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对于现代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异化现象批判分析最为深刻,而马尔库塞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在技术理性统治下,人作为主体,缺乏了内在批判超越的维度,从而成为了“单向度的人”的理论。“浅薄”的思维模式,是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提出,他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使人失去其反思内省的思维方式,并变得越来越浅薄。虽然其两者分析角度不同,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却殊途同归,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关键词】: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尼古拉斯·卡尔 浅薄
在现代社会的进程当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技术理性成为了新兴的统治形式,像一朵飘在现代人头脑中的无形乌云,使人类陷入了单向度的思维形态之中,即缺乏超越否定批判的维度。而互联网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表现得更为深入和明显,“依赖网络,缺乏思考”的病态现象,使人类变得越发浅薄。对于两者内在联系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理论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理论家,被誉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和“新左派之父”、“青年造反之父”,于1964年发表著作《单向度的人》提出了在科学技术影响下“单向度的人”的理论,从而表达对现代性现象的反思。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用劳动及其异化学说说明了人的本质和异化的发展,就为纠正处于绝境的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对人的理解开辟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而现工业发展社会中,异化现象进一步加深,法兰克福学派的出现,似乎道路又重现曙光,但这次是对人类本质的反思。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和技术理性都呈现出两重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财富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技术理性统治的产生,即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奴役的扩展,对于大机器生产时代,从事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工人区别并不明显,他们都被整合到了技术共同体当中,个人劳动的力量已经达到低谷,机器的作用达到了顶峰,起支配作用,被支配的工人缺失了职业自主选择性,也缺乏了对社会的否定,随着此种现实状态的循环加剧,工人在大机器生产体系之中,作为肯定力量存在,并参与其中,乐此不疲。从科学技术两重性和生成过程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已不再是“中立”态度的工具与手段,而转变成了“披着羊皮”的合理性工具,在极大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这种被人类自认为合理的统治形式正在制约人的思维形态,成为一种新的奴役方式,“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在看似繁华的时代失去了人的本质,满足娱乐享受消遣下的快感,变成社会的附属品,肯定社会现实和状态,缺乏批判和超越的维度,整个社会呈现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也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二、尼古拉斯·卡尔“浅薄”理论
尼古拉斯·卡尔,美国作家,于2010年推出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提出了互联网是否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并正在重塑“浅薄”的思维模式的中心议题,从不同视角,以事实判断的方式去启发网络发展下的现代思考。
以之前科学技术发展一样,数字化的网络时代,给人类带来了无比空前的改革,但也带来了迷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使用,通过字母、书写和神经生理等去证实大脑的高度可塑性。原先人类文字的出现,语音时代变得过时,文本时代随着出现,文本造就了书籍,书籍变成了人类思考的寂静物,寂静是书籍的一部分,使人很容易保持专注,在专注中促进了深度思维和创造性的发展,而互联网信息过载时代出现后,注意力专注性转变成了碎片化和分散化,“在能够轻易获取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这种简短与肢解被现代人无情的使用,大脑神经系统已悄然改变,“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互联网一边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一边重塑大脑,即重塑人类“浅薄”的思维模式,随着使用互联网频繁性、广泛性的增强,那些碎片化和分散化信息越发深入人脑,互联网变成了分辨人类喜好的眼睛,沉思内省的能力变得越来越浅薄,我们缺乏了批判和超越的维度,满足传媒下的娱乐感,寂静变得遥远,单向变得清晰可见,“我们越来越依靠计算机作为理解世界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自己的智能黯然失色,最终沦为人工智能。”
三、“单向度的人”理论与“浅薄”理论的联系及启示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理论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理论,虽然分别从哲学逻辑和实证判断两个不同的论述方式展开,理论深度也不相似,但一方面,互联网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的外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另一方面,两者都回到了科学技术统治下对于人类思维维度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共生性,也可以说结果性一致,表达了科学技术(网络)对于人类本质属性的抽离,不管是其理论充满理想主义还是耸人听闻,对于这个社会而言,总会让我们在终将面临未来科技的道路上有一丝敬畏和对于人类维度的呼唤。
