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集约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常州东部地区发展规划为例,深入剖析发展中的优势禀赋与现实约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发展的相关思路与对策,探讨集约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发展;常州;思路与对策;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呈现了粗放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长江三角洲这样一个发达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与建设,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这些因素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阻碍。
近10年来常州东部地区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在常州市乃至长三角城镇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多中心、自下而上”的增长模式导致群体发展无序,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工业污染四处扩散、产业低层次同构以及内部恶性竞争等问题。本文试图以矛盾突出的常州东部为例,通过深入剖析发展中的优势禀赋与现实约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发展的相关思路与对策,探讨集约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
2常州市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禀赋与现实约束
2.1区域条件优越,自然文化资源丰富
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沿沪、沿江、沿湖、滨海以及沿基础设施通道等都成为了地方政府藉以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些城市集体显示出“沪-宁轴线城市” 的“上海指向”发展态势。常州市东部地处接轨区域经济的门户地带,拥有铁、公、水等便捷的交通条件,区位优势明显。
东部范围内保留了一些极具特色的生态文化资源——山、水、田、址等,其中主要有宋剑湖生态湿地、北塘河生态旅游区、黄天荡生态休闲区、芳茂山风貌区、圩墩遗址、寺墩遗址、焦溪古镇等资源。
2.2城市框架已经拉开,乡镇经济强势发展
常州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度增长,2001 -2005年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33%,超过了的中心城区18.81%的平均增速,外围地区与中心城区经济总量的差距不断缩小。常州东部一区四镇2008年GDP达248亿元,占全市比重达16.7%,与常州北部和常州中心区接近,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优势经济板块。
2.3土地利用破碎化,资源配置效率低
常州东部受到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行政区划的双重分割,用地空间分割较为严重.当地蓬勃的自发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低质量的城镇化进程,拼资源、拼能源、拼劳动力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盛行,出于自身眼前利益的考虑,多头招商,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导致一些建设成本较高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投资不足而无法兴建。
2.4城镇面貌不佳,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对称
近20年来常州东部都未能被列入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常州东部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已经催生了发展第三产业的需求,但这一初露端倪的需求却没有有效的载体。常州东部地区的“现代制作业与现代服务业”以及“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对称性越来越显著。
3常州市东部地区整合发展对策
3.1构筑功能完善的“东部服务中心”
城市的势力圈即为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城市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起着主导作用的地域,城镇势力圈划分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对分析现状和未来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划分城市经济区,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通过“城市势力圈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和预测构建常州东部服务中心CSD的可能性(图1)。
图1城市势力圈模型分析
因此,构建东部服务中心CSD的意义在于重构常州市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空间格局,将东部一区四镇(甚至可能是更大范圍)的第三产业需求聚集于东部几何中心(含各行政单元用地),并配合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建设,构筑新型常州东部经济板块的核心区,带动整个常州东部地区的整合发展。
东部服务中心CSD的功能构成包括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服务业、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休闲、房地产业、轨道交通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包括动漫)、医疗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业、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
3.2打造“低碳城市”示范区
低碳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形式,建设“低碳城市”是新时期的主旋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常州东部的发展布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东部地区层面应做到区域公交网络(BRT和轨道交通系统等)与本地区的空间布局相适应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引导本地就业与居住的协调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钟摆交通和过多的小汽车使用;根据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水平来确定城市开发的强度,真正实现“公共交通引导开发”的低碳发展模式。
其次,东部各级城镇组团层面应提倡:以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避免单一城市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策略,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来实现短出行的城市;设计适合人与自行车使用的地块尺度,在此基础上提倡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优先顺序为:POD(步行导向发展) > BOD(公交导向发展) > TOD(交通导向发展) > COD(小汽车导向发展),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
最后,在社区规划层面应注意:避免形成大型低密度居住区和巨型单一功能居住组团,从而导致“只见楼盘不见城”的问题,在当前发展阶段下,采取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熟地开发的策略,控制居住用地出让的合理规模。
