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奥运会开幕式一样,残奥会开幕式上同样是一张张绚烂的、开心的,甚至有些张扬的笑脸。笑脸的背后有艰辛和泪水,但更多的是一段段属于奋斗者自强不息的美丽人生。天地间有一个大写的人字,而这个人字,原本就没有区别。
2008年9月6日晚,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盛况再现:圣火刚在“鸟巢”点燃,由衷的赞美之声就响彻环球。世人不仅为这场“视觉盛宴”的“宏伟绚丽”、“梦幻诗意”所倾倒,更为其张扬的坚毅顽强、折射的人性光辉所震撼。同时,像北京奥运会那样,北京残奥会给中国、给世界
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一曲生命的赞歌
2008年9月6日晚,在《和梦一起飞》的主题歌中,北京残奥会拉开帷幕。
当《星星你好》的300多名聋人姑娘出现在舞台上时,鸟巢中响起了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声声赞叹,让人们赞叹的还有弹钢琴的盲人,以及跳芭蕾的孩子们。
“开幕式很让我感动,特别是那个四川地震灾区来的小芭蕾舞演员,对她来说开幕式不只是一个体育活动,它关乎梦想、关乎生命和希望,象征着永不放弃的决心。”英国前残奥会运动员阿德皮坦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直播室内这样评价说。
如果说北京在奥运会时展现了一个古老、文明、华彩的中国,那么这个夜晚,全世界看到了一个轻盈、柔美、有人情味的中国。
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张继钢在致辞中这样写道:“童年时,在家乡城镇的小街上,每天都有一位盲人拉着胡琴,直至夜深人静。多年以后,当我每次走在家乡那条小街上,耳边总是响起他的琴声却不见他的身影……其实,那位拉胡琴的盲人,从不曾见过这个世界,却用他的音乐点亮了一座城池的温馨和美丽。”9月6日的这个晚上,我们在舞台上看到许多美丽而有才华的残疾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点亮了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温馨和美丽。
奥运会是力与美的展示,残奥会同样展示力与美,但残奥会还有更多的生命礼赞,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可以传唱的歌,可以流动的诗,并不因为你身体的残疾而失去美的礼赞。体育运动不是健全人的专利,残奥会本身就是一曲荡气回肠、高亢嘹亮的生命赞歌。
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残疾人运动员时,送给运动员8个字“自强不息,奋勇争先”。其实,“自强不息,奋勇争先”也是残疾人运动员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应该说每个残疾人运动员都是生活冠军,如果他们在生活中不能自强不息,在竞技场上也不可能奋勇争先。
一位轮椅马拉松运动员说:“在中国,我估计能赢十几亿人。”在42公里长的马拉松征途中,他用手转着轮椅走完全程,而且速度并不慢,就如他说的,健全人能做到的并没有几个。
有人说,给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水平反映着一个地方或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残奥会不只是对生命的礼赞,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文明的平台,或促进文明的推力。当身残志坚的残疾人运动员,在残奥会上奋力拼搏时,我们给予他们掌声和赞美,给予他们美好的祝福。
残奥会,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更是对文明的呼唤与期待。
“残奥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残奥圣火熊熊燃烧的“鸟巢”9日成为中国残奥田径选手频露峥嵘的舞台。从早上9时到晚上8时,中国选手一举拿下6金,从而助中国代表团以16金领跑北京残奥会奖牌榜。盲人短跑女将吴春苗与领跑员分享金牌的姿态,让激烈的竞技场充满感恩的温情。
从吴晴勇夺女子铁饼F35-36级冠军,到盲人小伙张振摘得男子5000米T11级金牌,数万名中国观众当日在“鸟巢”6次见证了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振奋时刻。其间,23岁的青岛姑娘吴春苗在夺得女子100米T11级冠军后,把金牌挂在了领跑员李佳雨脖子上,只因她“听说没有颁给领跑员的金牌很失望,但金牌也有他的一份”。
而获得一个百米第5名的盲人选手刘向坤更是激动,赛后他拉着让自己成绩显著提高的领跑员陈亮说:“他相当于我的弟弟,不,比我弟弟还亲!”
