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三十六集电视剧《倾城之恋》对原著进行了大胆改写,其创意十分明显。通过构建白、唐两个家庭间的矛盾冲突、设置范柳原的家庭背景和爱情遭遇、突破原著狭小的叙事空间,对原著人物进行重新调配和新增人物等方式,在尊重原著基础上综合了一定的时代精神与时尚元素,演绎了一部超越原著的传奇故事。
[关键词]《倾城之恋》 改编 创意设置 传奇故事
三十六集电视剧《倾城之恋》是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爱情大戏。电视剧对原著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改编,其创意非常突出。小说原著仅有两万多字,单线描述二战时期女主人公白流苏因为意外的香港沦陷事件成全了她与范柳原的婚姻。小说虽短却说尽了人生的诸多无奈和酸楚。改编后的电视剧已经脱离了这样的阴冷而走向热情浪漫,这是对原著主基调的颠覆。小说原著的人物及其人物关系都很狭隘和单一,白流苏的不幸婚史、范柳原的过去经历、白公馆大家族里的明争暗斗等内容都是一笔带过,这无疑给电视剧的改编提供了补充“前戏”的空间,进而对原著叙事结构、内容、人物、事件等进行了连带性的大胆改写。
一、上海、香港并行穿插:结构不再单一,主题更加时尚
原著的叙事结构是以女主人公白流苏的行踪为线索把上海和香港连成一体,这种以追踪主要人物的时空变动而进行叙事的结构方式是典型的以时间穿插空间的叙事方法。时间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结构元素,空问的意义被极大的压缩。电视剧在叙事结构上把故事人物分成上海、香港两组,采用了并行讲述、互为穿插的方式来把白流苏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范柳原的故事发生在香港,分别讲述两个主人公在接触之前的前戏,然后通过徐先生、徐太太来实现交叉,让白流苏与范柳原发生关系。这样不光释放了被压缩了的空间意义,而且,对原著主题的深化更具有现实意义。
“电视剧的时间,是基于情节内容来决定的。”P182相当的情节容量是构成三十六集“电视剧的时间”的基本保证。“电视剧的空间更是戏剧矛盾发生、发展之处,也是演员表演必不可少的支柱。”P186它的“空间配置”,“既是仿真的,又是超越了纯粹模仿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的”P94因此,拓展和延长时间、释放和配置空间对于短篇小说改编电视剧就显得势在必行。把上海和香港两个城市列入叙事的构架,既是情节内容对电视的时间要求,更是拓展内容和深化主题的空间要求。于是,电视剧的时空结构依重“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方式,显示出叙事上的三点优势。第一,叙事的立体感。叙事尽管有先后的次序,但两个有缘人总是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了与双方有关联的某一件事件,彼此总有照应。第二,观众接受的空间感。对于观众来说,总是想知道,此时此刻的对方在做什么。两地空间的隔阂,正是调动观众参与想像的一种方式。第三,隐喻深化主题。原著的主题比较阴郁,蕴含了一些哲理的冷漠。电视剧通过两地各有因果的爱情渲染,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主题热情、时尚,成为爱情偶像剧。当然,以上三者并不是通过分别显示来完成屏幕叙事的,而是三者有机结合下的意义。比如,第一集开始,字幕显示上海。接着镜头进入深宅大院,是白老太召开家庭会议,要把白流苏“风风光光”地嫁出去,让各屋出钱。但这个会议总是被白流苏在徐太太陪伴下去照相馆与唐一元拍结婚照的镜头所打断,被唐一元家中亮相的镜头所打断。这三组交替镜头都是叙上海之事,即白流苏在准备婚事。但是,当自流苏、唐一元走出照相馆后,打断“上海之事”的是字幕显示:香港——范柳原亮相。此后,由自家、唐家分别组织婚礼和范柳原在香港去邮局、去当铺和码头蒙生等镜头交替组接。这样,通过时空事件频繁的穿插交叉组接(白老太组织家庭会议就被九次打断),立体性、空间感和写意共同让叙事更完美、丰富、和谐。