3.3科学引导产业发展与转型
为了科学引导产业发展与转型,通过分析城市产业结构,确定合理的优势发展方向,借助于区位商分析、行业比重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了大量探讨,从不同角度建立了多种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从而进行产业的组织和引导。
3.5.1基于本地优势产业规模积聚的产业集群
按照区位条件及产业园特点不同,未来东部产业主要向轨道交通产业园、钢铁建材产业园和横郑工业集中区集中,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链,对现状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的产业进行转型。
围绕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农村生产率发展水平、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按照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相结合、与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结合、与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与推动农村居民集中区建设相结合的总体思路,通过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建设,着力推动农村“三集中”,努力实施农村资源有效集聚与合理利用。
3.5.2综合社会、经济、环境目标,合理设定产业准入门槛
常州东部要摆脱粗放型的发展路径,就必须综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综合绩效评价,优先引进“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的产业,而对“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的产业设置准入门槛,对清洁能源等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设置绿色通道,使本地的产业发展逐渐走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4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郊旅游胜地
常州东部地区的几何中心位于沪宁高速和沿江高速的交汇处,是常州市对外展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成就的门户,这一地区具有构建常州“东大门”——东部地标的潜能,可对外展示新时期常州城市发展的独特理念和形象,其中的现代、高效、时尚等都将成为常州城市营销的有力途径。
同时,立足于东部现有旅游资源(芳茂山、宋剑湖、寺墩公园等),以东部区域整合发展为契机,提升资源优势,全力开发以“文化、生态、农耕、产业”为主体的旅游活动,打造地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并有可能纳入长三角的旅游度假及休闲观光目的网络。
4结语
城市外围的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必然是快速城市化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因循“多中心、自下而上”的增长模式,具有用地粗放扩张、工业企业遍地开花、污染治理困难、产业低层次同构等问题,并由此导致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群体发展无序,内部恶性竞争等。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有必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的束缚,实行一定的自上而下的“干涉”,改变各自为政的小而全行政区经济,在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等方面实现统筹和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海啸,吴锦瑜.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
[2]徐东辉,卢卡梅.城市转型的土地集约发展策略[J].建材与装饰2007.(9).
作者介绍:
张金华(1978-),男(汉),大学本科,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注册规划师。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发展;常州;思路与对策;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呈现了粗放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长江三角洲这样一个发达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与建设,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这些因素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阻碍。
近10年来常州东部地区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在常州市乃至长三角城镇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多中心、自下而上”的增长模式导致群体发展无序,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工业污染四处扩散、产业低层次同构以及内部恶性竞争等问题。本文试图以矛盾突出的常州东部为例,通过深入剖析发展中的优势禀赋与现实约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发展的相关思路与对策,探讨集约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
2常州市东部地区发展优势禀赋与现实约束
2.1区域条件优越,自然文化资源丰富
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沿沪、沿江、沿湖、滨海以及沿基础设施通道等都成为了地方政府藉以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些城市集体显示出“沪-宁轴线城市” 的“上海指向”发展态势。常州市东部地处接轨区域经济的门户地带,拥有铁、公、水等便捷的交通条件,区位优势明显。
东部范围内保留了一些极具特色的生态文化资源——山、水、田、址等,其中主要有宋剑湖生态湿地、北塘河生态旅游区、黄天荡生态休闲区、芳茂山风貌区、圩墩遗址、寺墩遗址、焦溪古镇等资源。
2.2城市框架已经拉开,乡镇经济强势发展
常州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度增长,2001 -2005年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33%,超过了的中心城区18.81%的平均增速,外围地区与中心城区经济总量的差距不断缩小。常州东部一区四镇2008年GDP达248亿元,占全市比重达16.7%,与常州北部和常州中心区接近,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优势经济板块。
2.3土地利用破碎化,资源配置效率低
常州东部受到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行政区划的双重分割,用地空间分割较为严重.当地蓬勃的自发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低质量的城镇化进程,拼资源、拼能源、拼劳动力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盛行,出于自身眼前利益的考虑,多头招商,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导致一些建设成本较高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投资不足而无法兴建。
2.4城镇面貌不佳,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对称
近20年来常州东部都未能被列入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常州东部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已经催生了发展第三产业的需求,但这一初露端倪的需求却没有有效的载体。常州东部地区的“现代制作业与现代服务业”以及“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对称性越来越显著。
