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书写的彩色历史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xh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陈和丰的爷爷陈诚志去世。在家人眼里,这只是一个“平凡老实”的人。因为老人晚年脑萎缩,陈和丰与爷爷交流并不多。
   直至整理遗物时,他打开一个旧盒子。这个90后大学生意外地发现,里面放着好些张爷爷手写的个人情况登记表:“1940年—1945年浙江温州家乡讨饭”,“1953年—1956年参军”,“1970年—1985年上海后方312长汽机班长”……
   这些陌生的历史信息让这个上海大学历史系研一的年轻人惊喜不已,“这就是史料啊!”他所理解的历史学,就像一个拼图游戏,将琐碎的、零散的史料,运用史学方法,拼成一幅完整的、生动的画面。他决定将爷爷的历史从这些史料中挖掘出来,“就好像与过去的爷爷对话”。
   与他做着类似工作的,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他们把镜头对准自己的父辈、祖辈和故乡: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鄂温克族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走下战场后,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山城重庆的老建筑群又折射了怎样的历史记忆?
  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
   2014年的秋天,陈和丰经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徐有威介绍,参加了“‘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这个号称“中国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广、参与学校最多”的大学生历史记录计划,试图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和普通人从身边抢救历史记忆,唤起公众、社会、公共机构对历史的重视。
   “如果中国最年轻、最具活力的一代——90后的大学生们都不去关注历史的话,那么历史将由谁去传承?”渠馨一向记者介绍这一历史影像计划。
   作为新历史合作社“我的历史计划”的执行总监、“家·春秋”计划负责人,不止一个人问渠馨一,什么是“我的历史”。她简单答道:就是我们普通人的个人历史。“没有人在意普通人在时代中的挣扎彷徨。”渠馨一说,“其实我们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汇集起来就是一部家国史,能够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
   爷爷陈诚志的一生是陈和丰想去讲述的故事,但做纪录片,需要寻找一个核心的故事点。对于这样一个历经清末、民国和新中国的家族来说,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一段16年的、刻有时代印记的历史——那是他的爷爷和奶奶由于参与小三线建设,和自己的两个孩子分居生活的16年。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白晓璇团队,也将镜头聚焦在“三线建设”这个对很多人来讲很陌生的词语。
   当下,东西部、内地沿海平衡发展问题受到关注,“三线”这段被人忘却的历史也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2014年3月,全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我国的很多三线地区也成立了三线博物馆。
   刚过去的寒假里,白晓璇和同学一同前往湖北襄阳,去挖掘和记录一个与代号为6618的三线厂密切相关的三线家庭的故事。
   在这里,一个家庭,三代人,一个工厂,家国50年。望着老厂子弟学校围墙外残破的红砖房,白晓璇在想:“有多少学生会问起它的历史,又有多少人可以清晰地讲述关于它的历史呢?难道这段历史就应该这样被淹没吗?”
   白晓璇团队制作的片子名字叫做《三线记忆——家国五十年》。而陈和丰所记录的故事,题目只有简单3个字——《凡人歌》。
  我从哪里来
   在《凡人歌》摄制过程中,陈和丰动员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他的奶奶、父亲、大伯以及众多亲戚朋友,都参与了进来。
   他的父亲带着摄制团队前往位于安徽泾县乌溪乡荆竹坑的原312电厂所在地,那里是他爷爷奶奶离开上海、离开两个孩子后工作了16年的地方。那也是陈和丰的父亲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魂牵梦绕的地方”。
   “这次他真实地‘走进去’了。”陈和丰说,“那一刻父亲真是一下子变回了一个‘孩子’。”年过半百的父亲很是兴奋,当他走到山间一条小溪边,脸色变得有些凝重: “我小时候搬着小板凳跟着你爷爷,一起到那个水泵房值过班……丰,你捡两块小石头,我们带回去,下次扫墓的时候带给爷爷看看。”
   有人这么形容三线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而三线人,也只是多半个世纪以来家国春秋的一个侧影。从这些90后记录的故事里,我们还能看到抗战、“文革”、大跃进、人民公社大背景下黑色的、白色的、或者彩色的故事。
   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的发起人李远江,曾做过一个假设:如果把时间倒置60年,这个活动还有没有人参加,他表示很怀疑。“因为那个时候,民间记忆不是问题啊!”他说,“每一个人都是记录在案的,他的名字、家庭、大致经历都是记录在他们家族谱里面的。”
   后来,民间记忆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在李远江看来,这与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断的批判、反思有关系。从“破四旧”开始,我们的宗法传统就被看作该埋葬的东西,谁家藏了族谱,都应该消灭。
   在“家·春秋”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的第一站,李远江被请来“现身说法”。14年前,李远江还是中学历史老师,刚刚开始使用新课程的教材,他就带着学生,去调查他们自己周边的历史。学生们做这件事情的认真程度,出乎李的意料。
  “是不是我们的历史教育出了问题?书本中讲的都是高高在上的、遥远的精英人物的历史,这些历史跟孩子们没有直接的关系。”他讲道,“但是在调查自己祖辈的历史、自己生活街区的历史的时候,孩子们隐隐能感觉到,是在解答关于自己的疑问,这个疑问是人生三大问中的第一问——我从哪里来?”
