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广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渠道。近年来,安徽中医药大学师生青年志愿者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以“弘扬中医文化、服务大众健康”为宗旨,努力打造“大医精诚 青春志行”中医药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项目实施以来,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育人效应。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广泛参与新冠肺炎治疗,深入介入诊疗全过程,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成为抗疫“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的发展都非常重视。从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到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拓展。在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校团委始终坚持依托和彰显中医药专业特色,将中医药的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将中医药的简便效廉优势转化为惠民利民优势,通过开展中医药爱心义诊、养生知识科普、防疫香囊制作、五禽戏等健身功法教授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使广大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
中医药志愿服务除了要求大学生志愿者有热情有爱心外,还必须要有专业理论和技能作为支撑。校团委在全校范围内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中医药临床经验和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医生教师作为志愿服务团体指导老师,助力中医药志愿服务专业化。专业力量的介入,一方面使志愿服务本身可保障、安全性高,使服务对象可参与、可受益;另一方面从育人效果来看,加强了师生教学互动,重点推行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使青年大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在志愿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对服务对象的治疗操作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经验传授给志愿者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服务中加强与指导老师的沟通,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建立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桥梁,从而实现服务对象、志愿者学生、指导老师的三方受益。
志愿服务的基地化建设,是保障志愿者工作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对于提升服务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校团委主动与地方行政部门、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如医院、敬老院等)开展深化合作、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目前同合肥市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高新区、新站区等地方政府建立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志愿者服务基地。学校组织志愿者按照协议要求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服务基地按照协议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这样不仅实现了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最大程度的匹配和对接,促进志愿服务团队与服务对象、社区管理部门和社区居民形成良好互动,同时能够确保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志愿者工作的长期健康发展,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出优质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目前校团委定期评选“大医精诚”实践育人工程十大优秀项目和团队。
号召全体同学通过志愿汇平台注册成为志愿者,根据志愿汇平台志愿服务时长折算成相应学分,再借助“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系统实现学生志愿者学分认定,增强志愿者的获得感。通过选树并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目前学校已涌现出一大批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个人、项目典型:校华佗爱心社先后被授予安徽省大学生优秀社团、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爱心华佗进工地”“中醫中药基层行”等活动被评为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校红十字会荣获第十二届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志愿者齐亚军坚持从事中医药志愿服务,先后被授予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志愿者周瑞致力于儿童青少年性教育与预防艾滋病公益宣传,被授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爱心大使”,并先后荣获“全国校园公益风采大赛”最佳风采奖和最佳创意奖、首届“艾·健康”青少年微视频大赛特别奖。“中医药文化三进”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通过树立志愿服务集体、个人、项目典型,凝聚了一大批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不断充实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服务活动形成了大一新生志愿者积极参加培训、大二志愿者踊跃参加实践、大三志愿者提供经验指导的良性循环。依托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学期,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社会声誉、提高学生自我价值认同感、促进校地共建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可以获得学校认可的“第二课堂”学分。由此形成对志愿者学生的服务主体意识的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从内心认可服务活动的意义,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看成感恩祖国、回馈社会的优良精神品质体现,进一步促使志愿者服务队伍的稳定,保证了学生能够长期坚持参与志愿服务。
高等院校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创新志愿服务平台,拓展实践载体,以制度化的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活动促进志愿服务有序开展,方能更好实现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
特色定位是基础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广泛参与新冠肺炎治疗,深入介入诊疗全过程,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成为抗疫“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的发展都非常重视。从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到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拓展。在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校团委始终坚持依托和彰显中医药专业特色,将中医药的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将中医药的简便效廉优势转化为惠民利民优势,通过开展中医药爱心义诊、养生知识科普、防疫香囊制作、五禽戏等健身功法教授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使广大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
专业指导是关键
中医药志愿服务除了要求大学生志愿者有热情有爱心外,还必须要有专业理论和技能作为支撑。校团委在全校范围内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中医药临床经验和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医生教师作为志愿服务团体指导老师,助力中医药志愿服务专业化。专业力量的介入,一方面使志愿服务本身可保障、安全性高,使服务对象可参与、可受益;另一方面从育人效果来看,加强了师生教学互动,重点推行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使青年大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在志愿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可以通过对服务对象的治疗操作将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经验传授给志愿者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服务中加强与指导老师的沟通,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建立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桥梁,从而实现服务对象、志愿者学生、指导老师的三方受益。
基地建设是保障
志愿服务的基地化建设,是保障志愿者工作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对于提升服务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校团委主动与地方行政部门、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如医院、敬老院等)开展深化合作、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目前同合肥市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高新区、新站区等地方政府建立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志愿者服务基地。学校组织志愿者按照协议要求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服务基地按照协议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这样不仅实现了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最大程度的匹配和对接,促进志愿服务团队与服务对象、社区管理部门和社区居民形成良好互动,同时能够确保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志愿者工作的长期健康发展,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出优质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目前校团委定期评选“大医精诚”实践育人工程十大优秀项目和团队。
激励机制是动力
号召全体同学通过志愿汇平台注册成为志愿者,根据志愿汇平台志愿服务时长折算成相应学分,再借助“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系统实现学生志愿者学分认定,增强志愿者的获得感。通过选树并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目前学校已涌现出一大批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个人、项目典型:校华佗爱心社先后被授予安徽省大学生优秀社团、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爱心华佗进工地”“中醫中药基层行”等活动被评为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校红十字会荣获第十二届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志愿者齐亚军坚持从事中医药志愿服务,先后被授予安徽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志愿者周瑞致力于儿童青少年性教育与预防艾滋病公益宣传,被授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爱心大使”,并先后荣获“全国校园公益风采大赛”最佳风采奖和最佳创意奖、首届“艾·健康”青少年微视频大赛特别奖。“中医药文化三进”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通过树立志愿服务集体、个人、项目典型,凝聚了一大批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不断充实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服务活动形成了大一新生志愿者积极参加培训、大二志愿者踊跃参加实践、大三志愿者提供经验指导的良性循环。依托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学期,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社会声誉、提高学生自我价值认同感、促进校地共建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可以获得学校认可的“第二课堂”学分。由此形成对志愿者学生的服务主体意识的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从内心认可服务活动的意义,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看成感恩祖国、回馈社会的优良精神品质体现,进一步促使志愿者服务队伍的稳定,保证了学生能够长期坚持参与志愿服务。
高等院校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创新志愿服务平台,拓展实践载体,以制度化的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活动促进志愿服务有序开展,方能更好实现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