参加女子铅球F42-46级和男子标枪F37-38级的中国选手也都不“孤单”,郑宝珠和钟永渊包揽前一项的金、银牌;夏东、张学龙分享后一项的一、二名,其中夏东还以57米81的成绩改写了世界纪录。
在当日产生的20枚田径金牌中,还有一块男子4-100米接力T53-54级金牌属于中国军团,功劳要记在纵凯、赵骥、张立新和李虎召四员“飞车猛将”名下。
中国的另外2枚金牌分别出自柔道和举重项目。32岁的袁艳萍一路以“一本”过关,赢得盲人柔道女子70公斤以上级桂冠;她把感恩之心献给教练,因为是严厉的教练激发了她的潜能。比袁艳萍年轻10岁的肖翠娟以绝对优势摘得举重女子44公斤级金牌,这个轮椅上的女孩则要感激残奥会,因为“残奥会给我们这些残疾人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残奥精神,民族的宝贵财富
北京2008年残奥会比赛日的第一天,射击、游泳等项目奖牌的争夺激烈展开。当日,美英以4枚金牌的成绩并列金牌榜首位,而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以优异的成绩暂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一。在男子100米自由泳S3项目中,中国运动员杜剑平获得首金。
经过拼搏,中国代表团在本届残奥会中获得金牌 89枚,银牌70枚,铜牌52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
如果说奥运会给了我们许多感动的话,那么北京残奥会场场比赛处处洋溢着感动。残疾人运动员们身残志不残,他们用并不完美的身体为世界展现了完美的体育竞技,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但是残奥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强盛于民族之林的宝贵财富。
一是勇于正视缺陷。残疾人运动员身患残疾,却对生命饱含热爱,自强不息,正视自己的缺陷,用坚强和勇气浇灌人生,绽放出娇艳美丽的生命之花。中华民族是个饱经沧桑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强盛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从来都敢于正视自己缺陷和不足,中国经历了无数的改革,才得以实现今天的快速发展。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新中国正视自己、解放思想,取得改革发展阶段性胜利的30年。30年中,中国人民敢于面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改革发展中找弱点、抓不足、想办法,探索出一条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使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是敢于挑战自我。残疾人运动员不但挑战运动的极限,更多的是挑战生命的极限,他们虽然没有完整的身体,但是他们却有完整的心灵。他们是生命的强者,因为他们敢于超越自我,敢于挑战极限。中华民族是个敢于挑战自我的民族,中国人民也是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民。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赶跑了独裁政府,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在挑战自我中不断崛起,在挑战自我中不断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是敢于超越梦想。是什么支撑着残疾人运动员走向荣誉的殿堂,是梦想。他们带着梦想而来,只为超越。他们自强不息,他们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断超越自己,为梦想在打拼。而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敢于超越梦想的民族,建国初期,我们不怕面临的一穷二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为新中国制造出了护国守疆的制胜法宝;改革开放后,中国人不怕困难,敢于挑战,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中国人的太空梦在不断地挑战自我中得以实现。
“心若在,梦就在”,自强不息是残奥会所展现的精神实质,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的精神。残奥会不但是残疾人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良好契机,从北京残奥会中,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自强不息带来的感动和魅力。此次北京残奥会中运动员体现出的自强不息精神,也是民族生生不息、国家兴盛发达的宝贵财富。
丰厚的“爱心遗产”
残奥会,是奥运会的延续;残奥精神,是奥运精神的组成部分。
随着北京残奥会的大幕落下,一笔巨大的“爱心遗产”已然铺陈在我们面前,造福千家万户。
残奥会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近50年,在残奥赛场上,残疾人运动员像身体健全的运动员一样,品味竞争之烈,欣赏体育之美,点亮理想之光,分享运动之乐,用摄人心魄的勇气极大地丰富了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平等精神。但由于对比赛设施要求不同等原因,同年同城举办的两个奥运会,一直采用各自筹办的方式。北京是第一个执行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协议的举办城市,不仅开一个组委会同时筹办两个奥运会之先河,而且响亮地提出“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口号,从而在“奥运会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国际残奥委员会主席克雷文语)上镌刻了令人振奋的内容。
7年来,正是“两个奥运”的同时筹办,极大地推进了北京乃至全中国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使残疾人出行更加便利。这期间,北京市出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新建城市道路、公共设施普遍配套建设了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重点改造项目达6000多项,投入资金6亿多元。据统计,2001年以来,北京市共实施了1.4万余项无障碍改造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总量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
