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领导人一讲话,媒体便说“发表了重要讲话”。是否重要呢?并非全部。有的确实重要,有的不过是礼仪上的门面话或寒暄时的客套话。如果都冠以“重要”,真正的“重要讲话”也就无从凸显了。都重要即都不重要,这道理并不难懂。譬如永厚先生图中所引毛泽东的一段谈话,恐怕就很难称之为“重要讲话”。
问题的麻烦还不止于此。由于领导讲话都要冠以“重要”,各级也便照章办理,媒体纷纷报出了当地的“重要讲话”。由于“一把手”讲话冠以“重要”,“二把手”、“三把手”、“四把手”……媒体也不敢怠慢,于是“把手”们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这种习惯带到国际场合去,就变成只有中国领导的讲话“重要”,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似乎都不重要,这就违背了我们一贯说的平等待人之原则。
这事要改,难吗?好像不难,把所有的“重要”一概去除有何不可?讲话重要与否,要看其内容,是否讲了重要问题,是否点到了问题的关键,是否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不过老生常谈,标题上却做足了“重要”,一样重要不起来。标题要做的,应该是醒目标出讲话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去评断其重要与否。
但是,改也难。一旦有了标为“重要讲话”的先例,就会成为一种规格,一种待遇。谁想改,好像就“别有用心”。所以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跨过这一步。媒体不敢擅动,主管媒体的也不敢擅动。哪怕领导人说了要改,下面也未必就改——美言无忌,比较保险。
中国的许多并不难改的事情,就这样变得僵硬难变。“重要讲话”,特其一例耳。
二
老爷放个屁,酸子们便有许多称颂:“伏惟大宗师:高举金臀,宏宣宝屁。依稀乎丝竹之声,仿佛乎麝兰之气。”这种马屁文章早该绝迹。然而不,谬种流传,花样翻新,依旧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前些时,水灾地区的一个小官,接受央视采访,问及灾区群众是否已安全转移时,答非所问,却大谈当地领导如何部署,如何关心,如何领导,以致舆情大哗。近些时偶尔看到某省电视台,在问及某市引进外地资金时,那里的官员反复称颂该省省委书记和外地商家的一帧合影,说只要一拿出这张照片,外地商家就如吃了定心丸,协议很快达成。一张照片竟有如此神威,令人大开眼界。果真有这样的神通,各地省委书记照章办理,招商引资岂不易如反掌?
下级争相称颂上级,是一种庸俗风气,这固然反映了某些下级讨好、攀附的心态,也同样反映了某些上级好吹好捧的作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考察干部,现在据说已有了一套套的办法,其实,只要评估一下当地媒体颂扬上级的规模与频率,就可大略知道那里的政风。
但是,这事改也难。只要各级一把手或二三把手有予夺随心的权力,下级的升迁谪降都操之于手,那么,吹捧逢迎之风就难以改变。这是数千年官场常态:接受下级吹捧之人,同样又对上级吹捧。一级吹一级,一级捧一级,“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从我略懂世事至于今,听过不少大人物斥责这种风气,态度之强硬,语气之凌厉,略难复加。但迄无成效。何以如此?因为个人的好恶,敌不过体制的力量。
三
长期做新闻工作,感觉渐次麻木。很多今天引起轰动的事情,其实由来已久,只是风起于青苹之末时,任你条陈纷呈,谁也不肯去认真解决——一句“尚需调研”,便挡了回去。调研,自然不错,问题是年复一年,不知何时“调研”方了。收容所的问题、霸道拆迁的问题,近来报道已多,不再细说。沸沸扬扬的开胸验肺,虽然颇多疑窦(尘肺判定是否需要开胸?谁决定要开胸?哪家医院开的胸?),报道却语焉不详。据我所知,20年前职业卫生的专家就已屡上条陈,反映职业病防治的倒退滑坡:煤矿合同制工人,几年便辞退,得了矽肺无人理睬;农村乡镇急于致富,不讲科学,石棉制品分发到各家各户生产,导致全家石棉肺、丧失劳力;各地职业病防治所主业抛荒,自谋生计。凡此种种,谁曾关注?及至20年后,闹出了“开胸验肺”,这才急急忙忙拿办法。但这些办法是否落实,未见公示,当初漠然处之谁该负责也不见下文。河南等省乱设采血站,造成艾滋的传播,也早有专家反映,但专家到河南调查受到阻挠,向上反映的情况未得采信,此事一拖再拖,直到问题的严重惊动了最高层,才得到比较认真的解决。但也没见当初的主事者有谁为此负责。
