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谜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e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德国幻想文学的经典之作《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不可思议的故事》阐述了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展现了作者米切尔·恩德本真主义的时间观,批判了现代工业社会对时间本质的错误认识,呼吁人类向心灵回归、追问生命的本真面貌。
  关键词:《毛毛》 本真时间 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米切尔·恩德1929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1960年出版了第一本幻想童话《小纽扣吉姆和火车司机卢卡斯》,获得德国青年文学奖。《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不可思议的故事》(以下简称《毛毛》)及《讲不完的故事》于1973年和1979年相继问世,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成为德国最优秀的幻想文学作家。1995年米切尔逝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幻想文学大师,德国建立了米切尔·恩德博物馆。
  米切尔·恩德的长篇幻想小说《毛毛》与《格林童话》齐名,曾获12项国际国内文学大奖。这部作品自出版之日起就一直畅销不衰,译作达39种语言,在全球的发行量高达数百万册,主人公“毛毛”的形象甚至成为“德国青少年文学奖”的奖杯。这是一部关于时间主题的寓言体幻想小说,它的中文译者李士勋先生曾经将这本书更名为《时间之谜》,有研究者盛誉它为“现代人诠释时间的最佳底本”。那么,它到底探讨了什么样的时间问题呢?
  一 故事梗概
  主人公“毛毛”是一个无父无母、四处流浪的小女孩,后来她在一座大城市的露天剧场住了下来,并与城里的人们交上了朋友。人们渐渐发现,她善于倾听,她能用“听”的方式解决朋友们的问题和纷争,能使他人产生机智、明确目标,还能恢复他人的勇气、自信与快乐。她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花时间倾听别人的讲话,因为“有些事情需要时间——而时间正是毛毛唯一富有的东西”,看似简单的“倾听”却让人们在混乱的思绪中重新找到了自我。但是,人们安宁祥和的生活渐渐发生了变化。原来,城市里出现了一群神秘的灰先生,他们自称是“时间银行”的职员,向每一个人推销时间储蓄业务。他们告诉大家,只要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存到时间银行里,就能获得很高的时间利息,然后用这些时间可以做更多更有益的事情,从而可以得到成功、名利与财富。灰先生的推销打动了几乎所有的成人,整个城市变得忙碌起来,人们开始醉心于用时间换取金钱与物质,而不惜抛弃亲情、友情、道德与良心;而孩子们则被成人送到“儿童之家”接受所謂“文明”的教化。毛毛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断然拒绝了灰先生的物质诱惑,冒着生命危险,在乌龟卡西欧佩亚的带领下来到了时间的发源地,见到了时间老人侯拉师傅,并在候拉师傅的引导下,认清了灰先生的本来面目——原来他们是一群来自“虚无”的时间窃贼,靠偷窃人们储蓄的时间来延缓生命;毛毛还看见和听见了在自己内心盛放的时间花,从而获悉了世界和人类的时间之谜——“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在人心中”。毛毛回到现实世界,克服重重困难,消灭了灰先生,释放了被偷窃的时间,使它们重新回到人们的心中。
  二 米切尔的时间观
