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构成欧美夜色的各种纸醉金迷元素不同,印度的夜生活更传统也更有趣味,或者去看一场印度戏,或者欣赏一场宝莱坞电影,即使在最西化的印度硅谷邦加罗尔,那里的夜色也因为东西文明的交融而与众不同。
卡塔卡利,神奇的印度
作为《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的人生五十必去之地,克拉拉邦除了拥有天堂样秀美的田园风光,每晚在此地热闹上演的卡塔卡利(Kathakali)也是游客选择这里的主要理由。这是在印度家喻户晓的戏剧演出形式。卡塔是故事,卡利是表演。起源于16世纪的克拉拉邦农村,而其中某些戏剧元素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祭祀典仪。由于兼备娱乐与宗教双重职能,所以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观看卡塔卡利有两种方式,一是当地人的露天演出。通常从日落开始。那边太阳刚刚淡漠了踪影,这边火把就把舞台照得通明。先是一阵催场的锣鼓,把远近村庄爱看热闹的男女老少聚拢。随着一声嘹亮呼号,舞台帷幕缓缓开启。几位当红演员闪亮登场,他们的表演不靠语言,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脸谱,夸张的面部表情,激烈的舞蹈动作,来完成对角色的塑造和对剧情的交代。故事推进得抽丝剥茧般缓慢,一出戏演个十天八天不算新鲜。每天的戏演到转天黎明便戛然而止,没看过瘾的农民就有了一整天的期盼。
为游客安排的卡塔卡利演出已经化繁为简,只摘取其中高潮段落,类似我国京剧中的折子戏。演出场地不大,舞台四周散落着几十把电镀座椅,观众大多是欧美游客。
报幕员宣布演出开始,介绍演员,介绍剧种起源,介绍演出形式。语调例行公事般地平淡。这话想必她已重复几百几千遍。
随后介绍卡塔卡利的基本演出动作。她每说一样,舞台上的演员就同步表演。从脸部表情到全身动作,从人物刻画到动物模仿,都惟妙惟肖。那眼神的赫赫明光,那手势的淡淡若莲,那身体的大跨步小奔跑,每一个动作都很卖力却又看不出卖力,观众的喝彩叫好声持续不断。
今晚的戏码是一个印度版的天仙配故事。天神女儿爱上人问王子,天神横加阻挠,王子不屈不挠,但最终仍是与神女天人两隔的悲剧爱情故事,演出从王子战妖救美的高潮段落开始。那王子时而瞪眼,时而跺脚,时而挥刀,把四周的妖魔鬼怪打得魂飞魄散七零八落。伴奏的鼓点也繁密得如暴风骤雨,把王子披荆斩棘的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演出终了,看台上哗地一声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每一个尽心尽力的演出者最希望收获的回报。
显然,他们还希望回报能有更多形式。散场时,我看到那些演员已很快把脸上的浓妆卸去,把肥厚的彩衣白裙脱掉,一个个排列得整齐,在走廊里售卖他们演出的VCD。
我再一次注意到他们的眼神。化妆时我看到的是凝神贯注,演出时我看到的是神采夺目,而此时此刻,我却看到一种乞求的可怜。这是我不敢多看的眼神,于是赶忙快步走过。
印度戏
地点:克拉拉邦各大城市剧院
时间:每晚5:30演员开始化妆(可以参观拍照),6:30正式开场表演票价:150卢比
交通:有从德里直达克拉拉郭首府特里凡得琅的航班,2个半小时,3000卢比。
夜色微凉,晚风微醺
在印度,有三分之二的印度人吃素,他们还对甜食和油炸食品有一种偏执热爱,这也是大多数印度人晚年发胖的主要原因。随着旅行的日益深入,对印度饮食文化也就有了更多了解。
印度饮食有南北差异。比如北方人肉食者多,南方人素食者众;比如北方人多吃面而南方人多吃米。除此之外,南北方吃饭姿势也各有讲究。北方人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指尖抓取食物,南方人则习惯让整个右手手掌全部参与食物的搅拌。虽然印度人进餐前有洗手习惯,可即使以貌似最干净的婆罗门的卫生标准衡量,如果把他们刚洗过的手放在哪怕放大倍数最小的显微镜下,细菌数目也一定会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晚餐选在甘地大街一家正宗的印度餐馆。点了一整套塔利(Thali)。塔利是介于西餐与中餐之间的具有印度特色的上菜形式。中餐上菜特色是呼啦拉上齐所有,然后一桌人不分彼此地狼吞虎咽。西餐尊重个体,各点所好,然后分成头盘主菜奶酪甜点一道道上全,前一盘不撤后一盘不上。而塔利则融合二者,既尊重个体,食客间不会交叉感染,也不会像西餐一样漫长到天荒地老。
