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美文学中多元化文学批评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F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对特定的文学现象进行的深入分析。在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批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英美文学中多元化文学批评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多元化表现类型,最后分析了英美文学中多元化文学批判的特点,以期推动英文文学的发展。
  文学批评是立足于文学实践开展的一种文学鉴赏活动,其涵盖的范围也较为广泛。纵观整个过程,它不仅是针对特定文学作品或文字现象进行的深入评价和详细阐述,也是对文字现象下蕴含的本质及规律开展的讨论活动。所以,在实施文学评价时,仅仅从单方面着手是显然不够的,需要从多角度、全面地看待文学作品。英美文学是多元化文学评价的重要代表,是推动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就英美文学中多元化文学批评进行研究。
  一、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据了解,文学教育理论课程是当下许多院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英美文学教学来讲,文学批判与文学教学是相互促进、互相依存的关系。文学批评可以从独特化角度为着手点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与解读,以此获得小众化、新颖化的观点,从而更好地掌握与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蕴藏的历史意义和深刻内涵。同时,文学批评也为英美文学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为学生实现多维度审视英美文学创造了机会,推动了英美文学的发展。另外,将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渗透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相关作品时,打破传统的、印象式的解读方法,使其深入文学作品中充分挖掘其中传达的观点、情感以及写作手法等,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学生还能充分领会文学的艺术魅力,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积极意义。
  二、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多元化表现类型
  (一)英美文学中的新批评理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兰色姆、威姆塞特为代表的新批评理论逐渐形成。他们认为,挖掘作品的最初写作动机并感悟作者阅读感受的文学批评形式都是错误的,与文学批评的初衷相悖,整個批评的对象或中心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即整个批评过程都注重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心理影响,而对文学作品自身却没有给予全面化的评价,从而使文学批评演化为简单的印象论。如果在开展文学批评时,只将阅读者获得的阅读感受作为主要批评标准,会导致阅读者依据已有的认知来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从而产生“阅读错觉”,干扰阅读者对作品的客观文学批评。
  新批评理论强调尊重文学作品、深入品味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对文学作品的客观、公平的文学批评,其间没有掺杂任何主观意识,是良好阅读风气形成的关键。因此,在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渗透新批评理论,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深入研究文学作品,从中挖掘并总结出具有价值的相关问题在课上向学生提出,供学生探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学作品中呈现的艺术内涵和精髓,感悟到英美文学中的魅力,从而更为主动地学习英美文学。
  (二)英美文学中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英美文学一直都是伴随着新的批评声音和新的批判形式而发展的,斯坦利·费希就上述提到的新批评理论提出了质疑与挑战,他认为,只从文学作品本身批评而忽略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是对阅读过程的一种错误理解。“读者反应批评”关注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影响,整个过程的侧重点在于文学作品给读者带来的作用以及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获得的感受等。由此可见,读者反应批评理论重点在于“读者”,是以读者为核心展开的文学批评。
  作品留白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正是这些“空白”的存在给予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它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全新解读和延伸,实现了由作者到作品再到读者的交流。然而,此理论虽然强调读者的作用,但是由于每个读者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即便在针对同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批评时,也会出现多样化的看法和解读,这也是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最大的问题。
  (三)英美文学中的社会历史批评理论
  社会历史批评理论关注文学批评过程中是否对文学作品做出了有价值的评判,需要从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等多方面来进行。通俗来讲,就是看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生活内容、情感与日常生活日否契合,同时,还要看作品中是否有作者对相关社会现象做出的评价和提出的观点等,而且这种评价要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此批评理论是英美文学作品中最常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美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在其《文学理论》中对社会历史评价理论的重要作用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四)英美文学中文化学批评理论
  文化学批评理论是以文化的特定方面为出发点对文学现象进行的深入剖析,是对文学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文化学批评其核心在于“文化”。同时,文化学批评重点关注文化整体上的关系,并将文化层面的事物与社会其他层次的事物进行对比和分析,这种方式也是英美文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批判方法。
  三、英美文学作品中文学批评的特点
  (一)批评文学与多学科整合
  英美文学中批评文学与多学科整合在一起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例如,社会历史评价、心理学评价以及文化学评价就分别涵盖了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相关内容。除此之外,文学批评还涉及多个专业名词,如张力、悖论、隐喻等,这都是文学批评与多学科整合的最为突出的体现。
  (二)强调对文章和读者的关注
  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改变了传统过于关注作者的分析方法,而是强调对文章本身和读者的关注,这不仅是英美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也是核心内容。正因如此,在对英美文学作品批评时,无论是对整个作品的掌握还是语言运用分析也更加透彻。以英美作品中最常采用的文艺学批评为例,其主要批评侧重点在文章语言分析上,作品中的语言、词汇、句法等都是重点分析的内容。
  同时,文体分析中细读法也强调,要深刻了解与领会英美文学作品中用词的直接意义和隐含意义,着重关注用词之间的必然联系等。另外,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学批评还重点强调了读者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历史评价中,评价作品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其带来的社会效果,强调作品给大众、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也是读者在批评文学作品中地位提升的一种具体体现。
  (三)拥有先进的批评方法和理论
