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教育”是指以红色文化、红色事迹、红色精神作为内涵的教育,是传播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英勇奋斗的壮丽诗篇的事迹教育,是学习共产党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矢志不渝、牺牲奉献的事迹和精神的思想教育。它是中小學德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体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体现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观。
红色精神成为现当代儿童的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关注的热点、焦点,是理所当然。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阶段的中小学红色教育尚存一些障碍,实际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具体而言,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红色教育重知识传授轻精神涵养,有教条主义倾向,单一的讲解、阅读、说故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不力,利用地域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红色节日的活动设计滞后,导致红色教育的体验感、参与感不足;其三,红色教育的实施主体单一,只有学校的参与,家庭及社会力量鲜有参与,导致红色教育无法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继而弱化了其最终成效。那么,红色教育如何在中小学校园、家庭、社会立体构建、试行?如何有效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笔者尝试结合实际,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述红色教育在中小学校园多维构建、立体实施的途径和策略。
一、用全人教育、全程育人的观念统筹儿童红色教育
红色教育是目前教育所关注的热点、焦点。但是,红色教育概念的出现,绝非是在偶然的环境中出现,也绝非是“建党100周年”的大背景下催生的。它的出现,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发展,也一直植根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基于以上缘由,中小学校在红色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不应该将“红色教育”孤立于“全人教育、全程教育”之外,而是应该用“全人育人、全程育人”的观点和视角,理清“红色教育”的内涵,统筹儿童红色教育的理念及实施策略。
爱国主义精神是红色教育的根本。中华文明五千年,“红色”在中华文明中,有着独特的韵味,象征着生命、热情、活力,在政治上,亦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红色教育,其宣扬和提倡的精神,主要包括革命无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献身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奋发有为精神、谦虚朴素精神……但无论何种精神,都是为中华五千年的复兴梦、富强梦而服务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所有精神的统领、内涵,也是红色教育所达成的目标。所以,中小学校开展红色教育,要抓住其根本,高屋建瓴地将红色教育所体现的内涵、精神,科学、有机地统筹到爱国主义教育之中,架构红色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红色教育实施策略,拓深红色教育实践体验路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多立体实施红色教育,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立志报国的学习及工作作风,培养他们浓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
政治信仰正确是红色教育的精髓。脱离了政治信仰的“红色教育”,是无土之木,无根之水。“红色教育”的践行,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之路。“红色教育”的践行,同样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施政党,它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体现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从贫穷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红色教育,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政治信仰教育。自然,这些政治信仰教育,应如流水无痕,而非喊口号、抄概念,其教育应贴近中小学生学习心理,植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直观的观察、体验、实践,让学生内心自然而然地生出爱党、爱国的热情,从而以情感激发行动,自觉自动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发扬和继承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终身。
时代特色鲜明是红色教育的特点。早期的红色教育,等同于革命精神教育。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红色教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大致来说,红色教育中的红色精神,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等;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而如今,红色教育则随着时代发展,在艰苦奋斗、舍生忘死、无私奉献、谦虚朴素等革命精神底蕴下,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爱国、敬业、奉献、诚信、友善。但无论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都应该成为社会、校园的主流文化,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承担着引领广大学子精神、品德健全完善的责任与使命。
红色教育,并非孤立存在,也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脚步,紧紧地融合在学校德育的全体系之中。读懂“红色教育”的内涵,明白“红色教育”的特点,我们才能将“红色教育”有机地统筹到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实施之中,统整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之中,才能保障“红色教育”有效地在中小学校园全面实施、开展,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精神、涵养、品质、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二、用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创设儿童红色教育无形的心理场域