  反思就是改变和成长
   1968年,国家号召工人开赴四川投身“大三线”工程建设,但由于陈和丰奶奶的哥哥曾读过私塾,被判定为“家庭成分不合格”,他爷爷被免去前往四川的资格。而后,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区“小三线”建设也随之兴起。
   “谁都不想去小三线,谁都不愿意离开上海,到山沟沟里去。”陈和丰的大伯对着镜头说,“所以领导没办法,只能‘吃吃’(上海方言,意为欺负)老实人。”那时候,陈和丰的爷爷作为党员,“甚至把领导对他的安排当作一种信任和荣誉”。当时领导对他承诺,等那边学校建好了,就可以把孩子接过去。    可没想到,这一等竟是16年。
   从那以后,大伯就又当爹又当妈又当哥哥,两兄弟每天重复着简单的生活,但最怕的就是节日。一年中秋节晚上,隔壁邻居家不断传来喝酒喧闹的声音,他们兄弟俩不到8点便关灯躺下睡觉。半夜大伯被弟弟的抽泣声惊醒。“我想妈妈了。”大伯心头一酸,两人抱头痛哭。
   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个同学给渠馨一发过一条很长的微信,他说:“老师,即使得不到资助,我也会把这个作品做完,让更多的人知道三线人。”
   渐渐地,“家·春秋”计划有了更多的参与者。北师大的老师和同学们,人民大学黑夜里发海报的小女生,无私分享经验的高校老师和学者,带着纪录片和小伙伴两次为大学生培训的导演……
   计划进入行动后,这些90后大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拍摄,而在拍摄过程中,年轻人们发现了自身的很多问题:没有很详细地了解中国上世纪的历史,有很多历史事件具体的年份时间都是模糊的;心思大多用在了如何做好一个纪录片,而忽略了如何去记录历史……他们从老人们嘴里听到了不一样的历史,发现原来历史是多元的。
   “于是他们反思,这就是改变和成长。”渠馨一表示。
  萌发的种子
   陈和丰在爷爷病逝前,曾和父亲去看望老人,父亲问:“老陈,最近感觉怎么样?”爷爷轻描淡写地回答道:“三点水一个昆。” 从此,陈和丰的父亲就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但是,为了不像父辈那样被人差来差去,陈和丰的父亲和大伯都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说,爷爷的经历对于他们两兄弟是一种刺激。”陈和丰觉得,爷爷那种坦然面对任何事情的心态,影响了儿子们日后的生活观念。
   老人的整个一生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在《凡人歌》这部讲述小三线建设下,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故事的片子中。“实际上,我想记录的就是我们这个平凡的家庭所默默传承的家族精神。”陈和丰说。
   很多被推送的作品,年轻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诠释“家·春秋”。命运跌宕的年代可能无法亲身经历,但是人们可以从他们的讲述中感知每一个人背后所经历的历史。“可能微不足道,但说出来,就留下一个机会”,渠馨一说,“让后来的人知道,他们曾经经历什么才走到今天。”
   事实上,作为发起人,唐建光并不希望做“太厚重”的历史。他眼中真正的历史,就在普通人中间。
   在中国,作口述史的主体主要是民间组织,这让唐建光觉得“蛮了不起”。国内最早做口述史的民间机构之一,是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发起的永源公益基金会,做了有12年。该基金会也是“家·春秋”影像历史记录计划的发起方之一。
   他们希望,“人人皆可记录”能够成为历史的另一种书写方式,用细节构建更丰盈的历史,让公众更好地感知时代、理解时代。而“家·春秋”,正是将主动权交给那些“不适应那种宏大的、虚假的、不关心个人话语方式”的年轻人。
   正如唐建光所说,当我们的年轻人都懂历史、知去向时,继往开来才有了更坚实的基础。“这些90后的孩子,就是我们看到的种子。”
其他文献
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   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家人很会做生意,积攒了大量的钱财。家庭条件非常好,可以玩儿的东西很多,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二岁时因病去世,从此我跟祖母住在一起。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
期刊
如今是图像的时代,翻开报纸都是明星消息,拍拖、大婚、出轨、离婚……主角频频更换。很多人可能想像不到,灰头土脸的作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曾有扬眉吐气的时候,当时的报纸上就有不少“作家消息”,那是十足的明星待遇。   看这篇,写得何其火爆:“巴今先生身量不高,头发乱乱的,面色苍黄。嘴边有一支纸烟,身上穿着一件绿色天鹅绒的俄国农民穿的高尔基装的外衣。这外衣对我并不生疏,因为我曾见过一个安那其主义者也穿
