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表演艺术专业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的研究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04325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表演艺术专业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结合方式进行详细介绍,进而提出提升表演艺术专业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的合理建议,以期为有关院校和人员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表演艺术专业 社区文化建设 服务水平
  表演艺术专业学员参加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工作,可以使这部分学员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让学员在服务过程中将艺术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进而进行自我检验。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其身心健康发育,从而为其日后进入社会做好铺垫。
  一、表演艺术专业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结合方式
  (一)雅俗共赏
  必须尊重各个社区人员各异的文化爱好,同时应当逐渐适应各类艺术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这就要求这部分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就应当接触各类型文化艺术,将各类艺术形式进行有效掌握和融合,以便在服务社区文化建设时能够为民众展现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最终提升社区整体的文化品位。
  (二)寓教于乐
  社区活动主要目的便是推动社区成员参与到各类强身健体的活动中,同时不断陶冶自身情操,丰富业余生活。所以,表演艺术专业学员展开的活动应当以轻松、娱乐为主。此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教学能力,以便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向民众传授艺术文化知识。
  (三)老少咸宜
  儿童与老年人是日常社区文化各类活动的核心参与人员,这是因为这部分人群的业余时间更多,因此其更加关注日常的社区活动。所以,表演艺术专业学员应当全方位掌握这部分人群的兴趣爱好特征,在安排活动时尽量选择老少咸宜的节目,从而培养学员的观察能力以及责任心。
  二、表演艺术专业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的建议
  (一)强化团队管理能力
  一方面,校方应当组织相应的教师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并让其对各大社区的管理者进行较为专业、系统的培训,并在平时辅助其开展相关工作,二者相辅相成,必将使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更加顺利。这是因为艺术院校的教师与学员拥有较为扎实、专业的理论知识,而社区的管理者有着很多实践工作经验,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且能够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所以二者展开合作,能够将文化建设工作更专业、更高效地进行推动。
  另一方面,校方还应当与各大社区合作,积极为本校表演艺术专业学员提供到社区的实践机会,从而使优秀的人才能够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建设工作中,并使其以自身的专业能力结合实践经验促进社区文化能够更高效地建设。
  (二)调动双方建设热情
  为了使表演艺术专业能够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更良好、更有效的服务,艺术院校与社区双方管理人员都应当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艺术院校应当强化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科建设,科学地对其进行管理,同时对校内各类软件、硬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这就需要此专业的师生都应当端正自身的态度,对服务于社区的文化建设工作予以重视,强化相关的理论、技术学习,进而充分掌握相关的实践机会,提升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另一方面,各大社区的相关管理人员也应当对艺术院校资源方面的优势重视起来,并且以开放的心态与艺术院校展开合作。社区应当与相应艺术院校共享资源,同时有关管理人员还需要在日常文化建设工作中及时指导参与实践的学员,从而使其掌握工作内容,明确服务社区的实际意义,强化学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服务思维。
  (三)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1.掌握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根据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状况以及表演艺术专业的各类知识,针对性地优化并创新服务工作模式。例如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农村的社区,可以组织学员表演地方戏;对于城市中的社区,可以举办艺术展览、小型演出等。
  2.充分结合社区成员各自爱好以及表演艺术专业表演技能,使社区文化活动更丰富、更新颖。例如,可以開展戏剧表演、歌剧表演以及歌唱大赛等。
  3.校方与社区应当共同提升表演艺术专业师生的社区服务思维,使其增加与社区管理人员以及社区表演团队的交流与沟通,在展开合作的同时,相互分享和学习,以便对各种艺术形式、表演节目进行有效融合以及创新。同时,双方还应当充分借助互联网探寻创新工作的新途径,并通过网络平台向社区成员分享文化艺术小知识以及表演节目录像等,使其在家中也能够进行观赏和学习。
  结语
  总体而言,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一直是我国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艺术院校安排学员参加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工作也是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与创新,必将为民众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更能够有效培养学员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张磊.浅析艺术类高校服务社区文艺活动的路径[J].教育观察,2018,7(01):135-136.
  作者单位:辽宁财贸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影视传媒艺术与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影视传媒艺术进行了概述分析,随后探讨了运用影视传媒艺术开展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一些运用影视传媒艺术开展对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影视传媒艺术 大学生审美文化 教育  一、影视传媒艺术概述  影视传媒艺术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产物,由近几年兴起,是一种区别于美术、音乐专业之外的又一大艺术类别。影视传媒
期刊
摘要:剪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利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出花纹,用于生活装饰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阜阳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清朝时期,阜阳地区很多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主要是为妇女做鞋花、帽花、枕花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大量的装饰花样。本文对中国剪纸的特征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弘扬发展这一传统文化艺术。  关键词:剪纸艺术 传统文化 弘扬发展  一、剪纸艺术的特征  (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和丰富的民族精神,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开展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必要养分。在中职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拥有浓烈文化气息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规范的道德行为准则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在中职教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
期刊
摘要:历史,承载着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变革,是民族文化变迁的见证者。历史犹如过去与现在之间的一道门,我们从古代或近现代史中窥探传统文化的身影,細数传统文化在历史中的点点渗透。近些年,有学者提出认同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历史和传统文化之间也需要树立认同感,将该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施教者要注重相关资料中传统文化的挖掘,巩固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理念,用多样化手段给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增强受教育者的文化自信心。本文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是我国古典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唐诗宋词可以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熟知的传统文化代表。古诗词的历史已经超过千年,古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古诗词作品,这些不仅仅是提升国人文化素养的重要素材,更是我们了解民族历史的重要史料。古诗词和传统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学好古诗词是传承传统
期刊
摘要:新时代越来越注重文化建设,而群众文化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需要相关部门将此重视起来。想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就需要文化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文化活动,提高当地人们的文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新时代下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的途径进行了探究,并对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时代 文化馆 群众文化 途径  一、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利用自己蓬勃的发展实力,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此同时,也使世界人民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愈加重视。在当代多元文化不断共融之下,中国想要更加迅速地发展,真正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完美转型,那么就必须注重现代工业设计的不断创新。而将传统文化科学有效地融入到工业创新之中,则能够有效地扩大中国的影响力,使中国创造更具中国特色,更有时代竞争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工业
期刊
摘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思想问题,这样的现象值得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视起来,强化学生的思政教育,改善学生的思维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本文即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思政教育 路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精华,包含着优秀的道德观念、文化思想以及民族精神,是支撑泱泱中华传承的关键内容。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
期刊
摘要: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从语言深入文化,透过隐喻,看到文字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内涵。选取《论语》中数则带有隐喻的章句进行解读,分析其中展现出的理性的生命观、矢志不渝的道德追求以及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的儒家精神。  关键词:论语 隐喻 儒家精神  中国学问本质在求善,和西方科学之真有很大区别。真,可以逻辑推理,可以下标准定义。善,却无法定义,因事因时而异。善没有统一而固定的标准,这也是孔子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优秀文化对于推动新时代的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增强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我校紧随党的号召,致力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规范文明建设。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校教育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 价值 新时代 文明建设  一、营造良好的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