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应“有言有文”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g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那里却异化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涣散,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对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作出理性的思考。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以传授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为出发点,借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狠下功夫。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与“感悟”能力,同时也督促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积累”任务。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文言文离我们比较久远,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乃至熟极而诵,他们就会从中领悟出一些规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大幅度提高。在诵读与积累的基础上,情感的激发与共鸣也就产生了。
  其次,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务必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这样才不会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的学习过程,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学生的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东”和“西”是否都可以理解为名词作状语?(提出问题的学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有区别)。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是学生探索研究闪出的思维火花。许多参考资料上都认为“东”和“西”是名词作状语,课文注释“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往西扩大边界”也有视它们为名词作状语的倾向。但深入探究句子的内部结构,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确有区别:第一个“封”,名词作动词,解释为“把郑国当作边境”,“东”放在动词之前,理解为名词作状语;但“又欲肆其西封”中,“西”处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把“西”也理解为名词作状语,理由不充分,这里的“西”实际上就是名词修饰中心语,充当定语,此处“西”没有活用现象。
  再者,重在方法指导,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叶圣陶有句名言,叫做“教是为了不教”。“导学”的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习,以最终达到不教。比如要求学生“抄”“读”,教师必先作出范围与程度的要求等等。“导学”的做法,还可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如教《六国论》,可指导学生拟出其结构图;学《鸿门宴》,教师又可先就项羽或刘邦的形象作出分析以示范,再让学生分析其他几个人物形象等等。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词性)。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词句的翻译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个知识点,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 “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现象,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如让学生比较“蹄之”(《黔之驴》课文原句)“蹄踢之”(改动后的句子)中两个“蹄”的解释,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势必不可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肯定是动词。然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这种活用现象的句子,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思维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实践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变得富有生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在充满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得到提高。
  最后,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且按照主题思想进行了归类。例如,高一必修一中将《劝学》与《师说》归为“求学之道”这一板块,必修二中将《六国论》和《阿房宫赋》这两篇具有史鉴作用的古文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在处理时,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永不过时的聪明睿智。
  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赤壁赋》让我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昂扬的精神,还有《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寡人之于国也》《六国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师说》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温柔敦厚,诗教也”,古人充分肯定了“诗”的德育内涵,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应当深入挖掘课文中潜在的德育因素,使其对学生的成才与成长起到积极的塑造作用。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写作教学就是整个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但不可否认的是,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一环。纵观学生习作,写作问题层出不穷,但最常见的通病,莫过于记“流水账”——写人记事,一直从头写到尾,平铺直叙,一处不漏,只是机械地叙述事情的经过,没有任何波折和变化,缺乏生动具体的情节描写。给人感觉是波澜不兴,让人一览无余。这种既啰唆又没重点的文章,让人读后味同嚼蜡,提不起半点兴趣,着实令人生厌。  
[摘 要:在幼儿园的学习阶段,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能够直接的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长,户外混龄活动是多数的幼儿园选择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特殊课外活动之一。混龄活动其实就是让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选择,不再受到年龄的限制,能够自主的打破界限的户外活动,通过不同的运动器械或者是多种游戏的方式来让幼儿能够更好的融入并且适应不同年龄的阶段。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就需要有效的组织幼儿进行混龄的活
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以灌输为主、以临摹和写生为主要绘画手段。以鼓励幼儿自由创造、并适当地进行艺术技巧训练,则是现代的美术教育所提倡的。  在美术活动中单从创新教育看,它所培养的创新精神可以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头脑中,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长期地发挥作用。可是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幼儿在作画前的谈话中,滔滔不绝,能用语言大胆勾画一幅想象奇特的画面;而落笔作画时,却由于技巧的缺乏而难以表达想象世界,
[摘 要: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的课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数学。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学习数学,学生们不仅仅是要学会算题和做题的方式方法,更关键的是要不断去总结,对于小学生更为重要。同时培养一个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很关键,对于小学的学生们而言,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影响颇深。  关键词:逻辑;数学核心素养;关键]  所谓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和数学相关方面的能力,所涵盖的范
[摘 要:明清女词人在七夕词中使用了多种意象,“鹊”是写牛女神话的传统意象;她们借“雨”比喻牛女的眼泪,刻画凄苦的离情;借“花”营造柔美的情境,抒发细腻的情感;用“月”烘托牛郎织女的柔情与离愁;以“萤”营造出牛女相会相离的情境;用“烛”写时间流逝,表现牛女缠绵之情;借蜘蛛来写七夕“喜蛛应巧”的民俗。  关键词:明清;女性词人;七夕词;意象]  明清时期,才女辈出,她们创作了大量的七夕词。意象是文艺
[摘 要:依据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自主探究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特别是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教师更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渗透,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积极深入思考,不断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开放式教学的模式,还要注重通过评价分析促使学生内化新
什么是有效学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积极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乐学、学会、会学,就称得上是有效学习。那么如何构建有效学习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关注学生学习兴趣  黄厚江老师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本色语文”的主张。所谓“本色语文”,意思就是:语文不是别的,语文就是语文,要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那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呢?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裴斯泰洛奇曾说过:“
[摘 要: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高中教育正在向“减负增效”的方向发展,高中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也减弱了分数的导向力,而是追求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地理这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养成提供助益。为探索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方法,本文结合案例教学法的特征,提出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尊重学生主观意愿与追求素质教育目标的策略,以期体现案
初一、初二的语文教师经常有这样一种苦恼:两周一次的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好,有时因阅读材料的数量庞大,就改为三周一次甚至四周一次。初三的语文教师也会有这样的烦恼:临近中考,很多学生记叙文写作素材老套(扛着棺材进考场——叶兆言),议论文写作思想幼稚,文笔稚嫩。  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窘况,而且还在周而复始地恶性循环?我想这是因为有些教师在作文训练中缺乏体系,没有形成作文教学的线索观念。本文试就初中语文作文训
[摘 要: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观念还并未形成系统,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他们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而“立德树人”理念是该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将该理念贯穿教学工作。现阶段的初中生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领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要视为关键,把“立德树人”更加重视,要把这门课程加强教育。教师首先要明确“立德树人”理念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落实新课改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