马克思指出,机器生產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邓小平将科学技术称为第一生产力,反映了科学技术对于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与科学技术保持理性的距离,不沉沦,不丢失,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持否定态度,以超越批判的纬度去看待社会现实,懂得自我选择,不忽略优良的传统方式,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相结合。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用民族性的灵魂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引领社会发展,在光怪陆离的科技时代,保持对价值选择的统一,这样的选择实质上是具有批判和超越维度的,并与创新相结合,以印证未来发展的美好性,以国带民,家国一致,敢于否定,敢于进取,敢于发声,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马俊峰,董伟伟.西方马克思主义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许家福,汉,云南玉溪,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在现代社会的进程当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技术理性成为了新兴的统治形式,像一朵飘在现代人头脑中的无形乌云,使人类陷入了单向度的思维形态之中,即缺乏超越否定批判的维度。而互联网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表现得更为深入和明显,“依赖网络,缺乏思考”的病态现象,使人类变得越发浅薄。对于两者内在联系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理论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理论家,被誉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和“新左派之父”、“青年造反之父”,于1964年发表著作《单向度的人》提出了在科学技术影响下“单向度的人”的理论,从而表达对现代性现象的反思。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用劳动及其异化学说说明了人的本质和异化的发展,就为纠正处于绝境的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对人的理解开辟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而现工业发展社会中,异化现象进一步加深,法兰克福学派的出现,似乎道路又重现曙光,但这次是对人类本质的反思。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和技术理性都呈现出两重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财富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技术理性统治的产生,即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奴役的扩展,对于大机器生产时代,从事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工人区别并不明显,他们都被整合到了技术共同体当中,个人劳动的力量已经达到低谷,机器的作用达到了顶峰,起支配作用,被支配的工人缺失了职业自主选择性,也缺乏了对社会的否定,随着此种现实状态的循环加剧,工人在大机器生产体系之中,作为肯定力量存在,并参与其中,乐此不疲。从科学技术两重性和生成过程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已不再是“中立”态度的工具与手段,而转变成了“披着羊皮”的合理性工具,在极大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这种被人类自认为合理的统治形式正在制约人的思维形态,成为一种新的奴役方式,“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在看似繁华的时代失去了人的本质,满足娱乐享受消遣下的快感,变成社会的附属品,肯定社会现实和状态,缺乏批判和超越的维度,整个社会呈现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也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二、尼古拉斯·卡尔“浅薄”理论
尼古拉斯·卡尔,美国作家,于2010年推出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提出了互联网是否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并正在重塑“浅薄”的思维模式的中心议题,从不同视角,以事实判断的方式去启发网络发展下的现代思考。
以之前科学技术发展一样,数字化的网络时代,给人类带来了无比空前的改革,但也带来了迷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使用,通过字母、书写和神经生理等去证实大脑的高度可塑性。原先人类文字的出现,语音时代变得过时,文本时代随着出现,文本造就了书籍,书籍变成了人类思考的寂静物,寂静是书籍的一部分,使人很容易保持专注,在专注中促进了深度思维和创造性的发展,而互联网信息过载时代出现后,注意力专注性转变成了碎片化和分散化,“在能够轻易获取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这种简短与肢解被现代人无情的使用,大脑神经系统已悄然改变,“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互联网一边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一边重塑大脑,即重塑人类“浅薄”的思维模式,随着使用互联网频繁性、广泛性的增强,那些碎片化和分散化信息越发深入人脑,互联网变成了分辨人类喜好的眼睛,沉思内省的能力变得越来越浅薄,我们缺乏了批判和超越的维度,满足传媒下的娱乐感,寂静变得遥远,单向变得清晰可见,“我们越来越依靠计算机作为理解世界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自己的智能黯然失色,最终沦为人工智能。”
三、“单向度的人”理论与“浅薄”理论的联系及启示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理论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理论,虽然分别从哲学逻辑和实证判断两个不同的论述方式展开,理论深度也不相似,但一方面,互联网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的外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另一方面,两者都回到了科学技术统治下对于人类思维维度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共生性,也可以说结果性一致,表达了科学技术(网络)对于人类本质属性的抽离,不管是其理论充满理想主义还是耸人听闻,对于这个社会而言,总会让我们在终将面临未来科技的道路上有一丝敬畏和对于人类维度的呼唤。
马克思指出,机器生產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邓小平将科学技术称为第一生产力,反映了科学技术对于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与科学技术保持理性的距离,不沉沦,不丢失,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持否定态度,以超越批判的纬度去看待社会现实,懂得自我选择,不忽略优良的传统方式,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相结合。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用民族性的灵魂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引领社会发展,在光怪陆离的科技时代,保持对价值选择的统一,这样的选择实质上是具有批判和超越维度的,并与创新相结合,以印证未来发展的美好性,以国带民,家国一致,敢于否定,敢于进取,敢于发声,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马俊峰,董伟伟.西方马克思主义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许家福,汉,云南玉溪,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