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件编号:1003-7586(2018)11-0071- 02
随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将迎来从观念提出到课堂落實的重要阶段。目前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而在初中课堂中则关注较少。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由于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因此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会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笔者观摩了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二节“关注家庭生活、现场急救”一课。这样的课题是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确立生命观点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结合点。那么,学科核心素养是否能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找到落地生根的土壤呢?
1课堂教学流程
教师导入:时间就是生命。心脏骤停,大脑长时间缺血缺氧,脑细胞会出现不可逆地损伤。4min内,抢救成功率约50%;4~6min,抢救成功率约10%;6~10min,成功率仅为4%,超过10min,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而绝大多数救护车都无法在患者突发急情后的4~6min内赶到现场。那么,现场的人该怎么办?
教师设置情景设置1:去年冬季,我校励行楼底楼上午第一节课上课前,发现一女生晕倒在洗手间门口。如果你发现了,你最先做的会是什么?阅读教材76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是拨打急救电话。接着,学生开展现场模拟急救电话120的活动。
教师总结:急救电话沟通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教师设情境置2:假如在等待“120”过程中,你发现晕倒的女生又被刮伤出血了,该怎么办?阅读教材76页第二段。如何根据出血状况,判断出血类型?请阅读教材86页。
师生共同归纳出血的类型(表1)。
教师展示图片和视频,介绍指压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两种止血方法。
学生现场模拟练习上臂静脉出血和大腿动脉出血的紧急止血法止血带。
教师设置情景3:假如这位同学也不幸遇到了心脏骤停情况,你该怎么做去避免悲剧发生?阅读教材77页。
教师使学生知道:先拨打“120”,并将同学移到安全的环境,然后对同学进行心肺复苏。接着,教师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
学生现场模拟对人体模特进行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评价学生是否完成以下学习目标:知道急救电话沟通的注意事项知道并能判断出血的类型;说出止血的方法;知道人工急救的方法;学会止血包扎;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基本方法。
2课堂剖析——探寻学科素养的落地生根处
课前,教师认真进行了教学设计,从课堂导入开始,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对生命天然的敬畏和尊重感驱动下,产生对遇到患者突发急情正确处理的迫切希望。在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通过发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事件开始设置情境,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在突发事件面前的科学处理方法。整个课堂中设置了3次阅读教材和3次现场模拟,旨在既能让学生学会自学和归纳总结,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一定技能。整节课内容丰富,活动多样,学生一直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然而,当对热闹的课堂深入剖析,在45min的课堂中学科素养的真正落地又在何处呢?这样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是否有学科素养的安身立命之处?
2.1看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知识”与“技能”主要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而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节课上,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在说出急救电话沟通的注意事项、进行模拟练习,学会止血包扎、进行模拟练习,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基本方法。从教学目标来看,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仍然是三维目标系统中的知识性和能力性目标,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目标中没有体现。这样的学习内容在这个学习阶段正是培养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的黄金机会。因此,教学目标的改变是学科素养在课堂中找到落地生根处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结合生物学学科素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改为:①形成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②通过模拟,具备遇到出血昏迷等突发急情时拨打急救电话能力。③能简单判断出血类型,掌握简单止血方法。④了解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急救。⑤当遇到出血昏迷等突发急情时,具有及时抢救的意识和勇气。目标①②③④着重体现了“生命观点”的要素。当前社会,部分青少年对生命意识逐渐淡薄,此时,发展生命观念,尊重敬畏生命显得尤为重要。目标⑤则着重体现了“社会责任”的要素。在人情愈来愈淡漠的时代,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少年,要具有勇气和担当担负起社会责任。
2.2看活动目的——从形式表演到素养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同时也存在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前者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定量的测评;而后者则偏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并强调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关注个体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与体悟。
