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城》,海口的一张文化名片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yi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曾万紫,女,中国作协会员,海南作协理事,海口作协副主席。祖籍文昌,生长在海口,现任教于海口四中。曾经出版长篇小说 《守望妇》 《红雨轩》,长篇励志书籍 《前途是设计出来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和散文随笔集 《芳龄》 《海南女人》 等专著十多部。
  在祖国的南海之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叫海口,她是海南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因位于海南最长的河流南渡江入海口而得名。人们无论从哪个方向驱车进入海口,都可以看到那一排排亭亭玉立的椰子树夹道欢迎,所以海口素有“椰城”之美称。
  椰城海口地处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地方,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她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核心城市。海口有很多张代表性名片,如骑楼老街、五公祠、假日海滩和电影公社等,还有一张很独特、很典型、很靓丽的文化名片,那就是——《椰城》杂志。
  1988年海南建省,1991年《椰城》腾空出世,她是由海口市文联主办的一家文学月刊。她立足南国,勾勒椰岛的风情,蕴含海南元素。《椰城》从创办之初就决心要做成一个文学阵地,以培养本土作者为宗旨,这也是杂志的定位。区域性、文学性,这两个因素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椰城》的前行之路任重而道远。
  1993年是《椰城》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椰城》获得了公开发行刊号,正式面向全国发行。这不仅对于《椰城》来说意义重大,对于整个海口来说都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因为1988年海南建省后,省会海口一直没有公开发行的杂志,而《椰城》是首家。也就是说,创刊两年后《椰城》开始面向全国,读者和作者群遍布大江南北,时代赋予《椰城》辉煌的青春与生命,广大作者和读者的热心支持也造就了《椰城》蓬勃的发展和未来。
  作家的作品因为出版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而传播,作家也因此获得声名,《椰城》和其他纯文学杂志一样,就是这样的一个“梦工厂”。杂志创刊之初,土生土长在海口的我也正值青春年华,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那时候文学的种子早就在我心里发芽,虽然上大学我读的是英文专业,但我中学时代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了。我经常把自己的文章往省内外各种报刊杂志投稿,希望通过写作成为一名作家,实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梦想。每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写的文稿最终变为铅字而被更多人阅读,那是最开心的时候。
  在积极往省内外众多报刊杂志投稿的同时,我也没有忘记咱们海南本地这份有名的刊物《椰城》。她没有国家级期刊那样遥不可及,她对本地作者也非常的关照和扶持,对蕴含海南本土元素的文章也很欢迎,让我感觉很亲切、实在。当时海南本地聚集着一批青年人,他们也和我一样苦心地经营着自己的文学小天地,欣喜于在笔尖之下记录生活、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椰城》的出现让一批又一批海南乃至岛外的作家、文学爱好者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我们的文学梦变得更加真实、美好。
  一本杂志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编辑,编辑是杂志的灵魂,就像一个企业经营得好不好,企業的一把手至关重要。早期我与《椰城》打交道的时候,也结识了很多《椰城》的编辑,比如韩芍夷、郑国琳(崽崽)、闫飞(燕飞)等。韩芍夷大姐是《椰城》元老级人物,兢兢业业为《椰城》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她也是海南有名的女作家。崽崽是我的前辈,当时极力推荐我进入海南作协,为我后来继续努力成为中国作协的会员奠定了基础。已经移民加拿大的燕飞是我的兄长,至今仍然和我保持着友好联系,甚至打国际长途电话也要畅谈文学写作。
  大约在本世纪初的时候,欧大雄先生从《海口晚报》调来海口市文联当主席,并兼任市作协主席和《椰城》主编。有一天我意外接到欧主席的来电,他对我说:“万紫,你的思维很活跃,写作也很勤奋,我常常看到你在其他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写得很好,我想请你给我们《椰城》写一篇有关海南女人的文章,怎么样?”
