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紫砂艺术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他做一把“掇只壶”,曾经用上了120件工具和120多道工序来完成,从这两个数字就可以说明学习紫砂艺术的艰辛。跟随顾景舟学习的弟子们都知道,顾景舟使用的每一件工具都是他自己亲手制作的,每制作一件工具,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它的应用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都是顾景舟在实践中“悟”出来的,这一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中悟”的过程。
我们学习紫砂艺术,会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刚开始跟师傅学打泥片、泥条、把泥条镶成身筒、上满片、上底片……做成一把壶,心中满意,学有初成。可是过段时间再来看这把壶,就会觉得它“毛病”不少,这是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审美目光的提高,特别是从传统的经典作品中领悟到它的“内在美”,即它的内在气质、神韵。于是再做第二把同样的壶,在制作技艺上可说是又上了一个台阶,这一成绩的取得可说是“悟中学”的过程。紫砂艺术的学习和提高就是在这样的“学中悟、悟中学”的方式中阶梯式前进的。
“学中悟”,悟的是做紫砂的方法、道理,也就是学习紫砂艺术的“门道”、技艺。技艺的深浅,通过作品是能够“读”出来的。对于我们的作品,可以称作为“器”,《老子》第十一章:“埏埴以为器,为其无,有器之用。”其意思是说:揉和陶土做成器具,使器具有了中空(无)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而器具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悟得越多,做成的作品在实用的同时,其器型也更加完美。
要制成一件精美的紫砂器,需要“悟”的方面很多,其中的关键之处有:矿土知识的认识,其优劣的辨别方法及它们之间的拼配技法;嘴、把、钮与壶体、壶盖的衔接技法;各种工具的制作要领及应用技法;坯体干燥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烧成温度的掌握,如何达到最佳的“临界点”。只有悟出和掌握以上环节的技巧、诀窍,才能顺利做成一把质量上乘的紫砂壶。
“悟道壶”就是通过“学中悟、悟中学”这一过程,参照传统的经典壶型,加上自己的设想构思创作出来的。其壶型取法于明代,与时大彬的“调砂提梁壶”的壶型非常接近。明式紫砂壶风靡了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他们都把“明式壶”奉为经典,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简练浑厚、古朴大方,很少雕饰而以气韵取胜。“悟道壶”的创作设想就是要保留“明式壶”浑朴厚重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改弯嘴为直嘴,改提梁为圈把,改压盖为嵌盖,短直颈,其最大的特点是借鉴了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留白花卉纹盖尊”凹肩的造型技法。“青花留白花卉纹盖尊”,尊口微外撇,短颈、凹肩,器身上敛下硕,平底、矮圈足。其器型与同时期的铜宣德炉的造型相类似,也是不同器物在造型上互相借鉴、互取其长的例证。我们的紫砂艺术在造型设计上也要借鉴其它艺术品的优秀造型。“青花留白花卉纹盖尊”凹肩的造型应用在紫砂壶上,其姿态是十分优美的。这种凹肩的造型也可见于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制作的“曲壶”,美就美在其凹肩的曲。由于其曲就产生了过渡、衔接、呼应、对比的艺术效果,静中有动,而“曲壶”其凹肩的孤度更大,姿态也特别优美,这是设计者的不凡匠心,制作者的精湛技艺珠联璧合的成果。
“悟道壶”的凹肩技法的应用更衬托出壶腹的圆鼓、饱满、丰润、厚重,上下的节奏明显而轻快,平盖与平底相呼应,扁圆珠钮和壶腹的扁圆造型相映衬,内凹的肩部线型如行云流水、彩带飞动,取得了静中寓动的特殊效果。
在“悟道壶”的创作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悟”:一是学习传统的经典造型,可以学中有创,造型的变化要符合率真、朴素、简练、适用的原则,在变化中坚守“智欲其圆、行欲其方”的法则。二是在学习中要开阔眼界,非紫砂类的工艺品只要在造型上有可取的地方,皆可为我所用。三是要善于向古人与今人学习,自己设计的造型要向内行的人士征求意见,如有需要改进之处必须重新进行再创作,集思广益是提高壶艺的有效途径。四是一种壶型要反复做,全手工成型的方法是作者的心与壶相互交流的过程,有时候,一些细微的变化会使你手下的造型更完美,只有反复实践才能悟出这种变化的微妙之处。学习是悟的前提条件,我们只要能够坚持“学中悟、悟中学”,就一定能够制作出更多的紫砂新品。
