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追求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纤维,向往穿着舒适和料理简便,为了克服纯棉织物易起皱,洗后需熨烫的缺陷,防皱整理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式。现在市场上的免烫衣服整理剂是以N-羟甲基化合物为主体的整理剂。衣物经过这些整理剂处理后,都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和残留游离甲醛。
防皱整理剂导致小莉过敏
张先生为了向未婚妻小莉表示自己的爱意,专门在网上为小莉购买了一套靓丽纯棉內衣,同时还贴心地买了一瓶衣物防皱整理剂,目的是让小莉穿得舒心。小莉每次在换洗这套内衣并使用衣物防皱整理剂时,心里总有一股暖暖的情感在流动,找到一个如此细致体贴的男友,她感到很幸福。
可穿了几次这套“幸福”装后,小莉全身就开始发痒,还长出10多个红疙瘩。在医院,医生告诉她,可能是由于穿的内衣导致过敏。后来经过有关部门检测,祸因竟是那瓶衣物防皱整理剂,原来衣物防皱整理剂中的甲醛严重超标!医生提醒说:甲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可使皮肤干燥与过敏,它对黏膜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眼部烧灼感、流泪、结膜炎、嗅觉丧失等病症,甚至可能诱发癌症,所以消费者在使用衣物防皱整理剂时,一定要注意到其甲醛的含量。
国家质检总局前不久公布的服装质量抽查结果显示,有三成以上产品甲醛超标。据业内人士介绍,造成服装甲醛超标的原因在于,为让产品达到“免熨烫”的效果,一些生产厂家在纺织、加工过程中,利用含甲醛的树脂衣服整理剂提高产品的防皱防缩能力。
那么衣服防皱整理剂到底能不能用呢?如何用才不致于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防皱整理剂的原理
1919年,英国的F.L.巴雷特用甲醛在酸性条件下处理纤维素纤维织物取得防皱效果;1926年,英国开始用脲和甲醛的初缩体处理纤维素纤维织物进行防皱整理,为化学防皱整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照产品的发展,防皱整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脲醛初缩体的防皱整理主要用于粘胶纤维织物,使织物尺寸稳定,缩水率下降。2、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生产免烫棉织物,在干、湿状态下都有良好的防皱性。在此期间还出现了不少新整理剂。3、6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耐久压烫整理。整理的产品多为涤纶与棉的混纺织物,经成衣压烫以后,对合成纤维起热定形作用,因此在服用中能保持平挺和折裥。
纤维素纤维织物容易产生折皱主要原因是纤维受外力作用而变形时纤维素大分子链或纤维的结构单元间部分氢键遭到破坏,在新的部位上形成新的氢键,使纤维难以从变形中回复原状。有关防皱的原理,早期的树脂沉积论认为脲和甲醛处理,是在酸性条件下经过焙烘在纤维内部生成树脂沉积,从而增加纤维弹性。但目前较被普遍接受的是交链论。这种理论认为防皱整理是在纤维素的分子链段或纤维的结构单元间生成共价交链,使纤维具有更好的回复性。如在纤维变形状态下形成交链,就能在此形态下产生稳定的定褶效果。
防皱整理剂的品种与效果
防皱整理剂的品种很多,多数为酰胺和甲醛的初缩体,也有一些是不含氮和甲醛的双官能或多官能团交链剂。例如,环氧氯丙烷可在碱性下与湿态纤维素纤维反应,产生交链而提高织物的湿防皱性,但改善干防皱性并不显著;双(羟乙基)砜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经过焙烘在纤维上生成交链,可使棉织物具有较好的干、湿防皱性能,但焙烘后有泛黄现象。应用较多的是羟甲基酰胺类防皱整理剂,羟基经甲醇醚化后性质比较稳定。羟甲基酰胺类防皱整理剂的常用催化剂有氯化锌、氯化镁和硝酸锌等。被整理的织物应具有良好润湿性且不含酸、碱,棉织物应经过煮练、丝光、漂白等预处理。
采用酰胺-甲醛作防皱整理剂,整理的产品在洗涤时若采用次氯酸钠漂白或水中含有有效氯,则会发生吸氯现象,形成氯胺。氯胺在熨烫处理时,能释出盐酸引起织物的脆损,称为氯损。织物的脆损程度,除了与整理产品的吸氯量有关外,还与氯胺的热稳定性和整理剂的缓冲能力有关。例如,用羟甲基三聚氰胺的整理品吸氯后色泽泛黄严重,但氯损较小;用羟甲基脲的整理品,吸氯后虽无严重泛黄现象,但氯损较为严重。
