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丢落的种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day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和他的声乐套曲《漂泊艺徒之歌》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从中找出二者的契合点。这种关系的融合对声乐和交响曲的影响如此深远,由此奠定了马勒在音乐史上特殊而重要的位置。本文旨在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勒,喜欢马勒,并能为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中准确而完美地把握其交响曲中的演唱风格提供一点资料和经验。
  关键词:马勒 第一交响曲 漂泊艺徒之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富有创新精神的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是19世纪末最后的浪漫主义代表,他独辟蹊径,继承了贝多芬等人的艺术创作手法,把艺术歌曲更多地加入到他的交响曲中,使声乐与交响曲紧密结合,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使后人称他为“歌曲——交响曲家”。他在51年坎坷的生命历程中创作了56首歌曲(包括《大地之歌》中的6首),这些歌曲可谓多姿多彩,风格各异,但总的来说,他的艺术歌曲总是和交响曲联系密切,他的九部交响曲(第十部未完成)中,有六部加入了人声。这56首歌曲几乎贯穿了他整个交响曲的创作之中。
  
  一 马勒音乐作品中歌曲与交响曲之间的关系
  
  马勒是一个充满忧郁而又极端浪漫的作曲家,作为一个“三重身份”(在奥地利作为一个波希米亚人,在日耳曼作为一个奥地利人,在世界上作为一个犹太人)的人,他比其他人对当时生活的社会有着更深的感触和理解。因而他的音乐常常交织着一种浪漫温馨的抒情和无法挣脱的对人的生活痛苦的感叹,并最终化为一种灵魂的呻吟。
  马勒认为:“一部艺术作品,应该像生活本身那样总是不停地进一步向前发展。”即这一发展规律不是来源于形式上的考虑,而是来源于生活规律本身。正是这一美学思想让马勒的音乐创作总是在不断变化、统一、融合中发展。
  当马勒的好友鲍尔·勒希纳文问马勒的歌曲怎样成为一部交响乐时,马勒回答说:“这是一个奇怪的过程!起初你不知道它进行到什么地方,你将发现你自己被最初形式以外的界限所推动,它的潜力就蕴含在那里面,就象花蕴含在种子里一样。”
  1 在构思发展手法上的融合
  和《第一交响乐》(完成于1888年,D大调)联系密切的是声乐套曲《漂泊艺徒之歌》,它包括四首歌曲:1 《当心上人出嫁时》(Wenn mein Schatz Hochzeit macht);2 《清晨我走向原野》(Gieng heut morgen über’s Feld),后来用于第一交响曲的主部主题;3 《宝剑象火在燃烧》(Ich habe ein glūhend messer);4 《她那蔚蓝的双眼》(Die zwei blauen Augen),这首歌的末段“我闻到菩提树的清香”被用作第三乐章的中间主题。
  这部套曲的歌词基础取自德国诗人布仑塔诺和阿尔尼姆合编的民歌集《少年神奇号角》,马勒对其做了修改和整理。套曲描写了一个被爱人抛弃的青年外出流浪、寻求安慰的故事,实际上是带有自传性的作品,是马勒在卡塞尔与花腔女高音约翰娜·里希特的一段无曲而终的感情纠葛的表现。歌曲描写的是这一不幸爱情经历给作者带来的心灵上的种种感受和体验,通过这一事件引发出的马勒对现实存在的思索和由衷的痛苦感叹。这种手法也是浪漫派作曲家常用的爱情题材,比如舒伯特的《冬之旅》及舒曼的《诗人之恋》。但在创作手段上,舒伯特、舒曼的声乐套曲主要是为钢琴而作。柏辽兹虽然写了由管弦乐队伴奏的声乐作品,但那是为了给钢琴谱配器,而马勒创作的这部声乐套曲虽然最初同样完成于钢琴谱,但从一开始在他的思想中就非常清楚是为管弦乐队而创作和构思的。他把歌曲融进交响曲进而发展了交响乐,使交响曲的内涵更加丰富。
  2 展开调性和主题变奏的对比统一
  《漂泊艺徒之歌》在调性和速度上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d-g ,Piu lento,稍慢;第二首,D-升F Comodo,中庸的速度;第三,d-降e,Impe tuoso violento,强烈而狂暴的;第四,e-f,Espressione mesta misteriosa, 神秘而不带伤感。
