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理论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学与远程教育的结合所揭示的符合当今教育改革趋势的理念,使我们看到了现代远程教育革新和进步的方向。本文着重论述了科学学的分化与融合两重特性与综合化、系统化的研究方法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以期为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提供新思路。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有着明确的表述:“现代远程教育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的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这一表述可以看出,“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远程教育理念无论是从其对象范围,还是从人的需要层次、制度层面看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符合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律的。然而在办学实践中,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这样的状况,只能让现代远程教育理念成为“美丽的梦想”,造成高等教育普及率低的后果,加大了城乡教育、区域教育的差距,阻碍了高校远程教育协调发展,影响我国整体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根本上限制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苏北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如中西部边缘地区)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力,难以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远程教育目标。本文将科学学的理论和方法尝试性的引入现代远程教育领域,以期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提供新思路。
  作为相对于传统面授型教育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现代远程教育不仅可能、而且非常有必要运用科学学的方法和理论探讨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切入远程教育内部,展开“教育科学学”研究。
  分化与融合:远程教育研究的新起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现代远程教育理念的创立
  远程教育是教育大家庭中的一个分支,是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在“教育世界”基础上构建的“远程教育世界”包含了远程教育领域内的各种要素和关系,是一个专门化领域的实体世界。这些要素(远程学习者、远程教师、远程学习资源、远程教育机构等)和他们之间的种种关系(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资源、学生与资源等)并不是仅仅依靠远程教育单一世界产生和维系的。远程学生和教师都是存在于物质世界的个体,他们需要在物质环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分化与融合,开创自己的事业。因此,远程教育应该在远程学生和教师的物质世界中关注教育知识的建构,在现实世界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知识性、专业性的个性化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理念的转变意味着从静态知识的远程传授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因而,必须对传统的知识传授体系以及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分化与融合,以便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教育新发展。由于远程学习者通常不必参加校园课堂教学,而是通过技术媒体获取课程资料和学习资源,所以他们在地理上的分布比传统校园学生更加广泛和分散。再加上远程教育入学制度的开放性,必然造成远程教育的学生对象差异大,不均匀。远程学习者在学习与生活经历、职业职务、素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个性等方面也都是异质的。他们当中很多都是成人,拥有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交往圈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业已形成的东西构成了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生活背景,它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待远程教育的态度,个人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运用。这些都是远程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所必须关注的,对这些情况的分析理解是设计、开发、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并获得成功的关键。
  (二)“分化与融合”和远程教育研究
  远程教育坚持以分化与融合为出发点,除了关注远程学习者的个人存在之外,还应当关注远程教师与学生及远程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就涉及到科学学中的“分化融合”的双重特性。教育意义上的“分化与融合”体现了这样一种含义,即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主体,主体在交往中有各自的独立性,应互相承认,彼此尊重;同样具有独立性的人与人之间又总是在某种共同的联系之中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远程学习者虽然是在准永久分离的状态下完成自己的学业,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就应当学习笼统的、孤立的知识。相反,远程学习者之间以及他们与远程教师之间的各种知识交流是他们能否成功地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因素,要受到普遍的重视。这些知识交流与互动的前提是承认远程学习者的独立性,这必然导致知识的分化与融合。
