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的昆明本应暖风吹拂、春意盎然,但连续的干旱使这座闻名遐迩的春城也过早地跑步进入夏天,到处热浪滚滚。16位少数民族作家满腔豪情,意气风发,准备踏浪赴京。5月19日至24日,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代表着55个民族的55名少数民族作家重返母校,重温《讲话》精神,我省的16位少数民族作家就是应邀赴京参加系列活动。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2010年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刘云山部长代表党中央到鲁院看望即将结束学习的“鲁十二”全体同学,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勉励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珍惜我国民族文学事业发展面临的极好机遇,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植根民族传统、汇入时代潮流、创作精品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进步写史立传。云山部长郑重承诺:两年以后,再请大家回来汇报创作成果。两年过去了,云山部长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他委托中国作家协会以“我们曾经有约: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学习《讲话》专题培训班”的形式,如期召回鲁十二代表着55个民族的55名少数民族作家,参加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解放军总政治部、鲁迅文学院、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组织的学习《讲话》系列活动。
云南省委领导十分重视此事,5月17日上午,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赵金部长亲自与即将赴京的16位作家亲切座谈,并在连云宾馆设宴送行。赵金部长说:70年来,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云南一代又一代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投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从中汲取题材、主题和诗情画意,创造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今后,我省广大文艺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更好地以《讲话》精神为指导,从建设“两强一堡”的实践中,发现、挖掘文艺创作主题,以敏感的艺术触角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从而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真正做到为时代写史,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言。他希望赴京的16位作家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领悟,自觉在今后的创作活动中实践《讲话》精神,把传播民族精神与书写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时代潮流、感应时代脉搏、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充分发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独特作用。要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广阔的社会视野和丰厚的人文情怀,努力开展极具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的文艺创作活动,让自己的艺术才华在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绽放夺目光彩。
5月19日下午,16位作家怀着激动的心情飞抵北京机场,鲁院教务主任、鲁12班主任温华老师、孙吉民老师亲自到机场迎接,并已等候多时。回到鲁院,大家分别入住当年学习时各自的温馨小屋。两年不见,到处是老师同学的惊呼声,开怀大笑声。小小鲁院,果然装不下来自56个民族的惊喜和欢乐。
5月20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主持。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出席座谈会,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讲话。鲁十二全体学员参加了座谈会,作家、评论家张炯、白刃、李迪、雷达、杨红樱、朱向前、王树增、鲁若迪基、郑小琼等先后发言。会后,学员们对铁凝主席所作的《在人民的创造中实现文学的创造》专题报告反响强烈,大家一致认为,铁凝主席的讲话有两个方面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一是铁凝主席说:在《讲话》中,有一个词处在核心的、关键的位置,这个词就是“人民”。“人民”是《讲话》为中国文学指明的出发和前往的地方。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人民”始终鲜明地镌刻在中国文学的旗帜上,为中国文学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广大作家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学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文学的进步。中国文学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正是作家们与人民同心、与人民同行的历程。二是铁凝主席深入阐释了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本来就是浩瀚的江海,人民的创造和实践永远大于个人的想象,我们面对的是巨大不竭的源泉,这是时代和人民对每一个心怀壮志的作家最慷慨、最丰盛的馈赠。无论古今中外,深入生活都是每一个对自己的创作负责任的作家的必修课。这门课对我们现在的作家来说尤为必要。我们要迈开双脚,走出家门,老老实实做学生,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走向田野大地,去经历风雨、去认识世界。深入生活、贴近生活,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创作素材。这是包含理性与情感的复杂的认识过程,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特别强调思想感情的变化。我们要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什么是“了解”和“熟悉”?不是仅仅听到新鲜的故事、掌握表象的细节,而是与人们发生思想感情的深入交流。让我们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中间、扎在人民生活的大地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人民而写、为时代放歌,共同迎接社会主义文学更加繁荣的明天。