期刊
许多人喜欢比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装,开的车子是不是BMW或是捷豹;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谁的课,看了哪一本书。听起来是不同的比较,精神的比较好像比物质的比较还高尚一点。   其实不一定。我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西方
期刊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今日辞世。从今年2月因肺疾入院以来,他的病情一直牵动新加坡乃至全球的注意力,如今终于走完一生。自1965年领导新加坡独立并出任总理之后,他担任总理25年之久,卸任后继续担任国务资政和内阁资政直至2011年,对新加坡的影响力可谓无人能及。   新加坡“国父”、强权者、周旋于大国之间的两面派,世人加诸李光耀的标签很多。这些标签反映了人们对李光耀治理新加坡方式和结果的解读:美誉之下
期刊
对于一些野生动物研究者来说,天天都是万圣节。他们装扮成各种野生动物的模样,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当然图得不是自娱自乐或者吸引别人的眼球,而是想获得动物们的好感。  伪装不是穿上夸张的动物服装那么简单。  真正的伪装,不仅外观可以迷惑对方,连气味、习性和行动方式也会被动物视为同类。伪装成动物的至高境界是掩盖人类属性。  人类最容易在动物面前露馅的是气味。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大熊猫研究与保护中心的饲养员,
期刊
比尔·盖茨和妻子梅琳达一直热心于慈善公益活动,为此,他们成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每年定期向基金会捐献15亿美元,用于帮助全球各地的弱势群体。   为了影响和吸引更多的富人加入到基金会里来,盖茨经常带着梅琳达四处开展推广活动,特别是到一些重要的场合演说。遗憾的是,收效并不明显,很多富人只是礼仪性地鼓鼓掌、点点头,一提到让他们掏腰包,便溜之大吉。   为此,盖茨夫妇很苦恼。盖茨觉得,
期刊
猎豹也许不能改变自己的斑点,但是,有些斑马可以改变它们身上的条纹:一项新研究显示,在更温暖地方的斑马有更多的条纹,这也许能有助于回答一个古老的问题——为什么斑马身上有条纹?   研究者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的论文中指出,条纹的作用是让斑马感觉凉爽,并帮助它们抵御在炎热地区更常见的致病昆虫。   现存的三种斑马都有着显眼的黑白条纹,在其他颜色灰暗的非洲食草动物(比如水牛和羚羊)中间特别引
期刊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要在翻开的这本书里头寻找到什么呢?这个话题似乎要从我们刚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说起。当人生的这本书刚刚翻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在这本书里,我们又要寻找到什么呢?也许两者的答案有很多是相似的。首先翻开一本书,我们希望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而世界又在哪里。   如果我不打开书,我会以为世界就像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一样,有草原,有森林,有很多和善的人们。但是当我打开书才知道,
期刊
在刚结束不久的英雄联盟职业联赛中,赫赫有名的WE战队与皇族战队在小组战中1 :1战平收场。皇族战队同样是具有超高声望的人气战队,和该战队取得平局的战果也算可以接受,不算是折了WE战队这“第一战队”的称号。不过,赛后WE战队中一位来自韩国的队员Sin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认为,战队之所以没能取得胜利,完全是因为自己作为外援没能够尽到责任,因此在比赛后他不停地向自己的每一个队友说着“sorry”,并
期刊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非常相信所谓“精读原典”的说法,觉得找到了通向学术之途的秘密门户,自以为确定了原典,照此苦读,终有一天会读懂那些伟大的书。循着几个书单,我立即扎入原典的大海,“刚日读哲,柔日读文”,花费了三四年的时间。有一天梦中醒来,回想自己读过的一大堆各类书籍,却似乎没什么所得,尤其是对西方的大部头哲学著作和先秦的思想经典。记得很清楚的是读康德,当时摘抄难懂语句的一个本子里,我差不多把整本《判
期刊