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室文化是任何一所工科类应用型大学学科学位创办、发展及图新的灵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运筹学科发展、规划实验室建设之创新型构想和战略性思维的生成,具有以文化影响学科定位、把脉专业导向及引领学术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工科大学实验室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定位实验室空间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43-02
工科类(应用型)大学实验室,这一集科学、技术、实践于一体;融智慧、思想、理念于一片;并定位、导向、创新于一方的高水平、精水准、显层次的研究与探索空间,在中国工科高等教育漫长的历史时空里,一直呈现着颇受依赖、备受青睐的态势。然而,在直线赶超前沿领域、力挺国际先进标准的全球范围内同行类实验室竞相发展的今天,国内高校中尚有屈指可数的相对传统化、比对落后化的实验室却依然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尘封守旧道路上徘徊。为了打破目前存在的相当一部分大学实验室上述三种文化依旧停滞不前的现状,亟待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教育教学与实验教育教学并重)。能以一席文化氛围、精神力量、价值期望和理性目标的形式来陶冶师生,会以一番行为的准则去规范人、引导人,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1]教育文化,是一处教学氛围、行动力量、理念兑现和实践成果的结晶,会以一波潜移默化的氛围去激励人、改造人,具渗透性和启迪性。实验室文化——是从教育文化中脱颖而出的一大类“尤其是对工科大学内实验室元素占据重磅比例”的教育教学领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分支,其是教育文化的翘楚。
一、物质文化定位、导向及创新的刍议
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倘若应运到实验室空间内,物质则是从事一切实验活动的先决条件。尤其是教学这一活动是以人性化因素为主导,当物质条件成熟时,并上智慧与科技后、更易孵化创新。[2]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1945年建校。其是以工科为主导特色,并文、理、经、管为辅的多科型大学。这是物质文化发展的定位,也就是说学校里的一切软硬件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必须要服从这种定位。该校最大的办学特色就是以应用型为主导开展一切教学活动。但凡是工科类的实验室,均是以专业技术为杠杆、以仪器设备为研究工具、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终极目标的典型工科实践应用型实验室。在多样化的实验设备运行过程、多元化的实验技术理论指引及多层化的实验工艺组合凝练中,着实体现了科学技术与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和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赋有能以实践创新理论的特性。在为陆续培养具有现代工程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检测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份量。也就是说,先通过物质去培养人才,而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造就了物质文化。这即是物质文化的导向。需指出:物质文化的发展是既有“显绩”,也有“潜绩”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万事万物得以存在的基本轨迹。譬如,应运而生在古老稳健而又创新勃发的合肥工大实验室里,就是实验室教学思维与实验室环境存在、实验室团队成员精神(理念)和实验室物质条件具备(创造)是该校实验室版块的基本存在轨迹,两者各自间的互为关系(影响)也是物质文化的生命体征。而以工为主,文、理、经、管为辅的所有实验室汇聚起来的综合文化是该校实验室生命体征的表现,同时也是创新的导向。
二、精神文化定位、导向及创新的刍议
精神文化是鞭策教育事业前进的核心动力。因为实验室是教学及科研的基本条件,现已成为创新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实验室给予了“教学及科研出成果”的平台功能。接着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干事创业、加快推进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精神文化的定位)”是2010年合工大的一大精神主旨。有了这种定位之后,就是要向定位的目标奋进。首先,干事的过程就是一个以意识作用行动、以精神影响结果的过程。唯有不断的精神支柱,才会有不断的干事效能。更递进一步到实验室空间里,实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干事过程。