  远程教育中师生间的交流多通过技术媒体实现的,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远程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也变得非常容易,分散在各地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实时的传递学习信息、交流学习经验、交换学习资源,进行各种各样的对话与沟通。这种电子会话为达成学习主体间的交互作用,促进主体间的理解,补偿远程教育的情感交流缺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知识分化与融合的交流,远程学习者才可能从与各个主体的会话中体验远程学习的乐趣,掌握远程学习的方法,领会远程教育的实质,从而有目的的完成学习任务。在现实的意义上认识到学习者的独立性,通过对知识的分化与融合,对学习者实行个性化教育,对于远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个性化教育的态度看待远程教育,有助于克服以主客关系解释远程教育现象时所遇到的种种困境和不足,有助于在丰富的知识交互作用和关联中理解远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以及更广泛的教育联系中的真实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远程教育无疑会在当代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重视知识的分化与融合,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对学习者进行个性化教育,这些重视,在远程教育中受到的日益关注,也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变革。
  传统的远程教育研究方法构建的理论的局限
  自远程教育诞生以来,为了促进远程教育的革新和进步,该领域的专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作为远程教育发展所依据的规律。我们可以将这些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集中论述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具体问题的理论学说,可以视为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如穆尔的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霍姆伯格的远程教学两大功能要素的理论等等;另一类是试图涵盖远程教育领域的所有活动的理论学说,可以视为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如奥托·彼得斯的远程教育的工业化理论、伽利森的三代信息技术理论等等。不论这两类理论在多大的范围之内讨论远程教育,它们的方法却遵循着大体上广泛一致的原则,即从某种理论或经验出发进行假设推论,并将假设应用于实践进行检验。然而,如果采用科学学的视角探讨这类我们习以为常的研究方法时,问题看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首先,对于假设推论起点的“原始”理论是否是正确的,是否是不证自明的,其科学性值得怀疑。如果这些前提性的理论是错误的或不可靠的,那将导致在此基础之上的假设与推论陷入不可避免的错误之中。其次,即便起点正确,所建构的新理论也是通过经验来检验的,现实经验的科学性如何值得商讨,经验愚弄人类大脑的例子并不鲜见。
  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不足
  (一)开设远程教育的学校方面
  在远程教育实践过程中,某些开设远程教育的学校功利倾向和工具主义的行为十分明显,严重背离远程教育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的主要手段”这一初衷。具体表现为:1.教育理念与目标方面。超越自身能力和条件,谋求短期利益,迎合甚至诱导社会的非理性需求。过度开发学历教育市场,而对真正能发挥远程教育优势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缺乏重视。2.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在200多万的远程教育学生中,几乎全部都是学历教育的学生,而且从专业设置上来分析,过于狭窄,都集中在计算机应用、法律和财会等少数专业上,而一些实践性强的、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或部门急需的专业及非学历教育却无人问津。3.招生与管理方面。部分试点高校为追求经济利益,不认真考察设点单位的办学条件,盲目设点,只顾招生、不顾管理,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教学、管理和受教育者支持服务等方面严重滞后于招生规模的发展,有教学质量下降的趋势和现象。4.校外设立学习中心地理分布方面。从各试点学校所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地理分布上看,绝大多数集中在东部等发达地区,中西部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区偏少。这主要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基础设备建设不完善、投入成本高、收效低。5.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由于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理念上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对象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与传统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在其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教学资源应用与共享,教学内容展开、学习信息的呈现、学习过程培训、教学交互、反馈评价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二)接受远程教育的对象方面
  而那些需要接受远程教育培训的学校师生,也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不能很好的接受远程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掌握信息技术并不重要,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没必要。因此,不鼓励教师,甚至阻挠教师使用学校设备接受远程教育。2.教师的学习观念陈旧,远程教育作用认识不足。教师队伍中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到位,主要是部分中老年教师。他们也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但总认为自己年龄大、手脚笨,不适合学习信息技术了,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远程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由于不知道如何进行远程教育的接收、培训,以便获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方法与技能,许多学校的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时的普遍做法是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演示。有的只为上示范课、观摩课而使用电教媒体;有的为活跃课堂气氛而生硬地使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媒体;有的牵强的用多媒体去解决传统媒体完全可以应对的问题,结果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有的教师选用的软件只是文字教材的简单再现,仅起到变相“小黑板”的作用。
