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之民族性格比较

来源 :教育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1858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各国历史发展不同,随之而来的文化,风俗及意识形态等也各不相同。本文从群体与个体意识、道德与功利、和谐与对抗三个方面对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民族性格 群体与个体意识 道德与功利 和谐与对抗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通讯、交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不同文化问的共性增多、差异减少是必然的大趋势。尽管如此,由于千百年来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性格依然十分明显,这种民族性格差异的对比研究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仍然是有意义的。
  
  二、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
  
  中西文化比较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中国重视共性发展,有很强的群体意识,而西方则强调个体意识。
  中国表现出更多的群体意识取向和等级取向,突出国与家的整体利益,尤其注重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利益和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与和谐。重群体轻个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以群体为核心,并逐步扩大到起核心作用的家,自己是自家,别人是人家,全体是大家,全国是国家。中国人自古强调群体意识,这与孔子的儒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极力推崇社会的有序与和谐,提倡个人对群体的忠诚和责任。孔子主张“爱他人为仁”,孟子曾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古人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代,虽然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
  但注重群体意识仍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主流。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以及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
  西方是个注重个性发展的社会,西方人通常表现出更多的个体意识取向。个体主义的产生源于西方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所以,一般而言,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鼓励个体的取向,即人们较多关注自身的利益,个体的成功及成就,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和尊严,鼓励和赞美那些向困难挑战并获得财富的人。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主张一切价值以个人为中心,个人本身具有最高利益,一切个人在道义上都是平等的,人们通常在考虑集体利益之前考虑个人利益。
  
  三、道德与功利
  
  中国文化根植于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宗法制度的要津在于人治,人治又注重道德教化,即德治。伦理纲常是儒教的上帝,追求伦理成为儒教的最高价值原则,强调道德原则与实际生活的统一。四书五经人人必须诵读,内容就涉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品德,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儒家就十分强调道德的作用,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提倡为道义而奋斗献身的精神。
  西方人奉行功利主义的行为准则,尽可能趋利避害,追求自己的最大幸福。从古希腊的伊壁鸡鲁到近代的功利主义伦理观均体现了这一倾向。作为功利主义的首倡者,边沁认为,功利原则指的是“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基于这一原则,西方文化倾向于把是否“有用”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前提。后来的西方思想家与教育家,如爱尔维修、洛克、卢梭都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使西方文化展现出功利主义的风貌,非常重视知识和能力。
  
  四、和谐与对抗
  
  中国文化主静,从而形成了天人感应的自然观、人际和谐的社会观。诸子百家虽然各执一词,但都承认天人合一,寻求人与周围环境、自然界的协调。儒家主张修身养性,向内实现心灵的宁静、与外界的平衡。如孔子精神修养的过程是“十有五而志子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家更强调以静制动,人要把握“道”,也要用“心斋”
  、“坐忘”等静的办法,才能到达“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中国对外来佛学的改造使之中国化,也是将自身的静与佛学中的静打通,从此中国文化中除了儒道互补又多了佛的心灵安抚,形成“以儒治世,以道养身,以佛修心”的生活模式。
  西方文化偏于动。赫拉克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太阳啊,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他还提出了逻各斯概念,揭示事物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原因。万物与人永在运动中,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普遍的。马克思指出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使运动观科学化。因为西方人偏重于探险、发现新事物,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希腊雅典就不足为奇了,哥伦布、麦哲伦、达伽玛对新大陆的发现也是这种崇尚竞争和冒险的民族性格使然。
  
  五、结语
  
  对中西民族性格差异对比的最终意义在于通过对比寻求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借鉴、融合,促进文化的传承更新与创造。在全面分析和比较中西民族性格的差异之后,应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中西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审慎的筛选。既要最大限度地吸收西方民族文化的可取之处,也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建设既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又不同于西方文化,既保持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参考文献
  [1]高和顺.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对比研究[J].东岳论丛,2008(29):18.
  [2]胡忠丽,李新民.3中西方文化特性之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8(L):163-164.
  [3]罗素.中西文化之比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4]刘俊.中西民族特性透视[J].株洲工学院,2003(16):34.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在各阶段教育中都占据重要战略地位,语文教学效率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學科的学习。而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当中,由于学生年龄和心智发育等因素,存在许多天然的教学难点,因此,教师要在充分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力争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方法;研究  面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这一阶段教学
期刊
摘要: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要认真构建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写作技能,利用更多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从技法上、心态上以及积累上不断给予学生更多的教学,让学生得到写作的快乐,体会“文章浑天成”的乐趣与内涵。因此,本文就基于笔者自身教学经验,以小学语文为载体,对关于小学生语文写作个性化培养的策略探究的问题进行一番个人观点的说明与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写作;情
期刊
摘要:数学学习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力为主要目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局限在单纯的课本理论学习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拓展练习活动,这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练习,还可以为学生长远持久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拓展练习;原则策略  处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数学素养培养的起步阶段和
期刊
摘要:高校英語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在跨文化时空场域下,培育大学生跨文化意识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归于高校英语教学计划的必修内容,其中涵盖大量的跨文化元素,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其职业生涯路径。本文探索尝试利用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剖析教学引导养成高校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实现“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厚实根基。  关键词:英美文学;跨文化意识;养
期刊
摘要:历史与社会作为初中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对学生历史知识进行教育的活动,同时也需要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进行培养。而在现如今的很多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很多低效化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新课改要求,对科学适当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现实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
期刊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育增添了生机与活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方法、课程的开发、教育的目的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还不尽如人意,但我们的教育改革必将在教师的努力下一步步走向成功!下面是笔者一节物理课教学片断。    一、教学片断: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  师:镜子,家家都有,每天都在照,但你们是否有注意
期刊
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曾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想法;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让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这些精辟的论述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
期刊
摘要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及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关键字 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课程改革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本学期我校在语文学科进行新课改,主要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要充分上好每节课,就要求教师让学生提前明白老师讲课的思路,所以“
期刊
思想品德教学素材在教学中的非常重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内容,形式就失去存在的基础,没有素材作为内容,尽管老师有能说会道的口才、拥有先进的教学工具、高超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使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素材的获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特别是当前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形式下,可凭借网络获取大量素材,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大拼盘,可谓是多而全,,但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一切为了学生,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学也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应用激励性语言是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通过语言来鼓励和激活的。适时真切地使用一些赞美、激励、启发性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刺激学生中枢神经,强化学生的行为,扩大和释放思维能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妙用激励性语言,课堂教学效果良好。那么在课堂中究竟应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