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历史教学创设探究环境的思考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把“乐于探究”作为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强调课程结构要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提出教材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探究”,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在中学历史教学较多地存在着以知识为中心,以记忆力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过多地依赖老师的讲解传授,重复大运动量的应试操练,没有有效地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环境封闭、落后、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因而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要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对于教师来说,关键在于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素质。现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并借鉴优秀教师精彩高明的教学,就历史教学创设探究环境谈以下几
  点看法。
  
  一、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注重问题性,并认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难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而那种以设问组织的课堂教学只能称之为“满堂灌”,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实质核心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使学生面临一种令人困惑的、充满张力的探究学习环境,或者说给学生一种刺激,并使这种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形成差异,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产生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充分主动发表见解,展开讨论、争论,进行验证,最后达到应用,通过应用又产生新问题。学生在问题的自主解决和繁衍中,在实践活动的探究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二、大胆引进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怎样才能有效地生成探究学习环境呢?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学习过程之中、之后,而不存在于历史学习过程发生之前。走进历史,发现问题,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辨别、论证,得到答案,这是现代历史学习的一般程序。然而反思我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可以发现其编写方式长期以来往往是用单一的史观裁剪史料,最后推演出历史结论。这种“一锤定音”的简单表述就造成了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片面,或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久而久之,中学生也总是习惯于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下简单的是非之论。这种强调“定论”、服从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说是违背求真、务实、怀疑、批判和探索的历史科学精神的。可以说,如果我们仍然只用一种史观、一种结论去编织近代史,最后只会把丰富的、多元化的历史简化了,留给一代中学生的就仍然是一幅片面的、残缺的历史图景。如对近代重要历史人物李鸿章,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把他写成了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汉奸;相反央视一套在黄金时段播出的《走向共和》中的李鸿章却成了高瞻远瞩、一心为公、忍辱负重的爱国政治家。这些强烈反差使学生对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激烈的质疑——如果电视剧的描述是真的,那么我们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如果上述反面人物特别是李鸿章都是爱国的政治家,那么离给秦桧翻案的日子也不远了。诸如此类的质疑还表现在对曾国藩、袁世凯等的评价上。当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质疑时,本身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了。面对这种可喜的现象,如果我们再一味地坚持让学生死记课本观点的话,只会造成学生积极性瞬间被打消,更别说培养什么历史兴趣了。认识到这一点后,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为了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设计了一个“李鸿章,爱国者或卖国贼?”的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就连以前最不爱背书的学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资料,在辩论赛上,大家在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喝彩之余,自己也无形中接触到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到了真实的李鸿章。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团体意识也都有所增强。
  
  三、与时代潮流结合,开展专题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能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来的古训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就更不能满足于追求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将来。当今世界,风云变换,每个事件后面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台独”和台湾归属问题,围绕日本篡改教科书事件和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
  
  四、大胆进行“作业的革命”
  
  如果学生交来的作业本中画的是面目可憎的秦始皇,如果整个作业本就是一份《中国近代屈辱泪》的手抄报,或者学生要问你“什么是‘东交民巷’?”等等,你会有什么反应?我就经常收到这样的作业本,而且总是乐此不疲地批阅着。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为此,是否可以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如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
  总之,创设探究性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其他文献
上海市金山区第一少科站的机器人教育相对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形成了在比赛中学习的风格。在近3年的各种比赛中,获得了国家级的奖项121个,在全国第二届“NOC机器人灭火”比赛中,获小学组冠军,第三届“NOC机器人循线”比赛中,获高中组冠军,包揽第五、第六两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灭火项目小学、初中、高中组的全国冠军。2006年4月,在美国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家用机器人灭火比赛中,取得了初级组、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优越的成长条件使青少年生活中的顺境多,逆境少,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如何让青少年正确面对挫折,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形成对挫折的正确认识。下面仅以七年级思想品德《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的教学环节为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片断一:引出主题    多媒体播放
无论从技术要求上讲,还是从实践要求上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都是一门极其严格的学科,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适应行业的发展,必须全面提升其专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培养其
不久前有媒体披露,某地一位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他实在羡慕他家的狗,真想做一只狗。  原因是因为他家的狗,主人每天都会牵着它到外面去散心二三个小时,而他的生活除了上课之外,课余时间却只能被关在房间里写着永远写不完的枯燥无味的作业,连他家的狗都不如。  看了媒体的报道,心中很不是滋味。时下,少年儿童的各种培训班五花八门,我们的家长趋之若鹜,他们担心如果不让孩子去培训就会失去“素质教育”。真正意义上的“
小学语文是人们学习语文最开始的阶段,是人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和前提, 学生需要从小学就开始打好语文功底,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做好功课,因此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实行个性化的语文教
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影响、指导着千百年来的为人师者。然而,“传”、“授”、“解”的主体都是“师”,如此一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老师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都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天底下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活生生的来自不同家庭、具备不同资质、拥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们呢?因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自主学习就成了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