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考察了《金瓶梅》中助词“来”的使用情况,根据是否具有时体意义,把助词“来”分为事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并分别描写其在文本中的表现。
关键词:《金瓶梅词话》 事态助词 语气助词 “来”
“来”是近代汉语中很常见的一个表事态的助词。刘坚(1992)、曹广顺(1995)认为事态助词“来”产生于初唐文献,龙国富(2004)发现在公元3、4世纪的姚秦时所译佛经中事态助词“来”就已大量使用,梁银峰(2004)认为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在隋代已正式确立。曹广顺(1995)指出“来”用在全句或分句的末尾,它的语法意义是“指明某一事件、是过去完成了的。在句子里使用它,是给句子所陈述的事件、过程加上一个‘曾经’标志”。也有很多人认为可以看成语气词,如孙锡信、俞光中、香版顺一等。向熹认为“来”应看成是中古产生的语气词,表祈使、表白等语气。孙锡信(1992)把“来”归入表陈述的语气助词。笔者拟从时体和语气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助词“来”在《金瓶梅词话》的表现。我们把表曾经、表完成等有明显的时体意义的“来”看作是事态助词,没有明显的时体意义、只表达一定的语气的“来”看作是语气助词。
一、事态助词“来”
1.表曾经的助词“来”
在《金瓶梅词话》中,共出现表事态和语气的助词“来”417次,其中表曾经的事态助词来出现311次,占到74%。这其中,和表示曾经、过去的时间词语搭配使用的有27例,这些词语有“才、当初、起先”等。如:
(1)玉楼道:“才到后面厨房里走了走来。
(2)老身也曾央人看来。
依靠上下文等语境的提示表示事件是过去发生或存在状态的有283例。如:
(3)因对西门庆说道:“他二爹不在家,俺对他二娘说来。”
以上这些例子凭借上下文可以判断,助词“来”表示曾经发生的意义。从这些例子所占的比例来看,到了明代,表示曾经的事态助词“来”较少有指示过去的词语配合,从而使得“来”的标记意义更加突出,也说明了“来”由动词发展成表示曾经的事态助词直到明代一直占优势。
在《金瓶梅词话》中,也有表曾经的事态助词“来”和其他助词连用的情况。如:
(4)薛嫂道:“刚才也吃了些甚么来了。”
事态助词“来”还可以和助词“着”、“么”、“的”等连用。如:
(5)春梅道:“在院子里坐着来。……”
(6)常二道:“也是大官人屋里吃来的。你没曾吃饭,就拿银子买了米来。”
不过这种情况在《金瓶梅词话》中只有几例。
值得注意的是,事态助词“来”还可以用在正反问句的中间。如:
(7)常二与妇人说了一回,妇人道:“你吃饭来没有?”
事态助词“来”的这种用法在《金瓶梅词话》中总共只有4例。
从表曾经的事态助词“来”出现的句式来看,绝大多数都是疑问句和肯定性的陈述句,疑问句中又有相当多的反问句;否定句只有8例,其中陈述句4例,反问句4例。如:
(8)都不受来,被薛嫂儿和我再三说了,才受了下饭猪酒,抬回尺头。
(9)西门庆道:“怎的起先不说来?
对过去事情的否定,包含表示曾经的事态助词“来”的句子一般用反问句的肯定形式。如:
(10)敬济道:“早是大姐看着,俺每都在上房内,几时在他屋里去来。”
2.表事态变化的事态助词“来”
表事态已经出现变化或将要出现变化的事态助词“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2”, “了2”在近代汉语的研究中也称作事态助词。这种助词“来”共有44例,占表事态和语气的助词“来”的11%。
表示事态已经出现变化。如:
(11)月娘道:“早贤德好来,不教人这般憎嫌。……”
(12)如今他败落了来。
(13)至今再谁见什么喜儿来!
