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正在积极改革,朝着多元化、实践化的方向迈进,希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优化学习体验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益。案例教学可以说是帮助教师达成这一目标的“垫脚石”,应该得到有效的利用。本文简述了案例教学法的概念、特征,介绍了几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实践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实践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多为理论,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如果完全依靠背诵,那么学习的枯燥性是可想而知的,而这却是道德与法治教学长时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也为了给沉闷的课堂注入活力,推广案例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1.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真实发生的社会事件作为研究材料,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感悟,并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以这种方式改变知识呈现的方式,并将理论嵌入到实际性的案例中,达到轻松理解,加深印象,深刻感悟的作用,相比于直接学习理论,效果更好。案例教学法具备几个特征,首先是生活化特征,真实的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对学生来说更加便于理解,也更具学习兴趣。其次是互动性特征,对案例的解读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更强。最后就是多样化特征,案例的来源、类型是多样化的,也正因如此,才能长期保持住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1]。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整合案例教学的实践
2.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在选择授课所运用的案例时,必须把握好要点,遴选出最适合本节课授课活动的代表性案例。例如《少年有梦》,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懂得拥有梦想的重要性,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梦想。教学时,教师可以呈现莱特兄弟飞翔之梦的故事案例,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以替别人放羊为生,当一群大雁从他们头顶飞过时,牧羊人的小儿子说道:“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他们的父亲非但没有嘲笑、打压他们,反而鼓励道:“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在父亲的一再鼓励下,在莱特兄弟二人的一再努力下,他们发明了飞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该案例思考:梦想是什么?梦想为莱特兄弟的成功飞翔起到了什么作用?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结合直观、生动的故事案例,学生会总结出梦想的概念,会明白梦想的重要意义,会尝试树立自己的梦想。当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构建了以上知识,那么课堂上,学生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2]。
2.2小组讨论分析案例
在每次为学生呈现案例之后,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同时,任课教师要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并要求小组的组长将组内同学的发言记录在案,以便为后续的案例研讨和教师总结做好准备。针对小组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和辩论及老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教学《法不可违》的时候,教师引入了案例“小鹏的犯罪之路”:小鹏从小被父母溺爱,形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上了初中以后,更是结识了很多游手好闲的朋友,出入网吧、舞厅,并且开始在校园里小偷小摸,被学校发现进行了严重警告。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收手,而是为了筹钱开始实施抢劫。最终,小鹏锒铛入狱,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讲述完案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成小组来探讨案例中小鹏为何会一步步走向监狱,讨论这个案例给自己什么启示。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对案例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法不可违”有了更深的体会[3]。
我们在组织案例教学时,应该尽量与当代初中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起到警醒的作用,而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去剖析其中的知识点。就以上案例来说,教师应该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出入网吧的经历,当自己面对父母的劝诫时是怎样做的。联系自身实际更能加深学生对案例的感悟。
2.3利用案例突破重难点
教师在备课时,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清晰的重难点,然后围绕重难点展开教学活动。所谓的重难点,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就是学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知识点。案例教学模式下,如果学生能够运用重难点知识来分析相关案例,那么就说明学生真正地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的一部分。相反,如果学生不能够运用重难点来分析相关案例,那就说明学生对重难点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认识汉字的阶段。由此可见,案例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重难点掌握情况,更能够促使学生高效地突破重难点。
例如《认识自己》,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方法以及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以呈现如下案例,即父子俩牵着驴进城,因为路人的非议,前后经歷了父子俩牵着驴,儿子一人骑着驴,父亲一人骑着驴,父子二人共同骑着驴和父子二人共同抬着驴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该案例思考,父子二人为什么会做出以上啼笑皆非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教师还可以呈现卡夫卡的成长案例,卡夫卡从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懦弱胆怯,父亲对他进行了严厉和粗暴的调教,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卡夫卡的性格,可是就是这样的卡夫卡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师[4]。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卡夫卡的成长过程,思考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作用。
3.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做好案例的选择,案例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并尽量丰富多样,拥有多种类型。其次就是对案例的解读,必须让学生成为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引导他们对案例的要点加以分析,得到收获。最后,教师应该以多样的方式呈现案例。只要做到了这几点,案例教学必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7(2):86-86.
[2]卢小艳.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8(15):52-54.
[3]陆海晖.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情感读本,2017(23):33-33.
