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闸门,扩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从而帮助学生生成知识和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体会。
一、创设乐学情境,诱发主动学习
创设学生乐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追求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如在教学《让我们走进真挚友情》一课时,笔者首先播放了《永远是朋友》这首歌曲进行导入,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欣赏音乐,体会歌词。欣赏完歌曲后,笔者出示了讨论题:你最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最不喜欢什么人做你的朋友?围绕这一讨论题,有的学生在进行窃窃私语的谈论,有的在进行面红耳赤的争论,有的在频频点头附和。课堂气氛就像开座谈会。笔者抓住时机让几个学生谈谈他们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从这几位同学的答案中发现共同的思想内容?学生略微思考,回答出:“交朋友要有选择性。”笔者肯定了他们的思维结论,并指出这是友情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又依次总结出了友情的另外两个特点:稳定性和亲密性。这种热烈、激昂的教学形式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显露学生的才能。既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活思维火花
教学既是认知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知,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例如,对于“哥儿们义气不是真挚的友情”学生不好理解,于是笔者创设了小品表演活动情境:学生甲被打了,他跛着脚,捂着脸,哭着向他的两位好朋友求助。学生乙认为:我们是好朋友,应该两肋插刀,去把事情摆平。学生丙认为:是好朋友就应该冷静下来,搞清楚谁是谁非,找班主任解决。三个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引起全班学生的阵阵大笑。此时,笔者提出问题:你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假如你在场,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学生都积极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笔者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了“哥儿们义气”的根源和危害。通过这样活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分析,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体验创新乐趣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公民”这一概念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香港孕妇,在香港开往美国的中国飞机上生了一对双胞胎。问:(1)这一双胞胎属于哪国公民?(2)你是如何判断的?(3)公民的划分应坚持什么原则?学生听后,议论纷纷,有的说是香港公民,有的说是美国公民,有的说是中国公民。这样的情境设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的议论中,多数学生能根据教材中的知识说出这一双胞胎属于中国公民。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笔者将“公民”与“人民”作比较,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公民”一词的看法与见解,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达成共识。这样的情境设计,于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能力得到提高。
四、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上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再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他们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笔者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一问题时,先问学生,这句话是否有矛盾,应怎样理解?然后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剥削阶级的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还存在?这样巧妙的设疑,一问一答于平稳的教学进程中卷起波澜,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实践证明,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维,而且还可以诱导学生不断拓宽思路,运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去获得创新成果。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创设乐学情境,诱发主动学习
创设学生乐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追求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如在教学《让我们走进真挚友情》一课时,笔者首先播放了《永远是朋友》这首歌曲进行导入,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意境中,使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欣赏音乐,体会歌词。欣赏完歌曲后,笔者出示了讨论题:你最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最不喜欢什么人做你的朋友?围绕这一讨论题,有的学生在进行窃窃私语的谈论,有的在进行面红耳赤的争论,有的在频频点头附和。课堂气氛就像开座谈会。笔者抓住时机让几个学生谈谈他们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从这几位同学的答案中发现共同的思想内容?学生略微思考,回答出:“交朋友要有选择性。”笔者肯定了他们的思维结论,并指出这是友情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又依次总结出了友情的另外两个特点:稳定性和亲密性。这种热烈、激昂的教学形式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显露学生的才能。既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活思维火花
教学既是认知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知,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例如,对于“哥儿们义气不是真挚的友情”学生不好理解,于是笔者创设了小品表演活动情境:学生甲被打了,他跛着脚,捂着脸,哭着向他的两位好朋友求助。学生乙认为:我们是好朋友,应该两肋插刀,去把事情摆平。学生丙认为:是好朋友就应该冷静下来,搞清楚谁是谁非,找班主任解决。三个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引起全班学生的阵阵大笑。此时,笔者提出问题:你赞成谁的做法?为什么?假如你在场,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学生都积极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笔者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了“哥儿们义气”的根源和危害。通过这样活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分析,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体验创新乐趣
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公民”这一概念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香港孕妇,在香港开往美国的中国飞机上生了一对双胞胎。问:(1)这一双胞胎属于哪国公民?(2)你是如何判断的?(3)公民的划分应坚持什么原则?学生听后,议论纷纷,有的说是香港公民,有的说是美国公民,有的说是中国公民。这样的情境设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的议论中,多数学生能根据教材中的知识说出这一双胞胎属于中国公民。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笔者将“公民”与“人民”作比较,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公民”一词的看法与见解,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达成共识。这样的情境设计,于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能力得到提高。
四、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上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再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他们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笔者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一问题时,先问学生,这句话是否有矛盾,应怎样理解?然后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剥削阶级的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还存在?这样巧妙的设疑,一问一答于平稳的教学进程中卷起波澜,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实践证明,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思维,而且还可以诱导学生不断拓宽思路,运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去获得创新成果。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