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经济体制改革中对校办工厂国有资产的确认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高校校办工厂;不良资产;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1-0075-04
History Causes and Reality Measures on Bad Assets of School-run Factory in Universities//Huang Desheng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real condition which confirmed to the national assets of school-run factorie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history causes that bad assets coming into be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ving method.
key words school-run factory; bad assets; forming cause; measure
Author’s addres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1 引 言
校办工厂是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适应学校建成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需要,而逐步建立来的。以清华大学的校办工厂系统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承担教学实习、科研加工和教材印刷的服务型工厂,如机械厂、科教仪器厂、设备仪器厂、印刷厂等;一种是承担科研成果转化,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中间试验性工厂,如精仪系工厂、计算机系工厂、热能系电厂等。
校办工厂具有两重属性:既是教学、科研单位,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又都进行产品生产,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进行经济核算,要按经济规律运行。两者的关系是:教育规律为主导,经济规律为辅。这些工厂大都是在1958年前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校办工厂,由于人员老化、设备陈旧、资金不足、观念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再加上高校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面临着是生存还是消亡的严峻局面。
近几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对校办产业(含校办工厂)要进行转轨、改制、规范管理。如何转轨、改制,对校办工厂而言,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属于事业编制的老职工的安排问题;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资产的处理问题。本人长期从事校办工厂的组织管理工作,参与校办工厂改制的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与认识,现就校办工厂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意见。
2 高校校办工厂国有资产的确认及现状
高校工厂转轨、改制、规范管理,首先要清产核资,因此,对校办工厂现有资产的确认及现状的分析,便成为工厂不能迴避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2.1校办工厂原始资本的确认
高校校办工厂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特别是1958年和1970年的两次大发展和以后相应的大调整,国家原始资本投入的数量大多已说不清楚。工厂开办初期,学校按教学单位调配了厂房和启动资金,还投资购买机器设备。当时在工厂工作的职工工资也全部由学校承担。最初的校办工厂几乎全部为校内服务,生产的周转封闭在校内,工厂也无需经办营业执照,所有资金往来(包括少量的校外经营收入)都是通过学校财务处来进行的。到1977~1978年,根据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各工厂先后办理了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营业执照,根据工厂当时不完备的资产统计数据,确定了工厂的注册资金。以后工厂确定的国家原始资本投入,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都是以当时工商核准的注册资金为依据。
2.2 校办工厂国有资产的现状
1978~1990年这段时间是全国高校校办工厂稳步发展时期。各高校工厂依靠学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研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能力、加大生产投入,努力开拓市场。同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各校办工厂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以及对学校的财政上交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许多学校校办工厂的创收补充了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成为学校财政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期间,各校办工厂的总资产和净资产也都有大幅度提高,许多校办工厂的净资产高出注册资金百分之几十甚至几倍。