防皱整理对染色产品的水洗牢度有所提高,但双羟甲基脲、双羟甲基次乙基脲等整理剂会降低某些染料的日晒牢度;双羟甲基-4,5-二羟基次乙基脲对染料的日晒牢度无显著影响。用羟甲基酰胺类作防皱整理,虽经过水洗、皂洗等后处理,但在服用过程中仍然难免引起交链的水解,释放出对人体有刺激的甲醛,其有效解决方法尚在研究中,所以无甲醛防皱整理成为首选工艺。
无甲醛防皱整理剂前景光明
近年来,人们的服装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天然纤维织物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以棉、丝为代表的天然纤维织物,在服用过程中易折皱变形,严重影响织物的外观和形态稳定。作为防皱整理剂,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使用N—羟甲基酰胺类化合物(如2D树脂)。这类整理剂虽然具有很好的防皱效果,但是在整理加工和穿着过程中会释放出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甲醛。
随着人们的环保、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甲醛危害性的逐步了解,各国对纺织品甲醛释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格,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限制甲醛的释放量。如1992年6月美国职业安全和保健管理局(OSHA)将空气中8小时内甲醛允许量极限平均值从原来1.0ppm降低到0.75ppm,并保留短时期曝露极限为2ppm,以及其作用浓度为0.5ppm。这是1985年以来美国最严格的变动环境法规了。其他国家也都制定相应的限制标准。其中对儿童服装都要求无甲醛释放。因此,降低并完全消除织物的甲醛已成为防皱整理研究的重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低甲醛和无甲醛防皱整理剂方面世界各国的科技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近期研究成果看,主要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N—羟甲基酰胺类化合物进行醚化改性,改性后的2D树脂可大大降低甲醛的释放量,可作为低甲醛树脂整理剂,并且被比较广泛使用。其存在的问题是:在防皱整理剂中仍含有甲醛,整理后的织物会因水解而释放甲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种方法是从树脂本身的制造结构上加以解决。在已研究的诸多可能无甲醛防皱整理剂中,丁烷四羧酸(BTCA)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无论DP等级、弹性、白度、耐洗性、强力保留率都令人满意。基本能达到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的水平,完全可以替代传统2D树脂。此防皱整理剂被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开发使用。
我国也在开发此产品。但是它存在着制备过程复杂、价格太昂贵的问题,由此大大限制了其在国内工业上的使用。而其它无醛整理剂则整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而且整理后织物泛黄严重,因此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能制备一种不含甲醛、整理后的织物接近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的水平、价格低、生产工艺过程可行、易控制、便于工业生产和大规模应用的无醛整理剂。
防衣料起皱的小技巧
领带:将领带发生皱折面拉紧卷在干净的酒瓶上面,隔一天,皱折即可消除。
衬衫领:衬衫穿过几次,领子即打皱变软,可在洗净的衬衫领子后面均匀地涂上无色透明胶水,使其湿透,待一小时后,用电爽斗熠平即可。
皮革服装:可用低温熨斗轻轻熨平。在熨烫时,用包装油纸放在衣物上,不停地移动熨斗,使皱纹展散、消失。
尼纶服装:只要将衣服展平,用稍热点的水浸泡一下,取出稍稍用力拉平较轻的皱折即会平展。
