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青海大柴旦MS6.4地震序列参数的稳定性分析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say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pidemic Type Aftershock Sequence,ETAS)模型对2009年8月28日青海大柴旦M_S6.4地震序列的参数进行了估计。对于青海大柴旦M_S6.4地震序列的选取,在空间范围上设定36.0°—40.0°N,95.0°—97.0°E内的地震事件。序列的地震事件基本参数使用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全国统一地震编目目录》,选用2009年8月10日
其他文献
祁连山一六盘山地震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大型边界变形带,地处青藏块体、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交汇处,是中国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该地区在新构造运
以日本南海海沟地震为例,介绍了日本对该次地震发生概率的研究,展示了日本南海海沟地震引发的地震动灾害、海啸灾害及其他方面灾害评估的方法和结果,为合理应对日本南海海沟
研发了RZW-1A型数字化CO2测量仪,在7个台站8个观测点开展了试验观测,分析了试验观测数据。认为具备在地震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2017年10月9-11日,由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办、甘肃省地震局承办的"卫星地震观测技术与应用2017学术研讨会"在嘉峪关召开,来自各省地震局、直属单位、研究所和
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西青海和新疆交界处发生了8.1级地震.昆仑山构造带以其在青藏高原成因、演化和现今活动性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
由于数字地震台站空间分布密度较大,信号采样率高,观测资料连续性和稳定性较高,本文以73个台站组成的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脉动观测资料为基础,对观测资料进行去除直流信号、仪器响应、脉冲信号,通过带通滤波提取观测资料中0.01—0.025 Hz频段信号。对研究区域(31°—40°N,87°—103°E)进行0.3°×0.3°网格化。通过台网观测资料确定研究区域地
对新43泉改井水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泉改井效果较好,利用水位仪能够观测动水位进而计算出流量.震例表明,泉改井水位观测数据在测点周围250km范围内中强地震前表现出
地壳中的应力是地震和其他构造运动过程的直接动力来源,地壳应力场及其时空变化的研究可以为深入了解地震孕育过程、地震发生机理等提供可靠信息。本研究基于2008—2015年期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Michael提出的叠加应力场方法得到了苏北—南黄海盆地应力场反演结果,分析了2012年7月20日高邮—宝应4.9级地震前后应力场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地震、电阻率、地下流体等观测资料,综合探讨了此次地震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与持续挤压,导致天山的再度隆起及其南北两侧的冲断作用.新生代天山主要由再旋回造山作用形成,冲断作用使构造负载所产生的岩石圈挠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