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从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开,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选修课程的开设。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如何选择、开发选修课成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大难点。笔者与部分一线教师借课改的东风,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一门特色选修课程“品水”,以此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丰富师生精神内涵,促进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发展及理念的改变,丰富高中语文课堂。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发;水文化
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减必修,增选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要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本校语文课程知识体系,本文以《品水》选修课程的开发为例,来探讨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缘起、意义及目标
选择《品水》这一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缘起于《论语》之《君子之风》的教学。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又变动自如,其特点有似于水。又闻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崇高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水这种普通平凡的事物开始引起我的关注。人类一直在“师法自然”中成长发展,借关照万物认识人类自身,一旦静心研究一类事物,就会有巨大的发现。笔者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萌生了开发《品水》这门课程的念头。这也跟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的“国学教育”特色不谋而合。
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品水》课程的开发,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以此完成以下课程目标:
1.在《品水》选修课程学习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水文化的精神内涵,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
2.通过选读一些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文物,养成对语言、文学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3.通过体会中华水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水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水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愿望;
4.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水文化的精神内涵,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并内化而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1971年,原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博士指出:“所有教育都是或都将是生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一生的发展。以上课程目标与《课标》中关于教科书的编写建议是一致的。如“教材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
开设选修课程最核心的工作就是编写一本选修教材,因而开发第一步就是在原有的必修课《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主动构建一个新框架,进而能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体系。下面就《品水》选修教材编写从总体规划和取舍到章节体例,再到课文的选择与组织作一个介绍。
1.教材整体框架的建构。梳理课程内容整体思路是建立在课程目标基础上的。本课程旨在通过选读一些经典名著,养成学生对语言、文学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通过阅读和思考水文化现象,吸收水文化的精神内涵,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提高道德修养并内化而成积极向上的人生價值观。所以《品水》教材框架的建构、内容的安排都是循序渐进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内容从文字到文学,从汉字造字法、水的神奇传说到水雨诗词的鉴赏、现当代美文赏析;从古至今,从水的物质形态到水的精神内涵探究,从整体到局部江南水乡,这个学习框架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水文化精神内涵在语言文字文学中的论述,主要立足于诗词鉴赏这一基础,陶冶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2.教材的编写。本课程的编写主要通过网络查找,图书阅览,专题片观赏,实地调查等途径收集大量的图文资料,经过分析、整理而合成的。教材体例安排九个章节,每一章包括四个方面:引子——课堂活动——知识链接——实践活动。引子,主要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其阅读兴趣;课堂活动,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展开,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团结协作、小组讨论等形式,通过选读一些水文化经典,思考、质疑、探究语言、文学中的水文化现象,进而感受水文化的精神内涵;知识链接,针对章节内容有效补充一些专业知识,或拓展知识,或提供鉴赏方法;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活动的课外延伸,是学生个体对章节内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3.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本选修课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分两部分:过程性评价50%,总结性评价50%。过程性评价又分三板块:出勤10%、作业质量20%、课程表现20%;终结性评价分两块:笔试30%、研究性小论文20%。
该课程共安排20课时,每次课结束后,及时给每个学生打出过程性评价分:出勤每次0.5分,作业每课1分,课堂表现每课1分。
具体见下表:
三、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1.教材编写完成后,先进行试点教学,同组教师相互听评课。《品水》选修课教材编写完成后,笔者等教师先向学校申报在高二年级开设,开设一个30人班级的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同组教师也来听课指导,并就本课程的开发从教材、教法、评价体系等各方面提宝贵意见。课后教师们就本选修课再向上课的学生进行调查,就学生的兴趣点和难点进行采集。
2.改进完善课程。试点教学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实践经验,《品水》课程存在的一些不足也经由各位教师、领导的评价意见,加上学生的反馈,得到了很好的补充和进一步的完善。反思得出:教材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因此课程进一步增加了一些趣味性、探究性等元素。
四、课程开发后的反思
《品水》选修教材的开发实践,带动教师们深入一个领域去探索学习,既增长了见识,也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拓展了教学行为,对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形成了一套易操作、实用性强的课程开发的操作理论。但是也带来一些困惑:比如在这个功利的社会,如何在实施新课改开设选修课的同时提高升学率?如何在选修课程的开发上形成序列化课程?
总之,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要发挥教师特长,要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教材编写必须结合必修课程,结合学生学情和认知规律,这样的课程才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徐桦君.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11).