“两个奥运”的同时筹办,不仅让北京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也让全北京乃至全国人民对残疾人的生活和保障关注度持续“升温”。根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字,2007年,我国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使535.9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顺利完成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康复项目任务,19万贫困残疾人受益;全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共计2125个,在建项目共计285个,筹建项目共计318个。在鼓励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2007年7月起又对政策作出调整,大幅度扩展了享受税收优惠的单位,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当年,全国城镇新安排39.2万残疾人就业,农村残疾人就业达到1696.5万人。
由此可见,中国倾力奉献的“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就是要以生命的名义,创造出真正平等、完整的人类盛会,让高贵的人性在世界畅行无阻。
而这一举措,在过去的7年里,已经带动中国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升了中国社会人文关怀的整体水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今,北京残奥会比赛已经胜利闭幕,4000余残奥选手的奋勇拼搏,带来了一场自强不息、引发人们深化对生命思考的“精神盛会”,对更多的残疾人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对全社会关爱残疾人的文明新风产生了更劲的促进作用。
2008年9月6日晚,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盛况再现:圣火刚在“鸟巢”点燃,由衷的赞美之声就响彻环球。世人不仅为这场“视觉盛宴”的“宏伟绚丽”、“梦幻诗意”所倾倒,更为其张扬的坚毅顽强、折射的人性光辉所震撼。同时,像北京奥运会那样,北京残奥会给中国、给世界
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一曲生命的赞歌
2008年9月6日晚,在《和梦一起飞》的主题歌中,北京残奥会拉开帷幕。
当《星星你好》的300多名聋人姑娘出现在舞台上时,鸟巢中响起了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声声赞叹,让人们赞叹的还有弹钢琴的盲人,以及跳芭蕾的孩子们。
“开幕式很让我感动,特别是那个四川地震灾区来的小芭蕾舞演员,对她来说开幕式不只是一个体育活动,它关乎梦想、关乎生命和希望,象征着永不放弃的决心。”英国前残奥会运动员阿德皮坦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直播室内这样评价说。
如果说北京在奥运会时展现了一个古老、文明、华彩的中国,那么这个夜晚,全世界看到了一个轻盈、柔美、有人情味的中国。
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张继钢在致辞中这样写道:“童年时,在家乡城镇的小街上,每天都有一位盲人拉着胡琴,直至夜深人静。多年以后,当我每次走在家乡那条小街上,耳边总是响起他的琴声却不见他的身影……其实,那位拉胡琴的盲人,从不曾见过这个世界,却用他的音乐点亮了一座城池的温馨和美丽。”9月6日的这个晚上,我们在舞台上看到许多美丽而有才华的残疾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点亮了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温馨和美丽。
奥运会是力与美的展示,残奥会同样展示力与美,但残奥会还有更多的生命礼赞,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可以传唱的歌,可以流动的诗,并不因为你身体的残疾而失去美的礼赞。体育运动不是健全人的专利,残奥会本身就是一曲荡气回肠、高亢嘹亮的生命赞歌。

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残疾人运动员时,送给运动员8个字“自强不息,奋勇争先”。其实,“自强不息,奋勇争先”也是残疾人运动员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应该说每个残疾人运动员都是生活冠军,如果他们在生活中不能自强不息,在竞技场上也不可能奋勇争先。
一位轮椅马拉松运动员说:“在中国,我估计能赢十几亿人。”在42公里长的马拉松征途中,他用手转着轮椅走完全程,而且速度并不慢,就如他说的,健全人能做到的并没有几个。
有人说,给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水平反映着一个地方或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残奥会不只是对生命的礼赞,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文明的平台,或促进文明的推力。当身残志坚的残疾人运动员,在残奥会上奋力拼搏时,我们给予他们掌声和赞美,给予他们美好的祝福。
残奥会,是一曲生命的赞歌,更是对文明的呼唤与期待。
“残奥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残奥圣火熊熊燃烧的“鸟巢”9日成为中国残奥田径选手频露峥嵘的舞台。从早上9时到晚上8时,中国选手一举拿下6金,从而助中国代表团以16金领跑北京残奥会奖牌榜。盲人短跑女将吴春苗与领跑员分享金牌的姿态,让激烈的竞技场充满感恩的温情。
从吴晴勇夺女子铁饼F35-36级冠军,到盲人小伙张振摘得男子5000米T11级金牌,数万名中国观众当日在“鸟巢”6次见证了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振奋时刻。其间,23岁的青岛姑娘吴春苗在夺得女子100米T11级冠军后,把金牌挂在了领跑员李佳雨脖子上,只因她“听说没有颁给领跑员的金牌很失望,但金牌也有他的一份”。
而获得一个百米第5名的盲人选手刘向坤更是激动,赛后他拉着让自己成绩显著提高的领跑员陈亮说:“他相当于我的弟弟,不,比我弟弟还亲!”

