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去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布朗政府几乎每天一个危机,然而布莱尔及他的旧部没有发出任何不满之声。精明的布莱尔当然明白他若要竞选“欧盟总统”,肯定离不开布朗的帮助,所以现在还远远不是他可以再次介入英国政治的时刻,一切都还要走着看。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离任刚刚半年,就好像谢幕之后的主角,悄然从英国政治舞台消失了。他本人刻意低调,极少在英国抛头露面,也不常住在英国,更不对继任者布朗现行政策发表看法。媒体上有关布莱尔动向的新闻,大多与当前政局无关,比如,去年圣诞节前是关于他正式转为天主教徒,在这之前是他的亚洲“淘金之旅”。
今年1月则接连出了两则新闻,一是他成为美国JP摩根一大通银行的兼职顾问,二是他有可能竞选欧洲理事会主席。这两则新闻令英国传媒十分兴奋,因为对于布莱尔在职时积极参与伊拉克战争,去职后却去私人企业坐领高额薪水,许多人是不满的,他们对媒体有话说;而对于布莱尔要出任所谓的“欧盟总统”,不少英国人却等着看好戏,媒体也正可以重炒一番他和布朗关系的八卦。
仕途再上层楼?
从外界的舆论压力看,布莱尔虽然离开了唐宁街,却还面临着如何当好“前”首相的问题。是像撒切尔夫人那样留下来当议员,坐在议会辩论厅的后排,让继任者浑身不舒服,还是像梅杰那样,回家喝啤酒打板球,写写板球运动历史,享受他钟爱的英格兰乡间生活?虽然法律并不介入这样的问题,但在英国这个重视不成文传统的国家,其实还是有两条要求:第一,可以东山再起,但不要在背后影响政事;第二,尽管发财享福,但不要做不体面的事。在这个信息发达,公众人物的一举一动尽在媒体眼中的时代,要达到这两个要求,需要很好的判断力和政治平衡能力。
布莱尔做了10年首相,但还算是个年轻的政客。去年离开唐宁街时,才54岁,不可能让他退休,况且他本人仍然精力充沛、雄心勃勃。但是以他与继任者布朗的紧张关系,如果留在英国政坛,他的任何举动都会让人对其动机做种种猜测,因此离开英国是必然的。但是他离职后立刻担任了四方中东特使,还是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他在中东,除了以色列外,还有什么朋友?怀疑者会问。不过只要是他离开英国人的视线,不论是政界、媒体还是公众,都松了口气。
“欧盟总统”这个职位,是去年欧盟27国签署的《里斯本协定》中规定的,负责欧盟各国首脑之间的协调;候选人今年下半年开始竞选,明年初就上任,任期两年半,还可连任。布莱尔要能替英国争来这个宝座,那也是英国人的面子!当然,有关布莱尔瞄准布鲁塞尔仕途的传闻,多源于观察家们的猜测,实际操作起来尚有不少障碍:首先,一些欧洲国家因伊拉克战争和英国不加入欧元体系对他有反感;其次,支持他竞选的法国总统萨科奇也同时支持比利时首相容克,而其他重要国家领导人的态度还不明确;最后,也有人认为虽然这个职位本身对布莱尔有吸引力,但以他的行事风格,大概不会愿意“代表欧盟”去与“疑欧派”的布朗交手,所以目前他对这个职位有多少兴趣,还未可知。
对英国民众来说,布莱尔已经是过去时,他们更关心的是目前的经济,消费和房价,对前首相的所作所为,反而持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
体面地发财?