药价的问题,假药的问题,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房价飞涨的问题,还有很多关乎百姓安危、国民生计的问题,通过各种渠道都有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反映。有些必要怨声载道才着手解决,有些直到现在依然视若无睹,不知是“尚在调研”还是以为无须多虑?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就这样白白错失,好像不到天怒人怨、高层震怒,就可以安之若素。那么庞大的官僚机构,每年耗费那样多的公帑,效率却如此低下,究竟谁该负责!出了大事故现在要问责了,但尸位素餐,拖延误政,难道就可以“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许多事情之所以难改,许多事情之所以一定要总书记、总理亲自过问,才拨一拨、动一动,甚至屡拨不动,就在于政府包揽了太多的事务,而管事者又荒嬉误政。
此风不变,国事难为。
四
风气之成,每因体制。其更也,必动其根本。官场吃喝之风,久已人言啧啧,中央也不知下过几次决心。文件发了不少,刹风刹过多次,何以从上到下,吃喝之风愈来愈盛,耗费的钱财愈来愈多,吃喝的排场愈来愈大?主管风纪的部门研究了几十年,不知到底研究出了什么良方?套一种过去习用句式:难道资本主义刹得住的歪风,社会主义的中国竟无法刹住?年年出国考察,该学的似没学到 ,反倒把考察变成了公款旅游。
政府官员应当廉洁,大概是世界各国老百姓共同认可的价值。要证明体制的优越,就要把百姓关注的事情办好。遏制腐败,大概不算“鼓吹普世价值”吧。
(作者系新华通讯社高级编辑、望周刊社原副总编辑)
领导人一讲话,媒体便说“发表了重要讲话”。是否重要呢?并非全部。有的确实重要,有的不过是礼仪上的门面话或寒暄时的客套话。如果都冠以“重要”,真正的“重要讲话”也就无从凸显了。都重要即都不重要,这道理并不难懂。譬如永厚先生图中所引毛泽东的一段谈话,恐怕就很难称之为“重要讲话”。
问题的麻烦还不止于此。由于领导讲话都要冠以“重要”,各级也便照章办理,媒体纷纷报出了当地的“重要讲话”。由于“一把手”讲话冠以“重要”,“二把手”、“三把手”、“四把手”……媒体也不敢怠慢,于是“把手”们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这种习惯带到国际场合去,就变成只有中国领导的讲话“重要”,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似乎都不重要,这就违背了我们一贯说的平等待人之原则。
这事要改,难吗?好像不难,把所有的“重要”一概去除有何不可?讲话重要与否,要看其内容,是否讲了重要问题,是否点到了问题的关键,是否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不过老生常谈,标题上却做足了“重要”,一样重要不起来。标题要做的,应该是醒目标出讲话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去评断其重要与否。
但是,改也难。一旦有了标为“重要讲话”的先例,就会成为一种规格,一种待遇。谁想改,好像就“别有用心”。所以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跨过这一步。媒体不敢擅动,主管媒体的也不敢擅动。哪怕领导人说了要改,下面也未必就改——美言无忌,比较保险。
中国的许多并不难改的事情,就这样变得僵硬难变。“重要讲话”,特其一例耳。
二
老爷放个屁,酸子们便有许多称颂:“伏惟大宗师:高举金臀,宏宣宝屁。依稀乎丝竹之声,仿佛乎麝兰之气。”这种马屁文章早该绝迹。然而不,谬种流传,花样翻新,依旧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前些时,水灾地区的一个小官,接受央视采访,问及灾区群众是否已安全转移时,答非所问,却大谈当地领导如何部署,如何关心,如何领导,以致舆情大哗。近些时偶尔看到某省电视台,在问及某市引进外地资金时,那里的官员反复称颂该省省委书记和外地商家的一帧合影,说只要一拿出这张照片,外地商家就如吃了定心丸,协议很快达成。一张照片竟有如此神威,令人大开眼界。果真有这样的神通,各地省委书记照章办理,招商引资岂不易如反掌?