  小说围绕“时间”这个主题展开叙事,“时间窃贼”、“时间老人”、“时间花”等种种意象也以“时间”为源泉。那么,究竟“时间”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是物体与外体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时间这个概念在物理学上的“绝对论”解释,说明时间是不依赖于任何其它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无休止地均匀流逝的客体。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解释:时间则是对物体之间相对运动快慢的一种描述。总之,在物理学上,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依附于人的存在而存在。
  而小说《毛毛》中的时间概念则是哲学的,形而上的。为了揭示时间的秘密,候拉师傅曾给毛毛出了一道关于“三兄弟”的谜语,毛毛猜出老大是未来、老二是过去,而至关重要的老三是现在,它们兄弟三人合而为一便是“时间”!此处,米切尔对时间“整体性”的认识是海德格尔的,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时间性的到时。”这意味着时间是“将来”、“过去”、“当前”三种时间样式的共同到时,是一个三维交互申达的整体。所以,米切尔在设置的谜语中才说“兄弟仨人合为一”。米切尔这种对时间的认识本质上是一种对本真时间的观照,即认为时间是在人的存在中所显示出来的,时间与人的存在共始终。“作为申达将来和曾在状态交互供呈而二者的交互牵涉则呈公开场的说明。”海德格尔认为,“将来”、“过去”和“现在”三维的交互申达为存在开辟出一片澄明之境。“时间性源始地从将来到时,源始时间是有终的。”海德格尔在此想说明时间与此在的不可分离性:时间内在于此在的生命中,时间因为此在才有意义。而海德格尔所言的“此在”“总是从它的生存来领会自己本身”,此在的生存,归根到底就是人的具有能动意义的“在世界之中存在”。
  因此,米切尔在小说中通过候拉师傅之口告诉毛毛:“时间一旦离开了真正的所有者,就会逐渐死去。因为各人有各人的时间。时间只有在属于那个人时,它才是活的。”而灰先生靠偷窃来的时间延缓生命,偷窃来的时间因为离开了所有者,所以是死了的,因此灰先生不是人,只是具有人的形体的“虚无”,如果他们偷窃不到时间就会消失。这揭示了米切尔所认为的时间与存在的不可分割性:时间离不开人的意识,时间与人的存在共存亡。
  而时间的原发地何在?神学哲学家奥古斯丁说:“时间存在于我们心中”,米切尔说:“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在人心中!”因此,他笔下的毛毛在候拉师傅的引领下来到自己的内心,看到和听到了内心的时间之花,这些时间花富丽闪耀、色彩美丽、香气四溢,一朵接一朵地不断出现、盛放、凋谢、再开放、再消失,但是这些时间花一朵比一朵美丽,这象征着时间活生生的生命本质:生命的不断流逝与生命的不断丰富。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时间性构成了此在的源始的存在意义。”
  三 时间的谬论
  米切尔认为:人必须能够在自己的存在中同时领悟、筹划、建构自己的存在,即诗意地生活,享受生命的美丽,所以他在小说中无情地鞭挞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对“诗意存在”的遗忘。他通过幻想的手法再现了生活中的种种赤裸裸的现实,比如时间的实效化、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等等,指出了现代人错误的时间观念,强烈对比了现代人物质生活的充盈与内心世界的空虚与沉沦,揭示了人类面对“虚无”的挣扎与自救。   小说中反面人物灰先生的价值观是:在生活中唯一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就是看人们做出了什么成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得到了什么,在这些方面谁能比别人强。其他的东西,像友谊啦、爱情啦、荣誉啦等等,就会从天而降。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他们巧舌如簧,哄骗他人的技巧其实很简单:一手拿名,一手擎利,而时间则演变成一种物质主义的计量工具。他们的方法虽然简单却无坚不摧,因为他们确实切中了人们的要害,因为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无穷无尽,对名利二字顶礼膜拜!