例(11)是假设过去的一种情况引起的变化,例(13)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会出现的变化。以上例中 “来”都表示已经出现的变化。
表示事态将要变化。这种情况在《金瓶梅词话》中只有3例,如:
(14)月娘把手接着抱起道:“我的儿,恁的乖觉,长大来定是聪明伶俐的。”
孙锡信(1992)认为“来”在晚唐五代还没定型,既可以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表示即将发生的事情,可能从明代开始,“来”专用于已然的事实。《金瓶梅词话》表明在明代表将然的助词“来”仍有用例,只是用例很少,可能表明这种用法正在消失的过程中。
二、语气助词“来”
语气助词“来”和事态助词“来”的区别是,语气助词没有明显的时体意义,只表示一定的语气,有时具有成句的作用。
1.表祈使语气
在《金瓶梅词话》中,表祈使语气的“来”只有9个用例, 占全书事态和语气助词的2%。如:
(15)不防玉楼走到跟前,叫道:“六姐,他大娘家了,咱后边去来。”
这几个例子中“来”都表示提醒的语气。杨永龙(2004)在综述事态助词“来”的研究概括时,说明助词“来”在晚唐五代可以表示将然时举的例子是“明日闻钟早听来(不知名变文)”,这个例子中的“来”应该不是事态助词,而是语气词,相当于“吧”或“啊”。因为这个例句也是祈使句。
2.表陈述语气
表陈述语气的共有8例,约占全书事态和语气助词的2%。如:
(16)街上有人道:“他在王婆茶坊里来,和武大娘子勾搭上了,每日只在那里行走。”
(17)我当初说着拦你,也只为好来。
(18)西门庆忽被应伯爵差人请去赏灯,分付月娘:“你每自在顽耍,我往应二哥家吃酒去来。”
(19)伯爵连忙用手去接,说:“我错接,只说你递与我来。”
以上表陈述语气例句中的“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或“啊”。
3.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共有18例。其中表反问语气的共15例,如:
(20)月娘道:“你既在咱家恁一场,有些事儿不与你处处,却为着甚么来?”
(21)金莲道:“谁见你什么钥匙!你管着什么来?放在那里,就不知道。”
这些例子都是表示无疑而问的反问句,“来”表示比较强烈的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或“啊”。
表示有疑而问的一般疑问句只有2例,如:
(22)谢希大道:“可是来,自吃应花子这等唠叨。”
(23)应伯爵道:“我道是谁来?是向五的那庄子。”
4.表感叹语气
表示感叹语气的“来”只有2例,列举如下:
(24)月娘看了道:“亏这汉子,揭白怎的画来!”
(25)薛嫂儿道:“五娘他老人家,不因那些事出去了,却不好来!”
我们把《金瓶梅词话》中的事态助词和语气助词“来”出现的情况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金瓶梅词话》中表曾经的事态助词“来”占大多数,表完成或将然的和表语气的助词“来”用例较少,这和它的历史来源相关,说明到明代还是以表曾经为其主要职能,因此有的学者把它作为曾经的标志。这些用法仍然保存在一些北方方言中。
以笔者拙见,有必要把近代汉语中的事态助词“来”和语气词“来”分开,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研究。
关键词:《金瓶梅词话》 事态助词 语气助词 “来”
“来”是近代汉语中很常见的一个表事态的助词。刘坚(1992)、曹广顺(1995)认为事态助词“来”产生于初唐文献,龙国富(2004)发现在公元3、4世纪的姚秦时所译佛经中事态助词“来”就已大量使用,梁银峰(2004)认为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在隋代已正式确立。曹广顺(1995)指出“来”用在全句或分句的末尾,它的语法意义是“指明某一事件、是过去完成了的。在句子里使用它,是给句子所陈述的事件、过程加上一个‘曾经’标志”。也有很多人认为可以看成语气词,如孙锡信、俞光中、香版顺一等。向熹认为“来”应看成是中古产生的语气词,表祈使、表白等语气。孙锡信(1992)把“来”归入表陈述的语气助词。笔者拟从时体和语气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助词“来”在《金瓶梅词话》的表现。我们把表曾经、表完成等有明显的时体意义的“来”看作是事态助词,没有明显的时体意义、只表达一定的语气的“来”看作是语气助词。
一、事态助词“来”
1.表曾经的助词“来”
在《金瓶梅词话》中,共出现表事态和语气的助词“来”417次,其中表曾经的事态助词来出现311次,占到74%。这其中,和表示曾经、过去的时间词语搭配使用的有27例,这些词语有“才、当初、起先”等。如:
(1)玉楼道:“才到后面厨房里走了走来。
(2)老身也曾央人看来。
依靠上下文等语境的提示表示事件是过去发生或存在状态的有283例。如:
(3)因对西门庆说道:“他二爹不在家,俺对他二娘说来。”
以上这些例子凭借上下文可以判断,助词“来”表示曾经发生的意义。从这些例子所占的比例来看,到了明代,表示曾经的事态助词“来”较少有指示过去的词语配合,从而使得“来”的标记意义更加突出,也说明了“来”由动词发展成表示曾经的事态助词直到明代一直占优势。
在《金瓶梅词话》中,也有表曾经的事态助词“来”和其他助词连用的情况。如:
(4)薛嫂道:“刚才也吃了些甚么来了。”
事态助词“来”还可以和助词“着”、“么”、“的”等连用。如:
(5)春梅道:“在院子里坐着来。……”
(6)常二道:“也是大官人屋里吃来的。你没曾吃饭,就拿银子买了米来。”
不过这种情况在《金瓶梅词话》中只有几例。
值得注意的是,事态助词“来”还可以用在正反问句的中间。如:
(7)常二与妇人说了一回,妇人道:“你吃饭来没有?”