二、“富”“贵”人家的貌合神离:没有退路的婚姻困境
原著对白流苏前夫及夫家境况的描写都很简略,只是作为背景交代了自流苏离婚后曾得到过一笔经济补偿,只此而已。电视剧不光设置了前夫是一个沾花惹草的风流公子,更重要的是设置了前夫的家庭是一户唐姓富商,兴旺的暴发户。这与白家的没落形成了强烈反差。白家穷困僚倒,但却是名门望族。唐家以现代大商人的姿态面对穷途末路的白家显得颐指气使,但时时也因自己是暴发户而英雄气短。所以,唐父为儿子设计的婚姻则是“富贵合一”,取长补短,可谓用心良苦。
电视剧着力营造白、唐两家人之间的既相互“抬举”又相互蔑视的特殊心态,对立情绪滋长了无法逾越的鸿沟:勾心斗角、处处较劲的家庭生活,给白流苏的婚姻留下了沉重的阴影:两个大家庭背离,加速了小家庭的破产。如,婚前两家人在暗地里就较上了劲。唐父让全家着西装以现代化装备来压制白家的陈腐,用唐父的话来说,“就是要比,就是要比个高下。”自家老太也不甘示弱,以身作责动员全家为白流苏筹办嫁装,要“风风光光”地把自流苏嫁出去,“免得叫别人小看了我们白家”。于是,第二集婚宴场景中,电视剧把两家人在衣着、行举、言语和神态进行了对比式的点染,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让谁,甚至于进行不顾及场面的争斗。好在大家闺秀出身的白流苏出面,息事宁人,才把争斗化解。此后,电视剧又多处设置了两家人之间的较劲比拚,让自流苏一方是女儿另一方是媳妇而处在矛盾之中,左右为难。通过这样的设置,对白流苏的婚姻及其结果给予了令人信服的图解——既是两个家庭“门当户对”利益下的产物,又是两个家庭相互排斥下的结果。
电视剧作力于两个大家庭之间的针锋相对,其实有两个重要作用。其一,把人物设置于左右不是的尴尬情境之中,一方面可以加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喜剧效果,以强化了观众心理的接受期待,另一方面也不失为让白流苏赢得观众的同情性认同的一个叙事性策略。以引来“观众直接以自身设身处地设想主人化的命运,产生同情的、怜悯的甚至共鸣的接受心理状态。”第二,两个家庭的矛盾冲突促成了女主人公的行动。“电视剧中所表现的戏剧冲突,主要是不同性格、代表不同利益和观念的人物之间的;中突。要让观众了解这些;中突的内容和意义,只有把剧中人物置于戏剧冲突之中,把人物在冲突中的行动表现在观众面前,表现人物的在干什么、想干什么、怎样干。”正是唐家对风流成性的儿子唐一元的放纵娇惯构成了夫妻忠诚相守的冲突,正是唐家和白家相互间的刻意嘲笑和轻蔑所激起的矛盾,加速了白流苏想解脱、谋反叛、逃离痛苦的决心,为女主人公白流苏的性格发展找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背景。
三、范柳原:性格的圆形轨迹
电视剧中的范柳原是富商的私生子,流落到香港,由码头工沦为绑匪。后来,官司胜诉继承了父亲部分遗产,并组建了自己的公司。他是一个经历过人世沧桑,知恩图报,侠义勇为,爱情专一的男子汉形象。剧作刻意营造了他对 一见钟情女子洪莲的专情,洪莲的哥嫂却对他不信任,加上去他英国的耽误,让有情人没能成为眷属,而报终天之恨。洪莲死后,范柳原变得玩世不恭,放浪行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白流苏的出现,让他想起洪莲。白流苏给予的吸引大不了是对过去梦中情人的追还,是用白流苏“代替一个死去的人”。所以,他爱的不是白流苏而是洪莲。邱律师在向白流苏介绍了范柳原对洪莲的真挚爱情后说,“所以说范柳原这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段感情。”他才无心事业,无意爱情,昏昏噩噩度日。但是,突然而至的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磨砺,冲击了他的玩世不恭,纯洁了他的爱情观和责任感,让范柳原与白流苏有情人终成眷属。