3常州市东部地区整合发展对策
3.1构筑功能完善的“东部服务中心”
城市的势力圈即为一个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城市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起着主导作用的地域,城镇势力圈划分是城镇体系规划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对分析现状和未来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划分城市经济区,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通过“城市势力圈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和预测构建常州东部服务中心CSD的可能性(图1)。
图1城市势力圈模型分析
因此,构建东部服务中心CSD的意义在于重构常州市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空间格局,将东部一区四镇(甚至可能是更大范圍)的第三产业需求聚集于东部几何中心(含各行政单元用地),并配合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建设,构筑新型常州东部经济板块的核心区,带动整个常州东部地区的整合发展。
东部服务中心CSD的功能构成包括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服务业、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休闲、房地产业、轨道交通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包括动漫)、医疗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业、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
3.2打造“低碳城市”示范区
低碳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形式,建设“低碳城市”是新时期的主旋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常州东部的发展布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东部地区层面应做到区域公交网络(BRT和轨道交通系统等)与本地区的空间布局相适应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引导本地就业与居住的协调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钟摆交通和过多的小汽车使用;根据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水平来确定城市开发的强度,真正实现“公共交通引导开发”的低碳发展模式。
其次,东部各级城镇组团层面应提倡:以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避免单一城市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策略,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来实现短出行的城市;设计适合人与自行车使用的地块尺度,在此基础上提倡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优先顺序为:POD(步行导向发展) > BOD(公交导向发展) > TOD(交通导向发展) > COD(小汽车导向发展),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
最后,在社区规划层面应注意:避免形成大型低密度居住区和巨型单一功能居住组团,从而导致“只见楼盘不见城”的问题,在当前发展阶段下,采取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熟地开发的策略,控制居住用地出让的合理规模。
3.3科学引导产业发展与转型
为了科学引导产业发展与转型,通过分析城市产业结构,确定合理的优势发展方向,借助于区位商分析、行业比重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了大量探讨,从不同角度建立了多种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从而进行产业的组织和引导。
3.5.1基于本地优势产业规模积聚的产业集群
按照区位条件及产业园特点不同,未来东部产业主要向轨道交通产业园、钢铁建材产业园和横郑工业集中区集中,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链,对现状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的产业进行转型。
围绕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农村生产率发展水平、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按照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相结合、与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结合、与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与推动农村居民集中区建设相结合的总体思路,通过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建设,着力推动农村“三集中”,努力实施农村资源有效集聚与合理利用。
3.5.2综合社会、经济、环境目标,合理设定产业准入门槛
常州东部要摆脱粗放型的发展路径,就必须综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综合绩效评价,优先引进“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的产业,而对“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的产业设置准入门槛,对清洁能源等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设置绿色通道,使本地的产业发展逐渐走上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4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郊旅游胜地
常州东部地区的几何中心位于沪宁高速和沿江高速的交汇处,是常州市对外展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成就的门户,这一地区具有构建常州“东大门”——东部地标的潜能,可对外展示新时期常州城市发展的独特理念和形象,其中的现代、高效、时尚等都将成为常州城市营销的有力途径。
同时,立足于东部现有旅游资源(芳茂山、宋剑湖、寺墩公园等),以东部区域整合发展为契机,提升资源优势,全力开发以“文化、生态、农耕、产业”为主体的旅游活动,打造地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并有可能纳入长三角的旅游度假及休闲观光目的网络。
4结语
城市外围的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必然是快速城市化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因循“多中心、自下而上”的增长模式,具有用地粗放扩张、工业企业遍地开花、污染治理困难、产业低层次同构等问题,并由此导致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群体发展无序,内部恶性竞争等。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有必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的束缚,实行一定的自上而下的“干涉”,改变各自为政的小而全行政区经济,在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等方面实现统筹和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海啸,吴锦瑜.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
[2]徐东辉,卢卡梅.城市转型的土地集约发展策略[J].建材与装饰2007.(9).
作者介绍:
张金华(1978-),男(汉),大学本科,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注册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