四方中东特使是一份没有报酬的工作,布莱尔在养家之外,还要供伦敦黄金地段的大屋和其它房产(每年按揭约28万英镑),靠首相和议员的那点退休金(每年12万英镑)是不行的。虽然布莱尔从出版商那里拿到了据说有500万英镑的回忆录预支费用,他还必须另找财源。
在英国,颇有一部分人认为布莱尔爱财羡富。去年布莱尔的广东东莞之行后,英国报章对《中国青年报》上邓清波对布莱尔演讲的劣评纷纷作重点报道,无非是想借机嘲讽—下布莱尔的“淘金之旅”。布莱尔接受JP摩根一大通顾问一职,在这部分人看来,更是坐实了布莱尔“贪财”的看法。这个故事还有个小小的插曲,原先报道布莱尔兼职的年薪是50万英镑,但是几天之后发现数字有误,不是50万,而是250万英镑。据伦敦金融城内通晓行情的人士说,后一个数字才比较正常,50万对于一个前首相来说,“有点低了”。
既然撒切尔夫人去职后可以在美国各地巡回做“晚宴演说”发财,前首相梅杰离职后可以到参与军火买卖的卡莱尔集团当顾问,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能到俄气公司(即将当选俄罗斯总统的梅德维杰夫曾担任该公司董事会主席)上班,布莱尔选择一个体面而没有太大政治争议的银行兼职,却引来如此的嘲讽,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而不是对事。
对布莱尔接受银行兼职持批评态度的,基本上来自两个阵营;坚决反对伊拉克战争,认为布莱尔手上沾着伊拉克人鲜血的人士,以及传统的左派阵营。后一阵营的立场又与英国乃至欧洲的政治生态有关。传统上,英国工党的根基是工会,实现社会民主主义是其宗旨。虽说布莱尔是以改造工党起家,坚持让工党走中间路线,才得以让工党重新执政,但工会并不领这个情,反而认为布莱尔改得过分,这次加盟代表资本主义的投资银行,更是种背叛。
总而言之,对于布莱尔生财之道的看法,基本上取决于对他本人的看法。保守党议员麦克尔-戈夫的评论还算公允:“如果你认为他是个战犯,当然会不满他还因此生财;如果你认为他曾是个不错的首相,那你就不会太在意。”
托尼归来?
当布莱尔离开唐宁街10号时,几乎所有的媒体、民众以及工党议员们都松了口气,大有“终于受够了他”之意。在紧接着的3个月时间内,几乎所有报章,从左到右,都满怀热情地拥抱了新首相布朗。布朗的沉闷也被诠释成坚忍。然而9月份一场“不该发生的选举”闹剧之后,风向立转。媒体开始怀念布莱尔当政时期,每周三中午“首相提问时间”布莱尔与前后几任保守党党魁的精彩舌战。一直以“布莱尔对头”自居的《每日邮报》甚至打出了这样的大标题——《回来吧,托尼!一切都好说》。
但是这种对布莱尔时代的怀念,不过是反映了人们对现时政治、或是对布朗行事作风的不满。工党议员看着布朗在议会辩论厅备受对手奚落而无还手之力,只有咬牙切齿的份——暗中感叹这时候工党多么需要布莱尔的圆滑机敏,和布莱尔班子临危不惧的应变能力。
在去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布朗政府几乎每天一个危机,内阁成员天天提心吊胆。然而工党内部却保持了团结,布莱尔派别的人没有发出任何不满之声,这不能不归功于布莱尔的领导能力。布莱尔离任时,其执政时期的核心班子成员,纷纷淡出,给布朗留出空间。几个核心议员,或者继续当没有实权的“后排议员”,或者退休。布莱尔的亲信,前议员曼德尔森,则早就去布鲁塞尔当了欧盟贸易专员。布莱尔的幕僚中,原来权重一时的新闻秘书坎贝尔出了一本名为《布莱尔时代》的回忆录,却没有多少“猛料”曝出。几个贴身的顾问,除了少数继续跟随他之外,或者从商、或者做公关顾问、或者去搞慈善活动,总之都离开了政治中枢,避免任何嫌疑。据布莱尔重臣查尔斯·克拉克透露,当布朗9月份面临政治危机时,布莱尔特意给所有旧臣去信,让他们“支持首相”。这些行为,在西方的政治体系中,该是值得尊敬了。
在尊重继任者方面,布莱尔是以身作则的。他本人在离任之际接受采访,后来编辑成3小时的纪录片《布莱尔年代》播出,其中他坦率披露了自己的许多想法,包括自己的执政理念和失误、自己的宗教信仰等等,然而在谈到他与布朗的关系时,却坚持两人既无所谓的权力交接“君子协定”。也无政治理念上的分歧。他本人的回忆录,如果在布朗任期内出版,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惊人内幕”,倒是布莱尔夫人的回忆录里可能会有好戏可看。
推究起来,布莱尔应该仍有很大的政治野心。离开首相府,在他不过是从一个政治中心转移到另一个更广阔的舞台。而他若要竞选“欧盟总统”,肯定离不开英国首相的帮助。精明的布莱尔,当然明白现在还远远不是他可以再次介入英国政治的时刻,所以与任何英国政治事件都保持一定距离。对英国民众来说,布莱尔已经是过去时,他们更关心的是目前的经济、消费和房价,对前首相的所作所为,反而持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英国民众将来是否会欢迎布莱尔归来,布莱尔是否愿意重回英国政坛,一切都要走着看了。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离任刚刚半年,就好像谢幕之后的主角,悄然从英国政治舞台消失了。他本人刻意低调,极少在英国抛头露面,也不常住在英国,更不对继任者布朗现行政策发表看法。媒体上有关布莱尔动向的新闻,大多与当前政局无关,比如,去年圣诞节前是关于他正式转为天主教徒,在这之前是他的亚洲“淘金之旅”。
今年1月则接连出了两则新闻,一是他成为美国JP摩根一大通银行的兼职顾问,二是他有可能竞选欧洲理事会主席。这两则新闻令英国传媒十分兴奋,因为对于布莱尔在职时积极参与伊拉克战争,去职后却去私人企业坐领高额薪水,许多人是不满的,他们对媒体有话说;而对于布莱尔要出任所谓的“欧盟总统”,不少英国人却等着看好戏,媒体也正可以重炒一番他和布朗关系的八卦。
仕途再上层楼?