原著中的范柳原风流倜傥、玩世不恭,是一个只愿风流不愿承担责任的公子哥儿。对于这种性格的生成,原著没有作出交代。但是,电视剧却为范柳原的出生和性格的生成组织了一系列的情节,从范柳原是富家私生子、到流落码头沦为绑匪的帮凶、到继承权的官司起落、到寻找出生证的死里逃生、到爱而不得又惭愧的爱情经历、到勇救抗日游击队长桃花……等等。这些情节都是原著中没有的,但都符合原著所提供的背景和造成范柳原玩世不恭性格的可能。于是,电视剧展示了范柳原由落泊公子到巨商,由劫匪到正人君子,由纯正为人到华而不实,由爱得专一到轻佻、放纵,再回到纯正信守的坎坷人生经历和性格颤变。可以这样说,范柳原性格发展的圆形轨迹,是电视剧对原著进行前戏补充和后戏发挥的一个经典范例。
四、次要人物:让主要人物更完美
电视剧次要人物的设置和塑造是在原著人物的基础上,一边发掘原著已有的人物,如白流苏的原配丈夫、白宝络、徐先生夫妇等人:另一边又新增了大量人物,如洪莲、邱律师、唐父、吴先生等等。这些人物的出现可以让原著单一的人物关系复杂化,增强故事性,又可以通过人物关系的设置来为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服务。
白流苏与前夫的婚姻,在原著中只是通过三哥传达徐太太报丧时进行了交待,连姓名都没有,只有一个指代:“六妹离掉的那一位”死了,改编后“六妹离掉的那一位”成了唐一元,并设置了一系列唐家人物,还把成婚、唐一元的婚外情、婚姻破裂、离婚艰辛、赎回绑票、过继子嗣……,诸多情节浓墨重彩地进行了演绎。比如,为了让唐一元放弃花花世界,白流苏用尽了各种方法,软硬皆施,甚至略施小计“以毒攻毒”都不能改变唐一元的风流本性,相反更加变本加厉,甚至娶了小老婆。白流苏对美满家庭、幸福婚姻的梦想终成泡影,并对真挚爱情充满了憧憬。
白流苏和白宝络是同父异母姊妹。原著中白宝络只是一个陪衬人物,第一,作范柳原的提亲对象:第二,体现白流苏的自私:第三,加速白流苏出走家庭的决心。改编后,通过对白宝络形象的塑造,把白流苏这个知情知暖,体贴周到,爱护妹妹的形象反衬得特具人格魅力。比如,她们俩与范柳原的三角关系,让这两姊妹的亲情力量无比感人和煽情。在徐太太介绍之前,剧情就已经设置了风流倜傥的范柳原与姐妹俩的接触,特别是在危急时的解救之举,更让这俩姐妹印象深刻。当徐太太作媒 白流苏因无意中的行为而伤害了自己的妹妹,内疚万分,断然拒绝了范柳原的纠缠。为解决这一矛盾,剧中设置了白宝络送亲娘骨灰回乡时,险被日本兵凌辱。赵团长救了他,并产生了爱情。于是,白宝络离开了这个特殊的三角,为白流苏最后选择香港,不光摆脱了传统道德的责难,还为忠贞不渝的爱情增添了筹码。
原著中徐先生只是为徐太太作媒提供背景的陪衬人物,徐先生与范柳原只是一般商界朋友而已。改编后,徐先生对范柳原有救命之恩。在范柳原沦落做了绑匪,徐先生将被撕票时,柳原起了恻隐之心,私下把他放了。后来范柳原官司胜诉成立自己的公司,徐先生成为公司的副总经理,辅佐范柳原小有成就,并不顾个人安危去苏北游击队送钱“赎回”范柳原,成为生死之交。范柳原失去恋人洪莲后,徐先生调动他的所有关系为范柳原找寻一个能替代洪莲的伴侣,并动员范柳原去上海散心,才有了在上海租界“小耍无赖”结识了白流苏姊妹,才有了徐太太的作媒。所以,徐先生是一个桥梁人物,是他促成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生死恋”。