本节课中教师设置了3个情境和3次模拟活动。从第一次学生模拟拨打120的模拟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其实并不具备完成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任务的能力。教师在学生模拟之后虽然指出了不足,但并未重新正确示范或者再模拟。因此,这个活动的达成度就值得商榷了。第二次模拟活动是模拟止血方法。由于教师的准备并不充分,没有在模拟现场把出血点标出,导致学生在止血过程中对近心端和远心端的判断缺失,学生的止血模拟只能是为了一种形式,学生甚至没有寻找血管的意识。另外,止血带的捆绑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应在模拟活动之前进行正确的示范或者方法展示。第三次利用模特模拟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其实,这两种急救方法对专业的要求非常高,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养是很难掌握的,教师也未必自身掌握该技巧,那么学生的模拟只剩下形式而已。 在课堂中,生物学教学的立足点到底在哪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师指明了方向。當人们不可能具有专业急救能力时,真实的情境发生时,你是否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你是否具有施以援手的责任感?你是否能完成拨打急救电话的关键步骤?你是否能进行简单的止血?你能做出怎样的决定和行为?这取决于现在的课堂站在怎样的立场。在45min的课堂上,教师或许不能教给学生专业的急救知识和能力,但可以呼唤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能珍爱生命,能勇于承担,能不害怕不逃避。教育的浸润是一个缓慢、持久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八年级的课堂中,教师要能从培养学生的意识开始,逐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2.3看资源利用——从国家课程到校本课程
培养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课时数是有限的。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设施设备也是有限的。核心素养应兼顾个体与文化学习、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关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能在真实情景中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以生物学素养为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因此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绝不仅仅应该局限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堂。整合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节课中教师第三次模拟的是对模特进行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其实这两种急救方法对专业的要求非常高,教师自身也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学生用人体模型进行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由于人体模型的非专业性,质地比较硬,也找不到按压的心脏部位,所以学生的模拟活动只能是热闹,不可能达到活动的目的。相反错误的不科学的模拟活动会让学生误认为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是简单粗暴的,当真实情景发生时,甚至会起反作用。据了解,笔者所在的市就有一个公益组织——蓝天救援队,参加过多次国际国内的真实救援行动。教师可以整合这些社会资源,发展校本系列课程,让学生能体验到真实的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行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并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训练获取专业技能。
在发展上,核心素养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核心素养在个体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即一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初中毕业之时留给学生怎样的学科素养?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渐积累知识,培养意识,发展能力。
随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将迎来从观念提出到课堂落實的重要阶段。目前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主要集中在高中生物课堂中,而在初中课堂中则关注较少。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由于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因此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会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笔者观摩了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二节“关注家庭生活、现场急救”一课。这样的课题是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确立生命观点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结合点。那么,学科核心素养是否能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找到落地生根的土壤呢?
1课堂教学流程
教师导入:时间就是生命。心脏骤停,大脑长时间缺血缺氧,脑细胞会出现不可逆地损伤。4min内,抢救成功率约50%;4~6min,抢救成功率约10%;6~10min,成功率仅为4%,超过10min,抢救成功率几乎为0。而绝大多数救护车都无法在患者突发急情后的4~6min内赶到现场。那么,现场的人该怎么办?
教师设置情景设置1:去年冬季,我校励行楼底楼上午第一节课上课前,发现一女生晕倒在洗手间门口。如果你发现了,你最先做的会是什么?阅读教材76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是拨打急救电话。接着,学生开展现场模拟急救电话120的活动。
教师总结:急救电话沟通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教师设情境置2:假如在等待“120”过程中,你发现晕倒的女生又被刮伤出血了,该怎么办?阅读教材76页第二段。如何根据出血状况,判断出血类型?请阅读教材86页。
师生共同归纳出血的类型(表1)。
教师展示图片和视频,介绍指压止血法和止血带止血法两种止血方法。
学生现场模拟练习上臂静脉出血和大腿动脉出血的紧急止血法止血带。
教师设置情景3:假如这位同学也不幸遇到了心脏骤停情况,你该怎么做去避免悲剧发生?阅读教材77页。
教师使学生知道:先拨打“120”,并将同学移到安全的环境,然后对同学进行心肺复苏。接着,教师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
学生现场模拟对人体模特进行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评价学生是否完成以下学习目标:知道急救电话沟通的注意事项知道并能判断出血的类型;说出止血的方法;知道人工急救的方法;学会止血包扎;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基本方法。
2课堂剖析——探寻学科素养的落地生根处
课前,教师认真进行了教学设计,从课堂导入开始,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对生命天然的敬畏和尊重感驱动下,产生对遇到患者突发急情正确处理的迫切希望。在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通过发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事件开始设置情境,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在突发事件面前的科学处理方法。整个课堂中设置了3次阅读教材和3次现场模拟,旨在既能让学生学会自学和归纳总结,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一定技能。整节课内容丰富,活动多样,学生一直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然而,当对热闹的课堂深入剖析,在45min的课堂中学科素养的真正落地又在何处呢?这样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是否有学科素养的安身立命之处?