下级争相称颂上级,是一种庸俗风气,这固然反映了某些下级讨好、攀附的心态,也同样反映了某些上级好吹好捧的作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考察干部,现在据说已有了一套套的办法,其实,只要评估一下当地媒体颂扬上级的规模与频率,就可大略知道那里的政风。
但是,这事改也难。只要各级一把手或二三把手有予夺随心的权力,下级的升迁谪降都操之于手,那么,吹捧逢迎之风就难以改变。这是数千年官场常态:接受下级吹捧之人,同样又对上级吹捧。一级吹一级,一级捧一级,“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从我略懂世事至于今,听过不少大人物斥责这种风气,态度之强硬,语气之凌厉,略难复加。但迄无成效。何以如此?因为个人的好恶,敌不过体制的力量。
三
长期做新闻工作,感觉渐次麻木。很多今天引起轰动的事情,其实由来已久,只是风起于青苹之末时,任你条陈纷呈,谁也不肯去认真解决——一句“尚需调研”,便挡了回去。调研,自然不错,问题是年复一年,不知何时“调研”方了。收容所的问题、霸道拆迁的问题,近来报道已多,不再细说。沸沸扬扬的开胸验肺,虽然颇多疑窦(尘肺判定是否需要开胸?谁决定要开胸?哪家医院开的胸?),报道却语焉不详。据我所知,20年前职业卫生的专家就已屡上条陈,反映职业病防治的倒退滑坡:煤矿合同制工人,几年便辞退,得了矽肺无人理睬;农村乡镇急于致富,不讲科学,石棉制品分发到各家各户生产,导致全家石棉肺、丧失劳力;各地职业病防治所主业抛荒,自谋生计。凡此种种,谁曾关注?及至20年后,闹出了“开胸验肺”,这才急急忙忙拿办法。但这些办法是否落实,未见公示,当初漠然处之谁该负责也不见下文。河南等省乱设采血站,造成艾滋的传播,也早有专家反映,但专家到河南调查受到阻挠,向上反映的情况未得采信,此事一拖再拖,直到问题的严重惊动了最高层,才得到比较认真的解决。但也没见当初的主事者有谁为此负责。
药价的问题,假药的问题,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房价飞涨的问题,还有很多关乎百姓安危、国民生计的问题,通过各种渠道都有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反映。有些必要怨声载道才着手解决,有些直到现在依然视若无睹,不知是“尚在调研”还是以为无须多虑?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就这样白白错失,好像不到天怒人怨、高层震怒,就可以安之若素。那么庞大的官僚机构,每年耗费那样多的公帑,效率却如此低下,究竟谁该负责!出了大事故现在要问责了,但尸位素餐,拖延误政,难道就可以“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许多事情之所以难改,许多事情之所以一定要总书记、总理亲自过问,才拨一拨、动一动,甚至屡拨不动,就在于政府包揽了太多的事务,而管事者又荒嬉误政。
此风不变,国事难为。
四
风气之成,每因体制。其更也,必动其根本。官场吃喝之风,久已人言啧啧,中央也不知下过几次决心。文件发了不少,刹风刹过多次,何以从上到下,吃喝之风愈来愈盛,耗费的钱财愈来愈多,吃喝的排场愈来愈大?主管风纪的部门研究了几十年,不知到底研究出了什么良方?套一种过去习用句式:难道资本主义刹得住的歪风,社会主义的中国竟无法刹住?年年出国考察,该学的似没学到 ,反倒把考察变成了公款旅游。
政府官员应当廉洁,大概是世界各国老百姓共同认可的价值。要证明体制的优越,就要把百姓关注的事情办好。遏制腐败,大概不算“鼓吹普世价值”吧。
(作者系新华通讯社高级编辑、望周刊社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