5月20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给鲁十二全体学员作《当前中国的文学形势》专题报告,他重点介绍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还与学员一起分享了他学习《讲话》的深刻体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作《重温<讲话>:文学的几个关键词》的专题报告,他深入分析了“大众”、“生活”和“典型”三个关键词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并告诫大家要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母体,作家的心要贴近生活,为人民大众勤奋创作。很多人生活舒适了,却没有了创作的动力和独特感受。他特别引用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激励大家,希望少数民族作家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
5月21日上午,参加鲁迅文学院专门为鲁十二组织的“我的生活,我的文学”中青年作家学习《讲话》座谈会,大家畅谈两年来的生活和创作,特别是鲁院学习给自己的生活、创作和人生道路带来的深远影响。两年前四个多月的集中学习,让每个学员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升。鲁院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更多的是着眼于学员的未来长远发展,给学员以持久的助推力和发展后劲。51场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提升了我们的综合素养,让我们站在了新的思想高地,增强了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赋予了我们少数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崭新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灵魂,让我们终生受益。大文化课的设置理念,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我们高远的文化眼光。过去我们总是局限在本民族的文化迷宫里兜圈子,在鲁院的学习让我们找到了文化参照,学会了更好地回望我们自己的民族。既看到我们民族文化中鲜活、蓬勃的生命活力,又看到它们与生俱来的局限性,让我们有了一种民族自省精神,客观冷静地来重新认识、重新审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回到各自民族中的两年中,我们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发现在民族文化中有许多被假象遮蔽了的优秀成分,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它们是沙子里面的黄金,十分珍贵。比如:巫术活动一直被我们简单地斥之为封建迷信而不屑一顾,现在我们认识到,各民族的巫师,那些萨满、毕摩、东巴等,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还是本民族的文学家和心理医生,在缺医少药的山寨,他们不仅能缓解山民们的生理痛苦,还能慰藉人们的灵魂,安定人心。这些被遮蔽的文化因素,需要我们去重新辨识,重新开掘,重新提炼。 5月21日下午,与白刃、邓友梅、张炯等老作家座谈,白刃(94岁)和邓友梅(82岁)主要以见证人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畅谈了对《讲话》的认识和体会。老作家白刃著有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南洋漂流记》、《白刃小说选》、《白刃剧作选》,诗集《野草集》,话剧剧本《兵临城下》,战斗通讯《无敌英雄》,传记文学《罗荣桓元帅纪事》等,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亲历者。他说自己幼年即入私塾读书,1932年到菲律宾谋生,当学徒、做工、卖报。1935年入华侨中学半工半读,1936年任《华侨商报》译员,1937年回国,次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分配到山东八路军一一五师,历任参谋、报纸编辑等职,后来任《山东画报》主编。1945年到东北,曾任丹东广播电台台长和几种部队报纸主编,新华社前线分设记者,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1936年开始写作,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饥饿的孩子》发表于马尼拉《华侨商报》星期副刊,写一个受希特勒迫害的犹太儿童在柏林流浪的故事。1951年完成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茅盾曾为此书作序。作品出版后多次遭到不公正批判。于是,他就详细介绍每次批判的主要观点,因为讲得太长,就中途打住了,他不好意思地说,他年纪大了,有点老年痴呆,记性不好,思路不清,讲得很混乱,该讲的没讲,讲过的又会反复讲,请大家原谅。说得很真诚,满脸愧色,绝不是客套话。八十二岁的邓友梅每次出现都是那么酷,拄着手杖,醒目的戒指,洋气的墨镜,古典的唐装,灰白的板寸头,一看就是个精明强干的老头。他首先申明,白刃比他强多了,他痴呆得更加厉害。他首先介绍了自己曲折苦难的人生经历和创作体会,然后深有感触地说,搞清文学艺术为什么人服务很重要,否则就很可能是自娱自乐,自说自话,引不起读者的共鸣。抗战时期,他在新四军文工团当文艺兵,当时有人提出文艺也要学习西方艺术,于是就移植了一个西洋剧,反映的是苏联红军打击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故事,演员们演得很卖力,平时看演出战士们的热情都很高,掌声雷动,口号声不断。这一次却鸦雀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文工团长心里发毛,叫邓友梅到台下问一下,出啥事了。一个连长告诉邓友梅,我们分不清哪是苏联红军,哪是德国法西斯,不知谁死了该鼓掌,所以大家都不敢随便乱鼓,害怕鼓错了。他的整个讲述机敏智慧,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张炯则纵横古今,旁征博引地分析了中华一家亲、民族大团结的见解。他强调说,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地图,也正在改变中国文学史。