电视剧新增人物众多,但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能为故事和人物关系服务。如洪莲是邮局职员,范柳原常来取汇款结识并相爱,但因哥哥反对下嫁他人为妻,抑郁成疚,不久去世。范柳原悲伤欲绝,以至无心事业,放浪行骸,玩世不恭。因此,洪莲的悲剧则是范柳原性格变异的根源。再如,吴先生是白老太精心选择的房客,报社的编辑。他喜欢知书识礼的白流苏,并向她求爱。而处在逆境中的白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白流苏的这桩婚事上。自流苏不知道哥嫂们有意破坏了她与范柳原的联系,在等不到范柳原的音讯又被吴先生的真情所动,当正要决定接受吴先生时忽然接到范柳原邀请赴港的电报,让白流苏猛然发现自己爱的是范柳原。吴先生是一个有钱的正人君子,也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上海小男人形象,白流苏最终放弃他的根本原因,也许符合一个很时尚的说法这个人一点儿都不浪漫。正因为如此,他的出现才为范柳原与白流苏的浪漫爱情作了铺垫。
五、结语
三十六集电视剧《倾城之恋》是一部借用了原著篇名、人物和基本情节,进行了大胆改写的爱情激情偶像剧。这是张爱玲小说改编中,变冷峻苍凉为激情浪漫的最具颠覆性的一次尝试。特别是在庞大的叙事空间里,把原著中“一笔带过”的事件、人物进行了重新调配和组合,大大增强了电视剧的故事性。这既有白家公馆复杂的人物及其关系,又有白流苏前夫的家庭背景、人物及其关系、婚后生活与离婚始末,还有范柳原的出生背景、生活艰辛与爱情波折,等等。以至于三十六集的叙事空间,作为前戏的拓展、补充就占用了全剧的三分之二,这既体现了改编者的艺术趣味和创意,也代表了当前电视连续剧改编的一种结构模式,,“从改编理论上来讲,原著和改编本之间是一种素材和成品的关系,改编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改编者必然要以自己的艺术理解来对原著进行增删或重组,从而使改编者的艺术趣味和个人情感表现在改编本中”。
纵观全剧,故事内容繁杂精彩,情节曲折生动,一改原著的单调,风格通俗时尚,继承了原著的传奇情调:叙事框架庞大而不臃肿,适合把故事讲得离奇生动,叙事手法不生涩还略显老道,叙事节奏有张有弛,显现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总之,这是一部既颠覆又尊重,既有创新又有继承,综合了一定的时代精神与时尚元素的超越原著的传奇故事。
[关键词]《倾城之恋》 改编 创意设置 传奇故事
三十六集电视剧《倾城之恋》是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爱情大戏。电视剧对原著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改编,其创意非常突出。小说原著仅有两万多字,单线描述二战时期女主人公白流苏因为意外的香港沦陷事件成全了她与范柳原的婚姻。小说虽短却说尽了人生的诸多无奈和酸楚。改编后的电视剧已经脱离了这样的阴冷而走向热情浪漫,这是对原著主基调的颠覆。小说原著的人物及其人物关系都很狭隘和单一,白流苏的不幸婚史、范柳原的过去经历、白公馆大家族里的明争暗斗等内容都是一笔带过,这无疑给电视剧的改编提供了补充“前戏”的空间,进而对原著叙事结构、内容、人物、事件等进行了连带性的大胆改写。
一、上海、香港并行穿插:结构不再单一,主题更加时尚
原著的叙事结构是以女主人公白流苏的行踪为线索把上海和香港连成一体,这种以追踪主要人物的时空变动而进行叙事的结构方式是典型的以时间穿插空间的叙事方法。时间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结构元素,空问的意义被极大的压缩。电视剧在叙事结构上把故事人物分成上海、香港两组,采用了并行讲述、互为穿插的方式来把白流苏的故事发生在上海,范柳原的故事发生在香港,分别讲述两个主人公在接触之前的前戏,然后通过徐先生、徐太太来实现交叉,让白流苏与范柳原发生关系。这样不光释放了被压缩了的空间意义,而且,对原著主题的深化更具有现实意义。