教学规律揭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作用。[3]教师的精神是直接命脉到教师的作用的因子。在一方良好的教师精神的感召下,必定能激励激发直至培养出一群精神可佳、积极向上的学生团队,既能动脑学好理论知识,又能动手做好实验,以致能进一步在实验中得以创新。实验创新的过程就是科研创业的最精髓过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旦有了坚定执着的精神,就势必会酝酿成一种精神文化的空间氛围,有了这种饱含精神文化的气息,就没有做不好的事。精神文化的过程也绝不是简单的一、两篇幅评论就能总结概括的,其是一种博大精深、蕴涵丰富的力量。精神文化的终极奏效是——动力。这种动力也就是导向。此外,合工大每年都组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实验技能比赛。教师们从课堂讲解到现场演示都准备得井井有条,评委们从现场观摩到提问点评都忙碌得不亦乐乎。并且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不受限于场景和规模,通过比赛加深了解、增进友谊、锤炼技能、锻造个人(精神文化的导向)。毋庸赘述,仅此一例,就足以证明实验室的精神文化只要稍纵一施,就尽显动力的能效。实验室精神文化是毫不逊色的灵魂本质,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元素,更是最具竞争力的力量。归根结底,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活跃的创新文化。
三、行为文化定位、导向及创新的刍议
大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实验室已成为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而行为文化也已成为现代实验室的核心动力。行为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的教科活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实验室工作者的实验室互动过程。大学培养学生是为了将来服务于社会,解决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能够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4]而能否适应以及以什么样的能力来展现学生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最终是以行为的方式来体现能力。这也就是说,在校期间,给学生缔造一种良好的行为文化空间,对于他(她)们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聚焦到实验室这一培养空间内,行为文化最能表达实验室的互动氛围,最能影响实验室的工作成效。继续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为了能够更好地确保教学质量、大力监督全体师生的教与学的互动行为表现,学校于早些年前就出台了一个“教学事故处理办法”。这颁布实施的办法文本,就是一种行为文化的定位。其对每一种不守教学行为规则的一一不正常表现,诸如教师上课迟到、早退、讲课效果等方面出现的异常情况均制定了明细而严格的惩罚措施。教师在有了这类行为条例的良好约束之后,必然会良好地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教与学良性循环的互动过程。实验教学作为除理论教学外的另一大部分,亦然如此。具有科学性的大型综合性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研究能力。[4]同样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学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进一步加强了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所有工科类院系一改往年的实验课仅局限于“随课实验”的依附模式,还不同程度不同规模地增设了“综合实验”的独立模式。前者仅是“后续环节性”、“课时比例性”的理论课继续模式,这种实验课教学说到底其不过是理论课的配套形式而已。而后者则是“独立开设性”、“课时专门性”的独立性课程性之专业实验课模式,其是把涉及某一专业的所有分类实验项目指导书汇聚起来,编制成一本专业实验教材,继而开设一学期既定学时的综合实验课,并给这门课程划定学分。以“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按需分配的形式开设。而后由实验老师先采取理论教学的模式在课堂上讲解实验,再引领学生到具体的实验室去操作实验,这样一来,一教一练,一条龙专人化、系统化、统一思路化的独立实验教学模式,不仅使得学生对实验室有了充分的了解,也对所有的单项实验有了详尽的掌握,并且不会因为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分开式教学弊端。由于是一人性直线下来的“传、帮、带”理论认知+实践能力型培养模式,学生绝不会产生像以往的那种“两人分教、两种思路”;“老师讲得一头汗水、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之弊端。