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学生实际出发,剖析他们的心理,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心理的基础上,绕过他们心理的“暗礁”,树立“数学观”应对策略,并妥善施行,从而切实有效地转化后进生。
【关键词】 后进生 心理辅导 数学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原本存在的不少后进生转化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过去所谓后进生辅导效果甚微,特别是到了毕业阶段,教师忙于培尖,对他们任其自然,后进生们往往会“破罐子破摔”,任凭你老师和领导磨破嘴皮也无济于事。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曾多次强调:“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差生的转化工作。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他同时还指出:“转化差生比培养几个优秀生难度更大,对教师的思想觉悟、品德、能力都要有更高的要求。而差生的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搞好,对基础教育的成败举足轻重。”由此可见,教育转化后进生是何等的重要。
如何才能较好地转化后进生呢?笔者认为从学生实际出发,剖析他们的心理,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心理的基础上,绕过他们心理的“暗礁”,树立“数学观”应对策略,并妥善施行,从而切实有效地转化后进生。
1 “高原”心理——树立一个“≠”
不可否认,后进生特殊的“地位”致使他们常常遭到同学、老师、父母的冷眼甚至训斥,于是长期的“另眼相待”促使他们形成了“不管我做得怎样错,老师、父母教育的怎样对,只要是吹胡子瞪眼的,肯定不成!”的心理,这种心理暂且称为“高原”心理。后进生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谁要想强行“登陆”这块“高原”,必将有“高原现象”的回击。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训对于受挫的后进生来说并不有效。他们需要的良药不应是“苦口”,而应是“顺耳”。克服后进生“高原”心理的良策,首先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一个不等式,即: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我们教育者只有在思想上牢牢栓住这根准绳,并且抓好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才能使我们的“良策”真正“顺耳”。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忠言”、“良策”,但为什么到后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了呢?盘点原因,我想不外乎我们教育者在倾注“爱”的同时忽略了“润物细无声”。当发现后进生犯错误时,我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纠正错误,于是良药一方方地“出”,忠言一串串地“输”。结果当然只能是“弄巧成拙”。因此,我们在转化后进生时,除牢固树立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的同时,还必须懂得“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在给予后进生关爱的同时多一份耐心、细心。
2 “极端”心理——用心去算“+”
有的后进生对自己的前途悲观、丧气,而对学习好的学生既羡慕又妒忌。上课他们故意捣乱课堂秩序,下课围着好的学生“转”,捉弄他们,私下还说:“我不成,你们也甭想”的“极端”心理。后进生这种极端心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身缺乏信心所致。我们必须深信:自信的心理能使人不断进步,以至创造奇迹;自卑的心理则使人步步后退,以至不可救药。
如何化悲观为自信,化“极端”为“祥和”呢?应对策略:用心去算“加法”。决不吝啬一句鼓励、表扬的话,甚至一个词。这里所谓的用心去算“加法”,就是如同用加法竖式计算逐一累积信心,直至最后的“进位”,“成千盈百”。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点燃后进生自信的火花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在一个宽广的时空范围内,使这一火花不仅不熄灭,而且越燃越旺。这就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每一次点燃,并且创造更多的“火花”,最终使“星星之火”燎原。
教育改革后进生时应该多表扬鼓励,把“只要你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有进步”、“加油啊”……常挂在嘴边,落在纸上,不断积累后进生的自信心,相信妒忌、捣乱、捉弄等不良“极端”心理都会不攻自破,那些不良行为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3 “反复”心理——学会做“-”
由于后进生的道德观念还不成熟,道德行为的稳定性也往往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冲击,缺乏自控能力和免疫力,因而他们在转化过程中常常出现“反复”。有时,他们表现不错,受到了老师、父母的表扬,但一转眼又会干一些不光彩的事。
此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面对后进生的“反复”,切记定个“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罪。俗语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屡犯错误的后进生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烙下的“病根”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然如此,我们又岂可奢望一两次的成功教育就能彻底根除他们的劣习呢?