在逐年增加的总资产中,虽然也包含了现无价值的不良资产,但由于所占比例很小,并没有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1990年以后,校办工厂长期遗留下来的人员老化、设备陈旧、资金不足等潜在矛盾逐步暴露,致使产品滞销,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库存产品逐年增加,校办工厂的总资产和净资产的泡沫也在逐年增大。不良资产在净资产中的比例逐年加大,使得校办工厂的总资产和净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数值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良资产的存在,已成为校办工厂进一步发展和规范的“拦路虎”,应该引起有关领导的充分重视,需要积极研究解决。
3 不良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
校办工厂的不良资产大致可以归纳为5种表现形式。
3.1 存货
校办工厂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还沿用计划经济的经营模式,年初制定工厂各种产品的计划生产数量和各生产车间的生产指标,根据生产指标采购原材料和为产品配套的零部件、仪表等。一旦产品滞销,形成大量的库存。例如我校某工厂生产卫星接收天线,1990~1993年接受教委电教司为各省电教馆配备卫星接收天线的生产任务,每年产品销售数百台。1994~1996年工厂自己生产销售,造成大量产品积压,不仅工厂生产的4.5米和3.2米天线堆积在库房,为天线配套采购的接收机、高频头也无法处理。账面存货价值几十万元,实际价值不足账面的十分之一。
工厂的存货除产成品外,还有在制品、半成品,为产品配套的仪器、仪表以及为生产制造产品购置的原材料、配件等等。这些为产品配套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都以购买价格登记在库房的存货中,一旦不能形成销售几乎全变为废品。存货造成的损失在不良资产中所占比例最大,工厂少则十几万、几十万,多则数百万元。
3.2 应收账款
在各工厂的财务账面都有很多不同的应收账款。在历年的销售中,产品已发给购买方,货款未收回或部分未收回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由于销售对象的变化,或销售单位撤销、当事人调离,使得销售货款不能追回,在财务账面上形成坏账、死帐。虽然按新的会计法则留有坏账准备金,只能冲减少量的坏账,大部分应收账款中的坏账、死账在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解决。
3.3 新产品研发费用
各高校工厂在投入新产品的研发初期,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往往采取先预支或垫付的方法,待新产品形成销售后,再核算到产品的成本中,从新产品的销售中将先期投入的研发费用收回。但新产品的研发一旦失败,或不能进入市场,这部分先期投入的开发资金就不能收回,挂在财务帐面上形成不良资产。例如我校某工厂先后投入几十万元研制“氢氧切割机”、“汽车暖气”、“发射机”等产品,由于多种原因均未成功,先期投入的资金只能挂在财务账面上形成新的不良资产。
3.4 应付款
以事业编制为主体的校办工厂人员工资由学校先代发,工厂后向学校返还。工厂经营出现亏损,或工厂停办,没有能力返还学校工资,在财务账面上形成应付款。此外还有应付福利费,应付税金、应付水、电费等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各工厂还存在隐含的应付款。在各工厂的存货中,最初购买原材料和各种配套的零部件及仪器仪表等的货款,均在当年应上缴税务部门的流转税金中抵扣,减少了上缴税金,而在以后处理、报废工厂的存货时,不仅要缩减国有资产,还要补交当初抵扣的国家税金。
3.5 部分固定资产贬值
由于校办工厂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多数工厂并没有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只能在夹缝中生存,经常为生存变换产品。当产品改型或更换时,生产原产品的加工设备,特别是一些专用设备被闲置起来。有的仪器仪表或电子设备虽然还没有达到使用年限,购置设备的原值还没有折旧完就已经丧失其原有功能,不得不低价变卖或处理,使得原有固定资产的价值缩水。例如,我校某工厂原生产汽车配件凸轮轴,当产品下马时,原来为凸轮轴加工购置的凸轮轴车床、磨床等专用设备只能折价处理。
4 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
校办工厂不良资产的成因,由于时间过长,比较复杂,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原因。
4.1 事企不分,以行政方式管理校办工厂
最初工厂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根据学校的需求制定的,工厂厂长也由学校任命。80年代,高校工厂扩大生产规模,面向市场,人才技术的优势在产品开发方面领先社会企业,新产品的销售额逐年增加,工厂的产值和利润也在大幅度提高。随着工厂经营活动的不断扩大,不良资产的数量也在增加,这些不良资产在财务账面上都是作为有效资产出现的,并没有引起工厂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此同时各高校科技公司刚刚创立,这些科技公司盈利能力不强,还需要学校资金的大力支持。学校希望能从校办工厂得到更多的利润上交和财政补贴。工厂的管理者本身都是学校委任的,多年的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的组织观念驾驭着这些工厂的经营者们,完成每年增长的利润指标和对学校的上交额度是考核工厂经营者业绩的主要条件。工厂对学校的财政上交是按年度实现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如果处理不良资产会造成工厂当年净利润额的下降,就会直接影响对学校的上交。为保持上交额度,工厂管理者往往对在产品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产品积压、在制品积压等等不良资产采取默认挂帐,致使其得不到及时清理。
