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全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分析了我省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的现状和企业调查后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构建以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想法,并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模式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特别是我省电子信息类行业发展,电子业已成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这就更加需要本地区的高职院校加快培养出更多的电子类专业学生,培养出适应本地区发展的高素质毕业生。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贴近企业,变革高职学校办学新模式
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电子信息行业人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高职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变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处于低于高等教育的不利地位。认识上,人们常把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附庸或补充。
通过对本省十多家电子信息类企业的调查分析了解,企业所期望招收的高职学校毕业生,品德上要求具有良好品性;专业上要一专多能,岗位适应能力强。而同样对300多名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5年以上)的问卷调查显示,毕业学生对目前的职业教育不满,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过分注重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设施落后,双师型师资匮乏,岗位适应能力弱,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严重等问题上。
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必须形成务实的办学思想,创设鲜明的培养方式,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强调突出的实践技能,紧跟经济趋势,适应企业需求,瞄准岗位能力,培养拔尖人才,积极拓宽办学思路,改革办学模式;专业设计必须从企业需求出发,注重市场调研环节,教学计划制订合理。
二、加快观念转变,确定高职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电子信息类行业具有范围广、发展快等特点,在制订与该行业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计划之前,首先应考虑培养目标和从事岗位。制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应能体现出专业内容与时俱进,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内容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强、便于实施;从事岗位要考虑到高职教学的特点,突出技能培养特色,准确定位,从而易于占领就业市场,充分体现出以能力为本位,一专多能,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专业课程制订则应密切围绕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进行,同时,制订的教学要求也应考虑到学生今后个人发展空间。
1.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培养在电子信息类产品(器件)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或相关行业,具备一专多能的现代化技术人员。
主要从事岗位:检验员、调试工、维修工、制图员、工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如:线长、班长、计划调度员等)。培养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政治方面,另一个是专业能力方面。思想政治是大方向不细谈,来谈谈专业能力方面。根据深入企业调查显示,企业需要的劳动人员主要具备两项要求,一是能服从指挥,具备基本职业道德;二是掌握具备除本专业以外的多种技能。对于上述两点,我认为,重点应放在后者,这样高职毕业生就有了竞争力,提升了层次,至少从事的就业岗位不是技术含量极低的流水线操作工,而是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技术工人,差距就出现了。
2.专业教学计划编制中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模块化与课题化问题。模块化、课题化两种模式乍看相似无太大区别,可实质上却区别很大。我认为在制订专业计划时采用模块化方式比较恰当,能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对各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组合,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操作过程简便,只需根据相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对知识模块添加或删减即可,操作性强。课题化方式适用于课程教学过程,根据模块中教学要求,选用或编写能包含该模块知识要求的课题开展教学。
(2)专业复合性问题。专业复合性的实质就是一专多能。上面讲了通过企业调查,企业要求劳动者具备的第二种能力就是掌握具备与本专业相关延伸的多种技能,那就是一专多能。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中除了设置本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要增加相关专业知识技能。
三、制订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几点建议
根据课程改革的思路分析为原则,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以模块化形式制定教学计划,学制3年,最后1年下厂生产适应性实习,即2:1分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达1:1;学生毕业将拿到学历证书、计算机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相关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模块化设计特点鲜明、突出; 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迫使高职教育必须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核心,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技能力的劳动者。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和我省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这要求我们彻底改革目前高职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先学后做”的单向教学模式,贯彻“学做合一”或“做、学、做”的双向程序模式.推广“工学”合一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技能表演活动,超前培养技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因此,在课程改革实施教学环节过程中,专业教学计划各模块的设计应突出如下特点:
1.模块(一)文化基础课程模块
这部分课程主要特点是选用专业特色教材。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采用工程类教材,英语改为专业英语,物理使用电子类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达到中级计算机系统操作工水平(考证)。
2.模块(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1)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用专业基础课程一体化教材。
(2)教材内容涵盖面广,重点抓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操作技能的结合。
(3)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各项实训课题要求开展教学。
3.模块(三)专业课程(技能)模块
(1)同样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用专业课程教材,开设的课程具有行业发展的典型性。
(2)为体现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目标,特意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
(3)加快专业课程综合性的融合与贯穿,能灵活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各项综合实训课题要求,密切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开展教学,注重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能力
1.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问题及对现实生活情况进行实际调查所作的客观描述进行教学,用以提高学生对实际情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合理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以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这种教学法适合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法主要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讲理论还是先动手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通过课题的制作,参数测试,而产生问题,会出现多个为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就来听教师讲解分析,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能培养学生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3.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的再现,引出新知识,诱导理解,试用并演习,从而熟练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目的。寓教于学,寓教于用。电子信息类课程情境教学主要贯穿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安排在实验室或实习工场,达到模拟企业现场的效果。
五、结束语