从外界的舆论压力看,布莱尔虽然离开了唐宁街,却还面临着如何当好“前”首相的问题。是像撒切尔夫人那样留下来当议员,坐在议会辩论厅的后排,让继任者浑身不舒服,还是像梅杰那样,回家喝啤酒打板球,写写板球运动历史,享受他钟爱的英格兰乡间生活?虽然法律并不介入这样的问题,但在英国这个重视不成文传统的国家,其实还是有两条要求:第一,可以东山再起,但不要在背后影响政事;第二,尽管发财享福,但不要做不体面的事。在这个信息发达,公众人物的一举一动尽在媒体眼中的时代,要达到这两个要求,需要很好的判断力和政治平衡能力。
布莱尔做了10年首相,但还算是个年轻的政客。去年离开唐宁街时,才54岁,不可能让他退休,况且他本人仍然精力充沛、雄心勃勃。但是以他与继任者布朗的紧张关系,如果留在英国政坛,他的任何举动都会让人对其动机做种种猜测,因此离开英国是必然的。但是他离职后立刻担任了四方中东特使,还是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他在中东,除了以色列外,还有什么朋友?怀疑者会问。不过只要是他离开英国人的视线,不论是政界、媒体还是公众,都松了口气。
“欧盟总统”这个职位,是去年欧盟27国签署的《里斯本协定》中规定的,负责欧盟各国首脑之间的协调;候选人今年下半年开始竞选,明年初就上任,任期两年半,还可连任。布莱尔要能替英国争来这个宝座,那也是英国人的面子!当然,有关布莱尔瞄准布鲁塞尔仕途的传闻,多源于观察家们的猜测,实际操作起来尚有不少障碍:首先,一些欧洲国家因伊拉克战争和英国不加入欧元体系对他有反感;其次,支持他竞选的法国总统萨科奇也同时支持比利时首相容克,而其他重要国家领导人的态度还不明确;最后,也有人认为虽然这个职位本身对布莱尔有吸引力,但以他的行事风格,大概不会愿意“代表欧盟”去与“疑欧派”的布朗交手,所以目前他对这个职位有多少兴趣,还未可知。
对英国民众来说,布莱尔已经是过去时,他们更关心的是目前的经济,消费和房价,对前首相的所作所为,反而持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
体面地发财?
