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合作—拓展—训练”阅读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采用多种方式完成主要阅读教学任务;对学生合作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点拨和归纳,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然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课堂听课的效果跟踪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合作—拓展—训练”这一模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谈点浅见,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据学生年龄、心理、个性等特征,遵循教学规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自身素养,从而不断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三颗枸杞豆》一课时,教师首先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着力点。先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结合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实地观察,对文本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已经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并通过依靠小组的力量来解决。最后将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上报,教师与学生对这些问题共同分析,确定出这一课的学习重点。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自身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制订。特别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学生探究中的失误给予鼓励;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喜欢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更有利于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整个环节始终在学生饶有兴趣的气氛中进行,学生钻研、探究得很仔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十分配合,学习效果比教师“一言堂”要好得多。
二、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游离于教材也就谈不上课内外衔接,更谈不上向课外进行延伸。那么,教师到底应该如何确定延伸的角度?应该向哪个方向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要把握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钻研教材,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进行有机地联系,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恰到好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⒈由故事情节延伸
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善于将学生引导到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沿着这一主线进行延伸。如《七颗钻石》中的结尾,描写了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我在教学完课文后,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故事情节进行延伸,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⒉由主题延伸
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一文时,我引入席慕蓉的《乡愁》;在学《爱莲说》时,我借用《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让学生背诵积累。在相互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不同文章在写法上的差异,还理解了对于同一个事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技能也得到了开阔。
⒊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闻名中外的名家名作,教师不妨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该作家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一些该作家的传记、评论等文章,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⒋ 由文体角度延伸
以散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散文《阿里山纪行》,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再适当进行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散文《美丽的西双版纳》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在经过反复研讨、认真分析,使学生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
很多科学家在对中国教育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诟病。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支核心,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联系生活,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当堂训练
小组合作有其虚假性。任务驱动一般需要进行小组合作,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合作的虚假性,要么小组成员各自单干,小组形同虚设;要么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充当主角,帮小组其他成员或其他组完成任务。这样必然造成不少学生躲在同伴的背后,滥竽充数,蒙混过关。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督,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中,怎样知道学生通过合作、听课而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呢?这就需要通过检测手段,只有采取教学与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各种检测题及时检测教学效果,才是获取回馈信息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环节的最后设计当堂训练这一环节。
“合作—拓展—训练”阅读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探索。在实践期间,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来探索,在各种尝试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俗话说“教无定法”。我所提到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种,我们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州中学)
一、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据学生年龄、心理、个性等特征,遵循教学规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自身素养,从而不断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三颗枸杞豆》一课时,教师首先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着力点。先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结合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实地观察,对文本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已经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并通过依靠小组的力量来解决。最后将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上报,教师与学生对这些问题共同分析,确定出这一课的学习重点。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自身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制订。特别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学生探究中的失误给予鼓励;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喜欢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更有利于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整个环节始终在学生饶有兴趣的气氛中进行,学生钻研、探究得很仔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十分配合,学习效果比教师“一言堂”要好得多。
二、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游离于教材也就谈不上课内外衔接,更谈不上向课外进行延伸。那么,教师到底应该如何确定延伸的角度?应该向哪个方向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要把握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钻研教材,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进行有机地联系,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恰到好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⒈由故事情节延伸
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善于将学生引导到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沿着这一主线进行延伸。如《七颗钻石》中的结尾,描写了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鲜的水流。我在教学完课文后,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故事情节进行延伸,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⒉由主题延伸
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一文时,我引入席慕蓉的《乡愁》;在学《爱莲说》时,我借用《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让学生背诵积累。在相互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不同文章在写法上的差异,还理解了对于同一个事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技能也得到了开阔。
⒊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闻名中外的名家名作,教师不妨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该作家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一些该作家的传记、评论等文章,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⒋ 由文体角度延伸
以散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散文《阿里山纪行》,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再适当进行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散文《美丽的西双版纳》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在经过反复研讨、认真分析,使学生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
很多科学家在对中国教育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诟病。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支核心,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联系生活,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当堂训练
小组合作有其虚假性。任务驱动一般需要进行小组合作,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合作的虚假性,要么小组成员各自单干,小组形同虚设;要么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充当主角,帮小组其他成员或其他组完成任务。这样必然造成不少学生躲在同伴的背后,滥竽充数,蒙混过关。教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监督,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中,怎样知道学生通过合作、听课而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呢?这就需要通过检测手段,只有采取教学与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各种检测题及时检测教学效果,才是获取回馈信息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环节的最后设计当堂训练这一环节。
“合作—拓展—训练”阅读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探索。在实践期间,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来探索,在各种尝试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俗话说“教无定法”。我所提到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种,我们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