5月22日下午15时许,刘云山同志来到鲁院,在教学楼前亲切地与身着各具特色民族服装的学员们一一握手,向大家问好。整个校园萦绕着欢声笑语,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李冰书记主持会议,首先是由来自不同民族的作家们也交流了学习《讲话》的心得体会,畅谈了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的思考: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纳西族作家蔡晓龄、藏族作家次仁罗布、蒙古族作家贺西格图、普米族作家鲁若迪基、彝族作家纳张元、仡佬族作家肖勤、壮族作家严风华、回族作家冶进海代表学员先后发言。鲁若迪基在题为《发展中的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发言中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操守。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书面文学,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培养下,从无到有,有了长足的发展。”蔡晓龄的发言题目是《发出我们最独特的声音》,她说:“丰富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是我们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伟大历史变革和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是培育我们想象力与激情的沃土,生动复杂的人物命运是我们追索生命哲理和生存意韵的深刻素材。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才是我们少数民族作家的立足点和写作的真正意义所在。”纳张元则围绕《民族性的坚守与超越》展开发言,他说:“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命题。但长期以来,民族文化有意无意地被边缘化,甚至常常被误读。我们不仅要弄清楚‘民族性’这一概念的内涵,还要重新辨析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民族文化中有许多被假象遮蔽了的东西,它们是沙子里面的黄金,十分珍贵,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和发现。民族性的旗帜还能飘多久,不在于我们坚守的决心有多大,而关键看我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有多强。在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中,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坚守和张扬民族性,同时又要突破和提升民族性,把民族与时代结合,民族与世界结合,将民族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优秀成分挖掘出来,提炼升华后再加以发扬光大。”听了学员们的发言后,刘云山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学员们的发言很精采,同时要求大家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主体和服务主体,树立大众情怀、体察群众愿望,深刻反映各族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展示各族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要大力弘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用各种文学形式反映各民族平等团结、亲如一家,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血肉关系,促进民族之间的平等友爱、团结和睦。要自觉以生活为源泉,把社会作为最好的课堂,把群众作为最好的老师,积极投身“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增强实践感悟、丰富生活体验、汲取智慧营养,在植根群众、扎根生活中获得鲜活生动的文学素材和创作灵感。要把加强学习、提高修养作为毕生功课,积极学习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广泛吸纳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知识积累、提升思想境界,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杰出的文学成就,赢得各族人民的尊重和喜爱。他特别强调: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离不开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人才培养和文学创作扶持力度,多为少数民族作家办实事好事,继续在调研采风、评论研讨、学习培训等方面向少数民族作家倾斜。要充分发挥各级作协的桥梁纽带作用,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团结和激励少数民族作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座谈会。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座谈会到了结束的时候。聆听过刘云山同志谆谆教诲的学员们依然沉浸在喜悦和振奋之中,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5月23日上午9:00,鲁十二全体同学参加了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开的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刘云山主持会议,会议有三项议程:首先由刘延东宣读胡锦涛总书记对学习《讲话》的重要批示,胡锦涛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经典文献。70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自觉投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正确政治立场、深刻思想内涵、感人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胡锦涛强调,70年的历史充分表明,《讲话》始终闪耀着伟大的真理光芒,《讲话》所指明的方向和道路始终是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会议第二项议程是文艺家代表发言。文化部长蔡武、老一辈文艺家于蓝、音乐家印青、作家迟子建分别作了发言,会议最后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表重要讲话。李长春在讲话中说,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讲话》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高度赞扬70年来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作出的重要贡献,对新形势下进一步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必将鼓舞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沿着《讲话》指引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李长春说,70年来,《讲话》犹如精神灯塔,指引我国文艺事业和文化建设不断谱写辉煌篇章,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激励亿万人民投身民族解放、国家富强、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李长春强调,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必须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文化繁荣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大力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积极追求德艺双馨,自觉树立良好形象,以文化改革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5月23日晚上在中央电视台参加黄金时间直播的大型文艺晚会《为人民放歌》——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晚会带领大家激情重温那个火红的年代,深情诉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年来,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骄人成就。