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培养,符合企业、学校、个人层面的发展需要。高职学校应通过引入评价机制、深化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等策略,培养高级工匠,使其为国家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 发展需要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083-02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的意识,都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回顾历史,从古代的鲁班、庖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我国一直不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八级工拜师——精益求精”,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来,“速度为王”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时髦用语,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1.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机结合的必要性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相信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更需要工匠精神。而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工匠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求职奠定基础。
2.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高级工匠精神,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1)引入评价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认定
针对院校的专业特点,完善职业资格认定,是使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制订评价标准的有效途径。学生毕业时要通过两种毕业考试,即由产业部门负责的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考试,发放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及教育部门负责的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程考试,发放相应的学历证书。二者各尽所能、相辅相成。
(2)围绕培养目标,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全面完善体制机制
新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已经逐步从技能型人才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转变。高职院校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工匠意识同思政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人才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化教育改革,使工匠意识的培养成为一种校园文化,逐步渗透到学生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如在思政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将工匠精神内容融入其中,通过引导学生,使其逐步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加入工匠精神思想内容的高职教育,可以將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准提高到工匠标准,有利于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扎根。
(3)加强校企合作,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自觉转变观念,主动承担工匠培育的重任。在现今高职院校“厂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中,学生在一到两年内就可以完成专业课程,剩下的时间前往企业、工厂实习。学生在前期尚未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前去实习,难以塑造自身的工匠精神。而企业并不十分关心学生在实习中是否提高了职业技能,或具备了工匠精神。所以,政府应出台政策,引导企业等产业部门参与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与高职院校一起参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这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交流经验的机会,更有助于让学生掌握整个产业链中各节点的相关制造工艺和多种相关职业技能。
此外,国家从宏观层面应逐渐改变当前高级技术人员地位低、待遇差的现状;在人才选拔制度方面,也应改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总之,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发展,在建设专业的同时融入工匠标准,以专注的态度和精神铸就本专业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闫伟华.谈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中国培训,2017,(02):211.
[2]张坤晶.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职思政教育创新——以工匠精神培养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2016,(10):78-80.
[3]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职教通讯,2016,(16):32-35.
[4]任永辉.职业精神教育纳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5,(11):116-117.
作者简介:
丁媚佼(1986.4.3-),女,汉族,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 发展需要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083-02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的意识,都与工匠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回顾历史,从古代的鲁班、庖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级工,我国一直不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推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八级工拜师——精益求精”,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崇尚。但近些年来,“速度为王”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时髦用语,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1.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机结合的必要性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相信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工匠是现代社会之前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和劳动,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工匠逐渐受到了冷落。然而,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更注重产品的精度和品质,更需要工匠精神。而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工匠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求职奠定基础。
2.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高级工匠精神,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1)引入评价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认定
针对院校的专业特点,完善职业资格认定,是使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制订评价标准的有效途径。学生毕业时要通过两种毕业考试,即由产业部门负责的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考试,发放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以及教育部门负责的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程考试,发放相应的学历证书。二者各尽所能、相辅相成。
(2)围绕培养目标,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全面完善体制机制
新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已经逐步从技能型人才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转变。高职院校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工匠意识同思政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人才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化教育改革,使工匠意识的培养成为一种校园文化,逐步渗透到学生日常生产生活当中。如在思政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将工匠精神内容融入其中,通过引导学生,使其逐步理解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加入工匠精神思想内容的高职教育,可以將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准提高到工匠标准,有利于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扎根。
(3)加强校企合作,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自觉转变观念,主动承担工匠培育的重任。在现今高职院校“厂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中,学生在一到两年内就可以完成专业课程,剩下的时间前往企业、工厂实习。学生在前期尚未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就前去实习,难以塑造自身的工匠精神。而企业并不十分关心学生在实习中是否提高了职业技能,或具备了工匠精神。所以,政府应出台政策,引导企业等产业部门参与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与高职院校一起参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这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交流经验的机会,更有助于让学生掌握整个产业链中各节点的相关制造工艺和多种相关职业技能。
此外,国家从宏观层面应逐渐改变当前高级技术人员地位低、待遇差的现状;在人才选拔制度方面,也应改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总之,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发展,在建设专业的同时融入工匠标准,以专注的态度和精神铸就本专业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闫伟华.谈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中国培训,2017,(02):211.
[2]张坤晶.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职思政教育创新——以工匠精神培养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2016,(10):78-80.
[3]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 职教通讯,2016,(16):32-35.
[4]任永辉.职业精神教育纳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5,(11):116-117.
作者简介:
丁媚佼(1986.4.3-),女,汉族,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