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DG680井区位于车镇凹陷,主力目的层为上古生界,兼沙四段,该区断层发育,且上古生界地层顶面剥蚀严重,地层划分较为困难。本文通过岩屑分析,参考区域邻井资料,结合测井资料,对井区进行了地层划分,并对储层及油气层进行了评价,为下步勘探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车镇凹陷;上古生界;地层划分
引言
DG680井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黄元吉屋子西北约2km。构造位置为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大王庄鼻状构造带。该井是一口评价井,设计井深3070.00m,钻探目的:向西扩大D671块上古生界含油气范围,兼探沙四段。本井区处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大王庄鼻状构造带。大王庄鼻状构造北部潜山东南部与大王庄油田相连,西北部倾没于大北洼陷,北部紧靠油源断层大1断层。且本井区内断层较发育,油气可沿储层或断层向高部位运移,本井区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本井区储层较为发育,本井钻遇油气显示较好的储集层主要是沙河街组的沙四段及上古生界的太原组、本溪组,其中包括储集空间以粒间孔、溶蚀孔及微裂缝为主的碎屑岩储集层和以晶间孔、粒间溶蚀孔为主的碳酸盐岩储集层。
井区沙河街组及上古生界地层发育了相互切割的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数组断层,形成众多的断块山,本井位于断阶带较高部位,断层起了良好的侧向封堵作用,有利于形成构造圈闭。
1 地层划分
依据实钻资料、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结合邻井及区域资料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本井自上而下钻遇了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古近系东营组,沙河街组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沙四段及上古生界太原组、本溪组(未穿)地层。根据本井地层岩电特征,确定了实钻地层分层方案。实钻证实地层层序与设计基本一致,井底为上古生界地层,从分层数据看,实钻地层新近系明化镇组比设计厚40.00m,古近系东营组比设计厚55.00m,古近系沙二段比设计厚18.00m,沙四段比设计薄36.60m,其余地层与设计厚度基本相当,横向分布较稳定。
(1)沙三段岩屑录井井段岩性以深灰色、褐灰色泥质岩为主,下部夹薄层灰色泥灰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较平直;深、浅侧向电阻率曲线上部呈中阻,下部呈中~高阻,具有“下斜坡”特征。根据岩、电特征,结合邻井DG27井、D671井、D675井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对比,将本井沙三段底界划在高阻结束处井深2757.10m,与下伏沙四段地层呈整合接触。
(2)沙四段岩性上部以灰色泥灰岩为主夹深灰色、灰色泥岩,下部以棕红色、浅棕红色泥岩、石膏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灰色砂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较平直;深、浅侧向电阻率曲线上部呈“尖峰”状中~高阻,下部呈低~中阻。根据岩、电特征,结合邻井DG27井、D671井、D675井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将本井沙四段底界划分在井深2860.50m,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太原組岩性为灰黄色、深灰色泥质岩与灰色砂岩不等厚互层,夹黑色煤层。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局部呈小幅负异常;深、浅侧向电阻率曲线呈低~中阻,局部呈“尖峰”状高阻。根据岩、电特征、结合邻井DG17井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将本井太原组底界划分在井深2990.80m,与下伏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4)本溪组本段岩性以深灰色、紫红色、灰黑色泥质岩为主夹灰色砂岩,灰色泥灰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较平直;深、浅侧向电阻率曲线呈中阻,局部呈“尖峰”状高阻。邻井DG17井于井段2250.00m-2350.00m见蕨类孢属,从孢粉组合看,Leavigatosporites(光面单缝孢属)为主的孢粉组合特征,经常见于石炭系-早二迭世地层中。Striatosporites(梯纹单缝孢属),Kaipingispora(装饰开平孢)一般在晚石炭世较经常见到。而Densosporites(奇异套环孢)只见于石炭纪地层中,根据这些孢子的地质分布情况,本井段地层的地质时代应为石炭纪-早二叠世。而在本井中DG680井在井深3026.00m,岩矿鉴定,岩性为泥质泥晶灰岩,岩石中含有孔虫、?化石,确定井底地层为上古生界地层。本段岩性特征与DG17井本溪组相似,依据岩电特征、古生物特征,通过与DG17井连井地质剖面将本段地层划归为本溪组地层(未穿)。