  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如果人类内心没有对生活产生动摇与怀疑,灰先生是无法进行哄骗的。然而,人类内心一旦有所动摇,灰先生就乘虚而入了。当理发师弗西想象真正的生活是那种在画报上常常看到的某种显耀奢侈的生活时,灰先生就出现了,用惊人的时间数字征服了他,他开始在“时间银行”里储蓄时间,从此以后只把工作看作是一种挣钱的途径,把理发时间从半小时缩减成了十五分钟,不再享受与客人聊天交流的乐趣;为了节约时间,他抛弃了母亲、爱慕的对象和朋友,也不再有精神生活。泥瓦匠尼科拉为了多挣钱,每天像魔鬼一样地快速干活,并且看见灰浆里掺了太多沙子,也违背良心地继续参与。小酒店老板尼诺为了发财,让小酒店兴旺发达,把贫穷的老顾客都撵走了。大人们再也无暇陪孩子们玩耍,只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满足。
  然而,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人类自身却陷入了更大的困境。人们盲目地忙碌着,可是却丢失了真正的快乐。毛毛的好友吉吉在讲故事成名后拥有了别墅、汽车、经纪公司,每天做“空中飞人”巡回演出,可是想象力却枯萎了,没有了梦想与创意。而“弗西先生变得越来越神经质,越来越不安……他感到很奇怪:除了节省下来的时间之外,事实上他好像一无所有了。”“节省时间的人穿得更体面,钱挣得也更多,可以大把大把地花钱,但他们的面孔却是阴郁的、疲倦的、痛苦的,眼神也是冷漠的。”
  除了毛毛外,人们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患上了一种“现代工业社会综合征”——在“效率至上,金钱至上”口号的煽动下,人类已经丧失了作为“人”而生存的价值,除了无止境地占有物质财富外,在精神上人们已经一无所有。在乏味的生活、单调的工作和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相处中,親情、爱情、友情、人性、道德、良心丧失殆尽,人们的心灵之光已经被物欲完全遮蔽,丢失了自我,陷入“虚无”这种不治之症之中。小说一针见血地把这种病叫做“百无聊赖”。
  四 时间的救赎
  “百无聊赖”——这是人类的追名逐利之心所导致的困境。在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中,灰先生作为“计量思考的代言人”就生活在人类的头脑中,只要人们永不满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享受,就会屈服于时间,沦陷为时间的奴隶,成为社会大机器里的一个零件,在日日夜夜忙忙碌碌的旋转中逐渐失去生命的本真面目。弗洛姆说过:“日夜的更替,睡与觉,成长与衰老以及通过劳动合理维持生命和保护我们自己的必然性,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活着——我们的躯体要求我们活着。但是,尊重时间是一回事,屈服于时间又是另外一回事。”米切尔满怀对人类未来的祝福,安排了一个光明的小说结尾。毛毛作为人类的救赎使者以及对生命本真不懈追求的象征,与灰先生斗智斗勇。当灰先生以布娃娃以及许多玩意儿来收买毛毛时,毛毛只有一句话就把灰先生打败了,她轻轻问道:“难道没有人爱过你吗?”这点中了灰先生的死穴,因为他没有精神世界的存在,所以他崩溃了,在毛毛面前暴露出组织的秘密,为毛毛最后战胜灰先生开启了第一扇门。
  正如小说所要表达的寓意那般:机械化的生活、物质化的享受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人被宣称为人应当是不断探索他本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之中。”如果人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思考退出了生活,那么人们就会沦陷在“虚无”的泥沼中无法自拔。“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正如空间的向度对于恒星和石头来说是固有的一样。”
  米切尔想通过这部小说告诉读者:“正如你们的眼睛是用来看到光明,耳朵是用来听到声音一样,你们的心是用来感受时间的。凡是没有用心去感受的时间,就是已经失去了,就如同彩虹的颜色之于盲人、鸟儿的歌声之于聋子那样。遗憾的是,世界上也有又盲又聋的心,尽管它们在跳动,却什么也感受不到。”生命之树常青,而时间属于“生活着的”、“能在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存在者”!
  参考文献:
  [1] Michael Ende.Momo[M].München: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1988.
  [2] Hartmut Lüdtke.Die Zeit,eine paradoxe Dimension des Handelns und der sozialen Ordnung in wissenschaftlicher und literarischer Aneignung[C].//Ralf Zol(Hrsg.).Gesellschaft in literarischen Texten.Wiesbaden: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2005.
