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巴纳德、西蒙的行政组织理论作为公共组织理论的发展的基石,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全面了解二者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公共组织理论的深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首先概述了巴纳德和西蒙的组织理论,然后从宏观上的发展阶段归类和微观上组织平衡论、影响论以及决策论等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笔者的比较结论,即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
关键词:组织理论 巴纳德 西蒙
组织理论作为一种对组织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科学概括的体系,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而随着人类组织的不断演进、组织理论的不断发展,公共组织理论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和多样。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些理论特别重要,其中巴纳德和西蒙的组织理论就属于其中之一,在我国著名学者陈振明主编的公共组织理论中特地将巴纳德、西蒙和泰勒的组织理论独立一章进行详细阐述,足见一斑,亦可反映笔者进行巴纳德和西蒙组织理论比较分析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比较中对于行政组织理论也将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筆者选题的原因所在。
1、理论概述
1.1、巴纳德组织理论
巴纳德组织理论或管理理论往往被人们贴上“社会系统学派”的标签。因为他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组织与管理问题,用系统的观点来描述组织,把组织中的人们的相互关系看做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对这个系统要作为整体来看待。他对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第一次提出了组织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这一命题,被称为“现代组织理论之父”。约瑟夫·梅西说:“现代管理研究的发展,其根源大多可以在切斯特·巴纳德的理论著作中找到。他是一位有实际经验的总经理。……他所提出的非正式组织、决策、权威和信息沟通等概念,后来均成为管理学界的重要课题。在这些新发展方面,他对管理学界其他领袖人物的思想影响,无论如何强调也不过分”。
1.2、西蒙的组织理论
以决策为基础来深入阐述组织的本质,机能和结构,是西蒙组织理论的特色和重要方法。因此,有学者认为西蒙对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中心思想,即“为了对组织进行研究,就必须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决策过程的复杂性网络进行研究”。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组成的系统,其主要职责就是能够弥补个人的有限理性,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他还对传统理论中直线与参谋的关系提出了改进,主张下级可以接受多个上级的命令,但如果命令发生冲突,那么下级就只能服从其中一个上级的命令,即所谓“狭义的指挥统一”。他将组织比作“一块三层蛋糕”,最高层设计系统,确立目标,并监督其实施,是非程度化决策;中层管理日常操作和分配,是程序化决策过程;最下层从事基本的操作,是程序化决策。
2、比较分析
2.1、宏观上的发展阶段比较
组织理论大体上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到现代组织理论三个发展过程。
古典组织理论把组织看做一个封闭的系统,往往忽视或没有考虑到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很多重要的内部问题对组织产生的影响。新古典组织理论一方面主义发挥人在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尽量满足人的需要,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组织内主观领导人与下属的关系比较和谐,从而比传统等级制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新古典组织理论往往过于强调搞好人际关系,满足人们的社会心理需要,满足人的工作丰富化和扩大化的需要,而降低了专业化的优越性使工作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总之,新古典组织理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理论,甚至有的人把它描述为“无组织的人”。
行为科学理论在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60年代中期,发展为组织行为学。它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2、微观内容的比较
1.注重人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危机加深,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古典组织理论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新需要。于是,重点研究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激励人的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顺势产生了。
无论上述的阶段分类将巴纳德和西蒙了理论归于新古典组织理论还是行为科学理论,他们都是强调人在组织中的影响的。新古典组织理论要求发挥人在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尽量满足人的需要,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组织内主观领导人与下属的关系比较和谐,从而比传统等级制更能提高工作效率。行为科学理论在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60年代中期,发展为组织行为学。它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开放的系统