涤纶:丝绸、的确凉服装:可放入温水中,然后放入少许醋(1件衣衫以25克为宜)和几滴大蒜汁(将大蒜捣烂用茶水泡取)待一两个小时之后,抖去水晾干即可。
塑料雨衣:塑料雨衣有皱可将其放在70度的热水中浸三分钟,然后在桌面上展平即可。
防皱整理剂导致小莉过敏
张先生为了向未婚妻小莉表示自己的爱意,专门在网上为小莉购买了一套靓丽纯棉內衣,同时还贴心地买了一瓶衣物防皱整理剂,目的是让小莉穿得舒心。小莉每次在换洗这套内衣并使用衣物防皱整理剂时,心里总有一股暖暖的情感在流动,找到一个如此细致体贴的男友,她感到很幸福。
可穿了几次这套“幸福”装后,小莉全身就开始发痒,还长出10多个红疙瘩。在医院,医生告诉她,可能是由于穿的内衣导致过敏。后来经过有关部门检测,祸因竟是那瓶衣物防皱整理剂,原来衣物防皱整理剂中的甲醛严重超标!医生提醒说:甲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可使皮肤干燥与过敏,它对黏膜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眼部烧灼感、流泪、结膜炎、嗅觉丧失等病症,甚至可能诱发癌症,所以消费者在使用衣物防皱整理剂时,一定要注意到其甲醛的含量。
国家质检总局前不久公布的服装质量抽查结果显示,有三成以上产品甲醛超标。据业内人士介绍,造成服装甲醛超标的原因在于,为让产品达到“免熨烫”的效果,一些生产厂家在纺织、加工过程中,利用含甲醛的树脂衣服整理剂提高产品的防皱防缩能力。
那么衣服防皱整理剂到底能不能用呢?如何用才不致于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防皱整理剂的原理
1919年,英国的F.L.巴雷特用甲醛在酸性条件下处理纤维素纤维织物取得防皱效果;1926年,英国开始用脲和甲醛的初缩体处理纤维素纤维织物进行防皱整理,为化学防皱整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照产品的发展,防皱整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脲醛初缩体的防皱整理主要用于粘胶纤维织物,使织物尺寸稳定,缩水率下降。2、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生产免烫棉织物,在干、湿状态下都有良好的防皱性。在此期间还出现了不少新整理剂。3、6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耐久压烫整理。整理的产品多为涤纶与棉的混纺织物,经成衣压烫以后,对合成纤维起热定形作用,因此在服用中能保持平挺和折裥。
纤维素纤维织物容易产生折皱主要原因是纤维受外力作用而变形时纤维素大分子链或纤维的结构单元间部分氢键遭到破坏,在新的部位上形成新的氢键,使纤维难以从变形中回复原状。有关防皱的原理,早期的树脂沉积论认为脲和甲醛处理,是在酸性条件下经过焙烘在纤维内部生成树脂沉积,从而增加纤维弹性。但目前较被普遍接受的是交链论。这种理论认为防皱整理是在纤维素的分子链段或纤维的结构单元间生成共价交链,使纤维具有更好的回复性。如在纤维变形状态下形成交链,就能在此形态下产生稳定的定褶效果。
防皱整理剂的品种与效果
防皱整理剂的品种很多,多数为酰胺和甲醛的初缩体,也有一些是不含氮和甲醛的双官能或多官能团交链剂。例如,环氧氯丙烷可在碱性下与湿态纤维素纤维反应,产生交链而提高织物的湿防皱性,但改善干防皱性并不显著;双(羟乙基)砜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经过焙烘在纤维上生成交链,可使棉织物具有较好的干、湿防皱性能,但焙烘后有泛黄现象。应用较多的是羟甲基酰胺类防皱整理剂,羟基经甲醇醚化后性质比较稳定。羟甲基酰胺类防皱整理剂的常用催化剂有氯化锌、氯化镁和硝酸锌等。被整理的织物应具有良好润湿性且不含酸、碱,棉织物应经过煮练、丝光、漂白等预处理。
采用酰胺-甲醛作防皱整理剂,整理的产品在洗涤时若采用次氯酸钠漂白或水中含有有效氯,则会发生吸氯现象,形成氯胺。氯胺在熨烫处理时,能释出盐酸引起织物的脆损,称为氯损。织物的脆损程度,除了与整理产品的吸氯量有关外,还与氯胺的热稳定性和整理剂的缓冲能力有关。例如,用羟甲基三聚氰胺的整理品吸氯后色泽泛黄严重,但氯损较小;用羟甲基脲的整理品,吸氯后虽无严重泛黄现象,但氯损较为严重。
防皱整理对染色产品的水洗牢度有所提高,但双羟甲基脲、双羟甲基次乙基脲等整理剂会降低某些染料的日晒牢度;双羟甲基-4,5-二羟基次乙基脲对染料的日晒牢度无显著影响。用羟甲基酰胺类作防皱整理,虽经过水洗、皂洗等后处理,但在服用过程中仍然难免引起交链的水解,释放出对人体有刺激的甲醛,其有效解决方法尚在研究中,所以无甲醛防皱整理成为首选工艺。