晚会运用多种表现形式、集中展示了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年来,近50部经典的文艺作品。从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到爱国歌曲《祖国颂》,再到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从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到经典合唱《保卫黄河》、民族歌剧《江姐》片段,再到八十年代经典舞蹈《秦俑魂》、《鄂尔多斯》;从经典的影视剧歌曲《英雄赞歌》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经典曲目《常回家看看》、《越来越好》,再到新中国建国60周年献礼电影作品《建国大业》的主题曲《追寻》,整台晚会犹如一条涵盖了中国文艺发展历程的艺术长廊,令观众目不暇接。晚会遴选采访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年来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代表,生动展现70年来我国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艺术工作者们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精神。节目采访了98岁高龄的于敏老师,他是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的编剧,同时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亲历者,他在晚会短片中为大家讲述,70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时的情景;91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深情回忆延安时期的文艺发展;82岁的剧作家、词作家阎肃,78岁的表演艺术家王晓棠,72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也都在短片中,为大家讲述他们毕生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追求。在节目形式上,晚会以浓缩紧凑的歌曲联唱为主,同时也融合了合唱、舞蹈、朗诵、器乐戏曲、杂技、民间民俗等表演元素;并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展现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门类的我国优秀作品,在主持串联中体现文学、影视艺术的发展成就,努力为观众打造一台内容充实、精彩纷呈的文艺盛宴。
一个星期的日程安排很满,但大家都很兴奋,说等于是第二次回炉重新锻造,收获很大,感受良多。特别是对《讲话》有了很深的领悟,今后一定要在创作实践中践行《讲话》精神,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责任编辑 彭琼瑶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2010年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刘云山部长代表党中央到鲁院看望即将结束学习的“鲁十二”全体同学,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勉励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珍惜我国民族文学事业发展面临的极好机遇,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植根民族传统、汇入时代潮流、创作精品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进步写史立传。云山部长郑重承诺:两年以后,再请大家回来汇报创作成果。两年过去了,云山部长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他委托中国作家协会以“我们曾经有约: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学习《讲话》专题培训班”的形式,如期召回鲁十二代表着55个民族的55名少数民族作家,参加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解放军总政治部、鲁迅文学院、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组织的学习《讲话》系列活动。
云南省委领导十分重视此事,5月17日上午,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赵金部长亲自与即将赴京的16位作家亲切座谈,并在连云宾馆设宴送行。赵金部长说:70年来,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云南一代又一代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投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从中汲取题材、主题和诗情画意,创造了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今后,我省广大文艺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更好地以《讲话》精神为指导,从建设“两强一堡”的实践中,发现、挖掘文艺创作主题,以敏感的艺术触角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从而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真正做到为时代写史,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言。他希望赴京的16位作家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领悟,自觉在今后的创作活动中实践《讲话》精神,把传播民族精神与书写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时代潮流、感应时代脉搏、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充分发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独特作用。要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广阔的社会视野和丰厚的人文情怀,努力开展极具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的文艺创作活动,让自己的艺术才华在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绽放夺目光彩。