  对于一个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经常到处投稿的人来说,杂志主编亲自来电约稿,那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信任,于是我欣喜地答应了。没多久,我的《风姿绰约的海口女人》在《椰城》发表,收到良好的反响。没多久,欧主席再次给我来电说:“虽然你生长在海口,是海口女人,可别忘了你的祖籍是文昌啊,咱们文昌女人可是全国有名的,你可否再写一篇关于文昌女人的文章呢?”我再次爽快地答应了并按时交稿,于是没多久我的散文《温婉可人的文昌阿唛》又发表在《椰城》上,同样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欧主席的鼓励下,我又陆续写了《溜溜的琼海妹子》《阳光的三亚女人》和《坚守三沙的女人》等文章。我认为人们了解一个地方,可以从当地的女人开始。海南的女人乍一看都一样的鼻子一样的眼睛,黄皮肤黑头发,细细一品尝,人们会发现即便同为“离太阳最近的女人”,她们的心境都和热带阳光一样明朗,可是各市县的女人却是各具特色的,比较典型的“传说”是:文昌阿唛贤淑聪颖、琼海妹子珠圆玉润、定安姑娘似水柔情、澄迈女孩可口可心……她们因个性鲜明时常被人们分门别类,一一说道。
  既然海口女人写了,文昌阿唛也写了,琼海妹子也写了,连三沙的女人都写了,我为何不把海南各个市县的女人统统写个遍呢?于是后来的那些日子,我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陆陆续续把全省各市、县的女人一一都写了。几年后,我十多万字的散文集《海南女人》出版了,此书分两辑,第一辑以一章一篇的形式,对海南各个市、县的女人从外貌到内心,以及性格特点等进行了基本的描述。第二辑阐述的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海南女人”对脚下这片热土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一些随想和感悟等。
  《海南女人》的出版,是我写作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这部新书中,我努力探索散文写作新的表达方式。比起我之前出版过的作品,无论是创作方法还是写作风格都有一定的变化。其实,我不仅仅是在写海南女人,重要的是我在每个篇章中都引入了当地的人文背景,展现了海南各地的历史、风情和习俗,甚至方言等,表现了不同色彩的地域文化。《海南女人》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充满虔诚的文字盛放,为读者朋友们打开了一片宽广的美丽视野,呈现一个别样的海南……那几年在海南的每家书店里,甚至是在宾馆酒店的客房、客栈的书屋里都会看到我这部书,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也很感兴趣,说“这个女作家对海南的描述和推介别具一格哩”。此书后来也得到再版,这要感谢欧大雄主席当初热情的约稿和鼓励,感谢《椰城》曾经给我发表的平台。   作家以作品说话。因为海南女人一系列文章的写作和发表,我与《椰城》的交往越来越多,也曾有一段时间我在欧主席的邀请下,到编辑部义务做校对,那期间,我对一份杂志的编辑、排版、校对和发行的工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时为了寻找稿件的错误,我的两个眼睛瞪得大大的,尽量将原稿上的别字病句、似是而非的字和用得不准的标点符号改正过来。除了杂志的校对工作,我还兼任海口市作协的副秘书长、理事,参与市作协的一些管理……后来2017年底的时候,海口市作家协会换届,我也非常荣幸地当选为市作协副主席。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关注《椰城》,因为缘分和喜爱,我真诚地与之相伴。是的,《椰城》像一阵温馨的椰风,一直沁润着椰城海口这座美好的滨海城市。也许,起初她只是一本名气不是很大的文学刊物,后来不断地改版、不断完善,逐渐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继而声名鹊起,杂志的办刊风格既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也紧跟当今社会的文化思潮,浓缩了思想与文化的精华,具有海南特色、椰岛风情。