参加女子铅球F42-46级和男子标枪F37-38级的中国选手也都不“孤单”,郑宝珠和钟永渊包揽前一项的金、银牌;夏东、张学龙分享后一项的一、二名,其中夏东还以57米81的成绩改写了世界纪录。
在当日产生的20枚田径金牌中,还有一块男子4-100米接力T53-54级金牌属于中国军团,功劳要记在纵凯、赵骥、张立新和李虎召四员“飞车猛将”名下。
中国的另外2枚金牌分别出自柔道和举重项目。32岁的袁艳萍一路以“一本”过关,赢得盲人柔道女子70公斤以上级桂冠;她把感恩之心献给教练,因为是严厉的教练激发了她的潜能。比袁艳萍年轻10岁的肖翠娟以绝对优势摘得举重女子44公斤级金牌,这个轮椅上的女孩则要感激残奥会,因为“残奥会给我们这些残疾人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残奥精神,民族的宝贵财富
北京2008年残奥会比赛日的第一天,射击、游泳等项目奖牌的争夺激烈展开。当日,美英以4枚金牌的成绩并列金牌榜首位,而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以优异的成绩暂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一。在男子100米自由泳S3项目中,中国运动员杜剑平获得首金。
经过拼搏,中国代表团在本届残奥会中获得金牌 89枚,银牌70枚,铜牌52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
如果说奥运会给了我们许多感动的话,那么北京残奥会场场比赛处处洋溢着感动。残疾人运动员们身残志不残,他们用并不完美的身体为世界展现了完美的体育竞技,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但是残奥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强盛于民族之林的宝贵财富。
一是勇于正视缺陷。残疾人运动员身患残疾,却对生命饱含热爱,自强不息,正视自己的缺陷,用坚强和勇气浇灌人生,绽放出娇艳美丽的生命之花。中华民族是个饱经沧桑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强盛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民族从来都敢于正视自己缺陷和不足,中国经历了无数的改革,才得以实现今天的快速发展。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新中国正视自己、解放思想,取得改革发展阶段性胜利的30年。30年中,中国人民敢于面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改革发展中找弱点、抓不足、想办法,探索出一条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使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是敢于挑战自我。残疾人运动员不但挑战运动的极限,更多的是挑战生命的极限,他们虽然没有完整的身体,但是他们却有完整的心灵。他们是生命的强者,因为他们敢于超越自我,敢于挑战极限。中华民族是个敢于挑战自我的民族,中国人民也是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民。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赶跑了独裁政府,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在挑战自我中不断崛起,在挑战自我中不断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是敢于超越梦想。是什么支撑着残疾人运动员走向荣誉的殿堂,是梦想。他们带着梦想而来,只为超越。他们自强不息,他们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断超越自己,为梦想在打拼。而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敢于超越梦想的民族,建国初期,我们不怕面临的一穷二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为新中国制造出了护国守疆的制胜法宝;改革开放后,中国人不怕困难,敢于挑战,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中国人的太空梦在不断地挑战自我中得以实现。
“心若在,梦就在”,自强不息是残奥会所展现的精神实质,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的精神。残奥会不但是残疾人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良好契机,从北京残奥会中,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自强不息带来的感动和魅力。此次北京残奥会中运动员体现出的自强不息精神,也是民族生生不息、国家兴盛发达的宝贵财富。
丰厚的“爱心遗产”
残奥会,是奥运会的延续;残奥精神,是奥运精神的组成部分。
随着北京残奥会的大幕落下,一笔巨大的“爱心遗产”已然铺陈在我们面前,造福千家万户。
残奥会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近50年,在残奥赛场上,残疾人运动员像身体健全的运动员一样,品味竞争之烈,欣赏体育之美,点亮理想之光,分享运动之乐,用摄人心魄的勇气极大地丰富了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平等精神。但由于对比赛设施要求不同等原因,同年同城举办的两个奥运会,一直采用各自筹办的方式。北京是第一个执行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协议的举办城市,不仅开一个组委会同时筹办两个奥运会之先河,而且响亮地提出“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口号,从而在“奥运会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国际残奥委员会主席克雷文语)上镌刻了令人振奋的内容。
7年来,正是“两个奥运”的同时筹办,极大地推进了北京乃至全中国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使残疾人出行更加便利。这期间,北京市出台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新建城市道路、公共设施普遍配套建设了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重点改造项目达6000多项,投入资金6亿多元。据统计,2001年以来,北京市共实施了1.4万余项无障碍改造项目,无障碍设施建设总量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
“两个奥运”的同时筹办,不仅让北京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也让全北京乃至全国人民对残疾人的生活和保障关注度持续“升温”。根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字,2007年,我国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使535.9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顺利完成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康复项目任务,19万贫困残疾人受益;全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共计2125个,在建项目共计285个,筹建项目共计318个。在鼓励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2007年7月起又对政策作出调整,大幅度扩展了享受税收优惠的单位,明确规定了“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当年,全国城镇新安排39.2万残疾人就业,农村残疾人就业达到1696.5万人。
由此可见,中国倾力奉献的“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就是要以生命的名义,创造出真正平等、完整的人类盛会,让高贵的人性在世界畅行无阻。
而这一举措,在过去的7年里,已经带动中国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升了中国社会人文关怀的整体水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今,北京残奥会比赛已经胜利闭幕,4000余残奥选手的奋勇拼搏,带来了一场自强不息、引发人们深化对生命思考的“精神盛会”,对更多的残疾人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对全社会关爱残疾人的文明新风产生了更劲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