古典组织理论把组织看做一个封闭的系统,往往忽视或没有考虑到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很多重要的内部问题对组织产生的影响。它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法理性和纪律性,侧重组织的静态研究,在非人格化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建立过分严格要求的规章制度和机械的组织模式。
(1)巴纳德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等方面特征。当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组织的整体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组织系统。同时,组织系统不仅和内部发生关系,与外部系统也是息息相关的,从他的协作系统理论就可以看出,以组织系统为核心,与人的系统、社会系统和物质系统相关关系相互作用。
(2)西蒙
H·西蒙的早期研究主要是直接运用行为心理学来研究组织行为,尤其是模式化惯例化的行为,例如记忆、学习、信息处理、选择性注意、适应和组织内社会化等。这些人类因素对于环境刺激的稳定的或制度化的反应模式,构成了组织结构,比如项目和学习可以看作组织的短期结构和长期结构(March&Simon,1958)。 3.组织平衡论
组织平衡论是巴纳德和西蒙公共组织理论中极为相似,或者说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学界对“组织平衡论”或称为巴纳德-西蒙“诱因-贡献理论”。
(1)巴纳德
巴纳德将组织看做是由两个过程构成的:一是使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持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二是创造诱因并把这些诱因分配给成员个人的过程。因此,组织平衡相应地分为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对外平衡指的是整个协作系统的平衡,包括组织同物质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系统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协作系统同外部环境的关系。对内平衡则是通过制造出来的经济和非经济诱因有效地分配给其成员,保持诱因和贡献的平衡,以保证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那个协作的积极性。
(2)西蒙
西蒙继承发展了巴纳德的组织平衡思想,在《行政行为》有专门的章节讨论组织平衡问题。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集体平衡系统,组织里组织成员个人提供诱因和组织成员个人对组织的贡献之间存在着互依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组织要根据个人的贡献提供诱因,即物质的精神的报酬;另一方面,组织之所以能提供诱因,又来自成员个人对组织的贡献。为此他和马奇在书中特别研究了“诱因效用”和“贡献效用”这两个新概念,为这些定义提供了观察问题的两个一般的途径:以直接通过观察组织成员的行为来评估效用平衡;二是假如我们要作出关于效用函数的简单经验假说的话,我们可以在不涉及效用的情况下,作出关于诱因和贡献的数量上变化的预见。
由此可见,西蒙进一步发展了巴纳德提出的组织平衡论,对这一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进行探索,对这一理论进行相当深入的归纳概括,而且对许多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使组织平衡论更加丰富、生动。西蒙的激励理论不仅搭起了迄今为止工作动机研究的几乎全部的理论框架,而且其中的一些命题已得到初步证实。他们的理论构成了后来流行的“期望理论”的先导。
4.组织影响论
织的信息沟通是双向程序:一方面是将信息传达到决策中心,另一方面是决策中心将信息传达到各方面。组织对成员培训;通过对成员的培训以影响成员,使其能靠自己的能力作出满意的决策。效率;组织要求成员在作出决策时,用最短的路径、最省钱的方法,去达到预期的目的。西蒙的组织影响论是对巴纳德有关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在西蒙之前,巴纳德对组织影响尤其是“权威”、“接受范围”进行了探讨,权威接受论中,在一个系统中一个人接受了另一个人的指示和建议,则对方即使权威。西蒙加深并拓宽了巴纳德的论题,将其納入以他的决策为核心的组织理论体系中。
5.组织决策论
在行政学即一般组织理论发展史上,将决策问题当做组织的中心问题加以研究是一种不小的进步。这一进步主要归功于赫伯特·西蒙的决策论研究。然后,第一个将决策问题提到重要地位并且加以认真研究的是巴纳德。他的组织决策理论构成西蒙理论的先导,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实际意义。巴纳德认为决策分为个人决策和组织决策,管理者决策的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上级的指示,而是下级的要求,三是管理者的创造性。决策有目标和环境两个客观因素,一方面存在着要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存在着制约作用的物理、经济和社会的环境,制约这两个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就是决策的机能。决策的原理是巴纳德的“战略要素论”,即关键因素,如果要从实现一定目标出发来探讨这种系统和环境,那么,各种因素和各个部分可以分成如下两种类型:一是如果没有那种条件,或者改变那种条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要实现预期的目标和部分;二是除此以外的各种因素和部分。前者在多数情况下称为制约因素,后者称为补充因素……如果制约(战略)因素以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场合和时候被控制,那就成了确定同一目标一致的新的系统和条件因素”同时这些因素都是可变的,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控制可变的战略要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必要条件。最后是决策思维。
由于决策者受主观认识能力、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由于客观上的时间、经费、情报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任何组织不可能追求到“最理想”、“最优化”的决策。只能追求在当时条件下“令人满意”的决策。