4.2 财务核算制度和审计制度不健全
在1995年以前工厂都沿用老的财会制度,校办工厂的经济核算并不健全,很多应进入企业成本的核算项目都没有计算进去。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时间过长,每年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很少,固定资产的净值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数值。一旦固定资产中的某些设备报废或过时处理,资产的损失就比较大。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许多工厂按照事先编制好的各项成本和产品价格进行核算。当销售产品的价格已低于预算中的成本价格时也不能及时进行调整,使得入库产品的流动资产账面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总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水份越来越大。有的校办工厂竟出现以产值核算利润的现象,例如,某校办工厂当年产值127万元,结算出当年利润高达48万元。虽然完成了当年对学校的利润上交,但资产的泡沫却逐年在增加,净资产的实际价值远低于账面价值。
4.3 生产经营不善,造成产品滞销积压和坏帐
校办工厂在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时期,伴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库存产品和在制品也在增加。19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日趋活跃,而高校工厂不仅存在国家传统产业固有的弊端,再加上事企不分使校办工厂更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人员设备的老化、新产品开发资金不足,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校办工厂原有产品在市场中被新兴科技公司和民营企业的产品替代。校办工厂原有产品的销售下降,造成大量的库存。而校办工厂人员工资与校内其他单位相同级别职工的工资收入又要大体保持在相近的水平,造成工厂生产成本的加大。1993年以后多数工厂的效益下降,工厂银行存款减少。尽管工厂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工厂总资产和净资产的水分逐年在增加,却没有能力解决,只能记录在工厂的资产负债表中,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5 解决校办工厂不良资产的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和完善,原来传统产业校办工厂的职能除实践教学外,都可以由社会企业完成。学校对校办工厂的依赖越来越少,为发展学校教学和科研纷纷挤占校办工厂的土地和厂房,从学校建设发展大局出发,压缩合并甚至停办校办工厂。校办工厂的老职工大多已退休,事业编制的学校职工为数不多,校内转岗、重新培训安排工作已不成问题。当前解决校办工厂的难题是如何处理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资产问题,有的校办工厂已经停业,但企业法人的注销却迟迟未解决,其首要原因也是工厂的国有资产的核查和处置没有解决。根据我们的体会,校办工厂不良资产的处置可以区分不同情况,按以下方式逐步解决。
5.1成立资产审核小组,全面清理核查资产
对校办工厂无论采取哪一种整合方案,或是进行股份制改造,首要的问题是清产核资,核实国有资产的实际价值。除了聘请有资质证明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进行全面审核外,还要组成由财会人员、库管人员和设备员参加的资产审核小组,对资产负债表上所列的库存、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的原值和现值等等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核查,按年限类别逐一清理,对实际价值与账面数值不符的要说明原因,汇总后上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由学校主管领导签字认可后,再报教育部和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核定。
经核定后的国有资产净值与账面上的所有者权益会存在差异,有的工厂甚至数值相差较大。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工厂资产净值,已远远高于国家初期投入,其增值部分既是国家资本,也是企业法人资本,企业法人资本的折价缩水和国家投资的损失在性质上还不完全相同。二是工厂用企业资金修建的厂房经数年折旧后账面数值不高,但实际价值增值幅度很大,有的可高达数倍,在上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时应做详细说明。
5.2采取切实途径解决校办工厂不良资产
5.2.1 产品与科技公司相近的校办工厂并入到科技公司
高校工厂中承担科研成果转化的中间试验性工厂,其工厂的性能及产品方向和新兴科技公司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管理体制的陈旧和落后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需要。这类工厂的产品还有一定市场,工厂的不良资产相对较少,可以将这类工厂的资产和财务进行审核后与科技公司合并。例如,我校计算机系工厂和自动化系工厂是从事软件开发和计算机配套设备、自动化配套设备的研制生产,1996年年底,并入到同方公司,整合后随同方公司上市。不仅原有工厂的产品、技术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工厂资产并入同方公司后也得到数倍的增值。
5.2.2 不适于在学校发展的工厂搬出学校,与学校资产置换