  (三)远程教育研究学术平台方面
  目前,中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中有北京师大、首都师大、华南师大、中央电大远程教育研究所、香港遥距与成人教育中心等这几所普通高校设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从事远程教育研究。其中北京师大和华南师大还培养远程教育方向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我国有关刊登远程教育研究方面的主要专业期刊有《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距离教育》和《中国成人教育》等。从这些远程教育专业杂志近年来的文章来看,虽然总体上呈逐步增长趋势,但是对“教师和教学、培训”以及“远程教育原理”研究的文章所占分量明显重于其它领域,其次是“政策宣传、新闻报导”的文章,有关运用、结合其它学科理论方法来研究远程教育本身方面的文章数量上很少,对于远程教育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分支领域的研究则更少了,如:远程教育信息技术学、远程教育经济学、远程教育管理学等,因此这些领域需要得到重视和加强。
  综合化、系统化对研究方法的启示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方面
  综合化、系统化给予我们综合、系统的研究态度和方式,有利于打破在传统研究中存在的过于偏重静态的知识传递和认识结论单一的方法论倾向,它在远程教师、远程学习者、远程教育机构和社会丰富的联系中探讨远程教育实现的过程和意义,便于我们充分理解和揭示当今远程教育丰富的联系和实践中所展现的根本意义。在中国远程教育领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物、思想、理论与行动,这些表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有待于我们去研究的远程教育本质,而这些表象的复杂性及其意义恐怕只有通过科学学综合化、系统化的方法才能表达清楚,从而认识其本质,这种方法无疑为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及实践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二)远程教育理论研究方面
  正如学者鲁姆勃尔明确断言的那样:“远程教育理论就其本质而言是综合性的、复杂的,尝试建立‘一种基础扎实的远程教育理论’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学者佩拉通也认为“寻找单一的远程教育理论未免过于天真”。因此,“综合化、系统化”提供给我们研究远程教育理论的一种新的视角,就是扬弃那种自上而下,单一、孤立的演绎推论的研究方法,暂时搁置种种已有的远程教育理论,采取自下而上,自左及右,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综合化、系统化”的研究方法思路,在种种研究方法中寻求本质的“面向事实本身”的科学学研究方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远程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深层次的“表象”描述、综合,以及系统自身的构建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确的阐明,以探求远程教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三)教师与远程学习者方面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远程学习者关系是开放的,动态的,交互的,而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封闭系统内的二者对立,是主客体间的关系。而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内,由于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也必然是开放、动态、交互的。多极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中师生关系的重要特色。在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中,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它强调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性。因而在师生关系上的看法也就囿于此种观念。但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学的功能已不再是对知识的传递,而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注重对各种信息的科学分析、分化、加工和融合,从而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建构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即在现代远程教育这个分化与融合的系统里,为适应社会需要,学习是为了发展能力,信息资源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由此可见,在信息社会,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在虚拟空间里的学习已经由认识过程转变为分化、交互、融合的知识活动过程。
  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在远程教育的环境中他们最需要的知识和传授方法是什么?在对远程学习者的研究中,可以对学习者进行个别访谈,了解他们具体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需求、个人背景以及文化和社会因素等。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们能够触及到学习者的心灵深处,挖掘他们对远程学习、远程教育中有关知识需求、传授方法等看法。远程教育的本质并非隐藏于表象之下,而是等同于远程教育所显现出的各种个人“表象”的综合。
  (四)教育信息技术方面
  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构成的新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改变了教学设施,建构了新的教学系统。例如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电子阅览室、教学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等,使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继续教育、学科内容、学生学习、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教育管理等融合在一起,提升了整个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能够用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教育中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我们不能想轻易的认定它们在教学中的功用大小,也不能仅仅靠一些简单的实验数据来判断其优劣。在远程教育中教育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是用来支撑教学与学习的,它直接面对的是教师和远程学习者,对这些技术手段的评价只能从一线的实践者们那寻求答案。因而,我们可以对教师和远程学习者进行调查,询问他们对各种学习媒体的态度,了解他们使用各种远程教育技术学习和传递教学信息的种种微妙心态,然后再进行必要的综合整理,制定出适合不同类型学习者使用的远程教育技术实施方案或实施信息系统,无疑体现了综合化、系统化、个性化原则,同时也是科学的、实用的。