  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的大力支持下,《椰城》杂志也不断开展一些活跃的文学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诗人、读者的关注。2021年中秋佳节前期,“月满中廖,情系家国”首届中廖村中秋诗会在三亚举行,活动期间,“椰城杂志社创作基地”在中廖村挂牌成立。《椰城》也将优秀作品集赠予村里的书屋,期望与中廖村长期保持良好的文学互动。这既为椰城的作者提供一个文学港湾,也为海南和全国的文学工作者打造了一个文学之家,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2021年,《椰城》已经走过了三十载春秋。作为一份区域性的文学杂志,她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见证了海南文学的发展,培养了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作者,也收获了自己的果实,同时作为一本地方刊物,她也见证了文化与媒介的时代变迁。这么多年来,《椰城》一代又一代编辑一直坚守着这一块文学阵地,为中国和海南的文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年轻人有更多的方式选择自己的业余爱好,虽然新技术、新媒体为一些人不看纸质书籍提供了种种理由,纯文学也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但是我依然认为纯文学杂志对文学的标准和要求不可取代。如今,依然有不少年轻人执着地问我:“曾老师,要发表多少作品,什么条件才能够格成为作协会员?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作家?如何给各种报刊杂志投稿呢?”是的,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人们还是需要精神追求的。优秀的纯文学期刊像文学的塔尖一样,我们必须当精品来做,也肯定有目标人群和粉丝永远地存在和追逐。想做纯文学的人和想看纯文学的人,其实一直都在努力地互相找寻着对方,就像是银河中的星星,彼此呼唤,遥知感应,相互照耀。
  光阴荏苒,海南建省三十多年了,椰城海口已经成为现代化都市,作为省会城市在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海口拥有“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近年来,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深入,海口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名片,如江东新区、海文大桥、云洞图书馆、五源河濕地等,《椰城》杂志作为海口的一张文化名片,依然那么靓丽,那么独特,那么典型。一路走来,椰城海口在变,《椰城》杂志也在变,不变的始终是她的初心、她的宗旨和她的情怀,还有我们对文学事业一如既往的热爱和追求。
  因为有椰城海口灿烂的阳光,因为有《椰城》的默默滋养,使普通作者茁壮成长,文学之路才能坚持走到现在。我很荣幸,曾经跟《椰城》有过那么多美好的交集和情缘,她为我延续文学梦注入了新的动力,也给了我努力前行的力量。到目前为止,我曾经在《椰城》发表过的文章究竟有多少篇,我也没有好好数过。人生百年只为文,我一直坚信文学能够成就人生的完美,感恩《椰城》,像省内外的其他刊物一样给我一个展示的平台,让我在这个纷纷攘攘的世界里,能够以文字的形式构建自己理想的人生殿堂。
  三十年过去了,有些纯文学刊物在市场的冲击下消失了,《椰城》的编辑也因为退休或工作调动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一直到现在,《椰城》仍然在有质有量地出版,每个月准时跟广大读者朋友们见面。并且在今天,读者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读到电子版,公众号的推出也让更多外地文学爱好者了解到《椰城》这个平台,即便是通过电脑屏幕,如今再读《椰城》,我们仍然可以读到一代人对于文学创作的饱满回忆与坚守执着。
  《论语》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三十年来,《椰城》风雨兼程,承载着责任与期待,经受着挑战与考验,凝聚着付出与收获,见证了光荣与梦想;三十年来,《椰城》实现了从幼苗到大树的蜕变,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如今她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岁月如歌,细水长流。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和作者,我将一如继往地关注、支持和挚爱《椰城》,犹如关注、支持和挚爱生养我的美丽城市——椰城海口。
其他文献
江水在冬天下降了很多  岸边露出了大小怪异的石头  江风硬,把石头风干成自己的作品  江水流,听不见呻吟  我坐在江边的石头上  和石头一起凝望清澈的江面  久违的艳阳瞬间从我身上滑落  江水竟漫上我的脚  我换了一块高处的石头重新坐下  重新打量了江水。江水又追上我的脚  一会儿又漫过了屁股底下的石头  很快,很猛  这硕大的身体,摇晃竟这么自由  在我不经意间  春城  被孕育的空氣,唱响了鸟
樱花  遥看是雪近看无,一夜缤纷满帝都。  绚烂枝头三日闹,温柔梦里几回铺。  含情粉靥迎痴客,隔岸黄鹂笑老夫。  香缈风回怜自影,谁家玉笛泛春湖?  蘆花  荒汀野岸欲何求?浥露凝霜傍水悠。  不共鹬争苍鹭舞,焉能剑断浊江流?  翻来絮浪无穷白,掸去尘埃别样秋。  忍送高天南旅雁,风前月下霰梢头。