巴纳德实际上开创了现代组织决策理论研究的先河,成为西蒙等人的决策理论的直接先驱。但是作为开创式的理论,其中必然存在许多不足,相对的阐释也较为粗糙,对决策的本质分析不能深入,决策过程的探讨停留于表面化,轻视高层管理者面向外部环境的决策人物。而西蒙则是对巴纳德进行了发展,克服不足,提出了自己关于组织决策的“满意决策”理论,并且提出相应的决策技术。
3、结论
根据宏观和微观的内容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宏观上,巴纳德和韦伯的组织理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他们是属于同一阶段历程,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的同期理论;微观上,根据以上的五个方面,即对人的关注,开放的系统,组织平衡论,组织影响论和组织决策理论,巴纳德和西蒙虽然研究的重点和体系不同,贡献不同,但是在组织理论中是一种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巴纳德作为先驱式的任务,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组织理论,西蒙则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在各个行政理论发展历程中占据一个转折点的存在。作为采用行为主义方法研究组织问题的首倡者巴纳德,西蒙的行政学及其组织理论以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作为出发点。西蒙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挥巴纳德的思想他纠正了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一些缺点,加深拓宽了组织理论的许多方面的论题。西蒙坦诚地承认巴纳德观点对自己思想的启发,他说《行政行为》中的部分观点直接参考了巴纳德《经理的职能》一书的观点。巴纳德和西蒙两人的组织理论的论题和观点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因此,人们往往将他们相提并论,称其理论为“巴纳德—西蒙理论”。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孟华.公共组织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岳澎黄解宇.现代组织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陈树文.组织管理学[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聂平平尹利民.公共组织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苏忠林.公共组织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章文光.公共组织行为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朱国云.公共组织理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吕庆.企业组织设计理论发展的历史综述[J].商业经济.2008(12)
[10]罗珉.组织理论认知观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12)
[11]曲慧梅.古典组织理论与现代组织理论评述[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2]王方瑞陈劲周子范.组织理论的整合趋势研究--基于对比方法的组织理论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
[13]王利平葛建华.组织理论的整合框架研究——从多视角到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5)
[14]敬义嘉.实践、学科和范式:组织理论变迁综述[J].社会.2006,26(6)
[15]吴丽民袁山林张襄英.组织理论演进评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
关键词:组织理论 巴纳德 西蒙
组织理论作为一种对组织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科学概括的体系,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而随着人类组织的不断演进、组织理论的不断发展,公共组织理论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和多样。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些理论特别重要,其中巴纳德和西蒙的组织理论就属于其中之一,在我国著名学者陈振明主编的公共组织理论中特地将巴纳德、西蒙和泰勒的组织理论独立一章进行详细阐述,足见一斑,亦可反映笔者进行巴纳德和西蒙组织理论比较分析的重要意义。同时在比较中对于行政组织理论也将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筆者选题的原因所在。
1、理论概述
1.1、巴纳德组织理论
巴纳德组织理论或管理理论往往被人们贴上“社会系统学派”的标签。因为他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组织与管理问题,用系统的观点来描述组织,把组织中的人们的相互关系看做一种协作的社会系统,对这个系统要作为整体来看待。他对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第一次提出了组织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这一命题,被称为“现代组织理论之父”。约瑟夫·梅西说:“现代管理研究的发展,其根源大多可以在切斯特·巴纳德的理论著作中找到。他是一位有实际经验的总经理。……他所提出的非正式组织、决策、权威和信息沟通等概念,后来均成为管理学界的重要课题。在这些新发展方面,他对管理学界其他领袖人物的思想影响,无论如何强调也不过分”。
1.2、西蒙的组织理论
以决策为基础来深入阐述组织的本质,机能和结构,是西蒙组织理论的特色和重要方法。因此,有学者认为西蒙对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中心思想,即“为了对组织进行研究,就必须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决策过程的复杂性网络进行研究”。组织就是作为决策的个人组成的系统,其主要职责就是能够弥补个人的有限理性,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他还对传统理论中直线与参谋的关系提出了改进,主张下级可以接受多个上级的命令,但如果命令发生冲突,那么下级就只能服从其中一个上级的命令,即所谓“狭义的指挥统一”。他将组织比作“一块三层蛋糕”,最高层设计系统,确立目标,并监督其实施,是非程度化决策;中层管理日常操作和分配,是程序化决策过程;最下层从事基本的操作,是程序化决策。