2.1看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知识”与“技能”主要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而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节课上,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在说出急救电话沟通的注意事项、进行模拟练习,学会止血包扎、进行模拟练习,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基本方法。从教学目标来看,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仍然是三维目标系统中的知识性和能力性目标,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目标中没有体现。这样的学习内容在这个学习阶段正是培养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的黄金机会。因此,教学目标的改变是学科素养在课堂中找到落地生根处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结合生物学学科素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改为:①形成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②通过模拟,具备遇到出血昏迷等突发急情时拨打急救电话能力。③能简单判断出血类型,掌握简单止血方法。④了解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急救。⑤当遇到出血昏迷等突发急情时,具有及时抢救的意识和勇气。目标①②③④着重体现了“生命观点”的要素。当前社会,部分青少年对生命意识逐渐淡薄,此时,发展生命观念,尊重敬畏生命显得尤为重要。目标⑤则着重体现了“社会责任”的要素。在人情愈来愈淡漠的时代,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少年,要具有勇气和担当担负起社会责任。
2.2看活动目的——从形式表演到素养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同时也存在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前者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定量的测评;而后者则偏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并强调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关注个体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与体悟。
本节课中教师设置了3个情境和3次模拟活动。从第一次学生模拟拨打120的模拟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其实并不具备完成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任务的能力。教师在学生模拟之后虽然指出了不足,但并未重新正确示范或者再模拟。因此,这个活动的达成度就值得商榷了。第二次模拟活动是模拟止血方法。由于教师的准备并不充分,没有在模拟现场把出血点标出,导致学生在止血过程中对近心端和远心端的判断缺失,学生的止血模拟只能是为了一种形式,学生甚至没有寻找血管的意识。另外,止血带的捆绑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应在模拟活动之前进行正确的示范或者方法展示。第三次利用模特模拟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其实,这两种急救方法对专业的要求非常高,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养是很难掌握的,教师也未必自身掌握该技巧,那么学生的模拟只剩下形式而已。 在课堂中,生物学教学的立足点到底在哪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师指明了方向。當人们不可能具有专业急救能力时,真实的情境发生时,你是否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你是否具有施以援手的责任感?你是否能完成拨打急救电话的关键步骤?你是否能进行简单的止血?你能做出怎样的决定和行为?这取决于现在的课堂站在怎样的立场。在45min的课堂上,教师或许不能教给学生专业的急救知识和能力,但可以呼唤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能珍爱生命,能勇于承担,能不害怕不逃避。教育的浸润是一个缓慢、持久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八年级的课堂中,教师要能从培养学生的意识开始,逐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2.3看资源利用——从国家课程到校本课程
培养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课时数是有限的。教师的自身素养和教学设施设备也是有限的。核心素养应兼顾个体与文化学习、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关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能在真实情景中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以生物学素养为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因此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绝不仅仅应该局限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堂。整合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节课中教师第三次模拟的是对模特进行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其实这两种急救方法对专业的要求非常高,教师自身也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素养。学生用人体模型进行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由于人体模型的非专业性,质地比较硬,也找不到按压的心脏部位,所以学生的模拟活动只能是热闹,不可能达到活动的目的。相反错误的不科学的模拟活动会让学生误认为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是简单粗暴的,当真实情景发生时,甚至会起反作用。据了解,笔者所在的市就有一个公益组织——蓝天救援队,参加过多次国际国内的真实救援行动。教师可以整合这些社会资源,发展校本系列课程,让学生能体验到真实的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等急救行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并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训练获取专业技能。
在发展上,核心素养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核心素养在个体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即一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初中毕业之时留给学生怎样的学科素养?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渐积累知识,培养意识,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