  [3] 米切尔·恩德,李士勋译:《时间之谜》,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 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6] 奥古斯丁,周士良译:《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作者简介:聂华,女,1974—,贵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德国文学,工作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诗是真善美之间最好的联系与传达,在喧嚣的世界里,如何超越物质的诱惑,寻找静悟的人生?陈贞作为一位业余诗人,他以他的作品作了有益的尝试。由于认识及其他原因,对诗所附丽的物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与处理方式,这对于诗的品格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陈贞作品为范本,试图提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关键词:陈贞 精神家园 禅机 本真栖居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李娟的散文诞生于新世纪之后的散文文坛,她的散文所书写的是在阿勒泰山区生活时的点点滴滴。李娟执著地书写阿勒泰,不仅源自对自然的热爱,也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在散文中她不断进行着具有生命体验的自然感悟。到自然中去,在对自然的倾听中,还原自然,还原最原始的状态。在人与自然、他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中呈现自然的原始状态,并得到精神上的平衡和慰藉。  关键词:李娟 自我与自然 他人与自然
期刊
摘要 《泪珠与珍珠》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笔下的一篇意境悠远、充溢着浓厚禅学文化底蕴的经典散文。作家凭籍着历史悠久的佛家思想感悟人生,向读者倾述着自我人生的点滴感悟和人生命的智慧。本文独辟蹊径,从四个方面即“禅学四重奏”对其进行剖析,企望以此获得对该文的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琦君 尊者的棒呵 禅理 观音流泪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台湾著名女作
期刊
摘要 “五四”乡土小说和80年代寻根文学的产生离不开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在对它们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考察的时候,我们发现,虽然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上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推动这两次文学创作发生的动力因素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文化思潮的引导;域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五四” 乡土小说 寻根文学 语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 有着“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美誉的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也是当代重要的英语语言短篇小说家。论文通过概述艾丽丝·门罗创作中的女性主题、荒野主题以及寻根主题,进而对她的安大略南部哥特式文学风格、本色写作及明快而不失平和的叙述风格进行分析。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对门罗与契诃夫的作品进行了简单比较,总结了他们创作的共同特点,以便读者更透彻地理解作品。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 女
期刊
摘要 卞之琳的“知性诗”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诗坛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他的诗具有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知性美”,正确地把握卞之琳的“知性诗”要将其放入现代派中西诗学融合的创作背景中,运用阐释学方法来解读。这将使卞之琳诗歌的解读走出历史窠臼,不断拓展卞诗新的生命空间,而在卞诗及其阐释学解读本身中已包含了某种后现代主义的因素。  关键词:卞之琳 知性诗 阐释  中图分类号:I206.6
期刊
摘要 父权文化将女性看作是封闭的轮廓线,观赏的对象。这种外在的视角无法了解生活于这样的躯体之中的女性的感受。贝弗利·法默摆脱了这种男性主宰的外在视角,进入其外在轮廓之内,通过展现女性所面临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将女性构建为真正独立的主体。  关键词:轮廓线 女性主体 父权社会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在传统父权文化中,主流审美观将女性的身体置于一
期刊
摘要 伤痕文学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内心压抑已久的愤懑终于有机会倾吐。作品的主题几乎都是梦魇般经历的回忆和关于苦难耻辱的痛述。而苦难的讲述并不是目的,人们经历了苦难的洗礼后变得更加忠诚,维护了政治理想的崇高和纯洁,也使得苦难更有价值。  关键词:伤痕文学 苦难内容 主题讲述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在曹禺的创作中,《雷雨》、《日出》、《北京人》以其持久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话剧文学范本。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系列感情充沛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从这些人物的命运来透视作家的创作历程:就主题思想内容而言,是纵向不断地深化,从苦闷不安地追求个人情爱自由到艰辛地去向社会群体寻求光明;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是不断地扩展和升华,从激情燃烧的悲剧到平淡祥和、耐人寻味的喜剧。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其作品表现了深刻的爱的哲学。莫里森传承了文学之爱的表述传统,但不只是停留在爱的多方位的表达,而更多致力于对爱的积极意义的探讨。其作品揭示了当代人尤其是美国黑人如何在种族主义、父权主义和人性弱点的三重重压下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实现人类的和谐与共存。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爱的哲学 精神涅槃黑人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