[4]徐芳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整合案例教学的实践尝试[J].教育现代化,2018,v.5(11):354-355.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实践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多为理论,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如果完全依靠背诵,那么学习的枯燥性是可想而知的,而这却是道德与法治教学长时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也为了给沉闷的课堂注入活力,推广案例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
1.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真实发生的社会事件作为研究材料,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感悟,并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以这种方式改变知识呈现的方式,并将理论嵌入到实际性的案例中,达到轻松理解,加深印象,深刻感悟的作用,相比于直接学习理论,效果更好。案例教学法具备几个特征,首先是生活化特征,真实的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对学生来说更加便于理解,也更具学习兴趣。其次是互动性特征,对案例的解读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更强。最后就是多样化特征,案例的来源、类型是多样化的,也正因如此,才能长期保持住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1]。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整合案例教学的实践
2.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在选择授课所运用的案例时,必须把握好要点,遴选出最适合本节课授课活动的代表性案例。例如《少年有梦》,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懂得拥有梦想的重要性,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梦想。教学时,教师可以呈现莱特兄弟飞翔之梦的故事案例,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以替别人放羊为生,当一群大雁从他们头顶飞过时,牧羊人的小儿子说道:“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他们的父亲非但没有嘲笑、打压他们,反而鼓励道:“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在父亲的一再鼓励下,在莱特兄弟二人的一再努力下,他们发明了飞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该案例思考:梦想是什么?梦想为莱特兄弟的成功飞翔起到了什么作用?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结合直观、生动的故事案例,学生会总结出梦想的概念,会明白梦想的重要意义,会尝试树立自己的梦想。当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构建了以上知识,那么课堂上,学生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2]。
2.2小组讨论分析案例
在每次为学生呈现案例之后,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同时,任课教师要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并要求小组的组长将组内同学的发言记录在案,以便为后续的案例研讨和教师总结做好准备。针对小组中不能解决的焦点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和辩论及老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迪,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教学《法不可违》的时候,教师引入了案例“小鹏的犯罪之路”:小鹏从小被父母溺爱,形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上了初中以后,更是结识了很多游手好闲的朋友,出入网吧、舞厅,并且开始在校园里小偷小摸,被学校发现进行了严重警告。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收手,而是为了筹钱开始实施抢劫。最终,小鹏锒铛入狱,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讲述完案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成小组来探讨案例中小鹏为何会一步步走向监狱,讨论这个案例给自己什么启示。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对案例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法不可违”有了更深的体会[3]。
我们在组织案例教学时,应该尽量与当代初中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起到警醒的作用,而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去剖析其中的知识点。就以上案例来说,教师应该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出入网吧的经历,当自己面对父母的劝诫时是怎样做的。联系自身实际更能加深学生对案例的感悟。
2.3利用案例突破重难点
教师在备课时,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清晰的重难点,然后围绕重难点展开教学活动。所谓的重难点,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就是学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知识点。案例教学模式下,如果学生能够运用重难点知识来分析相关案例,那么就说明学生真正地将其内化为自身思想的一部分。相反,如果学生不能够运用重难点来分析相关案例,那就说明学生对重难点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认识汉字的阶段。由此可见,案例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重难点掌握情况,更能够促使学生高效地突破重难点。
例如《认识自己》,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方法以及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以呈现如下案例,即父子俩牵着驴进城,因为路人的非议,前后经歷了父子俩牵着驴,儿子一人骑着驴,父亲一人骑着驴,父子二人共同骑着驴和父子二人共同抬着驴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该案例思考,父子二人为什么会做出以上啼笑皆非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教师还可以呈现卡夫卡的成长案例,卡夫卡从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懦弱胆怯,父亲对他进行了严厉和粗暴的调教,但是依然没有改变卡夫卡的性格,可是就是这样的卡夫卡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师[4]。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卡夫卡的成长过程,思考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作用。
3.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做好案例的选择,案例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并尽量丰富多样,拥有多种类型。其次就是对案例的解读,必须让学生成为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引导他们对案例的要点加以分析,得到收获。最后,教师应该以多样的方式呈现案例。只要做到了这几点,案例教学必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上旬),2017(2):86-86.
[2]卢小艳.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8(15):52-54.
[3]陆海晖.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情感读本,2017(23):33-33.
[4]徐芳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整合案例教学的实践尝试[J].教育现代化,2018,v.5(11):35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