[2]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EB/OL]浙江教育新闻网,[2016-06-15].http://edu.zjol.com.cn.
责任编辑 范宏芳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发;水文化
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减必修,增选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要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本校语文课程知识体系,本文以《品水》选修课程的开发为例,来探讨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缘起、意义及目标
选择《品水》这一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缘起于《论语》之《君子之风》的教学。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又变动自如,其特点有似于水。又闻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崇高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水这种普通平凡的事物开始引起我的关注。人类一直在“师法自然”中成长发展,借关照万物认识人类自身,一旦静心研究一类事物,就会有巨大的发现。笔者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萌生了开发《品水》这门课程的念头。这也跟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的“国学教育”特色不谋而合。
高中语文选修课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品水》课程的开发,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以此完成以下课程目标:
1.在《品水》选修课程学习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水文化的精神内涵,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
2.通过选读一些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文物,养成对语言、文学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3.通过体会中华水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水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水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愿望;
4.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水文化的精神内涵,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并内化而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1971年,原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博士指出:“所有教育都是或都将是生涯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一生的发展。以上课程目标与《课标》中关于教科书的编写建议是一致的。如“教材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
开设选修课程最核心的工作就是编写一本选修教材,因而开发第一步就是在原有的必修课《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主动构建一个新框架,进而能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体系。下面就《品水》选修教材编写从总体规划和取舍到章节体例,再到课文的选择与组织作一个介绍。
1.教材整体框架的建构。梳理课程内容整体思路是建立在课程目标基础上的。本课程旨在通过选读一些经典名著,养成学生对语言、文学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通过阅读和思考水文化现象,吸收水文化的精神内涵,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提高道德修养并内化而成积极向上的人生價值观。所以《品水》教材框架的建构、内容的安排都是循序渐进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内容从文字到文学,从汉字造字法、水的神奇传说到水雨诗词的鉴赏、现当代美文赏析;从古至今,从水的物质形态到水的精神内涵探究,从整体到局部江南水乡,这个学习框架也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水文化精神内涵在语言文字文学中的论述,主要立足于诗词鉴赏这一基础,陶冶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2.教材的编写。本课程的编写主要通过网络查找,图书阅览,专题片观赏,实地调查等途径收集大量的图文资料,经过分析、整理而合成的。教材体例安排九个章节,每一章包括四个方面:引子——课堂活动——知识链接——实践活动。引子,主要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其阅读兴趣;课堂活动,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展开,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团结协作、小组讨论等形式,通过选读一些水文化经典,思考、质疑、探究语言、文学中的水文化现象,进而感受水文化的精神内涵;知识链接,针对章节内容有效补充一些专业知识,或拓展知识,或提供鉴赏方法;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活动的课外延伸,是学生个体对章节内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3.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本选修课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分两部分:过程性评价50%,总结性评价50%。过程性评价又分三板块:出勤10%、作业质量20%、课程表现20%;终结性评价分两块:笔试30%、研究性小论文20%。
该课程共安排20课时,每次课结束后,及时给每个学生打出过程性评价分:出勤每次0.5分,作业每课1分,课堂表现每课1分。
具体见下表:
三、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1.教材编写完成后,先进行试点教学,同组教师相互听评课。《品水》选修课教材编写完成后,笔者等教师先向学校申报在高二年级开设,开设一个30人班级的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同组教师也来听课指导,并就本课程的开发从教材、教法、评价体系等各方面提宝贵意见。课后教师们就本选修课再向上课的学生进行调查,就学生的兴趣点和难点进行采集。
2.改进完善课程。试点教学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实践经验,《品水》课程存在的一些不足也经由各位教师、领导的评价意见,加上学生的反馈,得到了很好的补充和进一步的完善。反思得出:教材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因此课程进一步增加了一些趣味性、探究性等元素。
四、课程开发后的反思
《品水》选修教材的开发实践,带动教师们深入一个领域去探索学习,既增长了见识,也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拓展了教学行为,对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形成了一套易操作、实用性强的课程开发的操作理论。但是也带来一些困惑:比如在这个功利的社会,如何在实施新课改开设选修课的同时提高升学率?如何在选修课程的开发上形成序列化课程?
总之,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要发挥教师特长,要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教材编写必须结合必修课程,结合学生学情和认知规律,这样的课程才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徐桦君.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11).
[2]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EB/OL]浙江教育新闻网,[2016-06-15].http://edu.zjol.com.cn.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