有些校办工厂存在噪音、粉尘等对学校环境造成污染,不适宜在校内发展,应搬出学校。搬出学校前最好在社会上寻找一合作者,与工厂的股份制改造同时进行。工厂经审计后的不良资产可以用工厂产品的技术、专利及市场占有率评估的无形资产冲抵一部分。另一方面,工厂为学校腾出了土地面积和工厂房屋,学校应该有代价的接受。学校用资金或其他资产补偿或搬迁工厂的不良资产,填补搬迁工厂资产的原有价值,这样使学校、工厂双受益。工厂缷去了不良资产的包袱,以新的面貌重新参与市场竞争。
5.2.3 没有存在价值的校办工厂停止营业,办理企业注销手续
生产严重亏损或由于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变化,已不需继续经营的校办工厂应及时清查资产,解决人员安排,办理企业注销手续。
由于高校工厂都是国有独资企业,在企业注销时,须向工商部门提交完税证明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的相关文件。
由于停业工厂的资产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和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共同研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如果手续过于繁多,会使办理时间变的很长,必要时学校可以采取先垫后返的办法。即学校先拿出部分资产或资金补偿给要停业的工厂,待审核通过企业注销后,工厂的剩余资产全部上交学校,学校可从中再收回代垫的资产或资金。
对于库存产品,原材料以及应收账款等不良资产应向税务部门补交原抵扣的税款,在办理完税手续时,可由学校出面向税务部门申请减税或免税,若得不到批准由学校代为支付费用。
5.2.4 对有实践教学任务确需保留的工厂,学校应加大扶持力度,政策上给以优惠
直接服务于学校,以教学实习为主的校办工厂,始终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工厂的经营所得主要是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以及补充教学经费的不足。教学实习工厂应每年清理存货、在制品及应收货款等,使工厂的净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符或高于账面价值。对于往年为了保证对学校的上交,结算利润过高而造成的不良资产,学校应该给以政策上的扶持。例如,我校某实习工厂1993年曾结算利润高达701万元,上交学校336万元,而滞销存货造成的不良资产却始终挂在账面上,以后产品销售下降,利润减少又没有能力解决,历年累计的不良资产达百万以上。对于这类教学实习工厂,可以在若干年内不向学校上交利润,使工厂有余力用每年的收入冲减不良资产。
教学实习工厂的设备大部分也是为教学服务、由学生来使用的,对于过时或淘汰的设备应及时处理,由学校补偿教学经费购置新设备,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和保持固定资产的净值。
6 结束语
高校校办工厂不良资产的产生由于历史时间长,工厂的管理者多次变更,有些坏账的起因和大量库存造成的资产损失很难搞得一清二楚。但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又急需解决,不良资产的存在对校办工厂的发展和今后股份制改造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应积极配合工商、税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工厂的不良资产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逐步解决。
关键词高校校办工厂;不良资产;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1-0075-04
History Causes and Reality Measures on Bad Assets of School-run Factory in Universities//Huang Desheng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real condition which confirmed to the national assets of school-run factorie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history causes that bad assets coming into be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ving method.
key words school-run factory; bad assets; forming cause; measure
Author’s addres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1 引 言
校办工厂是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适应学校建成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需要,而逐步建立来的。以清华大学的校办工厂系统为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承担教学实习、科研加工和教材印刷的服务型工厂,如机械厂、科教仪器厂、设备仪器厂、印刷厂等;一种是承担科研成果转化,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中间试验性工厂,如精仪系工厂、计算机系工厂、热能系电厂等。
校办工厂具有两重属性:既是教学、科研单位,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又都进行产品生产,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进行经济核算,要按经济规律运行。两者的关系是:教育规律为主导,经济规律为辅。这些工厂大都是在1958年前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校办工厂,由于人员老化、设备陈旧、资金不足、观念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再加上高校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面临着是生存还是消亡的严峻局面。