其他文献
案例一:受到排斥,被迫休学    16岁的晓玲因为被同学排挤而休学了。本来,她应该读高中一年级,可她现在每天只能把自己锁在屋子里。  晓玲已经休学一年多了,每天靠电脑打发日子。当初,连父母也说不清她休学的原因,“她就说不想上学了,很突然。”经过一番了解,父母才得知女儿因为学习不大好,加之相貌平平,性格孤僻,由此经常被同学取笑,在班里甚至连朋友都没有。同学的排斥让毛毛心里很难受,她逐渐变得少言寡语,
期刊
不久前,在邻近一家超级市场购物时,我们看到一个5岁小男孩伸手去抓一种他爱吃的食品,哪知食品没抓着,整堆食品盒都哗啦啦地倾落下来,散落在拥挤的人行道上。仿佛被触痛似的,那男孩畏惧地往后一缩。此时,他多么希望在众目睽睽之下赶快跑掉啊!凡人皆知,尴尬的局面会让人不舒服,眼前的男孩就正处于极度窘迫的痛苦之中。  我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这种情感,因为他们熟谙社交常情。其实不然,窘迫感出现在少儿
期刊
作文难教,作文难学。都说多读书就会写好作文,真的是那么简单吗?对于在校的中小学生来说,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在阅读的同时如何学会作文,教师只有做针对性的指导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市场上关于阅读与写作训练指导的书籍很多,但是大都把阅读和作文分开编写,能同时提高二者能力的辅导书却不多见。茫茫书海中,什么样的阅读作文书籍,既能减轻教师作文备课的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作文能力?  最近有幸
期刊
在当前高校教育生态趋于恶化的情况下,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精神薪酬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梳理精神薪酬模式的理论来源,探明高校教师管理的精神薪酬现状,以此建构并逐步完善高校教师管理的精神薪酬长效机制,从而提高教师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高校特别是物质基础更为欠缺的西部高校的教育生态。  管理学中激励是指通过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
期刊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筹款渠道的多元化,社会捐赠对中国大学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捐赠有助于增加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减少国家的财政压力、增加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为高等教育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在西方大学特别是美国大学中,社会捐赠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并且对美国高教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还刚刚起步。尽管社会捐赠基本渠道已开通,但由于相应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期刊
书是心灵的钥匙,帮助你开启智慧之门;书是进步的阶梯,帮助你登上理想高峰。  有人说,生活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人生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有书为伴,孤独是一种深刻而丰富的享受,闲暇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   徜徉在书的海洋中被书征服。人活着不可不读书。不读书的人,自己精神的田园往往会是一片荒芜的景象,生活也必将因此失去滋味和
期刊
应届毕业生李海滔告诉总理:“我在学校就业办公室做助管工作。我很高兴告诉您,截至6月10日,我校的就业率达到83.85%,比去年同期还增长了5个百分点。”  听到这个数字,温总理脸上露出了笑容:“你告诉我的是一个喜讯。”  即将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的李海滔,请总理谈谈对辅导员的期望。温家宝略微思索,接着说:“作为一名辅导员,最重要的是要让同学们懂得做人,懂得奋斗,懂得走崎岖不平的道路,准备克服各种困难
期刊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关怀伦理学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为解决现代教育越来越非人性化及缺乏对学生关怀的问题,诺丁斯提出了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她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怀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她的诸多研究成果中都渗透着关怀的思想,充满着人性。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一环,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关怀幼儿、培养幼儿的关怀能力应是教育的应有之意。本文从关怀视域进行幼儿道德
期刊
抓住国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优势,整合现有职教资源,深化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打造拳头专业,形成学校特色,扶持优质民办职校,走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是快速发展翠屏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
期刊
一直以来,作为中小学常规校本教研活动的载体,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学校制度化要求下,听课、评课一直是教师之间彼此切磋、互相提高的重要方式。但是,听评课活动并没有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也有不少教师将其归因为“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等自身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不仅不能帮助教师更快寻求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还影响了教师专业成长。  因此,我们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