“电视剧的时间,是基于情节内容来决定的。”P182相当的情节容量是构成三十六集“电视剧的时间”的基本保证。“电视剧的空间更是戏剧矛盾发生、发展之处,也是演员表演必不可少的支柱。”P186它的“空间配置”,“既是仿真的,又是超越了纯粹模仿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的”P94因此,拓展和延长时间、释放和配置空间对于短篇小说改编电视剧就显得势在必行。把上海和香港两个城市列入叙事的构架,既是情节内容对电视的时间要求,更是拓展内容和深化主题的空间要求。于是,电视剧的时空结构依重“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方式,显示出叙事上的三点优势。第一,叙事的立体感。叙事尽管有先后的次序,但两个有缘人总是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了与双方有关联的某一件事件,彼此总有照应。第二,观众接受的空间感。对于观众来说,总是想知道,此时此刻的对方在做什么。两地空间的隔阂,正是调动观众参与想像的一种方式。第三,隐喻深化主题。原著的主题比较阴郁,蕴含了一些哲理的冷漠。电视剧通过两地各有因果的爱情渲染,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主题热情、时尚,成为爱情偶像剧。当然,以上三者并不是通过分别显示来完成屏幕叙事的,而是三者有机结合下的意义。比如,第一集开始,字幕显示上海。接着镜头进入深宅大院,是白老太召开家庭会议,要把白流苏“风风光光”地嫁出去,让各屋出钱。但这个会议总是被白流苏在徐太太陪伴下去照相馆与唐一元拍结婚照的镜头所打断,被唐一元家中亮相的镜头所打断。这三组交替镜头都是叙上海之事,即白流苏在准备婚事。但是,当自流苏、唐一元走出照相馆后,打断“上海之事”的是字幕显示:香港——范柳原亮相。此后,由自家、唐家分别组织婚礼和范柳原在香港去邮局、去当铺和码头蒙生等镜头交替组接。这样,通过时空事件频繁的穿插交叉组接(白老太组织家庭会议就被九次打断),立体性、空间感和写意共同让叙事更完美、丰富、和谐。
二、“富”“贵”人家的貌合神离:没有退路的婚姻困境
原著对白流苏前夫及夫家境况的描写都很简略,只是作为背景交代了自流苏离婚后曾得到过一笔经济补偿,只此而已。电视剧不光设置了前夫是一个沾花惹草的风流公子,更重要的是设置了前夫的家庭是一户唐姓富商,兴旺的暴发户。这与白家的没落形成了强烈反差。白家穷困僚倒,但却是名门望族。唐家以现代大商人的姿态面对穷途末路的白家显得颐指气使,但时时也因自己是暴发户而英雄气短。所以,唐父为儿子设计的婚姻则是“富贵合一”,取长补短,可谓用心良苦。
电视剧着力营造白、唐两家人之间的既相互“抬举”又相互蔑视的特殊心态,对立情绪滋长了无法逾越的鸿沟:勾心斗角、处处较劲的家庭生活,给白流苏的婚姻留下了沉重的阴影:两个大家庭背离,加速了小家庭的破产。如,婚前两家人在暗地里就较上了劲。唐父让全家着西装以现代化装备来压制白家的陈腐,用唐父的话来说,“就是要比,就是要比个高下。”自家老太也不甘示弱,以身作责动员全家为白流苏筹办嫁装,要“风风光光”地把自流苏嫁出去,“免得叫别人小看了我们白家”。于是,第二集婚宴场景中,电视剧把两家人在衣着、行举、言语和神态进行了对比式的点染,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让谁,甚至于进行不顾及场面的争斗。好在大家闺秀出身的白流苏出面,息事宁人,才把争斗化解。此后,电视剧又多处设置了两家人之间的较劲比拚,让自流苏一方是女儿另一方是媳妇而处在矛盾之中,左右为难。通过这样的设置,对白流苏的婚姻及其结果给予了令人信服的图解——既是两个家庭“门当户对”利益下的产物,又是两个家庭相互排斥下的结果。
