展示作品(酝酿稿),学生评价,共同提高。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合理想象是表达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一种手段。学生在前几个阶段中真正地读好了几则寓言,因此,在写作中自然也就兴趣盎然,才思涌动了。]
附板书:
[两块板书都达到了简洁又画龙点睛的效果。第一块板书以坐标的形式,体现出赫耳墨斯的愿望(用虚线表示)和现实(用实线表示)的悬殊。第二块板书用虚线大写的蚊子形象地表现了战胜狮子后产生极端膨胀的“个人意识”(像气球),也因此暗示它自傲而忘了形,势必要毁灭(被吹破)。]
【教学反思】
1.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引领学习,视问题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探究而生成问题。因此,在这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以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