上菜是用一个铁盘同时端上六七只小碗,碗中分别盛放不同食物。有主食,米饭或者米饼;有肉食,一小块羊排,一小碗鸡肉:有素菜,咖喱土豆,蔬菜泥等;还有佐餐,如甜奶酪,酸辣酱等。这样一餐不过100卢比,各种营养及荤素的搭配也算合理。
有的餐馆用纯天然的芭蕉叶子取代了铜铁器皿,食物也不再用碗盛放,而是直接一坨一坨地堆在叶子上。食客要用右手一蘸一搅一抹,吃完还有个把叶子舔干净的动作,表示已经吃饱吃好。
吃饱吃好之后,夜晚的风景就过渡到下一个项目。是在一家叫做Le Rock的法式音乐酒吧。酒吧厚重的木门紧紧闭合,只有闪烁的霓虹提示着往来的夜间动物——这里,正在营业。并不是第一次推开印度酒吧那厚重的木门,曾经在果阿,当我走进位于Baga海滩的Mambo酒吧,侍者礼貌地告诉我,没有女伴的单身男士谢绝入内,这是印度大多数夜店的成文规矩。好在Le Rock并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交纳了800卢比昂贵门票后,始终微笑的waiter继续微笑着为我领位。是一个靠近舞台的位置,能看到不大的舞台上一个四人爵士乐队正在演出。酒吧内的布置弥漫着浓厚的法兰西情调,墙面挂满印象派大师莫奈塞尚的画作,吧台内是一面琳琅满目的红酒酒架,沙发的面料是质地柔软的丝绒,光线也是恰到好处地昏暗,一切都以奢华为主题低调呈现。门票可以兑换酒水,也就是两大杯扎啤的额度。一边喝酒,一边听爵士,一边欣赏身边那些最光鲜的印度人。男士大多穿着剪裁合身的西装衬衫,一边用英语交谈,一边喝着杯中的白色啤酒泡沫。女士自然不会穿着纱丽坐在高脚吧凳上,取而代之的是晚装或者长裙,搭配着名贵的包、表和珠宝。
我是不胜酒力的人,两杯扎啤就能让我头发晕脚发软。踉跄地离开酒吧来到一间露天咖啡店。这间叫做Barista的咖啡店从装潢到售卖品种再到价格都完全可以看成星巴克的印度兄弟。要了一杯Espresso和一块黑森林蛋糕,作为这饕餮之夜的最后一道风景。身边张张不大的圆桌旁已坐满轻声言笑的情侣或者穿着西哈的时髦青年。音质极好的音箱中传出舒缓的欧美流行音乐。
酒精的麻醉,咖啡的醇香,音乐的轻柔,夜风的清凉。一切似乎都对了。
一曲结束,一曲开始。是Mr.Lonely,不是那首被迪厅放烂的慢摇版的Lonely lone]y lonely,而是R
卡塔卡利,神奇的印度
作为《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的人生五十必去之地,克拉拉邦除了拥有天堂样秀美的田园风光,每晚在此地热闹上演的卡塔卡利(Kathakali)也是游客选择这里的主要理由。这是在印度家喻户晓的戏剧演出形式。卡塔是故事,卡利是表演。起源于16世纪的克拉拉邦农村,而其中某些戏剧元素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祭祀典仪。由于兼备娱乐与宗教双重职能,所以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观看卡塔卡利有两种方式,一是当地人的露天演出。通常从日落开始。那边太阳刚刚淡漠了踪影,这边火把就把舞台照得通明。先是一阵催场的锣鼓,把远近村庄爱看热闹的男女老少聚拢。随着一声嘹亮呼号,舞台帷幕缓缓开启。几位当红演员闪亮登场,他们的表演不靠语言,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脸谱,夸张的面部表情,激烈的舞蹈动作,来完成对角色的塑造和对剧情的交代。故事推进得抽丝剥茧般缓慢,一出戏演个十天八天不算新鲜。每天的戏演到转天黎明便戛然而止,没看过瘾的农民就有了一整天的期盼。
为游客安排的卡塔卡利演出已经化繁为简,只摘取其中高潮段落,类似我国京剧中的折子戏。演出场地不大,舞台四周散落着几十把电镀座椅,观众大多是欧美游客。
报幕员宣布演出开始,介绍演员,介绍剧种起源,介绍演出形式。语调例行公事般地平淡。这话想必她已重复几百几千遍。
随后介绍卡塔卡利的基本演出动作。她每说一样,舞台上的演员就同步表演。从脸部表情到全身动作,从人物刻画到动物模仿,都惟妙惟肖。那眼神的赫赫明光,那手势的淡淡若莲,那身体的大跨步小奔跑,每一个动作都很卖力却又看不出卖力,观众的喝彩叫好声持续不断。