电视剧作力于两个大家庭之间的针锋相对,其实有两个重要作用。其一,把人物设置于左右不是的尴尬情境之中,一方面可以加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喜剧效果,以强化了观众心理的接受期待,另一方面也不失为让白流苏赢得观众的同情性认同的一个叙事性策略。以引来“观众直接以自身设身处地设想主人化的命运,产生同情的、怜悯的甚至共鸣的接受心理状态。”第二,两个家庭的矛盾冲突促成了女主人公的行动。“电视剧中所表现的戏剧冲突,主要是不同性格、代表不同利益和观念的人物之间的;中突。要让观众了解这些;中突的内容和意义,只有把剧中人物置于戏剧冲突之中,把人物在冲突中的行动表现在观众面前,表现人物的在干什么、想干什么、怎样干。”正是唐家对风流成性的儿子唐一元的放纵娇惯构成了夫妻忠诚相守的冲突,正是唐家和白家相互间的刻意嘲笑和轻蔑所激起的矛盾,加速了白流苏想解脱、谋反叛、逃离痛苦的决心,为女主人公白流苏的性格发展找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背景。
三、范柳原:性格的圆形轨迹
电视剧中的范柳原是富商的私生子,流落到香港,由码头工沦为绑匪。后来,官司胜诉继承了父亲部分遗产,并组建了自己的公司。他是一个经历过人世沧桑,知恩图报,侠义勇为,爱情专一的男子汉形象。剧作刻意营造了他对 一见钟情女子洪莲的专情,洪莲的哥嫂却对他不信任,加上去他英国的耽误,让有情人没能成为眷属,而报终天之恨。洪莲死后,范柳原变得玩世不恭,放浪行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白流苏的出现,让他想起洪莲。白流苏给予的吸引大不了是对过去梦中情人的追还,是用白流苏“代替一个死去的人”。所以,他爱的不是白流苏而是洪莲。邱律师在向白流苏介绍了范柳原对洪莲的真挚爱情后说,“所以说范柳原这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段感情。”他才无心事业,无意爱情,昏昏噩噩度日。但是,突然而至的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磨砺,冲击了他的玩世不恭,纯洁了他的爱情观和责任感,让范柳原与白流苏有情人终成眷属。
原著中的范柳原风流倜傥、玩世不恭,是一个只愿风流不愿承担责任的公子哥儿。对于这种性格的生成,原著没有作出交代。但是,电视剧却为范柳原的出生和性格的生成组织了一系列的情节,从范柳原是富家私生子、到流落码头沦为绑匪的帮凶、到继承权的官司起落、到寻找出生证的死里逃生、到爱而不得又惭愧的爱情经历、到勇救抗日游击队长桃花……等等。这些情节都是原著中没有的,但都符合原著所提供的背景和造成范柳原玩世不恭性格的可能。于是,电视剧展示了范柳原由落泊公子到巨商,由劫匪到正人君子,由纯正为人到华而不实,由爱得专一到轻佻、放纵,再回到纯正信守的坎坷人生经历和性格颤变。可以这样说,范柳原性格发展的圆形轨迹,是电视剧对原著进行前戏补充和后戏发挥的一个经典范例。
四、次要人物:让主要人物更完美
电视剧次要人物的设置和塑造是在原著人物的基础上,一边发掘原著已有的人物,如白流苏的原配丈夫、白宝络、徐先生夫妇等人:另一边又新增了大量人物,如洪莲、邱律师、唐父、吴先生等等。这些人物的出现可以让原著单一的人物关系复杂化,增强故事性,又可以通过人物关系的设置来为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服务。
白流苏与前夫的婚姻,在原著中只是通过三哥传达徐太太报丧时进行了交待,连姓名都没有,只有一个指代:“六妹离掉的那一位”死了,改编后“六妹离掉的那一位”成了唐一元,并设置了一系列唐家人物,还把成婚、唐一元的婚外情、婚姻破裂、离婚艰辛、赎回绑票、过继子嗣……,诸多情节浓墨重彩地进行了演绎。比如,为了让唐一元放弃花花世界,白流苏用尽了各种方法,软硬皆施,甚至略施小计“以毒攻毒”都不能改变唐一元的风流本性,相反更加变本加厉,甚至娶了小老婆。白流苏对美满家庭、幸福婚姻的梦想终成泡影,并对真挚爱情充满了憧憬。