5月19日下午,16位作家怀着激动的心情飞抵北京机场,鲁院教务主任、鲁12班主任温华老师、孙吉民老师亲自到机场迎接,并已等候多时。回到鲁院,大家分别入住当年学习时各自的温馨小屋。两年不见,到处是老师同学的惊呼声,开怀大笑声。小小鲁院,果然装不下来自56个民族的惊喜和欢乐。
5月20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主持。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出席座谈会,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讲话。鲁十二全体学员参加了座谈会,作家、评论家张炯、白刃、李迪、雷达、杨红樱、朱向前、王树增、鲁若迪基、郑小琼等先后发言。会后,学员们对铁凝主席所作的《在人民的创造中实现文学的创造》专题报告反响强烈,大家一致认为,铁凝主席的讲话有两个方面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一是铁凝主席说:在《讲话》中,有一个词处在核心的、关键的位置,这个词就是“人民”。“人民”是《讲话》为中国文学指明的出发和前往的地方。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人民”始终鲜明地镌刻在中国文学的旗帜上,为中国文学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广大作家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学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文学的进步。中国文学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正是作家们与人民同心、与人民同行的历程。二是铁凝主席深入阐释了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本来就是浩瀚的江海,人民的创造和实践永远大于个人的想象,我们面对的是巨大不竭的源泉,这是时代和人民对每一个心怀壮志的作家最慷慨、最丰盛的馈赠。无论古今中外,深入生活都是每一个对自己的创作负责任的作家的必修课。这门课对我们现在的作家来说尤为必要。我们要迈开双脚,走出家门,老老实实做学生,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走向田野大地,去经历风雨、去认识世界。深入生活、贴近生活,绝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创作素材。这是包含理性与情感的复杂的认识过程,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特别强调思想感情的变化。我们要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什么是“了解”和“熟悉”?不是仅仅听到新鲜的故事、掌握表象的细节,而是与人们发生思想感情的深入交流。让我们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中间、扎在人民生活的大地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人民而写、为时代放歌,共同迎接社会主义文学更加繁荣的明天。
5月20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给鲁十二全体学员作《当前中国的文学形势》专题报告,他重点介绍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还与学员一起分享了他学习《讲话》的深刻体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作《重温<讲话>:文学的几个关键词》的专题报告,他深入分析了“大众”、“生活”和“典型”三个关键词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并告诫大家要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母体,作家的心要贴近生活,为人民大众勤奋创作。很多人生活舒适了,却没有了创作的动力和独特感受。他特别引用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激励大家,希望少数民族作家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
5月21日上午,参加鲁迅文学院专门为鲁十二组织的“我的生活,我的文学”中青年作家学习《讲话》座谈会,大家畅谈两年来的生活和创作,特别是鲁院学习给自己的生活、创作和人生道路带来的深远影响。两年前四个多月的集中学习,让每个学员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升。鲁院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更多的是着眼于学员的未来长远发展,给学员以持久的助推力和发展后劲。51场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提升了我们的综合素养,让我们站在了新的思想高地,增强了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赋予了我们少数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崭新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灵魂,让我们终生受益。大文化课的设置理念,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我们高远的文化眼光。过去我们总是局限在本民族的文化迷宫里兜圈子,在鲁院的学习让我们找到了文化参照,学会了更好地回望我们自己的民族。既看到我们民族文化中鲜活、蓬勃的生命活力,又看到它们与生俱来的局限性,让我们有了一种民族自省精神,客观冷静地来重新认识、重新审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回到各自民族中的两年中,我们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发现在民族文化中有许多被假象遮蔽了的优秀成分,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它们是沙子里面的黄金,十分珍贵。比如:巫术活动一直被我们简单地斥之为封建迷信而不屑一顾,现在我们认识到,各民族的巫师,那些萨满、毕摩、东巴等,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还是本民族的文学家和心理医生,在缺医少药的山寨,他们不仅能缓解山民们的生理痛苦,还能慰藉人们的灵魂,安定人心。这些被遮蔽的文化因素,需要我们去重新辨识,重新开掘,重新提炼。 5月21日下午,与白刃、邓友梅、张炯等老作家座谈,白刃(94岁)和邓友梅(82岁)主要以见证人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畅谈了对《讲话》的认识和体会。老作家白刃著有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南洋漂流记》、《白刃小说选》、《白刃剧作选》,诗集《野草集》,话剧剧本《兵临城下》,战斗通讯《无敌英雄》,传记文学《罗荣桓元帅纪事》等,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亲历者。