2 储层评价及油气层评价
沙四段:钻遇地层厚度103.40m,储层厚度22.20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21.47%。单层最大厚度为2.20m,一般为0.80m~1.60m,储层岩性主要为泥灰岩、泥质白云岩,测井孔隙度:0.622~7.73%,渗透率:0.001~1.187 ×10-3μm2,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为特低孔特低渗-低孔低渗储集层。沙四段上部碳酸盐岩作储层,其间泥岩作隔层,沙三段泥质岩类作盖层组成的储盖组合。
太原组:钻遇地层厚度130.30m,储层厚度47.40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36.38%,单层厚度最大7.70m,一般1.00~3.70m,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灰质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测井孔隙度:3.76~13.46%,渗透率:0.04~11.34 ×10-3μm2,碎屑岩储层综合评价为低孔-低渗储集层。本溪组:,钻遇地层厚度54.20m,储层厚度14.00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25.83%,单层厚度最大4.50m,一般0.50~2.00m,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泥质细砂岩、泥灰岩。测井孔隙度:2.37~2.45%,渗透率:0.007~0.016×10-3μm2;碳酸盐岩测井孔隙度:0.1~0.76 %,渗透率:0.001×10-3μm2;碎屑岩储层综合评价为超低孔超低渗储集层,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为特低孔特低渗储集层。上古生界太原组砂岩作储层,其间泥岩作隔层,其上部沙四段泥岩作盖层组成的储盖组合。
本井通过岩屑、井壁取心、荧光录井,于沙四段见油斑、荧光级显示;上古生界见油斑级、荧光级显示。通过气测录井,本井于东营组解释干层,沙四段解释油层,差油层,干层;上古生界解释差油层,含油水层,干层。
3 结 论
实钻证实本井实钻证实,目的层沙四段见到油斑、荧光级显示,综合后解释油层2.20米/1层,差油层0.80米/1层,形成了构造油气藏。目的层上古生界见油斑、荧光级显示,综合解释差油层1.10米/1层,综合分析认为,本井发育的正向断层侧向封堵不利,导致油气往高部位运移,未形成有效油气藏。(1)建议对本井目的层沙四段井段2763.90m~2774.00m的油层、差油层进行测试,试油求产落实产能,为下步勘探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2)根据本井钻探成果,进一步研究本区上古生界储层物性、油气运移、聚集的规律,为下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
关键词:车镇凹陷;上古生界;地层划分
引言
DG680井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黄元吉屋子西北约2km。构造位置为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大王庄鼻状构造带。该井是一口评价井,设计井深3070.00m,钻探目的:向西扩大D671块上古生界含油气范围,兼探沙四段。本井区处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大王庄鼻状构造带。大王庄鼻状构造北部潜山东南部与大王庄油田相连,西北部倾没于大北洼陷,北部紧靠油源断层大1断层。且本井区内断层较发育,油气可沿储层或断层向高部位运移,本井区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本井区储层较为发育,本井钻遇油气显示较好的储集层主要是沙河街组的沙四段及上古生界的太原组、本溪组,其中包括储集空间以粒间孔、溶蚀孔及微裂缝为主的碎屑岩储集层和以晶间孔、粒间溶蚀孔为主的碳酸盐岩储集层。
井区沙河街组及上古生界地层发育了相互切割的北西向、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的数组断层,形成众多的断块山,本井位于断阶带较高部位,断层起了良好的侧向封堵作用,有利于形成构造圈闭。
1 地层划分
依据实钻资料、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结合邻井及区域资料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本井自上而下钻遇了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古近系东营组,沙河街组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沙四段及上古生界太原组、本溪组(未穿)地层。根据本井地层岩电特征,确定了实钻地层分层方案。实钻证实地层层序与设计基本一致,井底为上古生界地层,从分层数据看,实钻地层新近系明化镇组比设计厚40.00m,古近系东营组比设计厚55.00m,古近系沙二段比设计厚18.00m,沙四段比设计薄36.60m,其余地层与设计厚度基本相当,横向分布较稳定。
(1)沙三段岩屑录井井段岩性以深灰色、褐灰色泥质岩为主,下部夹薄层灰色泥灰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较平直;深、浅侧向电阻率曲线上部呈中阻,下部呈中~高阻,具有“下斜坡”特征。根据岩、电特征,结合邻井DG27井、D671井、D675井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对比,将本井沙三段底界划在高阻结束处井深2757.10m,与下伏沙四段地层呈整合接触。