树叶坠落后  吐露山的嶙峋与陡峭  灰白枝干,凛冽岩崖  落叶树,针叶林,斑斓  重叠的山峦——  新月天空下,村庄那么静  仿佛只有滞留的暮色和暮色掩映的  屋宇——细碎远去的鸟,低吟浅唱的涧  衬起拱桥边的树丛和阴影,河水流淌  轻慢时光,鸡鸣犬吠、白菜红薯在村中  徜徉,白胖的冬瓜和黄红的南瓜伫立  门前,荷锄归来的人,远方回乡的人  眼含暖意,辨出炊煙里劳作的双亲  萝卜、白菜、红薯堆叠,
群母  迎面相逢  她穿着白衬衫  身材矮小,眼角向下耷拉  但眼神安定,略带一丝忧愁  仿佛我的某件事仍悬在她的心上  我们缓慢地擦肩而过  有那么一瞬,她用母亲的视角  看了我一眼  拐过墙角  在另一条街上,远远地  又看见形神像我母亲的母亲  在菜市场、在公园和街头  我看见许多像我母亲的母亲  竟一时愕然,感觉世上走着我的群母,一如经典所示:她们、他们和它们,都是曾经的我的母亲  心,包
三十而立,《椰城》创刊30周年了!  《椰城》是公开发行的纯文学月刊,专门发表纯粹文学体裁作品,《椰城》是只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的期刊。  在中国,文学期刊多达两百家(公开发行)以上,而省会城市基本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学期刊,如昆明的《滇池》、沈阳的《芒种》、哈尔滨的《小说林》、广州的《广州文艺》、武汉的《芳草》、南京的《青春》、成都的《青年作家》等。  在中國的特定观念里,文学期
作者简介:曹银桥,笔名拾月,海口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北当阳人,现居海南海口。作品散见于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星星》 诗刊、 《延河》 《回族文学》 《椰城》 等报刊。  和《椰城》的第一次相遇,是因为一次文学沙龙活动。  朗诵艺术家思凡老师把我拉进沙龙筹备微信群的时候,我的预感告诉我,这是我离文学世界大门最近的距离。  于是参加沙龙的那一天,我特地早早起床,穿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西装,梳着一丝
作者简介:周荣,男,70后,江苏泰兴人。转业军人,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  说起来,认识《椰城》有些误打误撞,却满是美好的回忆!  2018年,我萌生了加入作家协会的念头,但不知道从何入手,便通过多种途径找到了海口市作家协会的办公电话,厚着脸皮打过去,接电话的是作协秘书长,也是《椰城》文学杂志的办公室主任周丽虹。  电话里我自报家门,表达了想了解加入作协的有关流程,周秘书长比较热情
作者简介:陈云飞,汉族,出生年月1970年9月10日,籍贯海南东方市,现供职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第一次与《椰城》的邂逅,是1991年,我刚到通什市(现五指山市)读大学的第二年。有一天傍晚跟同学到街上去散步,在路边的一间报刊亭里看报纸时,无意间在货架上发现了一本《椰城》。这一次的不期而遇,让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我知道当时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海南,能够有自己编辑出版的杂志并不是很多
作者简介:韩芍夷,女,海南文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椰城》杂志社副编审。现供职于海南智略四史研究院。出版小说集《城市无梦》 《目光里的对峙》 《倾听咖啡屋》,长篇小说 《驿动的年轮》 《伤祭》 等。此外,还在 《文艺报》 《中国国家地理》 《海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近百篇。曾获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省文学双年奖作品一等奖等。  我是1988年7月从工厂调到海口市文联的,当时是编辑市文联
作者简介:邱名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协会员,海南省诗词学会理事,琼海市作协副主席等。曾在 《天涯》 《椰城》 《红豆》 《诗刊》 《散文诗世界》 《散文诗》 《绿风》 《诗歌月刊》 《星星》 《诗潮》 《诗选刊》 《山东文学》 《鸭绿江》 等数十家刊物发表作品。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难忘的事。  我有过太多的希望和幻想,精简以后就只剩下天真与浪漫。那时的痛,在别人眼里有点离谱,抑或可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