2、比较分析
2.1、宏观上的发展阶段比较
组织理论大体上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到现代组织理论三个发展过程。
古典组织理论把组织看做一个封闭的系统,往往忽视或没有考虑到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很多重要的内部问题对组织产生的影响。新古典组织理论一方面主义发挥人在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尽量满足人的需要,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组织内主观领导人与下属的关系比较和谐,从而比传统等级制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新古典组织理论往往过于强调搞好人际关系,满足人们的社会心理需要,满足人的工作丰富化和扩大化的需要,而降低了专业化的优越性使工作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总之,新古典组织理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理论,甚至有的人把它描述为“无组织的人”。
行为科学理论在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60年代中期,发展为组织行为学。它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2、微观内容的比较
1.注重人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危机加深,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古典组织理论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新需要。于是,重点研究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激励人的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顺势产生了。
无论上述的阶段分类将巴纳德和西蒙了理论归于新古典组织理论还是行为科学理论,他们都是强调人在组织中的影响的。新古典组织理论要求发挥人在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尽量满足人的需要,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组织内主观领导人与下属的关系比较和谐,从而比传统等级制更能提高工作效率。行为科学理论在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60年代中期,发展为组织行为学。它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开放的系统
古典组织理论把组织看做一个封闭的系统,往往忽视或没有考虑到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很多重要的内部问题对组织产生的影响。它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法理性和纪律性,侧重组织的静态研究,在非人格化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建立过分严格要求的规章制度和机械的组织模式。
(1)巴纳德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等方面特征。当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组织的整体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组织系统。同时,组织系统不仅和内部发生关系,与外部系统也是息息相关的,从他的协作系统理论就可以看出,以组织系统为核心,与人的系统、社会系统和物质系统相关关系相互作用。
(2)西蒙
H·西蒙的早期研究主要是直接运用行为心理学来研究组织行为,尤其是模式化惯例化的行为,例如记忆、学习、信息处理、选择性注意、适应和组织内社会化等。这些人类因素对于环境刺激的稳定的或制度化的反应模式,构成了组织结构,比如项目和学习可以看作组织的短期结构和长期结构(March&Simon,1958)。 3.组织平衡论
组织平衡论是巴纳德和西蒙公共组织理论中极为相似,或者说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学界对“组织平衡论”或称为巴纳德-西蒙“诱因-贡献理论”。
(1)巴纳德
巴纳德将组织看做是由两个过程构成的:一是使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持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二是创造诱因并把这些诱因分配给成员个人的过程。因此,组织平衡相应地分为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对外平衡指的是整个协作系统的平衡,包括组织同物质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系统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协作系统同外部环境的关系。对内平衡则是通过制造出来的经济和非经济诱因有效地分配给其成员,保持诱因和贡献的平衡,以保证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那个协作的积极性。
(2)西蒙
西蒙继承发展了巴纳德的组织平衡思想,在《行政行为》有专门的章节讨论组织平衡问题。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集体平衡系统,组织里组织成员个人提供诱因和组织成员个人对组织的贡献之间存在着互依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组织要根据个人的贡献提供诱因,即物质的精神的报酬;另一方面,组织之所以能提供诱因,又来自成员个人对组织的贡献。为此他和马奇在书中特别研究了“诱因效用”和“贡献效用”这两个新概念,为这些定义提供了观察问题的两个一般的途径:以直接通过观察组织成员的行为来评估效用平衡;二是假如我们要作出关于效用函数的简单经验假说的话,我们可以在不涉及效用的情况下,作出关于诱因和贡献的数量上变化的预见。
由此可见,西蒙进一步发展了巴纳德提出的组织平衡论,对这一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进行探索,对这一理论进行相当深入的归纳概括,而且对许多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使组织平衡论更加丰富、生动。西蒙的激励理论不仅搭起了迄今为止工作动机研究的几乎全部的理论框架,而且其中的一些命题已得到初步证实。他们的理论构成了后来流行的“期望理论”的先导。