事态助词“来”的这种用法在《金瓶梅词话》中总共只有4例。
从表曾经的事态助词“来”出现的句式来看,绝大多数都是疑问句和肯定性的陈述句,疑问句中又有相当多的反问句;否定句只有8例,其中陈述句4例,反问句4例。如:
(8)都不受来,被薛嫂儿和我再三说了,才受了下饭猪酒,抬回尺头。
(9)西门庆道:“怎的起先不说来?
对过去事情的否定,包含表示曾经的事态助词“来”的句子一般用反问句的肯定形式。如:
(10)敬济道:“早是大姐看着,俺每都在上房内,几时在他屋里去来。”
2.表事态变化的事态助词“来”
表事态已经出现变化或将要出现变化的事态助词“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2”, “了2”在近代汉语的研究中也称作事态助词。这种助词“来”共有44例,占表事态和语气的助词“来”的11%。
表示事态已经出现变化。如:
(11)月娘道:“早贤德好来,不教人这般憎嫌。……”
(12)如今他败落了来。
(13)至今再谁见什么喜儿来!
例(11)是假设过去的一种情况引起的变化,例(13)以反问的形式否定会出现的变化。以上例中 “来”都表示已经出现的变化。
表示事态将要变化。这种情况在《金瓶梅词话》中只有3例,如:
(14)月娘把手接着抱起道:“我的儿,恁的乖觉,长大来定是聪明伶俐的。”
孙锡信(1992)认为“来”在晚唐五代还没定型,既可以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表示即将发生的事情,可能从明代开始,“来”专用于已然的事实。《金瓶梅词话》表明在明代表将然的助词“来”仍有用例,只是用例很少,可能表明这种用法正在消失的过程中。
二、语气助词“来”
语气助词“来”和事态助词“来”的区别是,语气助词没有明显的时体意义,只表示一定的语气,有时具有成句的作用。
1.表祈使语气
在《金瓶梅词话》中,表祈使语气的“来”只有9个用例, 占全书事态和语气助词的2%。如:
(15)不防玉楼走到跟前,叫道:“六姐,他大娘家了,咱后边去来。”
这几个例子中“来”都表示提醒的语气。杨永龙(2004)在综述事态助词“来”的研究概括时,说明助词“来”在晚唐五代可以表示将然时举的例子是“明日闻钟早听来(不知名变文)”,这个例子中的“来”应该不是事态助词,而是语气词,相当于“吧”或“啊”。因为这个例句也是祈使句。
2.表陈述语气
表陈述语气的共有8例,约占全书事态和语气助词的2%。如:
(16)街上有人道:“他在王婆茶坊里来,和武大娘子勾搭上了,每日只在那里行走。”
(17)我当初说着拦你,也只为好来。
(18)西门庆忽被应伯爵差人请去赏灯,分付月娘:“你每自在顽耍,我往应二哥家吃酒去来。”
(19)伯爵连忙用手去接,说:“我错接,只说你递与我来。”
以上表陈述语气例句中的“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或“啊”。
3.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共有18例。其中表反问语气的共15例,如:
(20)月娘道:“你既在咱家恁一场,有些事儿不与你处处,却为着甚么来?”
(21)金莲道:“谁见你什么钥匙!你管着什么来?放在那里,就不知道。”
这些例子都是表示无疑而问的反问句,“来”表示比较强烈的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或“啊”。
表示有疑而问的一般疑问句只有2例,如:
(22)谢希大道:“可是来,自吃应花子这等唠叨。”
(23)应伯爵道:“我道是谁来?是向五的那庄子。”
4.表感叹语气
表示感叹语气的“来”只有2例,列举如下:
(24)月娘看了道:“亏这汉子,揭白怎的画来!”
(25)薛嫂儿道:“五娘他老人家,不因那些事出去了,却不好来!”
我们把《金瓶梅词话》中的事态助词和语气助词“来”出现的情况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金瓶梅词话》中表曾经的事态助词“来”占大多数,表完成或将然的和表语气的助词“来”用例较少,这和它的历史来源相关,说明到明代还是以表曾经为其主要职能,因此有的学者把它作为曾经的标志。这些用法仍然保存在一些北方方言中。
以笔者拙见,有必要把近代汉语中的事态助词“来”和语气词“来”分开,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