白流苏和白宝络是同父异母姊妹。原著中白宝络只是一个陪衬人物,第一,作范柳原的提亲对象:第二,体现白流苏的自私:第三,加速白流苏出走家庭的决心。改编后,通过对白宝络形象的塑造,把白流苏这个知情知暖,体贴周到,爱护妹妹的形象反衬得特具人格魅力。比如,她们俩与范柳原的三角关系,让这两姊妹的亲情力量无比感人和煽情。在徐太太介绍之前,剧情就已经设置了风流倜傥的范柳原与姐妹俩的接触,特别是在危急时的解救之举,更让这俩姐妹印象深刻。当徐太太作媒 白流苏因无意中的行为而伤害了自己的妹妹,内疚万分,断然拒绝了范柳原的纠缠。为解决这一矛盾,剧中设置了白宝络送亲娘骨灰回乡时,险被日本兵凌辱。赵团长救了他,并产生了爱情。于是,白宝络离开了这个特殊的三角,为白流苏最后选择香港,不光摆脱了传统道德的责难,还为忠贞不渝的爱情增添了筹码。
原著中徐先生只是为徐太太作媒提供背景的陪衬人物,徐先生与范柳原只是一般商界朋友而已。改编后,徐先生对范柳原有救命之恩。在范柳原沦落做了绑匪,徐先生将被撕票时,柳原起了恻隐之心,私下把他放了。后来范柳原官司胜诉成立自己的公司,徐先生成为公司的副总经理,辅佐范柳原小有成就,并不顾个人安危去苏北游击队送钱“赎回”范柳原,成为生死之交。范柳原失去恋人洪莲后,徐先生调动他的所有关系为范柳原找寻一个能替代洪莲的伴侣,并动员范柳原去上海散心,才有了在上海租界“小耍无赖”结识了白流苏姊妹,才有了徐太太的作媒。所以,徐先生是一个桥梁人物,是他促成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生死恋”。
电视剧新增人物众多,但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能为故事和人物关系服务。如洪莲是邮局职员,范柳原常来取汇款结识并相爱,但因哥哥反对下嫁他人为妻,抑郁成疚,不久去世。范柳原悲伤欲绝,以至无心事业,放浪行骸,玩世不恭。因此,洪莲的悲剧则是范柳原性格变异的根源。再如,吴先生是白老太精心选择的房客,报社的编辑。他喜欢知书识礼的白流苏,并向她求爱。而处在逆境中的白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白流苏的这桩婚事上。自流苏不知道哥嫂们有意破坏了她与范柳原的联系,在等不到范柳原的音讯又被吴先生的真情所动,当正要决定接受吴先生时忽然接到范柳原邀请赴港的电报,让白流苏猛然发现自己爱的是范柳原。吴先生是一个有钱的正人君子,也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上海小男人形象,白流苏最终放弃他的根本原因,也许符合一个很时尚的说法这个人一点儿都不浪漫。正因为如此,他的出现才为范柳原与白流苏的浪漫爱情作了铺垫。
五、结语
三十六集电视剧《倾城之恋》是一部借用了原著篇名、人物和基本情节,进行了大胆改写的爱情激情偶像剧。这是张爱玲小说改编中,变冷峻苍凉为激情浪漫的最具颠覆性的一次尝试。特别是在庞大的叙事空间里,把原著中“一笔带过”的事件、人物进行了重新调配和组合,大大增强了电视剧的故事性。这既有白家公馆复杂的人物及其关系,又有白流苏前夫的家庭背景、人物及其关系、婚后生活与离婚始末,还有范柳原的出生背景、生活艰辛与爱情波折,等等。以至于三十六集的叙事空间,作为前戏的拓展、补充就占用了全剧的三分之二,这既体现了改编者的艺术趣味和创意,也代表了当前电视连续剧改编的一种结构模式,,“从改编理论上来讲,原著和改编本之间是一种素材和成品的关系,改编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改编者必然要以自己的艺术理解来对原著进行增删或重组,从而使改编者的艺术趣味和个人情感表现在改编本中”。
纵观全剧,故事内容繁杂精彩,情节曲折生动,一改原著的单调,风格通俗时尚,继承了原著的传奇情调:叙事框架庞大而不臃肿,适合把故事讲得离奇生动,叙事手法不生涩还略显老道,叙事节奏有张有弛,显现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总之,这是一部既颠覆又尊重,既有创新又有继承,综合了一定的时代精神与时尚元素的超越原著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