  这四首歌曲贯穿着二拍子和四拍子的进行曲节奏,主要是小调性的调性布局,随着漂泊艺徒在旅途中的心理变化,不断变更调性。虽然不符合传统的对比统一原则,但是却统一于整部作品在情节上的发展。结构上每一首歌曲在不同的调性上开始和结束,具有展开和开放的特点,严格的再现已经不再存在,马勒靠动机、特性音调的贯穿及引子与尾声的呼应来叙述这一开放的结构。在速度表情的对照方面,马勒没有做太大的变化,在第二首歌曲处安排为“不要匆忙,中庸的速度”,犹豫的自问自答改变了原本明朗的主题,最后被半音下行通过一次模进使速度进一步放慢,也使才上扬一点的音乐情绪又坠入痛苦之中,而《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主题正是从这个动机里延伸开来:大自然显得如此清新、美丽而富有生气,可是这个初尝失恋的“漂泊艺徒”似乎不敢接受大自然的慰籍,两次反问“难道幸福又来临”,表现了他的疑惑不安。由此无论在主题或在总的情绪方面二者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共同构成了作者青年时代的一部自传体论述。
  第二主题在A大调上曾经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初次显示了大自然的威力,然而发展部又从静谧的大自然景色开始,乐章的两个主题以及法国号依然是田园风味的进行曲式旋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两个主题旋律在发展中重新得到组合和发展。对主题改头换面的变奏重复,是马勒发展音乐的一个重要的手法,即每一次主题的呈现都是以新的面貌出现。马勒正是通过对主题特征的变化揭示,获得它们在“情节”发展中的经历过程,也完成了他的艺术歌曲成长为交响曲的过程。
  3 声乐在歌曲和交响曲中的处理
  这部套曲最初的乐谱是为管弦乐队和男中音构思,因此目前能够获得的此曲的音像资料多为乐队与男中音的合作。但后来作者有所提示,声乐部分被放宽至任何中音的歌喉均能演唱。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马勒为《漂泊艺徒之歌》也写了管弦乐伴奏,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套曲里的艺术歌曲和交响曲中的唱段在处理方式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在套曲里,声音是歌唱的主题,管弦乐为声音服务;但是在交响曲中,歌曲只是为交响曲的完整性服务的。即便是在马勒的《大地之歌》中,声乐也只是占了一半的分量而已。所以说在《第一交响曲》中《今晨我走向原野》的演唱不能超过交响曲的旋律线。
  在马勒的第二、第三、第四交响曲中的声乐部分也是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交响曲里,作曲家除了精心创作安排演唱部分的各种必要的演奏技巧外,还在对管弦乐伴奏部分的和声、对位、织体、节奏等方面做了更多更重要的精心安排,使两者达到水乳交融,成为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马勒在早期的交响曲作品中赋予管弦乐部分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和更加重要,这是为他的整体构思所决定的。为了在交响曲中唱好声乐部分,演唱者除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要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体会马勒作品中的演唱意义以便更好地体其现重要的艺术价值。同样,马勒交响曲中的声乐部分对演唱者来说也是严峻的考验,他给演唱者提供了便于施展技术的空间和更充分的心理准备;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气氛或背景的烘托;提供了风格上、气质上和感觉上的依据,使演唱者更有把握、更有信心的完成演唱的华彩部分即体现作品的全部内涵。另外,针对马勒严格的要求,演唱者不管是唱他的套曲也罢、交响曲中的歌曲也罢,都要细心谨慎,不要放过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包括休止符也要演唱的到位。还要分清楚速度的要求。“acccel”(渐快)、“piu mosso”(更快些)、“adlib”(自由节奏)、“rit”(渐慢)等等在马勒的音乐中有着更加严谨的意义。此外,还要看清楚表情符号的标记,运用内心听觉与伴奏一起走向音乐的完整的结束。
  马勒的作品就像上帝洒向人间的种子,这些奇妙的音符经由马勒的手变化成美丽的花,结成丰硕的果实。马勒的音乐创作直接预示着未来音乐的发展,他被奥地利音乐社会学家库尔特·布劳科普夫称为“未来的同时代人”。最近几十年来,他的作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他的歌曲和交响曲也成为一种越来越热门的学术活动。
  
  参考文献:
  [1] 周化:《马勒》,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2] Natalie Bauer-lechner:Recollections of Gustav Mahler.London:Faber and Faber,1980.