因为有了这一独立型综合实验课的开展,就有实验演示和操练的独立实验课之教学模式,就再也不会产生“学生难以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处了。在实验室里,就是因为有了行为的钥匙作用,打开了局限在课堂上课桌前那种枯燥乏味的“空头听”、“空头记”、“空头问”、“空头答”、“空头想”的禁锢枷锁。有了仪器设备、有了直观展示、有了技术操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有了这种定位于实验室的独立综合实验课教学,就是走对了航向、选准了导向。在教与学的互动时空下,就有一种行为文化的力量在调理分配,并且是具有绝对纯科学性和纯技术性的,这种力量簇拥而成的是:实验行为带有文化属性、行为表现带有文化理念、行为举止带有文化格调、行为效果带有文化评判、行为导向带有文化意念。有了这许多的行为文化,使得科技践行———实验成果;专业修行———教科平台。这即是创新。
四、结 语
本文透过对上述三类文化的归结,仅是提要性地展望到了实验室的宏观一角。“十二五”期间,实验室的建设及发展不仅要有独立的思考(百花齐放)、自由的表达(百家争鸣),而且还要有标准的规范(千人一面的行为基准)、标准的尺码(千篇一律的行为原则)从中统一、简化、协调、选优。方能实现和谐、科学的发展局面,杜绝出现“错思路、乱所为、多交叉、有重复、存冲突”的无序格局(各行其是、唯我独尊的绝对化攻取思想在严重时会失去根本、阻碍创新)。对工科类(应用型)大学稳固现阶段发展、夯实长远型基底拟建立的标准化思路是:把合适大宗学科学位建设和基础应用需求的实验室进行数量裁减以及集中性的分散统一;将合适特色学科学位建设和专业应用需求的实验室进行优化组合以及协调性的按需统一。适时的汇聚已形成文化气息并具文化素养的实验团队,并且根据直属学部或二级院系学科、专业的应用需求建立内部文化工程标准示范园,以及定期组织开展针对实验室团队成员的文化应用多样化拓展训练。以此“原有性保持”并“周期性提高”大家的实验室文化综合素质。同时,在制定文化标准的基础之上,积极调研同行业院校的有关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相关参考实践,并把可等同借鉴或修改采用的他方文化标准或文化种类等应用到己方中去,在文化标准应用过程当中也及时对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把这些标准贡献到实验教学及科研中去。
参考文献
1 蔡炳新、蔡 炽、曾鸽鸣等.改革实验教育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与探索,2009(1):17~19
2 丁 锋.标准化在实验教学创新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227~228
3 谭孝翠、张 利、何林芯等.完善实验教学监控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6):104~106
4 葛利玲、梁淑华、蒋百灵等.综合性实验设计与运行机制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6):70~72
【关键词】工科大学实验室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定位实验室空间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143-02
工科类(应用型)大学实验室,这一集科学、技术、实践于一体;融智慧、思想、理念于一片;并定位、导向、创新于一方的高水平、精水准、显层次的研究与探索空间,在中国工科高等教育漫长的历史时空里,一直呈现着颇受依赖、备受青睐的态势。然而,在直线赶超前沿领域、力挺国际先进标准的全球范围内同行类实验室竞相发展的今天,国内高校中尚有屈指可数的相对传统化、比对落后化的实验室却依然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尘封守旧道路上徘徊。为了打破目前存在的相当一部分大学实验室上述三种文化依旧停滞不前的现状,亟待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教育教学与实验教育教学并重)。能以一席文化氛围、精神力量、价值期望和理性目标的形式来陶冶师生,会以一番行为的准则去规范人、引导人,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1]教育文化,是一处教学氛围、行动力量、理念兑现和实践成果的结晶,会以一波潜移默化的氛围去激励人、改造人,具渗透性和启迪性。实验室文化——是从教育文化中脱颖而出的一大类“尤其是对工科大学内实验室元素占据重磅比例”的教育教学领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分支,其是教育文化的翘楚。
一、物质文化定位、导向及创新的刍议