课程改革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受到企业的欢迎,企业说满意就是对课改的最好评价,因为我们的课改就是为了贴近企业的需求,根据岗位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同时也满足了在市场经济下,高职学院的准确定位。职业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中才能体现其自身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海民.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特别是我省电子信息类行业发展,电子业已成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这就更加需要本地区的高职院校加快培养出更多的电子类专业学生,培养出适应本地区发展的高素质毕业生。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贴近企业,变革高职学校办学新模式
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电子信息行业人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高职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变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处于低于高等教育的不利地位。认识上,人们常把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附庸或补充。
通过对本省十多家电子信息类企业的调查分析了解,企业所期望招收的高职学校毕业生,品德上要求具有良好品性;专业上要一专多能,岗位适应能力强。而同样对300多名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5年以上)的问卷调查显示,毕业学生对目前的职业教育不满,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过分注重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设施落后,双师型师资匮乏,岗位适应能力弱,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严重等问题上。
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必须形成务实的办学思想,创设鲜明的培养方式,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强调突出的实践技能,紧跟经济趋势,适应企业需求,瞄准岗位能力,培养拔尖人才,积极拓宽办学思路,改革办学模式;专业设计必须从企业需求出发,注重市场调研环节,教学计划制订合理。
二、加快观念转变,确定高职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电子信息类行业具有范围广、发展快等特点,在制订与该行业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计划之前,首先应考虑培养目标和从事岗位。制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应能体现出专业内容与时俱进,更贴近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专业内容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强、便于实施;从事岗位要考虑到高职教学的特点,突出技能培养特色,准确定位,从而易于占领就业市场,充分体现出以能力为本位,一专多能,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专业课程制订则应密切围绕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进行,同时,制订的教学要求也应考虑到学生今后个人发展空间。
1.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培养在电子信息类产品(器件)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或相关行业,具备一专多能的现代化技术人员。
主要从事岗位:检验员、调试工、维修工、制图员、工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如:线长、班长、计划调度员等)。培养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政治方面,另一个是专业能力方面。思想政治是大方向不细谈,来谈谈专业能力方面。根据深入企业调查显示,企业需要的劳动人员主要具备两项要求,一是能服从指挥,具备基本职业道德;二是掌握具备除本专业以外的多种技能。对于上述两点,我认为,重点应放在后者,这样高职毕业生就有了竞争力,提升了层次,至少从事的就业岗位不是技术含量极低的流水线操作工,而是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技术工人,差距就出现了。
2.专业教学计划编制中应正确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模块化与课题化问题。模块化、课题化两种模式乍看相似无太大区别,可实质上却区别很大。我认为在制订专业计划时采用模块化方式比较恰当,能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对各知识模块进行有机组合,以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操作过程简便,只需根据相同专业不同专业方向对知识模块添加或删减即可,操作性强。课题化方式适用于课程教学过程,根据模块中教学要求,选用或编写能包含该模块知识要求的课题开展教学。
(2)专业复合性问题。专业复合性的实质就是一专多能。上面讲了通过企业调查,企业要求劳动者具备的第二种能力就是掌握具备与本专业相关延伸的多种技能,那就是一专多能。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中除了设置本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要增加相关专业知识技能。
三、制订适应工业社会需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几点建议
根据课程改革的思路分析为原则,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以模块化形式制定教学计划,学制3年,最后1年下厂生产适应性实习,即2:1分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达1:1;学生毕业将拿到学历证书、计算机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相关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模块化设计特点鲜明、突出; 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对职业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迫使高职教育必须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核心,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技能力的劳动者。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和我省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这要求我们彻底改革目前高职学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先学后做”的单向教学模式,贯彻“学做合一”或“做、学、做”的双向程序模式.推广“工学”合一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技能表演活动,超前培养技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因此,在课程改革实施教学环节过程中,专业教学计划各模块的设计应突出如下特点:
1.模块(一)文化基础课程模块
这部分课程主要特点是选用专业特色教材。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采用工程类教材,英语改为专业英语,物理使用电子类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达到中级计算机系统操作工水平(考证)。
2.模块(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1)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用专业基础课程一体化教材。
(2)教材内容涵盖面广,重点抓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操作技能的结合。
(3)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各项实训课题要求开展教学。
3.模块(三)专业课程(技能)模块
(1)同样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用专业课程教材,开设的课程具有行业发展的典型性。
(2)为体现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目标,特意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
(3)加快专业课程综合性的融合与贯穿,能灵活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各项综合实训课题要求,密切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开展教学,注重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能力
1.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围绕问题及对现实生活情况进行实际调查所作的客观描述进行教学,用以提高学生对实际情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合理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以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这种教学法适合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法主要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讲理论还是先动手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通过课题的制作,参数测试,而产生问题,会出现多个为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就来听教师讲解分析,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能培养学生探索、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
3.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的再现,引出新知识,诱导理解,试用并演习,从而熟练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的目的。寓教于学,寓教于用。电子信息类课程情境教学主要贯穿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教学环境安排在实验室或实习工场,达到模拟企业现场的效果。
五、结束语
课程改革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受到企业的欢迎,企业说满意就是对课改的最好评价,因为我们的课改就是为了贴近企业的需求,根据岗位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同时也满足了在市场经济下,高职学院的准确定位。职业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中才能体现其自身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海民.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