他说自己幼年即入私塾读书,1932年到菲律宾谋生,当学徒、做工、卖报。1935年入华侨中学半工半读,1936年任《华侨商报》译员,1937年回国,次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分配到山东八路军一一五师,历任参谋、报纸编辑等职,后来任《山东画报》主编。1945年到东北,曾任丹东广播电台台长和几种部队报纸主编,新华社前线分设记者,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1936年开始写作,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饥饿的孩子》发表于马尼拉《华侨商报》星期副刊,写一个受希特勒迫害的犹太儿童在柏林流浪的故事。1951年完成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茅盾曾为此书作序。作品出版后多次遭到不公正批判。于是,他就详细介绍每次批判的主要观点,因为讲得太长,就中途打住了,他不好意思地说,他年纪大了,有点老年痴呆,记性不好,思路不清,讲得很混乱,该讲的没讲,讲过的又会反复讲,请大家原谅。说得很真诚,满脸愧色,绝不是客套话。八十二岁的邓友梅每次出现都是那么酷,拄着手杖,醒目的戒指,洋气的墨镜,古典的唐装,灰白的板寸头,一看就是个精明强干的老头。他首先申明,白刃比他强多了,他痴呆得更加厉害。他首先介绍了自己曲折苦难的人生经历和创作体会,然后深有感触地说,搞清文学艺术为什么人服务很重要,否则就很可能是自娱自乐,自说自话,引不起读者的共鸣。抗战时期,他在新四军文工团当文艺兵,当时有人提出文艺也要学习西方艺术,于是就移植了一个西洋剧,反映的是苏联红军打击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故事,演员们演得很卖力,平时看演出战士们的热情都很高,掌声雷动,口号声不断。这一次却鸦雀无声,一点动静都没有,文工团长心里发毛,叫邓友梅到台下问一下,出啥事了。一个连长告诉邓友梅,我们分不清哪是苏联红军,哪是德国法西斯,不知谁死了该鼓掌,所以大家都不敢随便乱鼓,害怕鼓错了。他的整个讲述机敏智慧,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张炯则纵横古今,旁征博引地分析了中华一家亲、民族大团结的见解。他强调说,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地图,也正在改变中国文学史。
5月22日下午15时许,刘云山同志来到鲁院,在教学楼前亲切地与身着各具特色民族服装的学员们一一握手,向大家问好。整个校园萦绕着欢声笑语,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李冰书记主持会议,首先是由来自不同民族的作家们也交流了学习《讲话》的心得体会,畅谈了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的思考: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纳西族作家蔡晓龄、藏族作家次仁罗布、蒙古族作家贺西格图、普米族作家鲁若迪基、彝族作家纳张元、仡佬族作家肖勤、壮族作家严风华、回族作家冶进海代表学员先后发言。鲁若迪基在题为《发展中的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发言中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操守。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书面文学,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培养下,从无到有,有了长足的发展。”蔡晓龄的发言题目是《发出我们最独特的声音》,她说:“丰富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是我们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伟大历史变革和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是培育我们想象力与激情的沃土,生动复杂的人物命运是我们追索生命哲理和生存意韵的深刻素材。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才是我们少数民族作家的立足点和写作的真正意义所在。”纳张元则围绕《民族性的坚守与超越》展开发言,他说:“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命题。但长期以来,民族文化有意无意地被边缘化,甚至常常被误读。我们不仅要弄清楚‘民族性’这一概念的内涵,还要重新辨析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民族文化中有许多被假象遮蔽了的东西,它们是沙子里面的黄金,十分珍贵,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和发现。民族性的旗帜还能飘多久,不在于我们坚守的决心有多大,而关键看我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有多强。在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中,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坚守和张扬民族性,同时又要突破和提升民族性,把民族与时代结合,民族与世界结合,将民族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优秀成分挖掘出来,提炼升华后再加以发扬光大。”听了学员们的发言后,刘云山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学员们的发言很精采,同时要求大家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主体和服务主体,树立大众情怀、体察群众愿望,深刻反映各族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展示各族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要大力弘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用各种文学形式反映各民族平等团结、亲如一家,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血肉关系,促进民族之间的平等友爱、团结和睦。要自觉以生活为源泉,把社会作为最好的课堂,把群众作为最好的老师,积极投身“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增强实践感悟、丰富生活体验、汲取智慧营养,在植根群众、扎根生活中获得鲜活生动的文学素材和创作灵感。要把加强学习、提高修养作为毕生功课,积极学习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广泛吸纳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知识积累、提升思想境界,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杰出的文学成就,赢得各族人民的尊重和喜爱。他特别强调: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离不开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人才培养和文学创作扶持力度,多为少数民族作家办实事好事,继续在调研采风、评论研讨、学习培训等方面向少数民族作家倾斜。