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倘若应运到实验室空间内,物质则是从事一切实验活动的先决条件。尤其是教学这一活动是以人性化因素为主导,当物质条件成熟时,并上智慧与科技后、更易孵化创新。[2]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1945年建校。其是以工科为主导特色,并文、理、经、管为辅的多科型大学。这是物质文化发展的定位,也就是说学校里的一切软硬件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必须要服从这种定位。该校最大的办学特色就是以应用型为主导开展一切教学活动。但凡是工科类的实验室,均是以专业技术为杠杆、以仪器设备为研究工具、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终极目标的典型工科实践应用型实验室。在多样化的实验设备运行过程、多元化的实验技术理论指引及多层化的实验工艺组合凝练中,着实体现了科学技术与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和控制技术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赋有能以实践创新理论的特性。在为陆续培养具有现代工程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检测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份量。也就是说,先通过物质去培养人才,而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造就了物质文化。这即是物质文化的导向。需指出:物质文化的发展是既有“显绩”,也有“潜绩”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万事万物得以存在的基本轨迹。譬如,应运而生在古老稳健而又创新勃发的合肥工大实验室里,就是实验室教学思维与实验室环境存在、实验室团队成员精神(理念)和实验室物质条件具备(创造)是该校实验室版块的基本存在轨迹,两者各自间的互为关系(影响)也是物质文化的生命体征。而以工为主,文、理、经、管为辅的所有实验室汇聚起来的综合文化是该校实验室生命体征的表现,同时也是创新的导向。
二、精神文化定位、导向及创新的刍议
精神文化是鞭策教育事业前进的核心动力。因为实验室是教学及科研的基本条件,现已成为创新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实验室给予了“教学及科研出成果”的平台功能。接着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干事创业、加快推进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精神文化的定位)”是2010年合工大的一大精神主旨。有了这种定位之后,就是要向定位的目标奋进。首先,干事的过程就是一个以意识作用行动、以精神影响结果的过程。唯有不断的精神支柱,才会有不断的干事效能。更递进一步到实验室空间里,实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干事过程。教学规律揭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作用。[3]教师的精神是直接命脉到教师的作用的因子。在一方良好的教师精神的感召下,必定能激励激发直至培养出一群精神可佳、积极向上的学生团队,既能动脑学好理论知识,又能动手做好实验,以致能进一步在实验中得以创新。实验创新的过程就是科研创业的最精髓过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旦有了坚定执着的精神,就势必会酝酿成一种精神文化的空间氛围,有了这种饱含精神文化的气息,就没有做不好的事。精神文化的过程也绝不是简单的一、两篇幅评论就能总结概括的,其是一种博大精深、蕴涵丰富的力量。精神文化的终极奏效是——动力。这种动力也就是导向。此外,合工大每年都组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实验技能比赛。教师们从课堂讲解到现场演示都准备得井井有条,评委们从现场观摩到提问点评都忙碌得不亦乐乎。并且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不受限于场景和规模,通过比赛加深了解、增进友谊、锤炼技能、锻造个人(精神文化的导向)。毋庸赘述,仅此一例,就足以证明实验室的精神文化只要稍纵一施,就尽显动力的能效。实验室精神文化是毫不逊色的灵魂本质,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元素,更是最具竞争力的力量。归根结底,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活跃的创新文化。
三、行为文化定位、导向及创新的刍议
大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实验室已成为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而行为文化也已成为现代实验室的核心动力。行为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的教科活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实验室工作者的实验室互动过程。大学培养学生是为了将来服务于社会,解决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能够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4]而能否适应以及以什么样的能力来展现学生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最终是以行为的方式来体现能力。这也就是说,在校期间,给学生缔造一种良好的行为文化空间,对于他(她)们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聚焦到实验室这一培养空间内,行为文化最能表达实验室的互动氛围,最能影响实验室的工作成效。