魏书生先生说得好:“淘气的学生在几年的淘气史中,会有过上百次的自食其言,会有过上百次拒绝良言相劝,会有过上百次逃避父母,会有过上百次敷衍老师,对我们某一次成功的教育来说,只要不是第一百零一次拒绝、敷衍,只要有了一步朝前的跨越,就很不容易了。”只要我们能以这种心态去宽待后进生每一次“反复”,相信两者都会受益非浅。
4 “帮派”心理——不断运用“?褷住”
由于后进生往往是“众矢之的”,别人看不起他们,不愿和他们来往,于是他们相互结伙,自己尊重自己,他们在一起方有共同语言。上学、放学、玩耍都在一起,有时与同学吵架,也总能看到他们相互“团结”的那股劲儿。
这一“帮派”心理,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重视。长此以往,后进生是否真会“误入歧途”?这种担忧我想并不多余。当然,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也决不能不分清红皂白就来个“快刀斩乱麻”。
应对策略:不断运用“乘法”,以“乘法”不断累增的关爱去温暖后进生。
关爱后进生,我们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弃恶扬善绝不仅仅是教师的事,而应是师生共同的事。教师不是板着面孔站在学生面前的上级领导,而是“站”在学生脑子里辅助上进因素战胜消极因素的助手。既然后进生有尊重自我和寻求共同语言的心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成为他们“帮派”中的一员呢?面对后进生我们应多一些欢笑和热情,与他们打成一片,以乘法成倍的关爱去温暖他们破碎低落的心。
我们绝不能奢望荒凉的心田上撒几粒种子,滴几滴汗水,就能收获丰硕果实。
5 “捆绑”心理——勤用“?褷鳌”
当我们在转化过程中经常不停地“唠叨”时,很容易使后进生“麻痹”,最后导致他们嬉皮笑脸无所谓,论起“堆”来混日子,把我们所有的“苦口婆心”“捆绑”起来,扔到一边,成了“耳边风”。
面对后进生的“捆绑”心理,我们教育者就要学会做“除法”。既然我们的语言已经到了“泛滥成灾”,又有何理由非到黄河不死心呢?学着对自己的语言用做除法的方式逐渐削弱它的功能。
学生的心理不象透明玻璃瓶装着的蒸馏水,一看就透。以上的五种心理及加、减、乘、除的应对策略,仅是我平时教学的一些点滴。后进生的心理有待我们更多的人去关心,去探索,相信只要我们从“生命质量”的高度去勇敢面对,真诚关爱,后进生的转化必是一个“艳阳天”!
【关键词】 后进生 心理辅导 数学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原本存在的不少后进生转化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过去所谓后进生辅导效果甚微,特别是到了毕业阶段,教师忙于培尖,对他们任其自然,后进生们往往会“破罐子破摔”,任凭你老师和领导磨破嘴皮也无济于事。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曾多次强调:“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差生的转化工作。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他同时还指出:“转化差生比培养几个优秀生难度更大,对教师的思想觉悟、品德、能力都要有更高的要求。而差生的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搞好,对基础教育的成败举足轻重。”由此可见,教育转化后进生是何等的重要。
如何才能较好地转化后进生呢?笔者认为从学生实际出发,剖析他们的心理,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心理的基础上,绕过他们心理的“暗礁”,树立“数学观”应对策略,并妥善施行,从而切实有效地转化后进生。
1 “高原”心理——树立一个“≠”
不可否认,后进生特殊的“地位”致使他们常常遭到同学、老师、父母的冷眼甚至训斥,于是长期的“另眼相待”促使他们形成了“不管我做得怎样错,老师、父母教育的怎样对,只要是吹胡子瞪眼的,肯定不成!”的心理,这种心理暂且称为“高原”心理。后进生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谁要想强行“登陆”这块“高原”,必将有“高原现象”的回击。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训对于受挫的后进生来说并不有效。他们需要的良药不应是“苦口”,而应是“顺耳”。克服后进生“高原”心理的良策,首先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一个不等式,即: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我们教育者只有在思想上牢牢栓住这根准绳,并且抓好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才能使我们的“良策”真正“顺耳”。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忠言”、“良策”,但为什么到后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了呢?盘点原因,我想不外乎我们教育者在倾注“爱”的同时忽略了“润物细无声”。当发现后进生犯错误时,我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纠正错误,于是良药一方方地“出”,忠言一串串地“输”。结果当然只能是“弄巧成拙”。因此,我们在转化后进生时,除牢固树立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的同时,还必须懂得“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在给予后进生关爱的同时多一份耐心、细心。
