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学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对乡土地理教育在课程目标和活动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本文提出了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挖掘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加强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关键词: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以教学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联系生活经验,促成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使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例如,给高一年级学生讲到二氧化碳的玻璃温室原理时,教材上仅展示给学生的是一幅简单的示意图,文字方面没有作详细的原理解析,若按教参上的教学要求,学生虽说知道了这个知识点,但教学过程是空洞而无力的,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也仅停留在表面。所以我问同学们:“成渝高等级公路修建之前,从成都坐长途汽车去重庆,中途大家都要下车吃饭休息,车上并无一人,但重新上车时为什么会感觉特别闷热?”这一问,学生一个个都盯着老师,眼睛里写着“为什么”,这时,我才不慌不忙地给他们讲解玻璃的温室效应。
这样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生活在这样快速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的自豪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共鸣。
二、巧用时空距离性,强化理论联系
高中地理教材在阐述地理现象和地理基本原理时,考虑到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和典型性,所选的事例和材料全球性、全国性的较多。但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对乡土地理耳濡目染,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能适时恰当地选择乡土地理案例加以举例说明,则更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之间的距离,从而加深他们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如,讲解四川乡土地理。越过盆地西缘的巨大山脉就属于四川盆地的范围了,紧邻着大山的就是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广义),由于它位于传统的川西28县,所以在四川也多被叫做川西平原,其又由三个子平原组成:北部绵阳市所在的江彰平原、中部成都市和德阳市所在的成都平原(狭义),南部眉山市和乐山市所在的眉嘉平原。有趣的是,平原和大山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过渡,从海拔数千米的大山,一路狂泻到海拔600米左右,立马迎来是千里平原。平原上灌溉渠和道路规划顺直整齐,一排排水杉俊秀挺拔。由于这些话题紧紧围绕着农业发展,贴近实际,为学生所关注,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强化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淡化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思维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揭示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将乡土地理知识作为背景资料简单介绍,告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去查找。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在进行此项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按活动建议中“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并以适当的形式展示讨论的结果”组织讨论,也可按活动建议中“开展乡土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例如,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在湖北宜昌三斗坪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97年,重庆市设为中央直辖市,境内巫山县、奉节县等部分地区因三峡工程,不少地理事物发生或将会发生改变。对此,可组织学生通过野外考察并对比原先的乡土地图,说出哪些地理事物发生了变化。
总之,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不可替代。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之社会化,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活了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唐 田,刘恩山.对中、美初中学课程标准中目标及内容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1).
[2]刘儒德,倪男奇.论学生的科学本质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2(8).
关键词: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以教学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联系生活经验,促成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使他们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使课堂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例如,给高一年级学生讲到二氧化碳的玻璃温室原理时,教材上仅展示给学生的是一幅简单的示意图,文字方面没有作详细的原理解析,若按教参上的教学要求,学生虽说知道了这个知识点,但教学过程是空洞而无力的,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也仅停留在表面。所以我问同学们:“成渝高等级公路修建之前,从成都坐长途汽车去重庆,中途大家都要下车吃饭休息,车上并无一人,但重新上车时为什么会感觉特别闷热?”这一问,学生一个个都盯着老师,眼睛里写着“为什么”,这时,我才不慌不忙地给他们讲解玻璃的温室效应。
这样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生活在这样快速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的自豪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共鸣。
二、巧用时空距离性,强化理论联系
高中地理教材在阐述地理现象和地理基本原理时,考虑到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和典型性,所选的事例和材料全球性、全国性的较多。但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对乡土地理耳濡目染,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能适时恰当地选择乡土地理案例加以举例说明,则更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之间的距离,从而加深他们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如,讲解四川乡土地理。越过盆地西缘的巨大山脉就属于四川盆地的范围了,紧邻着大山的就是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广义),由于它位于传统的川西28县,所以在四川也多被叫做川西平原,其又由三个子平原组成:北部绵阳市所在的江彰平原、中部成都市和德阳市所在的成都平原(狭义),南部眉山市和乐山市所在的眉嘉平原。有趣的是,平原和大山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过渡,从海拔数千米的大山,一路狂泻到海拔600米左右,立马迎来是千里平原。平原上灌溉渠和道路规划顺直整齐,一排排水杉俊秀挺拔。由于这些话题紧紧围绕着农业发展,贴近实际,为学生所关注,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强化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淡化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思维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揭示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将乡土地理知识作为背景资料简单介绍,告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去查找。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在进行此项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按活动建议中“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并以适当的形式展示讨论的结果”组织讨论,也可按活动建议中“开展乡土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例如,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在湖北宜昌三斗坪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97年,重庆市设为中央直辖市,境内巫山县、奉节县等部分地区因三峡工程,不少地理事物发生或将会发生改变。对此,可组织学生通过野外考察并对比原先的乡土地图,说出哪些地理事物发生了变化。
总之,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不可替代。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之社会化,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活了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唐 田,刘恩山.对中、美初中学课程标准中目标及内容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1).
[2]刘儒德,倪男奇.论学生的科学本质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