人是受环境的熏陶和教化的社会动物。从本质上来说,社会的大环境,学校的小环境,皆会影响红色教育的效果。换而言之,社会的宣传、舆论引导。学校的文化、环境布置,会形成儿童红色教育学习的无形的心理场域。在这无形的心理场域中,学校“红色教育”的开展,才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学生的“红色教育”的学习,才会转被动为主动;学生对“红色精神”的领会和习得,才会领悟深刻、兴致盎然。
社会宣传、舆论是营造“红色教育”学习氛围的主战场。全社会应该营造“红色教育”的学习氛围,以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为宣传主阵地,宣扬红色英雄,宣传红色文化,挖掘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如:以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为活动体验主阵地,展览红色人物事迹、红色革命物件,直观地引领人们,深度参与红色文化;以“清明节”“八一建军节”“七一党的生日”“国庆节”等鲜明的红色节日为活动背景,开展系列的红色教育活动,形成红色文化、沉淀红色精神;以高雅的文化影响人,重唱或者新谱革命歌曲、重看或者新拍革命电影、重温或新创革命题材书籍,让红色精神随着艺术,深入千家万户;以革命遗址、伟人故居、革命纪念碑等系列红色旅游为主线,带领孩子以研学、考察、调研的方式,挖掘“红色文化”,理解“红色精神”。在全社会宣传、重视红色精神、红色教育的氛围下,作为社会中的人的学生,也一定会乐于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红色事迹的渲染、红色精神的号召,也一定会想办法去了解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从而,为学校开展红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园文化、环境是打造“红色教育”学习氛围的主阵地。学校应该有的放矢,在校园文化上下功夫,进行红色文化的氛围布置。学校的操场应有旗杆、悬挂国旗;学校的教室,应悬挂国旗,贴上与红色文化、精神相关的伟人画像、名言警句。学校党支部、团员活动室、队部室等重要的红色宣传阵地,理所当然地应悬挂国旗、团旗、队旗;墙上,应有宣扬红色文化的宣传画、宣传栏、宣传标语;校园也应整体谋划,利用校园建筑、校园园林等区域,有机地将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嵌入其中,形成鲜明而具有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学校还应该形成隐性的制度文化、活动文化,通过国旗下讲话、队部活动、勤俭节约周、国庆庆祝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推动红色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实施,并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对表现积极的孩子,进行宣扬、表彰。在这样的显性文化、隐性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下,学生定会提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而学校开展红色教育,也能顺利、自然、高效。
家庭熏陶、引导是创设“红色教育”学习氛围的助推器。“红色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家庭的助推力。学校应该引导家庭创设良好的红色教育的学习氛围,和孩子一起阅读红色革命书籍、观看红色革命电影,学唱红色革命歌曲,给孩子讲述革命年代英雄的事迹,积极引导孩子从这些红色文艺作品、红色事迹人物中,明白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不易,激发孩子爱党爱国的热情,从而塑造孩子不怕苦难、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和品质。家庭应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家长可以利用寒暑假旅游的机会,带孩子深入陕甘宁革命老区、井冈山、橘子洲、毛泽东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重走长征路、革命路,近距离了解革命中的人、物、事,激发“红色文化”的学习激情。
三、用课程教学
红色精神成为现当代儿童的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关注的热点、焦点,是理所当然。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阶段的中小学红色教育尚存一些障碍,实际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具体而言,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红色教育重知识传授轻精神涵养,有教条主义倾向,单一的讲解、阅读、说故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不力,利用地域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红色节日的活动设计滞后,导致红色教育的体验感、参与感不足;其三,红色教育的实施主体单一,只有学校的参与,家庭及社会力量鲜有参与,导致红色教育无法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继而弱化了其最终成效。那么,红色教育如何在中小学校园、家庭、社会立体构建、试行?如何有效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笔者尝试结合实际,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述红色教育在中小学校园多维构建、立体实施的途径和策略。
一、用全人教育、全程育人的观念统筹儿童红色教育
红色教育是目前教育所关注的热点、焦点。但是,红色教育概念的出现,绝非是在偶然的环境中出现,也绝非是“建党100周年”的大背景下催生的。它的出现,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发展,也一直植根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基于以上缘由,中小学校在红色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不应该将“红色教育”孤立于“全人教育、全程教育”之外,而是应该用“全人育人、全程育人”的观点和视角,理清“红色教育”的内涵,统筹儿童红色教育的理念及实施策略。
爱国主义精神是红色教育的根本。中华文明五千年,“红色”在中华文明中,有着独特的韵味,象征着生命、热情、活力,在政治上,亦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红色教育,其宣扬和提倡的精神,主要包括革命无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献身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奋发有为精神、谦虚朴素精神……但无论何种精神,都是为中华五千年的复兴梦、富强梦而服务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所有精神的统领、内涵,也是红色教育所达成的目标。所以,中小学校开展红色教育,要抓住其根本,高屋建瓴地将红色教育所体现的内涵、精神,科学、有机地统筹到爱国主义教育之中,架构红色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红色教育实施策略,拓深红色教育实践体验路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多立体实施红色教育,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立志报国的学习及工作作风,培养他们浓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
