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乐声中承载的红色记忆——王德三、李鑫歌曲编创的时代意义

来源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cents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留下了许多伟大的故事,也谱写了许多壮丽的歌乐.那些铿锵或舒展的律动不仅仅在于旋律中展现的优美、更在于音响绵延的物化内涵承载了社会民众共同的灵魂状态、烛照了社会民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云南早期的共产主义者,王德三、李鑫的乐歌编创,展现了觉醒年代云南有识之士强烈公共关怀的责任担当,发挥了音乐最擅长达成群体情感共鸣、凝聚民众心灵的鼓动功能.文章通过对王德三、李鑫乐歌编创时代意义的讨论,可以看到,他们通过乐歌编创所彰显的价值情怀,当之无愧地成为云南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红色经典,是云南早期共产主义者为后世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他文献
《小学生之友》杂志发下来,大家都很喜欢,但我很“不待见”它,至于理由嘛,请听我细细道来.rn理由一,太烧脑.那是一个周末,我刚写完作业,觉得非常无聊,碰巧看到了书架上的《小学生之友》.于是我随手一翻,翻到《超级玩家》栏目就开始研究起了迷宫.结果,这一研究就是大半天,好不容易才顺利通关.我长叹一口气,这迷宫走得我的脑细胞是损兵折将啊!
期刊
原文:rn又北三百里,日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日?疏,可以辟火.rn译文:rn再往北三百里,有座带山,山上盛产玉石,山下盛产青石和碧玉.山中有种野兽,外形像马,长着一只磨石一样的角,它的名字叫?疏,把它养在身边可以免遭火灾.
期刊
随着数字资料的不断问世,大量的话剧文献在“沉寂”了多年之后渐渐现身,为我们今天的话剧史研究提供了新鲜的血液.这些文献的发掘和整理,不仅为我们的研究拓展了新领域和新空间,而且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新史料和新依据.话剧运动不单纯是艺术学范畴的,更是社会学范围的;研究话剧史,不仅仅要关注艺术运动本身,更需要关注与之相关的人文、社会的环境,将话剧运动置身于社会运动之中,予以综合的考察,而不仅限于剧作家本人和作品本身.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话剧运动重要的历史阶段,中国话剧由之前的“舶来品”在经历了
家,是船只停泊的港湾,是树木扎根的土地,是鸟儿栖居的巢儿.在那里,演绎着生命的七彩乐章.rn我的家很平凡,也很温馨.我家最忙的就是爸爸了,他总是早出晚归.在夜里,我在书桌前写作业,总是留心着外面的脚步声.爸爸的脚步声是与众不同的,每当他的脚步声响起,我总是未见其人先大喊一声“爸爸”,然后急忙向他跑去.就这样,我和他总是“打打闹闹”.为此,妈妈老说他跟没长大的孩子似的.这时,爸爸就会用他搞怪的舞姿逗得妈妈哈哈大笑.
期刊
本文主要探究中国当代话剧接受中民族特色的存在:在接受观念上注重实用理性,在剧目选择上青睐现实主义话剧,在戏剧审美上偏爱故事性强、情节生动、情感丰沛的话剧作品等,并考察了话剧接受的民族性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和演出的内在影响.论文指出中国当代话剧必须正视和尊重民族文化心理的存在,同时,中国话剧接受的民族特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由专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
对戏曲理论批评研究进行及时总结无疑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在对2020年刊发与出版的戏曲理论批评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专著等成果进行收集、梳理与解读的基础上,认为本年度在承续戏曲理论批评研究常势的基础上,于以下五个方面取得较大收获:戏曲理论批评家的理论向度解读;戏曲理论批评概念的深入剖析;历时性戏曲理论批评的多向度思考;戏曲美学的限度性探讨;戏曲理论批评争鸣的学理性强化.
一rn当救援信号指示灯再次亮起时,飞船内的所有队员都将目光看向了驾驶舱前部的全息显示仪.此时,在星空图上有一个红色的光点正在急促地闪烁着.rn“是一艘最新式的OPV6型货运飞船,主要用于珍稀矿物的远距离运输.”负责通信的乔恩看了一下救援信号的代码后,又补充了一句,“听说这种货运飞船配备了当下最先进的AI全船控制系统.”rn“什么叫AI全船控制系统?”美国队员威廉疑惑地问道.
期刊
纪录片教育是在理论和创作实践相互沟通中完成教育目标的.在适应急速变化的环境当中,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教育要重视纪录片新的内涵、方向和意义,提高在新一代技术革命中的适应能力,但并不意味创新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个体性思维能力等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发生变化.传统的纪录片教育受到了新媒体时代的“冲击”,纪录片教育有了两个新的关键词,第一是融合创作,第二是共享创作,这也扩张纪录片教育的活动领域,为相对闭塞的纪录片教育输入新的活力和力量.
艺术与伦理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在内涵和形式上也迥然有异,但同样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艺术与伦理在某些领域存在交叉,并彼此深刻影响着对方,形成一种互相嵌入的关系.一方面,艺术嵌入到伦理领域,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丰富道德教化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伦理通过将道德元素渗透到艺术创作者的思想和创作中而催生出具有道德意蕴的艺术作品,实现了伦理对艺术的反嵌入.正如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都需要依凭于某种艺术媒介一样,艺术与伦理之间的互嵌也需要媒介的沟通.情感在艺术与伦理的互嵌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一方面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且深入西北地区,陕西区域零星出现了一些西方宗教艺术品.直到20世纪初,油画开始正式出现于陕西区域的新式学堂中,这可以被视为陕西美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随后,就学于上海艺专的吴海波等陕西青年返回家乡后,进行油画创作,其中的一部分人也参与了西画教学活动.抗战期间,文化中心转移至西北地区,陕西区域(延安地区)频繁出现油画的展览及油画创作活动,西洋画理也得以贯穿于鲁艺的教育课程设置之中.这些文化迁移现象,充实了陕西“西洋油画”教育的具体内容,为陕西当代西画教育及其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