近几年,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对校办产业(含校办工厂)要进行转轨、改制、规范管理。如何转轨、改制,对校办工厂而言,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属于事业编制的老职工的安排问题;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资产的处理问题。本人长期从事校办工厂的组织管理工作,参与校办工厂改制的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与认识,现就校办工厂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意见。
2 高校校办工厂国有资产的确认及现状
高校工厂转轨、改制、规范管理,首先要清产核资,因此,对校办工厂现有资产的确认及现状的分析,便成为工厂不能迴避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2.1校办工厂原始资本的确认
高校校办工厂经过几十年的变迁,特别是1958年和1970年的两次大发展和以后相应的大调整,国家原始资本投入的数量大多已说不清楚。工厂开办初期,学校按教学单位调配了厂房和启动资金,还投资购买机器设备。当时在工厂工作的职工工资也全部由学校承担。最初的校办工厂几乎全部为校内服务,生产的周转封闭在校内,工厂也无需经办营业执照,所有资金往来(包括少量的校外经营收入)都是通过学校财务处来进行的。到1977~1978年,根据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各工厂先后办理了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营业执照,根据工厂当时不完备的资产统计数据,确定了工厂的注册资金。以后工厂确定的国家原始资本投入,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都是以当时工商核准的注册资金为依据。
2.2 校办工厂国有资产的现状
1978~1990年这段时间是全国高校校办工厂稳步发展时期。各高校工厂依靠学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研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能力、加大生产投入,努力开拓市场。同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各校办工厂的产值、销售收入、利润以及对学校的财政上交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许多学校校办工厂的创收补充了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成为学校财政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期间,各校办工厂的总资产和净资产也都有大幅度提高,许多校办工厂的净资产高出注册资金百分之几十甚至几倍。在逐年增加的总资产中,虽然也包含了现无价值的不良资产,但由于所占比例很小,并没有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1990年以后,校办工厂长期遗留下来的人员老化、设备陈旧、资金不足等潜在矛盾逐步暴露,致使产品滞销,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库存产品逐年增加,校办工厂的总资产和净资产的泡沫也在逐年增大。不良资产在净资产中的比例逐年加大,使得校办工厂的总资产和净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数值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良资产的存在,已成为校办工厂进一步发展和规范的“拦路虎”,应该引起有关领导的充分重视,需要积极研究解决。
3 不良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
校办工厂的不良资产大致可以归纳为5种表现形式。
3.1 存货
校办工厂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还沿用计划经济的经营模式,年初制定工厂各种产品的计划生产数量和各生产车间的生产指标,根据生产指标采购原材料和为产品配套的零部件、仪表等。一旦产品滞销,形成大量的库存。例如我校某工厂生产卫星接收天线,1990~1993年接受教委电教司为各省电教馆配备卫星接收天线的生产任务,每年产品销售数百台。1994~1996年工厂自己生产销售,造成大量产品积压,不仅工厂生产的4.5米和3.2米天线堆积在库房,为天线配套采购的接收机、高频头也无法处理。账面存货价值几十万元,实际价值不足账面的十分之一。
工厂的存货除产成品外,还有在制品、半成品,为产品配套的仪器、仪表以及为生产制造产品购置的原材料、配件等等。这些为产品配套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都以购买价格登记在库房的存货中,一旦不能形成销售几乎全变为废品。存货造成的损失在不良资产中所占比例最大,工厂少则十几万、几十万,多则数百万元。
3.2 应收账款
在各工厂的财务账面都有很多不同的应收账款。在历年的销售中,产品已发给购买方,货款未收回或部分未收回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由于销售对象的变化,或销售单位撤销、当事人调离,使得销售货款不能追回,在财务账面上形成坏账、死帐。虽然按新的会计法则留有坏账准备金,只能冲减少量的坏账,大部分应收账款中的坏账、死账在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解决。
3.3 新产品研发费用
各高校工厂在投入新产品的研发初期,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往往采取先预支或垫付的方法,待新产品形成销售后,再核算到产品的成本中,从新产品的销售中将先期投入的研发费用收回。但新产品的研发一旦失败,或不能进入市场,这部分先期投入的开发资金就不能收回,挂在财务帐面上形成不良资产。例如我校某工厂先后投入几十万元研制“氢氧切割机”、“汽车暖气”、“发射机”等产品,由于多种原因均未成功,先期投入的资金只能挂在财务账面上形成新的不良资产。
