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在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诱发学生的主动性,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贯穿学生的实践性,感受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围绕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设具有“语文韵味”的情境,体现社会发展的新文化,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开展积极的语文活动,促进语文知识建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情境;主动性;生活性;实践性;教育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也努力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因为情境教学的创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秀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它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掌握知识,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所有的教学情境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不能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因此,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时要做到诱发主动性、强化生活性、贯穿实践性和渗透教育性。
1.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要诱发学生的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赏、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忿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的点播和启发。因此,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2.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要强化学生的生活性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此,首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次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小学课本的不少文章都蕴含着深情厚意的,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含的深情,有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它需要我们跳出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回到课内,只有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和全面。
3.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应贯穿学生的实践性
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已的摸索与探究中获取知识,领悟道理。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眼睛看,动耳听,动情朗读,动口议论,动笔写,动脑筋思考。这七个“动”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互相联系的,相辅相成,不分先后,完全按学习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性是指情境教学要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让学生回到生活里去学习语言,在内容上十分注重语言的实践。而这种实践,生动形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容易获得良好的效果。包括形象与词结合、想象情境与运用修辞手法结合、安排观察程序与进行篇章的训练结合。
4.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应渗透学生的教育性
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可以采用著名历史事件创设情景。教学的最高思想境界是将学生的思品德教育融于教学中去。
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一堂语文课,但得力于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寓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之中的情景,以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贯穿在爱国之情的整节课中,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将对知识的理解渗透在深厚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为人为学的思想。这种学习情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效创设情境,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在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13-08-10
【关键词】教学情境;主动性;生活性;实践性;教育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也努力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因为情境教学的创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秀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它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掌握知识,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下基础。所有的教学情境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不能仅仅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因此,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时要做到诱发主动性、强化生活性、贯穿实践性和渗透教育性。
1.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要诱发学生的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赏、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忿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的点播和启发。因此,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2.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要强化学生的生活性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此,首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次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小学课本的不少文章都蕴含着深情厚意的,要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含的深情,有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它需要我们跳出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回到课内,只有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和全面。
3.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应贯穿学生的实践性
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已的摸索与探究中获取知识,领悟道理。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眼睛看,动耳听,动情朗读,动口议论,动笔写,动脑筋思考。这七个“动”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互相联系的,相辅相成,不分先后,完全按学习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性是指情境教学要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让学生回到生活里去学习语言,在内容上十分注重语言的实践。而这种实践,生动形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容易获得良好的效果。包括形象与词结合、想象情境与运用修辞手法结合、安排观察程序与进行篇章的训练结合。
4.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应渗透学生的教育性
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可以采用著名历史事件创设情景。教学的最高思想境界是将学生的思品德教育融于教学中去。
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一堂语文课,但得力于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寓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之中的情景,以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贯穿在爱国之情的整节课中,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将对知识的理解渗透在深厚的爱国主义教育之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为人为学的思想。这种学习情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效创设情境,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在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1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