我们学习紫砂艺术,会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刚开始跟师傅学打泥片、泥条、把泥条镶成身筒、上满片、上底片……做成一把壶,心中满意,学有初成。可是过段时间再来看这把壶,就会觉得它“毛病”不少,这是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审美目光的提高,特别是从传统的经典作品中领悟到它的“内在美”,即它的内在气质、神韵。于是再做第二把同样的壶,在制作技艺上可说是又上了一个台阶,这一成绩的取得可说是“悟中学”的过程。紫砂艺术的学习和提高就是在这样的“学中悟、悟中学”的方式中阶梯式前进的。
“学中悟”,悟的是做紫砂的方法、道理,也就是学习紫砂艺术的“门道”、技艺。技艺的深浅,通过作品是能够“读”出来的。对于我们的作品,可以称作为“器”,《老子》第十一章:“埏埴以为器,为其无,有器之用。”其意思是说:揉和陶土做成器具,使器具有了中空(无)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而器具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悟得越多,做成的作品在实用的同时,其器型也更加完美。
要制成一件精美的紫砂器,需要“悟”的方面很多,其中的关键之处有:矿土知识的认识,其优劣的辨别方法及它们之间的拼配技法;嘴、把、钮与壶体、壶盖的衔接技法;各种工具的制作要领及应用技法;坯体干燥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烧成温度的掌握,如何达到最佳的“临界点”。只有悟出和掌握以上环节的技巧、诀窍,才能顺利做成一把质量上乘的紫砂壶。
“悟道壶”就是通过“学中悟、悟中学”这一过程,参照传统的经典壶型,加上自己的设想构思创作出来的。其壶型取法于明代,与时大彬的“调砂提梁壶”的壶型非常接近。明式紫砂壶风靡了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他们都把“明式壶”奉为经典,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简练浑厚、古朴大方,很少雕饰而以气韵取胜。“悟道壶”的创作设想就是要保留“明式壶”浑朴厚重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改弯嘴为直嘴,改提梁为圈把,改压盖为嵌盖,短直颈,其最大的特点是借鉴了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留白花卉纹盖尊”凹肩的造型技法。“青花留白花卉纹盖尊”,尊口微外撇,短颈、凹肩,器身上敛下硕,平底、矮圈足。其器型与同时期的铜宣德炉的造型相类似,也是不同器物在造型上互相借鉴、互取其长的例证。我们的紫砂艺术在造型设计上也要借鉴其它艺术品的优秀造型。“青花留白花卉纹盖尊”凹肩的造型应用在紫砂壶上,其姿态是十分优美的。这种凹肩的造型也可见于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制作的“曲壶”,美就美在其凹肩的曲。由于其曲就产生了过渡、衔接、呼应、对比的艺术效果,静中有动,而“曲壶”其凹肩的孤度更大,姿态也特别优美,这是设计者的不凡匠心,制作者的精湛技艺珠联璧合的成果。
“悟道壶”的凹肩技法的应用更衬托出壶腹的圆鼓、饱满、丰润、厚重,上下的节奏明显而轻快,平盖与平底相呼应,扁圆珠钮和壶腹的扁圆造型相映衬,内凹的肩部线型如行云流水、彩带飞动,取得了静中寓动的特殊效果。
在“悟道壶”的创作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悟”:一是学习传统的经典造型,可以学中有创,造型的变化要符合率真、朴素、简练、适用的原则,在变化中坚守“智欲其圆、行欲其方”的法则。二是在学习中要开阔眼界,非紫砂类的工艺品只要在造型上有可取的地方,皆可为我所用。三是要善于向古人与今人学习,自己设计的造型要向内行的人士征求意见,如有需要改进之处必须重新进行再创作,集思广益是提高壶艺的有效途径。四是一种壶型要反复做,全手工成型的方法是作者的心与壶相互交流的过程,有时候,一些细微的变化会使你手下的造型更完美,只有反复实践才能悟出这种变化的微妙之处。学习是悟的前提条件,我们只要能够坚持“学中悟、悟中学”,就一定能够制作出更多的紫砂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