3.4 应付款
以事业编制为主体的校办工厂人员工资由学校先代发,工厂后向学校返还。工厂经营出现亏损,或工厂停办,没有能力返还学校工资,在财务账面上形成应付款。此外还有应付福利费,应付税金、应付水、电费等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各工厂还存在隐含的应付款。在各工厂的存货中,最初购买原材料和各种配套的零部件及仪器仪表等的货款,均在当年应上缴税务部门的流转税金中抵扣,减少了上缴税金,而在以后处理、报废工厂的存货时,不仅要缩减国有资产,还要补交当初抵扣的国家税金。
3.5 部分固定资产贬值
由于校办工厂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多数工厂并没有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只能在夹缝中生存,经常为生存变换产品。当产品改型或更换时,生产原产品的加工设备,特别是一些专用设备被闲置起来。有的仪器仪表或电子设备虽然还没有达到使用年限,购置设备的原值还没有折旧完就已经丧失其原有功能,不得不低价变卖或处理,使得原有固定资产的价值缩水。例如,我校某工厂原生产汽车配件凸轮轴,当产品下马时,原来为凸轮轴加工购置的凸轮轴车床、磨床等专用设备只能折价处理。
4 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
校办工厂不良资产的成因,由于时间过长,比较复杂,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原因。
4.1 事企不分,以行政方式管理校办工厂
最初工厂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根据学校的需求制定的,工厂厂长也由学校任命。80年代,高校工厂扩大生产规模,面向市场,人才技术的优势在产品开发方面领先社会企业,新产品的销售额逐年增加,工厂的产值和利润也在大幅度提高。随着工厂经营活动的不断扩大,不良资产的数量也在增加,这些不良资产在财务账面上都是作为有效资产出现的,并没有引起工厂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此同时各高校科技公司刚刚创立,这些科技公司盈利能力不强,还需要学校资金的大力支持。学校希望能从校办工厂得到更多的利润上交和财政补贴。工厂的管理者本身都是学校委任的,多年的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的组织观念驾驭着这些工厂的经营者们,完成每年增长的利润指标和对学校的上交额度是考核工厂经营者业绩的主要条件。工厂对学校的财政上交是按年度实现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如果处理不良资产会造成工厂当年净利润额的下降,就会直接影响对学校的上交。为保持上交额度,工厂管理者往往对在产品经营活动中出现的产品积压、在制品积压等等不良资产采取默认挂帐,致使其得不到及时清理。
4.2 财务核算制度和审计制度不健全
在1995年以前工厂都沿用老的财会制度,校办工厂的经济核算并不健全,很多应进入企业成本的核算项目都没有计算进去。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时间过长,每年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很少,固定资产的净值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数值。一旦固定资产中的某些设备报废或过时处理,资产的损失就比较大。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许多工厂按照事先编制好的各项成本和产品价格进行核算。当销售产品的价格已低于预算中的成本价格时也不能及时进行调整,使得入库产品的流动资产账面价值远高于实际价值,总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水份越来越大。有的校办工厂竟出现以产值核算利润的现象,例如,某校办工厂当年产值127万元,结算出当年利润高达48万元。虽然完成了当年对学校的利润上交,但资产的泡沫却逐年在增加,净资产的实际价值远低于账面价值。
4.3 生产经营不善,造成产品滞销积压和坏帐
校办工厂在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时期,伴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库存产品和在制品也在增加。19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日趋活跃,而高校工厂不仅存在国家传统产业固有的弊端,再加上事企不分使校办工厂更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人员设备的老化、新产品开发资金不足,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校办工厂原有产品在市场中被新兴科技公司和民营企业的产品替代。校办工厂原有产品的销售下降,造成大量的库存。而校办工厂人员工资与校内其他单位相同级别职工的工资收入又要大体保持在相近的水平,造成工厂生产成本的加大。1993年以后多数工厂的效益下降,工厂银行存款减少。尽管工厂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工厂总资产和净资产的水分逐年在增加,却没有能力解决,只能记录在工厂的资产负债表中,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5 解决校办工厂不良资产的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和完善,原来传统产业校办工厂的职能除实践教学外,都可以由社会企业完成。学校对校办工厂的依赖越来越少,为发展学校教学和科研纷纷挤占校办工厂的土地和厂房,从学校建设发展大局出发,压缩合并甚至停办校办工厂。校办工厂的老职工大多已退休,事业编制的学校职工为数不多,校内转岗、重新培训安排工作已不成问题。当前解决校办工厂的难题是如何处理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资产问题,有的校办工厂已经停业,但企业法人的注销却迟迟未解决,其首要原因也是工厂的国有资产的核查和处置没有解决。根据我们的体会,校办工厂不良资产的处置可以区分不同情况,按以下方式逐步解决。
