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作业形式,它涉及的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的语文知识。语文教材课后的“练习”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但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却往往背其本意,没有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面对如此现状,究竟应怎样运用课后的“练习”呢?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材第五册语文为例,浅谈语文“练习”的灵活运用。
一、用来课前预习
有的“练习”本身就是介绍课文有关内容,如《致女儿一封信》的练习一,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思考“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学生预习找到答案后,教师只需轻点“苏霍姆林斯基用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其实与中国的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的是异曲同工”,学生立即就会明白。还有,有关语音标点,文字词汇,语法句法的“练习”题,也可以让学生预习时就独立完成,不必等到课堂上来讲,从而减轻了上课压力。如《出师表》的练习一,《陈涉世家》的练习一等。
同样,有的“练习”题,教师也可以用作检查学生预习的材料,如《心声》的练习二,“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就可以把它作为检查学生预习质量的一个关口。
二、用来课内讲解
借助“练习”中的简答题,翻译题,图表题,朗读题,口述题,思考题,综合题等来讲解课文,可以使讲解的思路更清晰,内容更明确,要点更完整,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课都有明确的依据。有的“练习”题,它本身就要求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运用这样的练习题讲解课文,既方便了老师,又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和理解课文。如《隆中对》,《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等课文的练习一。
三、用来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课文,内容多,课时少,课堂内要留下很多时间做作业并当场讲解是不可能的。因此,有些课的课后“练习”非常适合学生用来课堂内自主学习,如《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杨修之死〉〉等课后练习就可用这种方法解决,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四、用作课外作业
用作课外作业的“练习”题,应尽量选择写作题和实践题,因为这对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而且学生作业的不足之出之处,也主要在写作题和实践题,不要轻视写作题和实践题,写作题有的是改写,如郑愁予《雨说》课后的练习三要求“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有的是仿写,如《傅雷家书》的课后练习四,要求学生也试着就某一个话题题写,跟父母进行一次朋友式的通信交流;有的是想象,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练习四,要求学生“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有的是写成片段,如《故乡》的练习四,要求学生结合社会和人生,以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为话题,写成片段——这些都是对教材和写作的重要补充。实践题也一样,如《词五首》的练习二,要求学生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五、用来课后复习
“练习”一般都是根据教材体系的安排和课文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的,因此,该背诵的要背诵,该记忆的要记忆,该理解的要理解,把“练习”的落实作为课后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对于灵活运用“练习”,重要的在于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把“练习”的灵活运用作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把讲解课文与“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能真正达到语文新课标中“灵活运用练习”的要求。
面对如此现状,究竟应怎样运用课后的“练习”呢?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材第五册语文为例,浅谈语文“练习”的灵活运用。
一、用来课前预习
有的“练习”本身就是介绍课文有关内容,如《致女儿一封信》的练习一,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思考“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学生预习找到答案后,教师只需轻点“苏霍姆林斯基用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其实与中国的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的是异曲同工”,学生立即就会明白。还有,有关语音标点,文字词汇,语法句法的“练习”题,也可以让学生预习时就独立完成,不必等到课堂上来讲,从而减轻了上课压力。如《出师表》的练习一,《陈涉世家》的练习一等。
同样,有的“练习”题,教师也可以用作检查学生预习的材料,如《心声》的练习二,“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就可以把它作为检查学生预习质量的一个关口。
二、用来课内讲解
借助“练习”中的简答题,翻译题,图表题,朗读题,口述题,思考题,综合题等来讲解课文,可以使讲解的思路更清晰,内容更明确,要点更完整,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课都有明确的依据。有的“练习”题,它本身就要求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运用这样的练习题讲解课文,既方便了老师,又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和理解课文。如《隆中对》,《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等课文的练习一。
三、用来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课文,内容多,课时少,课堂内要留下很多时间做作业并当场讲解是不可能的。因此,有些课的课后“练习”非常适合学生用来课堂内自主学习,如《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杨修之死〉〉等课后练习就可用这种方法解决,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四、用作课外作业
用作课外作业的“练习”题,应尽量选择写作题和实践题,因为这对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而且学生作业的不足之出之处,也主要在写作题和实践题,不要轻视写作题和实践题,写作题有的是改写,如郑愁予《雨说》课后的练习三要求“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有的是仿写,如《傅雷家书》的课后练习四,要求学生也试着就某一个话题题写,跟父母进行一次朋友式的通信交流;有的是想象,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练习四,要求学生“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有的是写成片段,如《故乡》的练习四,要求学生结合社会和人生,以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为话题,写成片段——这些都是对教材和写作的重要补充。实践题也一样,如《词五首》的练习二,要求学生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这也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五、用来课后复习
“练习”一般都是根据教材体系的安排和课文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的,因此,该背诵的要背诵,该记忆的要记忆,该理解的要理解,把“练习”的落实作为课后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对于灵活运用“练习”,重要的在于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把“练习”的灵活运用作为备课内容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把讲解课文与“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能真正达到语文新课标中“灵活运用练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