今晚的戏码是一个印度版的天仙配故事。天神女儿爱上人问王子,天神横加阻挠,王子不屈不挠,但最终仍是与神女天人两隔的悲剧爱情故事,演出从王子战妖救美的高潮段落开始。那王子时而瞪眼,时而跺脚,时而挥刀,把四周的妖魔鬼怪打得魂飞魄散七零八落。伴奏的鼓点也繁密得如暴风骤雨,把王子披荆斩棘的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演出终了,看台上哗地一声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每一个尽心尽力的演出者最希望收获的回报。
显然,他们还希望回报能有更多形式。散场时,我看到那些演员已很快把脸上的浓妆卸去,把肥厚的彩衣白裙脱掉,一个个排列得整齐,在走廊里售卖他们演出的VCD。
我再一次注意到他们的眼神。化妆时我看到的是凝神贯注,演出时我看到的是神采夺目,而此时此刻,我却看到一种乞求的可怜。这是我不敢多看的眼神,于是赶忙快步走过。
印度戏
地点:克拉拉邦各大城市剧院
时间:每晚5:30演员开始化妆(可以参观拍照),6:30正式开场表演票价:150卢比
交通:有从德里直达克拉拉郭首府特里凡得琅的航班,2个半小时,3000卢比。
夜色微凉,晚风微醺
在印度,有三分之二的印度人吃素,他们还对甜食和油炸食品有一种偏执热爱,这也是大多数印度人晚年发胖的主要原因。随着旅行的日益深入,对印度饮食文化也就有了更多了解。
印度饮食有南北差异。比如北方人肉食者多,南方人素食者众;比如北方人多吃面而南方人多吃米。除此之外,南北方吃饭姿势也各有讲究。北方人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指尖抓取食物,南方人则习惯让整个右手手掌全部参与食物的搅拌。虽然印度人进餐前有洗手习惯,可即使以貌似最干净的婆罗门的卫生标准衡量,如果把他们刚洗过的手放在哪怕放大倍数最小的显微镜下,细菌数目也一定会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晚餐选在甘地大街一家正宗的印度餐馆。点了一整套塔利(Thali)。塔利是介于西餐与中餐之间的具有印度特色的上菜形式。中餐上菜特色是呼啦拉上齐所有,然后一桌人不分彼此地狼吞虎咽。西餐尊重个体,各点所好,然后分成头盘主菜奶酪甜点一道道上全,前一盘不撤后一盘不上。而塔利则融合二者,既尊重个体,食客间不会交叉感染,也不会像西餐一样漫长到天荒地老。
上菜是用一个铁盘同时端上六七只小碗,碗中分别盛放不同食物。有主食,米饭或者米饼;有肉食,一小块羊排,一小碗鸡肉:有素菜,咖喱土豆,蔬菜泥等;还有佐餐,如甜奶酪,酸辣酱等。这样一餐不过100卢比,各种营养及荤素的搭配也算合理。
有的餐馆用纯天然的芭蕉叶子取代了铜铁器皿,食物也不再用碗盛放,而是直接一坨一坨地堆在叶子上。食客要用右手一蘸一搅一抹,吃完还有个把叶子舔干净的动作,表示已经吃饱吃好。
吃饱吃好之后,夜晚的风景就过渡到下一个项目。是在一家叫做Le Rock的法式音乐酒吧。酒吧厚重的木门紧紧闭合,只有闪烁的霓虹提示着往来的夜间动物——这里,正在营业。并不是第一次推开印度酒吧那厚重的木门,曾经在果阿,当我走进位于Baga海滩的Mambo酒吧,侍者礼貌地告诉我,没有女伴的单身男士谢绝入内,这是印度大多数夜店的成文规矩。好在Le Rock并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交纳了800卢比昂贵门票后,始终微笑的waiter继续微笑着为我领位。是一个靠近舞台的位置,能看到不大的舞台上一个四人爵士乐队正在演出。酒吧内的布置弥漫着浓厚的法兰西情调,墙面挂满印象派大师莫奈塞尚的画作,吧台内是一面琳琅满目的红酒酒架,沙发的面料是质地柔软的丝绒,光线也是恰到好处地昏暗,一切都以奢华为主题低调呈现。门票可以兑换酒水,也就是两大杯扎啤的额度。一边喝酒,一边听爵士,一边欣赏身边那些最光鲜的印度人。男士大多穿着剪裁合身的西装衬衫,一边用英语交谈,一边喝着杯中的白色啤酒泡沫。女士自然不会穿着纱丽坐在高脚吧凳上,取而代之的是晚装或者长裙,搭配着名贵的包、表和珠宝。
我是不胜酒力的人,两杯扎啤就能让我头发晕脚发软。踉跄地离开酒吧来到一间露天咖啡店。这间叫做Barista的咖啡店从装潢到售卖品种再到价格都完全可以看成星巴克的印度兄弟。要了一杯Espresso和一块黑森林蛋糕,作为这饕餮之夜的最后一道风景。身边张张不大的圆桌旁已坐满轻声言笑的情侣或者穿着西哈的时髦青年。音质极好的音箱中传出舒缓的欧美流行音乐。
酒精的麻醉,咖啡的醇香,音乐的轻柔,夜风的清凉。一切似乎都对了。
一曲结束,一曲开始。是Mr.Lonely,不是那首被迪厅放烂的慢摇版的Lonely lone]y lonely,而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