政治信仰正确是红色教育的精髓。脱离了政治信仰的“红色教育”,是无土之木,无根之水。“红色教育”的践行,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之路。“红色教育”的践行,同样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施政党,它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体现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从贫穷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红色教育,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政治信仰教育。自然,这些政治信仰教育,应如流水无痕,而非喊口号、抄概念,其教育应贴近中小学生学习心理,植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直观的观察、体验、实践,让学生内心自然而然地生出爱党、爱国的热情,从而以情感激发行动,自觉自动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发扬和继承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终身。
时代特色鲜明是红色教育的特点。早期的红色教育,等同于革命精神教育。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红色教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大致来说,红色教育中的红色精神,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等;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而如今,红色教育则随着时代发展,在艰苦奋斗、舍生忘死、无私奉献、谦虚朴素等革命精神底蕴下,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爱国、敬业、奉献、诚信、友善。但无论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都应该成为社会、校园的主流文化,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承担着引领广大学子精神、品德健全完善的责任与使命。
红色教育,并非孤立存在,也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脚步,紧紧地融合在学校德育的全体系之中。读懂“红色教育”的内涵,明白“红色教育”的特点,我们才能将“红色教育”有机地统筹到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实施之中,统整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之中,才能保障“红色教育”有效地在中小学校园全面实施、开展,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精神、涵养、品质、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二、用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创设儿童红色教育无形的心理场域
人是受环境的熏陶和教化的社会动物。从本质上来说,社会的大环境,学校的小环境,皆会影响红色教育的效果。换而言之,社会的宣传、舆论引导。学校的文化、环境布置,会形成儿童红色教育学习的无形的心理场域。在这无形的心理场域中,学校“红色教育”的开展,才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学生的“红色教育”的学习,才会转被动为主动;学生对“红色精神”的领会和习得,才会领悟深刻、兴致盎然。
社会宣传、舆论是营造“红色教育”学习氛围的主战场。全社会应该营造“红色教育”的学习氛围,以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为宣传主阵地,宣扬红色英雄,宣传红色文化,挖掘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如:以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为活动体验主阵地,展览红色人物事迹、红色革命物件,直观地引领人们,深度参与红色文化;以“清明节”“八一建军节”“七一党的生日”“国庆节”等鲜明的红色节日为活动背景,开展系列的红色教育活动,形成红色文化、沉淀红色精神;以高雅的文化影响人,重唱或者新谱革命歌曲、重看或者新拍革命电影、重温或新创革命题材书籍,让红色精神随着艺术,深入千家万户;以革命遗址、伟人故居、革命纪念碑等系列红色旅游为主线,带领孩子以研学、考察、调研的方式,挖掘“红色文化”,理解“红色精神”。在全社会宣传、重视红色精神、红色教育的氛围下,作为社会中的人的学生,也一定会乐于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红色事迹的渲染、红色精神的号召,也一定会想办法去了解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从而,为学校开展红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园文化、环境是打造“红色教育”学习氛围的主阵地。学校应该有的放矢,在校园文化上下功夫,进行红色文化的氛围布置。学校的操场应有旗杆、悬挂国旗;学校的教室,应悬挂国旗,贴上与红色文化、精神相关的伟人画像、名言警句。学校党支部、团员活动室、队部室等重要的红色宣传阵地,理所当然地应悬挂国旗、团旗、队旗;墙上,应有宣扬红色文化的宣传画、宣传栏、宣传标语;校园也应整体谋划,利用校园建筑、校园园林等区域,有机地将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嵌入其中,形成鲜明而具有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学校还应该形成隐性的制度文化、活动文化,通过国旗下讲话、队部活动、勤俭节约周、国庆庆祝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推动红色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实施,并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对表现积极的孩子,进行宣扬、表彰。在这样的显性文化、隐性文化的潜移默化之下,学生定会提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而学校开展红色教育,也能顺利、自然、高效。
家庭熏陶、引导是创设“红色教育”学习氛围的助推器。“红色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家庭的助推力。学校应该引导家庭创设良好的红色教育的学习氛围,和孩子一起阅读红色革命书籍、观看红色革命电影,学唱红色革命歌曲,给孩子讲述革命年代英雄的事迹,积极引导孩子从这些红色文艺作品、红色事迹人物中,明白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不易,激发孩子爱党爱国的热情,从而塑造孩子不怕苦难、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和品质。家庭应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家长可以利用寒暑假旅游的机会,带孩子深入陕甘宁革命老区、井冈山、橘子洲、毛泽东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重走长征路、革命路,近距离了解革命中的人、物、事,激发“红色文化”的学习激情。
三、用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