四方中东特使是一份没有报酬的工作,布莱尔在养家之外,还要供伦敦黄金地段的大屋和其它房产(每年按揭约28万英镑),靠首相和议员的那点退休金(每年12万英镑)是不行的。虽然布莱尔从出版商那里拿到了据说有500万英镑的回忆录预支费用,他还必须另找财源。
在英国,颇有一部分人认为布莱尔爱财羡富。去年布莱尔的广东东莞之行后,英国报章对《中国青年报》上邓清波对布莱尔演讲的劣评纷纷作重点报道,无非是想借机嘲讽—下布莱尔的“淘金之旅”。布莱尔接受JP摩根一大通顾问一职,在这部分人看来,更是坐实了布莱尔“贪财”的看法。这个故事还有个小小的插曲,原先报道布莱尔兼职的年薪是50万英镑,但是几天之后发现数字有误,不是50万,而是250万英镑。据伦敦金融城内通晓行情的人士说,后一个数字才比较正常,50万对于一个前首相来说,“有点低了”。
既然撒切尔夫人去职后可以在美国各地巡回做“晚宴演说”发财,前首相梅杰离职后可以到参与军火买卖的卡莱尔集团当顾问,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能到俄气公司(即将当选俄罗斯总统的梅德维杰夫曾担任该公司董事会主席)上班,布莱尔选择一个体面而没有太大政治争议的银行兼职,却引来如此的嘲讽,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而不是对事。
对布莱尔接受银行兼职持批评态度的,基本上来自两个阵营;坚决反对伊拉克战争,认为布莱尔手上沾着伊拉克人鲜血的人士,以及传统的左派阵营。后一阵营的立场又与英国乃至欧洲的政治生态有关。传统上,英国工党的根基是工会,实现社会民主主义是其宗旨。虽说布莱尔是以改造工党起家,坚持让工党走中间路线,才得以让工党重新执政,但工会并不领这个情,反而认为布莱尔改得过分,这次加盟代表资本主义的投资银行,更是种背叛。
总而言之,对于布莱尔生财之道的看法,基本上取决于对他本人的看法。保守党议员麦克尔-戈夫的评论还算公允:“如果你认为他是个战犯,当然会不满他还因此生财;如果你认为他曾是个不错的首相,那你就不会太在意。”
托尼归来?
当布莱尔离开唐宁街10号时,几乎所有的媒体、民众以及工党议员们都松了口气,大有“终于受够了他”之意。在紧接着的3个月时间内,几乎所有报章,从左到右,都满怀热情地拥抱了新首相布朗。布朗的沉闷也被诠释成坚忍。然而9月份一场“不该发生的选举”闹剧之后,风向立转。媒体开始怀念布莱尔当政时期,每周三中午“首相提问时间”布莱尔与前后几任保守党党魁的精彩舌战。一直以“布莱尔对头”自居的《每日邮报》甚至打出了这样的大标题——《回来吧,托尼!一切都好说》。
但是这种对布莱尔时代的怀念,不过是反映了人们对现时政治、或是对布朗行事作风的不满。工党议员看着布朗在议会辩论厅备受对手奚落而无还手之力,只有咬牙切齿的份——暗中感叹这时候工党多么需要布莱尔的圆滑机敏,和布莱尔班子临危不惧的应变能力。
在去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布朗政府几乎每天一个危机,内阁成员天天提心吊胆。然而工党内部却保持了团结,布莱尔派别的人没有发出任何不满之声,这不能不归功于布莱尔的领导能力。布莱尔离任时,其执政时期的核心班子成员,纷纷淡出,给布朗留出空间。几个核心议员,或者继续当没有实权的“后排议员”,或者退休。布莱尔的亲信,前议员曼德尔森,则早就去布鲁塞尔当了欧盟贸易专员。布莱尔的幕僚中,原来权重一时的新闻秘书坎贝尔出了一本名为《布莱尔时代》的回忆录,却没有多少“猛料”曝出。几个贴身的顾问,除了少数继续跟随他之外,或者从商、或者做公关顾问、或者去搞慈善活动,总之都离开了政治中枢,避免任何嫌疑。据布莱尔重臣查尔斯·克拉克透露,当布朗9月份面临政治危机时,布莱尔特意给所有旧臣去信,让他们“支持首相”。这些行为,在西方的政治体系中,该是值得尊敬了。
在尊重继任者方面,布莱尔是以身作则的。他本人在离任之际接受采访,后来编辑成3小时的纪录片《布莱尔年代》播出,其中他坦率披露了自己的许多想法,包括自己的执政理念和失误、自己的宗教信仰等等,然而在谈到他与布朗的关系时,却坚持两人既无所谓的权力交接“君子协定”。也无政治理念上的分歧。他本人的回忆录,如果在布朗任期内出版,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惊人内幕”,倒是布莱尔夫人的回忆录里可能会有好戏可看。
推究起来,布莱尔应该仍有很大的政治野心。离开首相府,在他不过是从一个政治中心转移到另一个更广阔的舞台。而他若要竞选“欧盟总统”,肯定离不开英国首相的帮助。精明的布莱尔,当然明白现在还远远不是他可以再次介入英国政治的时刻,所以与任何英国政治事件都保持一定距离。对英国民众来说,布莱尔已经是过去时,他们更关心的是目前的经济、消费和房价,对前首相的所作所为,反而持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英国民众将来是否会欢迎布莱尔归来,布莱尔是否愿意重回英国政坛,一切都要走着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