要充分发挥各级作协的桥梁纽带作用,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团结和激励少数民族作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座谈会。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座谈会到了结束的时候。聆听过刘云山同志谆谆教诲的学员们依然沉浸在喜悦和振奋之中,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5月23日上午9:00,鲁十二全体同学参加了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开的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刘云山主持会议,会议有三项议程:首先由刘延东宣读胡锦涛总书记对学习《讲话》的重要批示,胡锦涛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党领导文艺事业的经典文献。70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自觉投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正确政治立场、深刻思想内涵、感人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胡锦涛强调,70年的历史充分表明,《讲话》始终闪耀着伟大的真理光芒,《讲话》所指明的方向和道路始终是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会议第二项议程是文艺家代表发言。文化部长蔡武、老一辈文艺家于蓝、音乐家印青、作家迟子建分别作了发言,会议最后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表重要讲话。李长春在讲话中说,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讲话》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高度赞扬70年来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作出的重要贡献,对新形势下进一步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必将鼓舞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沿着《讲话》指引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李长春说,70年来,《讲话》犹如精神灯塔,指引我国文艺事业和文化建设不断谱写辉煌篇章,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激励亿万人民投身民族解放、国家富强、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李长春强调,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到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必须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文化繁荣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大力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积极追求德艺双馨,自觉树立良好形象,以文化改革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5月23日晚上在中央电视台参加黄金时间直播的大型文艺晚会《为人民放歌》——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晚会带领大家激情重温那个火红的年代,深情诉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年来,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骄人成就。晚会运用多种表现形式、集中展示了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年来,近50部经典的文艺作品。从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到爱国歌曲《祖国颂》,再到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从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到经典合唱《保卫黄河》、民族歌剧《江姐》片段,再到八十年代经典舞蹈《秦俑魂》、《鄂尔多斯》;从经典的影视剧歌曲《英雄赞歌》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经典曲目《常回家看看》、《越来越好》,再到新中国建国60周年献礼电影作品《建国大业》的主题曲《追寻》,整台晚会犹如一条涵盖了中国文艺发展历程的艺术长廊,令观众目不暇接。晚会遴选采访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年来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代表,生动展现70年来我国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艺术工作者们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精神。节目采访了98岁高龄的于敏老师,他是我国著名电影艺术家、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的编剧,同时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亲历者,他在晚会短片中为大家讲述,70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时的情景;91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深情回忆延安时期的文艺发展;82岁的剧作家、词作家阎肃,78岁的表演艺术家王晓棠,72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也都在短片中,为大家讲述他们毕生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追求。在节目形式上,晚会以浓缩紧凑的歌曲联唱为主,同时也融合了合唱、舞蹈、朗诵、器乐戏曲、杂技、民间民俗等表演元素;并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展现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门类的我国优秀作品,在主持串联中体现文学、影视艺术的发展成就,努力为观众打造一台内容充实、精彩纷呈的文艺盛宴。
一个星期的日程安排很满,但大家都很兴奋,说等于是第二次回炉重新锻造,收获很大,感受良多。特别是对《讲话》有了很深的领悟,今后一定要在创作实践中践行《讲话》精神,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责任编辑 彭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