  [3] 李秀军:《生与死的交响曲:马勒的音乐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
  [4] [奥]布劳科普夫,高中甫译:《古斯塔夫·马勒——未来的同时代人》,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孙舒君,女,1979—,山东省巨野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理论研究,工作单位:临沂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鉴赏能力、文化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大学生应该精读经典英美文学名著,因为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精读 英美文学名著 英语写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一 精读英美文学名著,丰富英文写作素材,熟悉英语语言思维方式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
期刊
摘要《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作品景中托意,借景喻情,堪称山水人格化的典范之作。本文试从景、情、意、境四个写作维度对《永州八记》进行探讨,得出了写实与写意、自嘲与自恋、儒学与佛禅、绘境与造境的对立统一等写作启示。  关键词:柳宗元 永州八记 写作 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游记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其艺术魅力历久弥
期刊
摘要况周颐的词集除《蕙风词》之外有总集两种、别集十一种。况氏词作质高量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为研究词学、近代文学文化提供宝贵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词集自序、论词之词、词中题序与自注蕴含丰富的词学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况周颐 词集 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晚清四大词家之一的况周颐,终身致力于词之创作,其习词五十余载,词论、词作成就卓著。由于其
期刊
摘要在金源百年诗坛上,陶渊明以其独特风貌出现在金代诗人视野中。金源自大定而治化休明,至明昌而全盛,本土诗人登上诗坛,开始了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解读。  关键词:金源 大定 明昌 陶渊明 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在金源百年诗坛上,陶渊明以其独特风貌出现在金代诗人视野中。金灭北宋,实行“借才异代”,大批宋儒如宇文虚中、蔡松年、高士谈等人出仕新朝,陶渊明经由他们的视野进入金初
期刊
摘要在人类古代社会历史演进的漫长岁月里,艺术有着光荣的经历,而音乐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审美角度着手,通过音乐艺术的概念来浅析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和”思想,文章最后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国古代音乐艺术进行新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 和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艺术”所指代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由有组织的音乐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
期刊
摘要清人沈复文言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是一本反映闲情别致、心性之微的古典名著。林语堂“素好此书,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久居美国的林语堂在翻译此书时,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间转换,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异国情调,又使读者易于理解,读来清新自然,毫无斧凿痕迹,译者对中西文化的领悟力和纯熟的语言功力令人赞叹。  关键词:林语堂 浮生六记 归化 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
期刊
摘要翻译、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西方文化内涵的互译一直以来都是汉英互译成败的关键。翻译实践表明:汉英互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译者应该突破原语文本的限制,以文化为单位进行翻译。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操控的作用,要兼顾译文读者和原语文化,并根据翻译的目的决定采取归化或者异化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翻译 语言 文化内涵 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
期刊
摘要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性别问题虽然众所周知、显而易见,但却一直隐藏于男性艺术家轰轰烈烈的艺术“革命”之中。女艺术家表现出一种东方人的温和与含蓄。她们既有以“身体”为寓言的形式,解构和否定传统男性审美中的淑女形象来反抗男权社会的专制,也有从代表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女红艺术入手,开拓一种崭新的、具有阴性特质的艺术表现方法,还有一些女性艺术家以女性特有的思维和情感来叙述或者记录女性命运。  关键词:艺
期刊
摘要影片《高兴》讲述了刘高兴等底层小人物“被抛入”到某种“境遇”后的“烦”,在具体阐释这种“烦”时,影片插入大量歌舞剧表演片断,既在内容上与生活本身的“荒诞”相呼应,同时又形成了“陌生化”和“间离效果”。影片《高兴》充满诗意的解脱方式在引起观众思考的同时,也表现出电影在改编上具有超越原著深度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高兴》 存在主义 陌生化 解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当今中国动画存在着浓郁民族风格丢失、动画高端人才缺乏、现代商业运作不成熟、市场流失以及传统名著转型失败等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动画的特点以及与日美动画的差距,提出了几点发展中国动画的建议与实现途径,并分析了中国特色动画产业的发展模式,以期建设中国特色的动画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动画 特色 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曾经拥有最璀璨的文化,但在近代西方文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