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一个高深的名字,它包含了多领域的内容。但是对于我们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来说,虽然只是计算机及其应用,却吸引了所有的小学生,他们都有一种发自心底的学习兴趣。从目前各小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他们的教学绝大多数都是在计算机教室里面完成的。而专家针对这方面的研究数据表明,小学生在计算机教室里的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15钟。因此,一堂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讲解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讲多了没有好处。那么教师如何在这短短的15分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小学生的自发兴趣在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中成为永恒或更加高涨,这是技术,也是艺术。我认为,要想把这技术和艺术发挥到极致,达到理想的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想”动
有关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知就快,反之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而且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相对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感情投资”。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学生喜欢你,那么学生就喜欢你上的课,他在你的课堂上就能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为此,我们要明确表达对学生的爱,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们愿意主动亲近你、尊敬你、支持你,以教师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必将会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任务驱动,使学生“会”动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老师没教的电脑知识,学生不一定不会,那么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要想会电脑,靠的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而是玩。“任务驱动”就是这样的一种“玩”。对于小孩子来讲,刚开始时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成品”一样的作品,是他们最高兴的事。但是当他们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他们就会不满足于现状,那么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在教会孩子们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在一节课上,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是不一样的,“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任务”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它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让学生有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三、激发探求兴趣,使学生“爱”动
在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面前是既可以动手实验,又可以动脑思考,还可以发挥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利用计算机的观念,引导他们与计算机交朋友。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只有学生对计算机原理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才会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讲授计算机原理等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事倍功半。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这一特点,把计算机课的开端寓于游戏中,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展开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对计算机作用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使用计算机的热情。
四、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使学生“乐”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理论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根据这一目标,我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把让小学生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为了达到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我就是课堂的主人翁,另外,我将学习活动讨论、“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电子小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要靠我们每一位老师不断探索、总结、交流,要靠我们不断创新思想,更新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多进行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的新想法、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学生培养为学习能力高、适应能力强、创新理念优的未来信息社会的后备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想”动
有关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知就快,反之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而且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相对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感情投资”。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学生喜欢你,那么学生就喜欢你上的课,他在你的课堂上就能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为此,我们要明确表达对学生的爱,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们愿意主动亲近你、尊敬你、支持你,以教师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必将会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任务驱动,使学生“会”动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老师没教的电脑知识,学生不一定不会,那么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要想会电脑,靠的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而是玩。“任务驱动”就是这样的一种“玩”。对于小孩子来讲,刚开始时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成品”一样的作品,是他们最高兴的事。但是当他们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他们就会不满足于现状,那么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在教会孩子们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在一节课上,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是不一样的,“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任务”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它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让学生有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三、激发探求兴趣,使学生“爱”动
在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面前是既可以动手实验,又可以动脑思考,还可以发挥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科学的利用计算机的观念,引导他们与计算机交朋友。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只有学生对计算机原理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才会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讲授计算机原理等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事倍功半。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这一特点,把计算机课的开端寓于游戏中,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展开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对计算机作用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使用计算机的热情。
四、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使学生“乐”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理论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根据这一目标,我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把让小学生掌握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为了达到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我就是课堂的主人翁,另外,我将学习活动讨论、“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电子小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要靠我们每一位老师不断探索、总结、交流,要靠我们不断创新思想,更新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多进行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的新想法、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学生培养为学习能力高、适应能力强、创新理念优的未来信息社会的后备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