继续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为了能够更好地确保教学质量、大力监督全体师生的教与学的互动行为表现,学校于早些年前就出台了一个“教学事故处理办法”。这颁布实施的办法文本,就是一种行为文化的定位。其对每一种不守教学行为规则的一一不正常表现,诸如教师上课迟到、早退、讲课效果等方面出现的异常情况均制定了明细而严格的惩罚措施。教师在有了这类行为条例的良好约束之后,必然会良好地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教与学良性循环的互动过程。实验教学作为除理论教学外的另一大部分,亦然如此。具有科学性的大型综合性实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研究能力。[4]同样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学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进一步加强了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所有工科类院系一改往年的实验课仅局限于“随课实验”的依附模式,还不同程度不同规模地增设了“综合实验”的独立模式。前者仅是“后续环节性”、“课时比例性”的理论课继续模式,这种实验课教学说到底其不过是理论课的配套形式而已。而后者则是“独立开设性”、“课时专门性”的独立性课程性之专业实验课模式,其是把涉及某一专业的所有分类实验项目指导书汇聚起来,编制成一本专业实验教材,继而开设一学期既定学时的综合实验课,并给这门课程划定学分。以“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按需分配的形式开设。而后由实验老师先采取理论教学的模式在课堂上讲解实验,再引领学生到具体的实验室去操作实验,这样一来,一教一练,一条龙专人化、系统化、统一思路化的独立实验教学模式,不仅使得学生对实验室有了充分的了解,也对所有的单项实验有了详尽的掌握,并且不会因为传统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分开式教学弊端。由于是一人性直线下来的“传、帮、带”理论认知+实践能力型培养模式,学生绝不会产生像以往的那种“两人分教、两种思路”;“老师讲得一头汗水、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之弊端。因为有了这一独立型综合实验课的开展,就有实验演示和操练的独立实验课之教学模式,就再也不会产生“学生难以理解抽象概念”的难处了。在实验室里,就是因为有了行为的钥匙作用,打开了局限在课堂上课桌前那种枯燥乏味的“空头听”、“空头记”、“空头问”、“空头答”、“空头想”的禁锢枷锁。有了仪器设备、有了直观展示、有了技术操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有了这种定位于实验室的独立综合实验课教学,就是走对了航向、选准了导向。在教与学的互动时空下,就有一种行为文化的力量在调理分配,并且是具有绝对纯科学性和纯技术性的,这种力量簇拥而成的是:实验行为带有文化属性、行为表现带有文化理念、行为举止带有文化格调、行为效果带有文化评判、行为导向带有文化意念。有了这许多的行为文化,使得科技践行———实验成果;专业修行———教科平台。这即是创新。
四、结 语
本文透过对上述三类文化的归结,仅是提要性地展望到了实验室的宏观一角。“十二五”期间,实验室的建设及发展不仅要有独立的思考(百花齐放)、自由的表达(百家争鸣),而且还要有标准的规范(千人一面的行为基准)、标准的尺码(千篇一律的行为原则)从中统一、简化、协调、选优。方能实现和谐、科学的发展局面,杜绝出现“错思路、乱所为、多交叉、有重复、存冲突”的无序格局(各行其是、唯我独尊的绝对化攻取思想在严重时会失去根本、阻碍创新)。对工科类(应用型)大学稳固现阶段发展、夯实长远型基底拟建立的标准化思路是:把合适大宗学科学位建设和基础应用需求的实验室进行数量裁减以及集中性的分散统一;将合适特色学科学位建设和专业应用需求的实验室进行优化组合以及协调性的按需统一。适时的汇聚已形成文化气息并具文化素养的实验团队,并且根据直属学部或二级院系学科、专业的应用需求建立内部文化工程标准示范园,以及定期组织开展针对实验室团队成员的文化应用多样化拓展训练。以此“原有性保持”并“周期性提高”大家的实验室文化综合素质。同时,在制定文化标准的基础之上,积极调研同行业院校的有关实验室文化建设的相关参考实践,并把可等同借鉴或修改采用的他方文化标准或文化种类等应用到己方中去,在文化标准应用过程当中也及时对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把这些标准贡献到实验教学及科研中去。
参考文献
1 蔡炳新、蔡 炽、曾鸽鸣等.改革实验教育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与探索,2009(1):17~19
2 丁 锋.标准化在实验教学创新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227~228
3 谭孝翠、张 利、何林芯等.完善实验教学监控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6):104~106
4 葛利玲、梁淑华、蒋百灵等.综合性实验设计与运行机制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