无甲醛防皱整理剂前景光明
近年来,人们的服装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天然纤维织物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以棉、丝为代表的天然纤维织物,在服用过程中易折皱变形,严重影响织物的外观和形态稳定。作为防皱整理剂,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使用N—羟甲基酰胺类化合物(如2D树脂)。这类整理剂虽然具有很好的防皱效果,但是在整理加工和穿着过程中会释放出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甲醛。
随着人们的环保、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甲醛危害性的逐步了解,各国对纺织品甲醛释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格,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限制甲醛的释放量。如1992年6月美国职业安全和保健管理局(OSHA)将空气中8小时内甲醛允许量极限平均值从原来1.0ppm降低到0.75ppm,并保留短时期曝露极限为2ppm,以及其作用浓度为0.5ppm。这是1985年以来美国最严格的变动环境法规了。其他国家也都制定相应的限制标准。其中对儿童服装都要求无甲醛释放。因此,降低并完全消除织物的甲醛已成为防皱整理研究的重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低甲醛和无甲醛防皱整理剂方面世界各国的科技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近期研究成果看,主要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N—羟甲基酰胺类化合物进行醚化改性,改性后的2D树脂可大大降低甲醛的释放量,可作为低甲醛树脂整理剂,并且被比较广泛使用。其存在的问题是:在防皱整理剂中仍含有甲醛,整理后的织物会因水解而释放甲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种方法是从树脂本身的制造结构上加以解决。在已研究的诸多可能无甲醛防皱整理剂中,丁烷四羧酸(BTCA)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无论DP等级、弹性、白度、耐洗性、强力保留率都令人满意。基本能达到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的水平,完全可以替代传统2D树脂。此防皱整理剂被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开发使用。
我国也在开发此产品。但是它存在着制备过程复杂、价格太昂贵的问题,由此大大限制了其在国内工业上的使用。而其它无醛整理剂则整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而且整理后织物泛黄严重,因此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能制备一种不含甲醛、整理后的织物接近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的水平、价格低、生产工艺过程可行、易控制、便于工业生产和大规模应用的无醛整理剂。
防衣料起皱的小技巧
领带:将领带发生皱折面拉紧卷在干净的酒瓶上面,隔一天,皱折即可消除。
衬衫领:衬衫穿过几次,领子即打皱变软,可在洗净的衬衫领子后面均匀地涂上无色透明胶水,使其湿透,待一小时后,用电爽斗熠平即可。
皮革服装:可用低温熨斗轻轻熨平。在熨烫时,用包装油纸放在衣物上,不停地移动熨斗,使皱纹展散、消失。
尼纶服装:只要将衣服展平,用稍热点的水浸泡一下,取出稍稍用力拉平较轻的皱折即会平展。
涤纶:丝绸、的确凉服装:可放入温水中,然后放入少许醋(1件衣衫以25克为宜)和几滴大蒜汁(将大蒜捣烂用茶水泡取)待一两个小时之后,抖去水晾干即可。
塑料雨衣:塑料雨衣有皱可将其放在70度的热水中浸三分钟,然后在桌面上展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