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搞好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就是教学工作。因此,作为教学核心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就成为了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结合多年来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联系我院近些年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际情况,向大家系统地介绍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20181-01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
从课程的外延来看,广义的课程是“一整套学科”或“一整套活动”;狭义的课程则为“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从课程的內涵来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有组织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即学生所获得的相应的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现时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从而为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
二、课程的基本类型
(一)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的课程。课程各门学科的内容选自相应的各门科学,按照学科的独立性加以逻辑的组织,并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按一定的先后顺序开设课程。学科课程是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广泛采用的一种课程类型。其不足之处在于:1.与职业教育课程定向性的要求相距甚远,与职业实际相距甚远,因而与社会需求脱节。2.与职业教育课程应用性的要求相距很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与职业教育课程整体性的要求相距甚远,不利于学生把握职业活动的整体发展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课程依据认知的心理顺序安排,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是课程实施过程的组织者,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即“动手做”来获取直接经验。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使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动态的锻炼和提高,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而富有特色。职业教育的活动课程,鉴于其明确的目标指向,可称为行动体系的课程。
三、课程模式的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只有通过与之相应的课程模式才能最终实现。
(一)传统课程模式及其弊端。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模式是传统的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不利于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基本上没有改变;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定优劣等等,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特指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的结构化)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在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上,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
四、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1.明确课程目标定位。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本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准确定位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所起的支撑或促进作用。2.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具备“双师素质”教师梯队。3.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一体化。选用先进、适用的优秀教材或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的校本教材。4.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校内建设设施、设备先进的生产性或仿真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引入企业文化,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5.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一套科学、先进、规范、实用的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师和学生用实习、实训指导书;建设课程网站,学习指南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料上网,满足课程网络教学需要。6.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7.教学过程规范化建设。规范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辅导答疑、教学指导、测验考试、教学检查、课程总结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8.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注重过程考核,突出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9.综合教学质量评价。校内评价主要由学生、后续课程、校内督导评价结果构成;校外评价由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等评价结果构成。
五、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有效开展。2.强化教改立项研究内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3.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4.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类课程建设质量。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课程改革与建设。6.健全评估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六、结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应把学生是否“得实惠”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1.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09.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20181-01
一、课程的基本概念
从课程的外延来看,广义的课程是“一整套学科”或“一整套活动”;狭义的课程则为“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从课程的內涵来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有组织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即学生所获得的相应的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现时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从而为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
二、课程的基本类型
(一)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的课程。课程各门学科的内容选自相应的各门科学,按照学科的独立性加以逻辑的组织,并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按一定的先后顺序开设课程。学科课程是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广泛采用的一种课程类型。其不足之处在于:1.与职业教育课程定向性的要求相距甚远,与职业实际相距甚远,因而与社会需求脱节。2.与职业教育课程应用性的要求相距很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与职业教育课程整体性的要求相距甚远,不利于学生把握职业活动的整体发展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课程依据认知的心理顺序安排,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是课程实施过程的组织者,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即“动手做”来获取直接经验。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使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动态的锻炼和提高,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而富有特色。职业教育的活动课程,鉴于其明确的目标指向,可称为行动体系的课程。
三、课程模式的选择
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只有通过与之相应的课程模式才能最终实现。
(一)传统课程模式及其弊端。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模式是传统的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不利于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基本上没有改变;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定优劣等等,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特指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的结构化)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在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上,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合。
四、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课程建设的目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1.明确课程目标定位。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本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准确定位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所起的支撑或促进作用。2.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具备“双师素质”教师梯队。3.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一体化。选用先进、适用的优秀教材或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的校本教材。4.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校内建设设施、设备先进的生产性或仿真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引入企业文化,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5.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一套科学、先进、规范、实用的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师和学生用实习、实训指导书;建设课程网站,学习指南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料上网,满足课程网络教学需要。6.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7.教学过程规范化建设。规范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辅导答疑、教学指导、测验考试、教学检查、课程总结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8.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注重过程考核,突出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9.综合教学质量评价。校内评价主要由学生、后续课程、校内督导评价结果构成;校外评价由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等评价结果构成。
五、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有效开展。2.强化教改立项研究内容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3.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4.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类课程建设质量。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课程改革与建设。6.健全评估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六、结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应把学生是否“得实惠”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1.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