4.组织影响论
织的信息沟通是双向程序:一方面是将信息传达到决策中心,另一方面是决策中心将信息传达到各方面。组织对成员培训;通过对成员的培训以影响成员,使其能靠自己的能力作出满意的决策。效率;组织要求成员在作出决策时,用最短的路径、最省钱的方法,去达到预期的目的。西蒙的组织影响论是对巴纳德有关理论的进一步发挥。在西蒙之前,巴纳德对组织影响尤其是“权威”、“接受范围”进行了探讨,权威接受论中,在一个系统中一个人接受了另一个人的指示和建议,则对方即使权威。西蒙加深并拓宽了巴纳德的论题,将其納入以他的决策为核心的组织理论体系中。
5.组织决策论
在行政学即一般组织理论发展史上,将决策问题当做组织的中心问题加以研究是一种不小的进步。这一进步主要归功于赫伯特·西蒙的决策论研究。然后,第一个将决策问题提到重要地位并且加以认真研究的是巴纳德。他的组织决策理论构成西蒙理论的先导,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实际意义。巴纳德认为决策分为个人决策和组织决策,管理者决策的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上级的指示,而是下级的要求,三是管理者的创造性。决策有目标和环境两个客观因素,一方面存在着要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存在着制约作用的物理、经济和社会的环境,制约这两个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就是决策的机能。决策的原理是巴纳德的“战略要素论”,即关键因素,如果要从实现一定目标出发来探讨这种系统和环境,那么,各种因素和各个部分可以分成如下两种类型:一是如果没有那种条件,或者改变那种条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要实现预期的目标和部分;二是除此以外的各种因素和部分。前者在多数情况下称为制约因素,后者称为补充因素……如果制约(战略)因素以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场合和时候被控制,那就成了确定同一目标一致的新的系统和条件因素”同时这些因素都是可变的,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控制可变的战略要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必要条件。最后是决策思维。
由于决策者受主观认识能力、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由于客观上的时间、经费、情报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任何组织不可能追求到“最理想”、“最优化”的决策。只能追求在当时条件下“令人满意”的决策。
巴纳德实际上开创了现代组织决策理论研究的先河,成为西蒙等人的决策理论的直接先驱。但是作为开创式的理论,其中必然存在许多不足,相对的阐释也较为粗糙,对决策的本质分析不能深入,决策过程的探讨停留于表面化,轻视高层管理者面向外部环境的决策人物。而西蒙则是对巴纳德进行了发展,克服不足,提出了自己关于组织决策的“满意决策”理论,并且提出相应的决策技术。
3、结论
根据宏观和微观的内容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宏观上,巴纳德和韦伯的组织理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他们是属于同一阶段历程,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的同期理论;微观上,根据以上的五个方面,即对人的关注,开放的系统,组织平衡论,组织影响论和组织决策理论,巴纳德和西蒙虽然研究的重点和体系不同,贡献不同,但是在组织理论中是一种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巴纳德作为先驱式的任务,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组织理论,西蒙则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在各个行政理论发展历程中占据一个转折点的存在。作为采用行为主义方法研究组织问题的首倡者巴纳德,西蒙的行政学及其组织理论以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作为出发点。西蒙在许多方面继承和发挥巴纳德的思想他纠正了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一些缺点,加深拓宽了组织理论的许多方面的论题。西蒙坦诚地承认巴纳德观点对自己思想的启发,他说《行政行为》中的部分观点直接参考了巴纳德《经理的职能》一书的观点。巴纳德和西蒙两人的组织理论的论题和观点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因此,人们往往将他们相提并论,称其理论为“巴纳德—西蒙理论”。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孟华.公共组织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岳澎黄解宇.现代组织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陈树文.组织管理学[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聂平平尹利民.公共组织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6]苏忠林.公共组织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章文光.公共组织行为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朱国云.公共组织理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吕庆.企业组织设计理论发展的历史综述[J].商业经济.2008(12)
[10]罗珉.组织理论认知观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12)
[11]曲慧梅.古典组织理论与现代组织理论评述[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2]王方瑞陈劲周子范.组织理论的整合趋势研究--基于对比方法的组织理论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
[13]王利平葛建华.组织理论的整合框架研究——从多视角到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5)
[14]敬义嘉.实践、学科和范式:组织理论变迁综述[J].社会.2006,26(6)
[15]吴丽民袁山林张襄英.组织理论演进评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