(2)沙四段岩性上部以灰色泥灰岩为主夹深灰色、灰色泥岩,下部以棕红色、浅棕红色泥岩、石膏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灰色砂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较平直;深、浅侧向电阻率曲线上部呈“尖峰”状中~高阻,下部呈低~中阻。根据岩、电特征,结合邻井DG27井、D671井、D675井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将本井沙四段底界划分在井深2860.50m,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太原組岩性为灰黄色、深灰色泥质岩与灰色砂岩不等厚互层,夹黑色煤层。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局部呈小幅负异常;深、浅侧向电阻率曲线呈低~中阻,局部呈“尖峰”状高阻。根据岩、电特征、结合邻井DG17井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分析,将本井太原组底界划分在井深2990.80m,与下伏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4)本溪组本段岩性以深灰色、紫红色、灰黑色泥质岩为主夹灰色砂岩,灰色泥灰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较平直;深、浅侧向电阻率曲线呈中阻,局部呈“尖峰”状高阻。邻井DG17井于井段2250.00m-2350.00m见蕨类孢属,从孢粉组合看,Leavigatosporites(光面单缝孢属)为主的孢粉组合特征,经常见于石炭系-早二迭世地层中。Striatosporites(梯纹单缝孢属),Kaipingispora(装饰开平孢)一般在晚石炭世较经常见到。而Densosporites(奇异套环孢)只见于石炭纪地层中,根据这些孢子的地质分布情况,本井段地层的地质时代应为石炭纪-早二叠世。而在本井中DG680井在井深3026.00m,岩矿鉴定,岩性为泥质泥晶灰岩,岩石中含有孔虫、?化石,确定井底地层为上古生界地层。本段岩性特征与DG17井本溪组相似,依据岩电特征、古生物特征,通过与DG17井连井地质剖面将本段地层划归为本溪组地层(未穿)。
2 储层评价及油气层评价
沙四段:钻遇地层厚度103.40m,储层厚度22.20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21.47%。单层最大厚度为2.20m,一般为0.80m~1.60m,储层岩性主要为泥灰岩、泥质白云岩,测井孔隙度:0.622~7.73%,渗透率:0.001~1.187 ×10-3μm2,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为特低孔特低渗-低孔低渗储集层。沙四段上部碳酸盐岩作储层,其间泥岩作隔层,沙三段泥质岩类作盖层组成的储盖组合。
太原组:钻遇地层厚度130.30m,储层厚度47.40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36.38%,单层厚度最大7.70m,一般1.00~3.70m,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灰质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测井孔隙度:3.76~13.46%,渗透率:0.04~11.34 ×10-3μm2,碎屑岩储层综合评价为低孔-低渗储集层。本溪组:,钻遇地层厚度54.20m,储层厚度14.00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25.83%,单层厚度最大4.50m,一般0.50~2.00m,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泥质细砂岩、泥灰岩。测井孔隙度:2.37~2.45%,渗透率:0.007~0.016×10-3μm2;碳酸盐岩测井孔隙度:0.1~0.76 %,渗透率:0.001×10-3μm2;碎屑岩储层综合评价为超低孔超低渗储集层,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为特低孔特低渗储集层。上古生界太原组砂岩作储层,其间泥岩作隔层,其上部沙四段泥岩作盖层组成的储盖组合。
本井通过岩屑、井壁取心、荧光录井,于沙四段见油斑、荧光级显示;上古生界见油斑级、荧光级显示。通过气测录井,本井于东营组解释干层,沙四段解释油层,差油层,干层;上古生界解释差油层,含油水层,干层。
3 结 论
实钻证实本井实钻证实,目的层沙四段见到油斑、荧光级显示,综合后解释油层2.20米/1层,差油层0.80米/1层,形成了构造油气藏。目的层上古生界见油斑、荧光级显示,综合解释差油层1.10米/1层,综合分析认为,本井发育的正向断层侧向封堵不利,导致油气往高部位运移,未形成有效油气藏。(1)建议对本井目的层沙四段井段2763.90m~2774.00m的油层、差油层进行测试,试油求产落实产能,为下步勘探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2)根据本井钻探成果,进一步研究本区上古生界储层物性、油气运移、聚集的规律,为下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