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MRI研究腰背肌退行性变规律及影像特征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来解放军第175医院影像科做MRI体检的体检者,按性别分组,每组再按年龄分为1~10岁、11~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岁以上8个组,共有16个研究组,每个研究组20例(从各年龄段中随机抽取),共320例。评价指标包括:(1)腰背肌厚度;(2)皮下脂肪与腰背竖脊肌MR信号比值;(3)多裂肌形态、信号及肌间隙的改变。对腰背肌厚度值和皮下脂肪与腰背肌MR信号比值在不同性别间及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应用Excel2003T-TEST返回Student′st检验的概率值,样本为成对检验。多裂肌形态、信号、肌间隙改变在不同年龄段间的差异应用多样本比较的秩和Kruskal-Wallis检验。取单侧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除1~10岁年龄段外,其余每个年龄段男性组腰背肌平均厚度均大于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腰背肌厚度自1~30岁逐渐长大饱满,在30~70岁处于成熟的稳定状态,到70岁以后开始退变、萎缩、变细。皮下脂肪与腰背竖脊肌MR信号比值,男性组平均值大于女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此比值自婴幼儿期开始逐渐增大,男性组在20~60岁趋于稳定状态,在60岁以后急速下降,而女性组在20~40岁趋于稳定状态,在40岁以后急速下降。在形态结构方面,年轻组多裂肌表现为形态饱满、轮廓平整、均匀低信号、肌内间隙不显示或呈单个线状或点状显示;老年组多裂肌表现为形态萎缩、轮廓凹陷、信号不均匀性增高、肌内间隙呈多发线片状、羽毛状或网格状显示。各种观察指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背肌生理性退变,女性早于男性,肌内脂肪变性早于肌形态学改变。主要MRI表现包括:肌肉萎缩造成肌肉变细、形态萎缩、轮廓萎陷;肌内不均匀性脂肪浸润,造成信号不均性增高,皮下脂肪信号与肌肉信号比值下降,肌内间隙呈线片状、羽毛状或网格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