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茶,文老快人快语,开门见山:当今世界,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清醒的文化,一种是糊涂的文化。糊涂文化代表物是酒,清醒文化代表物是茶。
唐代刘贞亮《饮茶十德》中写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唐代诗僧皎然在他的传颂千古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赞誉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生动描写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仝的《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写道: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是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的诗中,不仅提到了茶道这一名词,而且全诗写明了品茶悟道的整个过程。即品茶时通过涤昏寐、清我神、除烦恼;净化心灵、修身养性达到自省、自悟,最终契合大道的过程。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同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茶禅一味”。
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串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文怀沙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47公岁(文老印语:以论公岁不惑颇有余知天命尚不足),近来出现在荧屏上,依然是谈笑风生,银须飘拂,目光锐利,耳聪目明,声如宏钟。文翁曾历任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多所大学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安吉国际吴昌硕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等。文老治学以楚辞为其专长,而对于经史百家、汉魏六朝文学、历代诗词歌赋,甚至佛学、音乐、戏剧、金石书画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很高的见地。文翁又是当今的一位茶人,先生并非只爱品某种香茗,而是有着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层次浸淫。
谈到茶,文老快人快语,开门见山:“当今世界,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清醒的文化,一种是糊涂的文化。糊涂文化代表物是酒,清醒文化代表物是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写过四个字:‘难得糊涂’。我说;‘难得清醒’。酒是糊涂文化,又为何能为大众所接受呢?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之中,为了逃避矛盾的困扰,不得不有意使自己置身于糊涂的心态中来缓解痛苦。‘但愿长醉不愿醒’。然而,人总不能永远处于糊涂的醉态,更多时候需要清醒,这需要借助于茶。酒能使人糊涂,使人亢奋,使人失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茶能使人清醒,使人理智,使人文明。我们经常听到:某人喝醉了酒,发酒疯打人。没听见说:某人喝了两杯茶打人。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生活在商品社会,人们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更多更复杂,更需要清醒。让我们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倒上一杯茶,在浓浓的茶香中,品味这清醒的文化吧!”
文老说:“饮茶有益身体健康,更益身心健康。茶能提神、醒脑、益思、养性,众多文献有记载。何不在云淡风清的日子里,品品茶,放松心情。好茶沁心,甘醇如霖。何不在忙里偷闲的日子里,品品茶,修身又养性,淡雅、舒适更宁静。”
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我们不妨抽出空来静心修身养性,品味清醒文化。
唐代刘贞亮《饮茶十德》中写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唐代诗僧皎然在他的传颂千古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赞誉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清郁隽永的香气,生动描写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与卢仝的《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写道: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是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的诗中,不仅提到了茶道这一名词,而且全诗写明了品茶悟道的整个过程。即品茶时通过涤昏寐、清我神、除烦恼;净化心灵、修身养性达到自省、自悟,最终契合大道的过程。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同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茶禅一味”。
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串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文怀沙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47公岁(文老印语:以论公岁不惑颇有余知天命尚不足),近来出现在荧屏上,依然是谈笑风生,银须飘拂,目光锐利,耳聪目明,声如宏钟。文翁曾历任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多所大学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安吉国际吴昌硕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等。文老治学以楚辞为其专长,而对于经史百家、汉魏六朝文学、历代诗词歌赋,甚至佛学、音乐、戏剧、金石书画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很高的见地。文翁又是当今的一位茶人,先生并非只爱品某种香茗,而是有着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层次浸淫。
谈到茶,文老快人快语,开门见山:“当今世界,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清醒的文化,一种是糊涂的文化。糊涂文化代表物是酒,清醒文化代表物是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写过四个字:‘难得糊涂’。我说;‘难得清醒’。酒是糊涂文化,又为何能为大众所接受呢?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之中,为了逃避矛盾的困扰,不得不有意使自己置身于糊涂的心态中来缓解痛苦。‘但愿长醉不愿醒’。然而,人总不能永远处于糊涂的醉态,更多时候需要清醒,这需要借助于茶。酒能使人糊涂,使人亢奋,使人失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茶能使人清醒,使人理智,使人文明。我们经常听到:某人喝醉了酒,发酒疯打人。没听见说:某人喝了两杯茶打人。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生活在商品社会,人们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更多更复杂,更需要清醒。让我们在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中,抽出一点时间,倒上一杯茶,在浓浓的茶香中,品味这清醒的文化吧!”
文老说:“饮茶有益身体健康,更益身心健康。茶能提神、醒脑、益思、养性,众多文献有记载。何不在云淡风清的日子里,品品茶,放松心情。好茶沁心,甘醇如霖。何不在忙里偷闲的日子里,品品茶,修身又养性,淡雅、舒适更宁静。”
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我们不妨抽出空来静心修身养性,品味清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