2 “极端”心理——用心去算“+”
有的后进生对自己的前途悲观、丧气,而对学习好的学生既羡慕又妒忌。上课他们故意捣乱课堂秩序,下课围着好的学生“转”,捉弄他们,私下还说:“我不成,你们也甭想”的“极端”心理。后进生这种极端心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身缺乏信心所致。我们必须深信:自信的心理能使人不断进步,以至创造奇迹;自卑的心理则使人步步后退,以至不可救药。
如何化悲观为自信,化“极端”为“祥和”呢?应对策略:用心去算“加法”。决不吝啬一句鼓励、表扬的话,甚至一个词。这里所谓的用心去算“加法”,就是如同用加法竖式计算逐一累积信心,直至最后的“进位”,“成千盈百”。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点燃后进生自信的火花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在一个宽广的时空范围内,使这一火花不仅不熄灭,而且越燃越旺。这就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每一次点燃,并且创造更多的“火花”,最终使“星星之火”燎原。
教育改革后进生时应该多表扬鼓励,把“只要你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有进步”、“加油啊”……常挂在嘴边,落在纸上,不断积累后进生的自信心,相信妒忌、捣乱、捉弄等不良“极端”心理都会不攻自破,那些不良行为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3 “反复”心理——学会做“-”
由于后进生的道德观念还不成熟,道德行为的稳定性也往往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冲击,缺乏自控能力和免疫力,因而他们在转化过程中常常出现“反复”。有时,他们表现不错,受到了老师、父母的表扬,但一转眼又会干一些不光彩的事。
此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面对后进生的“反复”,切记定个“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罪。俗语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屡犯错误的后进生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烙下的“病根”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然如此,我们又岂可奢望一两次的成功教育就能彻底根除他们的劣习呢?
魏书生先生说得好:“淘气的学生在几年的淘气史中,会有过上百次的自食其言,会有过上百次拒绝良言相劝,会有过上百次逃避父母,会有过上百次敷衍老师,对我们某一次成功的教育来说,只要不是第一百零一次拒绝、敷衍,只要有了一步朝前的跨越,就很不容易了。”只要我们能以这种心态去宽待后进生每一次“反复”,相信两者都会受益非浅。
4 “帮派”心理——不断运用“?褷住”
由于后进生往往是“众矢之的”,别人看不起他们,不愿和他们来往,于是他们相互结伙,自己尊重自己,他们在一起方有共同语言。上学、放学、玩耍都在一起,有时与同学吵架,也总能看到他们相互“团结”的那股劲儿。
这一“帮派”心理,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重视。长此以往,后进生是否真会“误入歧途”?这种担忧我想并不多余。当然,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也决不能不分清红皂白就来个“快刀斩乱麻”。
应对策略:不断运用“乘法”,以“乘法”不断累增的关爱去温暖后进生。
关爱后进生,我们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弃恶扬善绝不仅仅是教师的事,而应是师生共同的事。教师不是板着面孔站在学生面前的上级领导,而是“站”在学生脑子里辅助上进因素战胜消极因素的助手。既然后进生有尊重自我和寻求共同语言的心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成为他们“帮派”中的一员呢?面对后进生我们应多一些欢笑和热情,与他们打成一片,以乘法成倍的关爱去温暖他们破碎低落的心。
我们绝不能奢望荒凉的心田上撒几粒种子,滴几滴汗水,就能收获丰硕果实。
5 “捆绑”心理——勤用“?褷鳌”
当我们在转化过程中经常不停地“唠叨”时,很容易使后进生“麻痹”,最后导致他们嬉皮笑脸无所谓,论起“堆”来混日子,把我们所有的“苦口婆心”“捆绑”起来,扔到一边,成了“耳边风”。
面对后进生的“捆绑”心理,我们教育者就要学会做“除法”。既然我们的语言已经到了“泛滥成灾”,又有何理由非到黄河不死心呢?学着对自己的语言用做除法的方式逐渐削弱它的功能。
学生的心理不象透明玻璃瓶装着的蒸馏水,一看就透。以上的五种心理及加、减、乘、除的应对策略,仅是我平时教学的一些点滴。后进生的心理有待我们更多的人去关心,去探索,相信只要我们从“生命质量”的高度去勇敢面对,真诚关爱,后进生的转化必是一个“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