  文学作品中的关键就是其提出的先进理论与方法,这也是评判一部作品好坏的关键。细读法是新批评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文本本身进行的操作方法,具有操作性强等特征。它提出,要有规范性的概念和理论作为支持,以便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更好地把握整部作品的统一性。又如,语义分析法就是结合句子所在的语境对其表达的含义进行分析。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法外,还包括一些先进的理论,如结构主义批评中的陌生化理论,它指出,要将作品中不能吸引读者兴趣的内容提取出来,并借助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将其重新塑造,提升其新鲜感与吸引力,以此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四、结语
  英美文学作品中,文化批评是多元化的且极具现实意义,它不仅囊括了多种先进的方法和理论,还涵盖了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人们加大对其的研究,深化对其的理解。同时,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是推动文学作品传播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读者创造力和语言敏感性的关键措施。
其他文献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印第安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也是印第安文艺复兴第二次浪潮中的重要作家。《爱药》是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为作者赢得了很多奖项,也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当代美国印第安长篇小说。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爱药》,主要从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语言以及叙事时间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美国当代创作最盛、得奖最多而且声望最高的印第安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涉及小说、诗歌、儿童文学
期刊
潘镜丞导演的《快枪手》(2010)可以说是一部被遮蔽的作品,在豆瓣上评分的人数寥寥无几,知网上也没有关于这部电影的相关研究。文艺评论是一种审美评论,但在当今审美消费主义的趋势下,一部分文艺评论拒绝表现思想和社会责任,缺少应有的反思和批判,批评日益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影片《快枪手》以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实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为历史背景,快枪手马林因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对张学良感到十分不满而回到靠
期刊
《生命册》塑造了一位从乡到城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的小名叫“丢”。在他一步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他丢掉了乡下人的身份,丢掉了爱情,丢掉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道德,最后丢掉了对家乡的归属。作者通过这个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城乡关系的思考,探求从乡到城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李佩甫在2012年出版了他的“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生命册》。在《生命册》描写的众多人物中,李佩甫重
期刊
陈子龙不仅是明清交替时期一位不屈的抗清勇士,而且在当时的文坛上颇有名望。他的诗歌创作大都面对现实有感而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陈子龙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热诚关注,回荡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体现出诗人的高尚人格。  明清之际,是一个历史大动荡、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这一时期的诗歌多侧面地展示了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历史,集中体现了特定时代的群体情感,是明代诗坛上写实尚真、忧时托志
期刊
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是20世纪奥地利现当代文学中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他在德语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伯恩哈德于1975年开始陆续发表五部自传体小说。作品描述了他童年及青少年的生活,重点书写了他的家庭生活印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创伤和病痛的早年经历。他也曾提及他的童年及少年的经历对他的人生和作品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已有研读者开始在他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
期刊
意识流手法跳脱出传统外部形象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式,通过对内心世界的自由联想式的展现,使文本内容不再单是“作家本人的想法”,而是更加直接地指向“人物的观念、感受和思索”。与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等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不同的是,福克纳除了展现出人物的“精神混乱”以外,更是着力于将美国南方社会的现实状况暴露在文本之中,以此达到“救赎”的目的。  “意识流”是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意识
期刊
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散文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其作品中有不少可以称为经典之作。在他的散文中,虽然被冲淡闲适所覆盖,但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苦与乐交织的情感,这也是周作人成为大家的原因之一。读周作人的散文,人们需要慢慢读,细细品,才能真正体会到“淡”与“苦”的感情色彩。  一、周作人散文中“淡”的形成  每每提到周作人的散文,首先想到的总是冲淡平和,仿佛微微泛着波纹的湖面,给人以闲适之感,但细读之余又能体会到
期刊
“言意”理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这一理论问题在中古时期就被提出,随后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之后,后世提出的“言意”理论在全面性、理论性上没有形成超越。它最初是从思辨的角度来阐述言意关系,而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言不尽意论被引入文论中,一直到唐宋这一论题依然流行,成为古代文论批评的最重要审美原则之一。  首先是言不尽意论。《庄子·天道》曾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
期刊
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点睛之笔,渗透在人们的生活点滴中,对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宗教活动等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中国梦文化运用最为娴熟的,莫过于明代戏剧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品“临川四梦”,堪称为中国梦文化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基于中国梦文化的历史追溯,以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有关梦的话语和场景描写作为研究对象,积极探索“临川四梦”中的传统梦文化,结合汤显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
期刊
奥菲利娅是出自《哈姆莱特》中的人物形象,其形象中所包含的悲剧、忧郁的气质被各时期的画家在不同画面中表达,其中拉斐尔前派对这一形象表现最多。拉斐尔前派致力于回到文艺复兴早期,对中世纪文化着迷,反对教条化,主张自然美学的观点,但是由于拉斐尔前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不能与其所在的时代背景相符合,从而产生伤感怀旧的情绪。  奥菲利娅是西方绘画史上被反复绘画的题材,其人物形象中所含的感伤忧郁气质符合拉斐尔前派的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