5.1成立资产审核小组,全面清理核查资产
对校办工厂无论采取哪一种整合方案,或是进行股份制改造,首要的问题是清产核资,核实国有资产的实际价值。除了聘请有资质证明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进行全面审核外,还要组成由财会人员、库管人员和设备员参加的资产审核小组,对资产负债表上所列的库存、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的原值和现值等等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核查,按年限类别逐一清理,对实际价值与账面数值不符的要说明原因,汇总后上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由学校主管领导签字认可后,再报教育部和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核定。
经核定后的国有资产净值与账面上的所有者权益会存在差异,有的工厂甚至数值相差较大。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工厂资产净值,已远远高于国家初期投入,其增值部分既是国家资本,也是企业法人资本,企业法人资本的折价缩水和国家投资的损失在性质上还不完全相同。二是工厂用企业资金修建的厂房经数年折旧后账面数值不高,但实际价值增值幅度很大,有的可高达数倍,在上报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时应做详细说明。
5.2采取切实途径解决校办工厂不良资产
5.2.1 产品与科技公司相近的校办工厂并入到科技公司
高校工厂中承担科研成果转化的中间试验性工厂,其工厂的性能及产品方向和新兴科技公司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管理体制的陈旧和落后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需要。这类工厂的产品还有一定市场,工厂的不良资产相对较少,可以将这类工厂的资产和财务进行审核后与科技公司合并。例如,我校计算机系工厂和自动化系工厂是从事软件开发和计算机配套设备、自动化配套设备的研制生产,1996年年底,并入到同方公司,整合后随同方公司上市。不仅原有工厂的产品、技术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工厂资产并入同方公司后也得到数倍的增值。
5.2.2 不适于在学校发展的工厂搬出学校,与学校资产置换
有些校办工厂存在噪音、粉尘等对学校环境造成污染,不适宜在校内发展,应搬出学校。搬出学校前最好在社会上寻找一合作者,与工厂的股份制改造同时进行。工厂经审计后的不良资产可以用工厂产品的技术、专利及市场占有率评估的无形资产冲抵一部分。另一方面,工厂为学校腾出了土地面积和工厂房屋,学校应该有代价的接受。学校用资金或其他资产补偿或搬迁工厂的不良资产,填补搬迁工厂资产的原有价值,这样使学校、工厂双受益。工厂缷去了不良资产的包袱,以新的面貌重新参与市场竞争。
5.2.3 没有存在价值的校办工厂停止营业,办理企业注销手续
生产严重亏损或由于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变化,已不需继续经营的校办工厂应及时清查资产,解决人员安排,办理企业注销手续。
由于高校工厂都是国有独资企业,在企业注销时,须向工商部门提交完税证明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的相关文件。
由于停业工厂的资产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和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共同研究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如果手续过于繁多,会使办理时间变的很长,必要时学校可以采取先垫后返的办法。即学校先拿出部分资产或资金补偿给要停业的工厂,待审核通过企业注销后,工厂的剩余资产全部上交学校,学校可从中再收回代垫的资产或资金。
对于库存产品,原材料以及应收账款等不良资产应向税务部门补交原抵扣的税款,在办理完税手续时,可由学校出面向税务部门申请减税或免税,若得不到批准由学校代为支付费用。
5.2.4 对有实践教学任务确需保留的工厂,学校应加大扶持力度,政策上给以优惠
直接服务于学校,以教学实习为主的校办工厂,始终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工厂的经营所得主要是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以及补充教学经费的不足。教学实习工厂应每年清理存货、在制品及应收货款等,使工厂的净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符或高于账面价值。对于往年为了保证对学校的上交,结算利润过高而造成的不良资产,学校应该给以政策上的扶持。例如,我校某实习工厂1993年曾结算利润高达701万元,上交学校336万元,而滞销存货造成的不良资产却始终挂在账面上,以后产品销售下降,利润减少又没有能力解决,历年累计的不良资产达百万以上。对于这类教学实习工厂,可以在若干年内不向学校上交利润,使工厂有余力用每年的收入冲减不良资产。
教学实习工厂的设备大部分也是为教学服务、由学生来使用的,对于过时或淘汰的设备应及时处理,由学校补偿教学经费购置新设备,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和保持固定资产的净值。
6 结束语
高校校办工厂不良资产的产生由于历史时间长,工厂的管理者多次变更,有些坏账的起因和大量库存造成的资产损失很难搞得一清二楚。但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又急需解决,不良资产的存在对校办工厂的发展和今后股份制改造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应积极配合工商、税务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工厂的不良资产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